APP下载

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模式探究
——以大连博物馆“馆校合作”实践为例

2024-01-23王诗宇

大连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馆校合作馆校博物馆

王诗宇

(大连博物馆,辽宁 大连 11602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全国博物馆数量从3866 家增长至6183 家,其中5605 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占比达90%以上。2021 年,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31931 个,比2012年增长58.7%;参观人次74850.45 万,比2012 年增长32.7%。博物馆作为向公众提供文化滋养的公共场域,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博物馆高质量、多元化的社会教育服务也促使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走进博物馆,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博物馆定义为“学校教育外机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与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同的公共属性,两者的根本目标都是致力于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和知识的增长[1]。博物馆是古今文明集大成之地,承载着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如何将博物馆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更好融合,进而实现优势互补,是当下博物馆应予以重视并不断探究的课题。

一、馆校合作的基础

(一)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日渐凸显

2022 年8 月20 日,第26 届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ICOM Prague 2022—The Power of Museums)通过并公布了适用于全球博物馆行业的“博物馆新定义”,指出“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该最新定义凸显出博物馆行业的公益性,以及博物馆教育职能的重要性。衡量一个博物馆是否成功的标准,不再局限于其馆藏有多少、有多宝贵,也侧重于作为公众教育机构的博物馆,是否真正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殿堂,是否让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发挥其教育职能的真正意义。

同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新修订的《博物馆运行评估标准》。博物馆运行评估作为引领全国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方向盘”,在本次修订中,“教育服务”作为独立设置的“二级指标”,主要考察博物馆自主策划、实施各类品牌、特色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新增“博物馆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情况”“开展馆校共建情况”“开展各类经常性教育课程情况”等内容,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是否充分发挥已然成为博物馆运行评估的重要考核指标。

(二)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引领

这里的政策是指国家为促进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博物馆或者学校可以采取的工作方式和具体措施。2011 年至今,国家文物局、教育部等相关部委从顶层设计层面为馆校合作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引领。

2011 年12 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明确提出要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制度化,博物馆应“深化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博物馆教育示范点建设,建立长期有效的馆校联系制度,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历史、艺术、科学、自然、思想道德等课程和教学计划,创造与教学内容结合互补的教育活动项目品牌”[2]。《博物馆条例》也提出应当鼓励学校根据教学需要,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积极开展教育实践。在这样国家意志和政策环境的引领下,作为非正规教育机构的博物馆,对于自身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和方向。

2015 年9 月,教育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博物馆应当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并不断扩大博物馆对青少年教育的覆盖面。2020 年10 月,教育部又联合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对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以及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等作出更加明确的要求。2021 年5 月,国家文物局、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博物馆应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制定博物馆教育服务标准,丰富博物馆教育课程体系,为大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提供有力支撑,促使博物馆成为学生研学实践的重要载体。这些作为与馆校合作事业关联最为紧密的政策,为新时代我国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打下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在实现“双减”的同时,要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这标志着国家层面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提升更加重视。2022 年7 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方案中指出“各地教育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大中小学要主动对接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开发现场教学专题,开展实践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与有关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研究和资源开发”[3]。在“双减”以及“大思政课”政策背景下,馆校合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加速助推了博物馆与学校密切合作关系的建立。为了实现共同教育目标,覆盖面广、资源丰富的各级各类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学校共同努力、协同发展,开始形成全方位的教学合作关系。

二、馆校合作的意义

博物馆作为学校之外的重要社会教育机构,拥有藏品、展览等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实现“寓教于乐”,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提升综合素养,建立健全的道德和人格价值体系。因此,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发展,不仅能使学校共享、利用和开发博物馆的优势资源,重新定义教育的边界,也能促使博物馆在思考受教育者所需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博物馆教育的实践性、体验性,发挥博物馆教育对学校教育的积极助推作用,进而实现社会整体教育资源的整合。

1.实现传统教育与综合实践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博物馆教育是建立在藏品等“实物”基础上的一种综合实践性教育模式,具有实物性、体验性、社会性的特点。博物馆通过展览展示、社会教育活动、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公益讲座等教育形式,给予学生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将历史文化等多领域的各类知识传播给学生,为学生开辟一条与真实世界连接的通道,促使他们能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馆校合作将综合实践性教育模式引入传统教育当中,可以拓展学习环境、丰富教育体系内涵,改善现有的教育结构,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以馆校合作为契机,博物馆教育的现代化、标准化和正规化水平将有条件得以较大程度地提升,进而也更有利于博物馆加快建立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真正打造独具特色的社会教育品牌[4]。

2.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当前,很多国有博物馆被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称号,博物馆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2015 年10 月,全国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经验交流暨德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发挥好社会实践的体验作用,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活起来、动起来,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到课下,从校内走向校外,从思想认识到亲身体验,从实践体验逐步内化为终身受益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自觉”[5]45。博物馆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课堂,可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并“润物细无声”地转化为其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5]45-46。因此,馆校合作可以实现德育工作的“落地生根”。

