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扬琴教学改革刍议
2024-01-23刘明月
刘明月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
扬琴起源于波斯,在17 世纪传入中国,在中国逐渐扎根并不断发展,如今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民族器乐中极具民族艺术特色的一部分。扬琴融合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的演奏特色于一身,非常具有艺术表现力。在我国音乐教育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扬琴演奏教学在发展与继承中不断完善,成为乐器教学科目中重要的门类之一。这期间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人才,出现了大批具有较高乐器理论知识和较多演奏经验的教师队伍,他们不断革新扬琴的教学方法,将西方乐器演奏技巧与方式融合于扬琴教学中,扬琴艺术教育水平不断提升[1]。
尽管扬琴教学水平相较此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推进扬琴教学,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目前高校扬琴教学现状,结合当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对扬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高校扬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器乐成为部分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发展载体之一。扬琴作为主要的门类乐器,在此期间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不过,由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原因,扬琴教育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自成体系的教材。早在明清时期,扬琴便在一些地区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乐器,但是并未有专门的文献记录扬琴的相关知识和演奏方法。进入20 世纪后,扬琴演奏知识的传授个性特征依然比较明显,师徒多依靠口传心授。虽然许多民间艺人留心整理了扬琴相关的文献,搜集、整理并改编了大量的扬琴曲谱,但是仍然缺乏规范性的教学材料。随着建国后音乐教育的系统性发展,扬琴教学的发展从单一转向多样,但对相关教材仍然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创新性的改变[2]。大部分教材停留于技能训练层面,忽视了其中的情感表达教育。教材不应当仅仅是对乐谱的记录和弹奏技法的讲解,还应该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和感受整个扬琴艺术的情感表达。
其次,课程形式较为单一。扬琴自民间走向专业高校,突破了早年民间娱乐独奏乐器的局限,演奏形式也不断创新。如今,各大艺术舞台和赛事中,扬琴不单单是独奏乐器,也兼具伴奏、重奏、合奏功能,极大地拓展了其音乐的表现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加强了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但是,目前一些高校音乐专业扬琴教学仍以独奏为主,单一的教学内容不适合现实的发展,模式枯燥,课堂死板,一些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协调创新能力不足、课程内容缺乏设计,教学难以融会贯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再次,经典扬琴作品传承较少。在前辈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扬琴形成了不同地域流派、不同演奏风格。目前,在高校扬琴教学中,大部分曲目偏向于新时代的创新作品,传统曲目相对较少,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室内乐作品则更是寥寥无几。许多学生对传统曲目不了解,无法共鸣和感受其深层的艺术价值,甚至认为传统意味着落后,而更偏好具有节奏感、更易于演奏的现代作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传承,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高校音乐课程与教学引导的工作还不到位。
二、扬琴教学与思政课程融合的意义与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扬琴具有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可以生动地传递中国音乐的文脉。目前,许多高等音乐教育院校都开设有扬琴专业课程,根据调研来看,大部分院校还停留于传统的教学课堂模式。高校作为培养专业音乐人才的重要平台,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为了让音乐教育更好发展,课程体系更为合理,有必要对扬琴教学与思政课程融合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探讨。
首先,两者的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养。扬琴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还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思政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知识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科技文明等方面。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3]。扬琴教学和思政课程的融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扬琴教学可以作为丰富和深化思政课程内容的一种手段。在扬琴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曲目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可以通过扬琴演奏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思政课程可以作为扬琴教学的一种补充。思政课程中讲授的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扬琴音乐所传达的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两者的融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两者的融合也是扬琴教学改革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开展多元化专业教育模式的要求。为了培养更具创造力和综合素养的音乐人才,扬琴教学需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演奏水平和音乐审美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音乐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尤为重要,这种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在拓宽扬琴教学新理念、新途径、新模式的同时,也对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建设与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面对未来扬琴专业教育的发展与走向,教育者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深化课程改革,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使扬琴艺术人才培养得到全面提升,从而培养出更具创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音乐人才。
总之,扬琴教学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培养出更具创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音乐人才,让高校人才培养与时俱进,更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最终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扬琴教学与思政融合路径思考
为了适应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引导当代大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不同专业都立足自身专业教育,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实践路径,音乐教育亦是如此。一些音乐院校尝试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结合,在基础课程内容之上,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们的政治觉悟,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针对扬琴教学与思政的融合路径,笔者近年来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注重情境教学,弘扬传统音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系统介绍扬琴不同流派、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将作品讲解置于人文、地理、历史背景中,通过情境设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艺术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潜移默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增强复兴传统音乐的意识,用崇高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为了从教学角度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相关内容,笔者在教学中将扬琴作品分为以下几类: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如讲述苏武故事的东北扬琴流派代表作品《苏武牧羊》、表现浓郁民族特色的江南丝竹扬琴代表作品《弹词三六》、广东音乐扬琴代表作品《雨打芭蕉》、四川扬琴代表作品《将军令》,以及《汨罗江上》《林冲夜奔》等,这些作品表现了苏武、屈原、林冲等人物的铮铮傲骨,学生在深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也理解了爱国、诚信等理念;展现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如《天山诗画》《南疆舞曲》《烟姿》等少数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祖国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山河美、音乐美、艺术美;展现中国巨大变化、民族伟大力量的,如《黄土情》《凤凰于飞》《阳光照耀着塔身库尔干》《红河的春天》等现代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的同时,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文化用音乐的语言传递,将其与情境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打破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不仅有演奏技术的传授,还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可谓一举两得。
(二)依托多种途径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点,笔者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师生交流与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与教师共同探讨扬琴音乐的演奏技巧、表现手法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教师还应与学生共同完成一些音乐创作、研究等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二是设立实践性课程。在扬琴教育中,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如扬琴合奏、室内乐、即兴创作等。这些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通过实践性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扬琴的各种技巧和表现手法,为自己的音乐创作和演奏提供更多的灵感。三是开展校内外演出活动。通过学生社团和艺术团队等组织活动,让学生参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来。定期举办扬琴专场音乐会,邀请学生参与演出,让他们在真实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锻炼自己的演出能力。此外,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际交流演出、音乐节等活动,让他们在与其他音乐爱好者的交流中,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激发自己的创新灵感。四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扬琴比赛,如全国扬琴比赛、国际扬琴比赛等。参加比赛可以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水平,增强自己的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比赛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也有助于学生拓展自己的音乐视野,为自己的音乐创作和演奏提供更多的灵感。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培养
首先,高校艺术教育体系应该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更多的民族乐器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传统音乐文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其次,加强对传统音乐作品的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通过组织音乐会、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技能,增强他们对传统音乐的热爱和信心。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学生交流,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四)使用时代发展需求,深化教学改革体系。
对扬琴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突破与创新,在于形成具有专业化、系统化、特色化的多项开放型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时代特征、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紧密结合[4]。因此,扬琴教学要进行课程融合,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性思考。作为高校课程,让学生提升演奏水平是最基本的需求,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之上,还应该加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其次,在优化教学体系和方法上,要学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寓教于乐。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查找扬琴发展或者扬琴作品的文献,让他们对这类器乐有更全面的认识,拓展专业知识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将一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分享所看文献的心得,如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素养。同时,从教学实践和社会需求来说,在扬琴重奏、合奏等方面要加强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协调创新能力的建设,通过独奏与重奏、合奏课的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打破传统扬琴课堂死板、枯燥的教学模式,教学相长,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演奏技能、音乐素养、艺术审美与实践能力,推动扬琴教学的发展[5]。
四、结语
高校的扬琴教学模式应该以践行现代教育理念为主要宗旨,在教学课程系统化、专业化的建设过程中,注意教学课程与思政内容的融合,采用多种形式,借助多种渠道,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增加艺术实践机会,在注重专业演奏技术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具有创造能力、综合素养、正确思想观念的音乐人才,才能满足当今时代发展对大学生的多重需求,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