3.以兴趣为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愿

博物馆的教育形态是自由的、主动的[6]。由于博物馆教育主题的多元化、内容的多样性、形式的灵活性,使学生可以凭自身的兴趣爱好为引导,选择不同的参观时间以及不同的学习体验内容。此外,博物馆还可以通过展览讲解、社教活动体验、讲座、小课堂、志愿服务等模式,为学生营造具有乐趣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实现“知行统一”。另一方面,学校也可通过馆校合作,深入了解博物馆的知识体系与实践模式,使历史文化与学科知识自然融合,进而创新、改善知识的教授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4.促进博物馆完善自身建设,实现馆藏资源的活化利用

馆校合作在为学生、教育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将促使博物馆不断完善自身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体验。当青少年成为博物馆受众的固定群体,博物馆也将重新思考与审视展览展示、藏品资源的活化利用模式。这将打破博物馆以文物爱好者、历史爱好者为主体的传统展示形式,博物馆在策划实施基本陈列、临时展览时,会充分考虑青少年的教育需求,将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展览展示中,文物解说将配有青少年容易理解的语言,展陈方式将增加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结合馆藏开发青少年喜爱的文创产品等。博物馆可以在馆校合作中实现创新,博物馆资源的多元化展示与利用将被更加重视,藏品与展览展示将被赋予新的可能性,博物馆建设将更加趋于完善。

三、大连博物馆开展馆校合作的实践

大连博物馆是一座展示大连地区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连市党员思想教育基地”“大连市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实践基地”。作为城市博物馆,大连博物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探索,并注重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加强与学校教育的交流与实践,形成一套目标明确、内容充实、保障齐全的馆校合作模式。

(一)馆校合作的准备工作

目前,大连博物馆已与多所学校建立馆校合作关系,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连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大连市第十三中学等。在建立馆校合作关系前期,馆校双方应就合作事宜充分沟通,建立日常联络机制,各自设立专门联络员,围绕馆校合作的宗旨和目标、可提供的资源、合作内容及需求等展开交流,以此确保后期合作的顺利实施,以及合作事项的全过程跟进。

在前期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博物馆与学校双方应以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的形式,规范和约束合作行为,落实对合作行为的认同。合作协议的内容与名称不设固定模式,馆校双方可在国家政策的框架内,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制定。以大连博物馆已签订的合作协议为例,名称设定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馆校合作’美育共同体合作协议”“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协议”等,名称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馆校合作的目标。

(二)馆内教育资源整合

在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后,博物馆可根据合作目的,以及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的需求进行资源整合、开展规划,以不同类型教育资源的相互组合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实现分众化供给。在多年的探索中,大连博物馆以青少年为对象,已形成多个教育品牌。

1.思政教育——红色主题展览

作为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连博物馆贴合时代主题、深耕馆藏资源,先后策划举办多个红色主题展览,如基本陈列《近代大连》,原创展览《圆梦——从北洋铁甲到航母舰队》《不忘初心百年路砥砺奋进“两先区”——大连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主题展》以及喜迎二十大展览《建功“两先区” 奋进新时代—大连市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主题成就展》等,临时展览《人民呼唤焦裕禄》《“线条中的红色记忆”钢笔画作品展》《“不忘初心 伟大征程”从建党到建国红色史料展》等,展览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民族振兴精神等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倡导,红色主题展览成为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

2.传统文化教育——文博小课堂

学校和博物馆都承载着向青少年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而博物馆作为拥有中华文明见证物的大课堂,在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与理解、体验与兴趣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连博物馆围绕中华传统节日开设的节庆课程—文博小课堂已成为固定的特色品牌,文博小课堂主要以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最能激发民族情感的传统佳节为开设时间,以青少年为对象,以手工体验活动和小课堂为主要内容,在实现讲解中华传统节日内涵的同时,通过体验活动激活青少年的记忆力与创造力。如清明节开展“走进石刻之美——拓片”,端午节开展“‘怀古 祭端午’立体青铜鼎”,中秋节开展“古风灯笼制作”活动等。

3.综合素质教育——志愿者服务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直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生动写照,对于以接受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学生来说,参与博物馆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增加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直接实践经验,更能够在志愿服务中发现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大连博物馆志愿服务项目已是成熟的品牌,志愿者团队包括小小志愿者以及成人志愿者,他们积极参与讲解、雷锋岗服务、社教活动、展厅秩序维护等多项博物馆工作,实现个人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同时,博物馆不断规范志愿者团队建设,加强志愿者的讲解技能培训及服务意识形态管理,完善志愿者评价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志愿服务提供保障。截至2023年上半年,大连博物馆有成人志愿者92 人,小小志愿者58 人,志愿者在博物馆服务时长3489 小时。

(三)馆校合作实施案例

2020 年12 月,大连博物馆与大连市第十三中学建立馆校合作关系。合作旨在充分发挥馆校双方在人才、信息、实践平台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致力将各学科知识与馆藏资源及所举办的展览进行有机整合,打破传统课堂空间壁垒,实现教育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并在产学研合作、人文艺术资源共享、公共教育、人才交流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1.开展“行走的思政课”

2021 年7 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连博物馆与大连市第十三中学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政教育,开展创新实践“馆校合作”活动。活动以“对接《课标》+场馆特色+先进理念”的三位一体策略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趣味创意”的项目设计为思路,打破时空边界、进程边界、角色边界、资源边界,让学生角色亦师亦生、学习资源多样多层。

课程内容包括,校方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连博物馆,以“无边界课堂”的形式,开设“行走的思政课”,并借助智慧课堂,为在校高一高二学生进行实况转播授课;大连博物馆讲解员对 “不忘初心、伟大征程”图片展进行专业讲解,在此基础上校方思政课教师结合政治课程对展览内容深度挖掘,校内生涯指导教师从生涯发展角度结合“馆校联合”内容进行发展指导;学生演绎红色经典故事——情景剧《关向应》《焦裕禄》《大连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宣讲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当中。本次课程实现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是落实双新教育理念的一次有效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育立德树人的作用。

2.开展国本教材跨学科融合

2022 年7 月,大连博物馆与大连市第十三中学再次联合策划馆校合作活动,“国本教材政治、语文、历史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课程以博物馆展览主题及内容为背景,脱胎于“双师联教”课堂形式,升级成“多师共育”课堂教学样态。以“青春向党百年路,奋进喜迎二十大”为课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大思政”为支点,以学科为驱动,由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师进行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展示,全程在大连博物馆进行,并且远程同步直播给校内学生观看学习。

历史学科借助博物馆与历史知识的时空对话特点,以情景剧《铸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大连工人阶级作为城市建设者发挥着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语文学科借助博物馆沉浸式体悟的特点,以分享交流的形式,提升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政治学科借助博物馆的政治表征,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海报的形式集中讨论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课程实现了“学科融合”“多师课堂”等教学实践,引领新课程教学改革方向,有效探索基于校内外学科的拓展学习新方式,打造大连博物馆研学品牌。

四、问题与思考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各大博物馆与学校强强联合,馆校合作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教育的拓展与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提升,但面对馆校合作高质量融合的目标,仍然存在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是缺乏“馆校教育融合型”教师。博物馆与学校分别拥有各自领域的专业型人才,如博物馆设有社会教育专职人员,但大多以文博专业为主,不具备传统教育的学科知识,反之学校教师也无法掌握博物馆的知识体系。为了推进馆校合作走向深入,实现高质量融合的目标,“馆校教育融合型”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博物馆来说,应该逐步培养社会教育专职人员了解学校教学大纲及学科知识。只有这样,在开发馆校合作课程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将馆藏资源融入具体的学科教育中,践行“馆校合作应始于学科,且止于学科,切勿始于展品,止于展品”[7]的理念。

二是特色课程的持续输出。随着馆校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已趋于成熟的思政教育活动、红色教育类活动、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已略显单一,无法满足高质量融合的需求,如何不断地开发特色课程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对于博物馆来说,在探索活动形式广度的同时,深挖内容的深度也是极为重要的。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一般分为不同体系,且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科研价值,对于学校教育是有益的补充,因此博物馆需要对特色文物与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与开发,形成以文物藏品为中心的、内涵丰富的特色课程,使馆校合作拥有持续的生命力与活力。

三是探索数字化展示模式。随着博物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创新将全面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能力与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好数字化手段,创新馆校合作课程的展示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目前,博物馆大多借助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微博等平台推出形式丰富的“云文化体验”以及线上虚拟展览等,这些数字化展示模式应与馆校合作课程深度融合,建设虚拟课程,从而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学生们能够足不出户体验博物馆课程。

四是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为避免馆校合作模式流于形式,确保教育课程达到预定的效果和目标,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必不可少的。评价机制是对已完成项目的总结,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优化教育项目的过程,进而可以促使馆校合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评价过程中,博物馆员工、学校教师要对教育项目的完成度、课程效果、学生参与度等各方面进行多元化考核,同时要重视学生的评价、感受与建议。通过长期持续性的评价,可以总结教育规律,实现分众化教育项目的研发,以满足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教育需求,提升教育课程质量。

猜你喜欢

馆校合作馆校博物馆
公共图书馆馆校合作推广实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博物馆
试论馆校合作
馆校合作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以故宫“陶瓷”主题课程为例
“馆校结合”中的两个“三位一体”——科技博物馆“馆校结合”基本策略与项目设计思路分析
博物馆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合作的研究状况分析
新时期科技馆与学校合作模式浅析
浅谈福州科技馆差异化科普活动探索“馆校合作”思路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