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老年T2DM患者骨钙素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2024-01-22吕齐欢康冬梅刘炯炯孟兰沈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4年2期
关键词:分位区段心脑血管

吕齐欢 康冬梅 刘炯炯 孟兰 沈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老年医学科,安徽 合肥 230001)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的同时,还增加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其中,由心脑血管意外引发的易损性颈动脉斑块破裂造成的影响尤为明显〔1〕。因此,在T2DM人群中研究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对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骨钙素(OCN)是一种由成骨细胞分泌的胶原蛋白,在骨基质矿化中起调节作用。研究发现OCN参与调节T2DM患者糖脂代谢,且对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有重要作用〔2,3〕。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形成不同超声影像学特点颈动脉斑块的 T2DM患者血清中OCN浓度的差异,探讨OCN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106例T2DM患者,其中男55例,女51例,平均年龄(58.48±13.98)岁。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T2DM诊断标准〔4〕。排除标准:(1)严重的器质性内分泌疾病;(2)严重肝、肾疾病;(3)严重脑梗死、脑出血;(3)重度贫血、骨髓瘤等影响骨代谢疾病;(4)急性感染或者恶性肿瘤;(5)肾切除或维持透析者;(6)长期卧床、营养不良、长期服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者。所有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方法 收集研究对象年龄、性别等资料,询问既往史、家族史、吸烟饮酒史等,进行身高、体质量、心率、血压等常规体检。

1.3颈动脉斑块检查 由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业人员担任检测人员,检查设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Supersonic Aixplorer型,生产厂家:法国声科),设备调试和参数要求如下:高频线阵探头、频率9~12 Hz,探查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中-内膜厚度≥1.5 mm或局限性内膜增厚>周边50%,定义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5〕。检查结果为,无斑块组(n=41)、1个斑块组(n=30例)和大于1个斑块组(n=35例)。根据斑块的超声学特征可将斑块分为无斑块组(n=41)、不稳定斑块组(n=28)、稳定斑块组(n=37)。不稳定斑块的超声学特征表现为纤维帽不完整、溃疡性斑块、低回声或不均质回声斑块〔6〕。

1.4生化指标和血清OCN水平检测 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日立7170A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糖化血红蛋白(HbA1c)采用高压液相法检测。OCN采用电化学发光发测定。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不同斑块数量组临床特征比较 各组年龄比较:无斑块组<1个斑块组<大于1个斑块组(均P<0.05);各组OCN水平比较:无斑块组>1个斑块组>大于1个斑块组(均P<0.05);无斑块组既往高血压史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均P<0.05)。见表1。

2.2稳定与不稳定斑块组临床特征比较 不稳定斑块组血清OCN水平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P<0.05),其余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1 不同斑块数量组临床特征比较

表2 不同稳定性斑块组临床特征比较

2.3以颈动脉斑块为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计算血清OCN 25、50、75分位值分别为8.18、16.76、25.43 ng/ml,进行四分位分段。将无斑块组作为参比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与>75分位区段比较,51~75分位、25~50分位、<25分位区段颈动脉斑块数量升高一个等级的危险性分别为3.992、8.523、11.614倍(均P<0.05 ),见表3。

2.4血清OCN四分位分段对斑块稳定性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血清OCN水平25~50分位区段发生稳定斑块的可能性是>75分位区段的14.478倍(P<0.05)。血清OCN水平51~75、25~50、<25分位区段发生不稳定斑块的可能性分别是>75分位区段的5.477、10.328、16.651倍(均P<0.05)。见表4。

表3 不同分位血清OCN对颈动脉斑块数量的回归分析

表4 不同分位血清OCN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7〕。研究认为,动脉斑块的形成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慢性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8〕。一旦动脉斑块形成,有可能诱发斑块纤维帽断裂、斑块内出血、斑块内富脂质核坏死等造成的易损性斑块破裂,进一步引发严重脑血管缺血性事件。为了做好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临床上常选择在易损斑块进展为急性心脑血管事件之前,通过在外周血中识别易损斑块、评估斑块性质的生物学标志物,监测和评估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危险性,尤其对患有T2DM的高危人群更为重要。

OCN是内分泌领域研究中一项常见的指标,属于骨基质中的非胶原蛋白,具有肌肉生长、认知能力及抗肿瘤免疫等多种生理功能〔9,10〕。OCN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着密切关联,Levinger等〔11〕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大部分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内皮祖细胞表达的OCN参与了动脉钙化的过程;Lewis等〔12〕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与OCN在体内外周循环水平有着明显的相关性;Darwish等〔13〕发现男性T2DM患者血清OCN与动硬化的参数如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颈动脉中-内膜厚度呈负相关。与上述既往研究一致,本研究表明在T2DM人群中,血清OCN水平降低与颈动脉斑块数量增加有关。 低水平OCN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出现有关。其机制可能在于活化的免疫细胞介导炎性反应增强可使白细胞介素-8、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等血管炎症因子分泌增多,导致斑块纤维帽变薄、斑块破裂,而OCN与T2DM患者炎症水平呈负相关〔14,15〕。因此,OCN可以通过抑制T2DM全身炎症反应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钙化;OCN参与血管钙化可能与Runx2信号途径有关。Runx2表达被抑制时血管钙化减轻,而Runx2可上调OCN的表达及成骨细胞、未成熟的间充质细胞体外矿化〔16〕。因此,OCN与Runx2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影响血管斑块钙化程度。目前普遍认为斑块内发生钙化能够增强斑块稳定性,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17,18〕,弱回声斑块含有更低钙化水平,使斑块更易破裂,从而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OCN可能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钙化,增加动脉斑块稳定性。另外,HDL-C将胆固醇逆转运至内膜外,防止氧化LDL-C的产生,是颈动脉斑块形成及稳定性的独立保护性因素〔19〕。OCN参与糖脂代谢,与HDL-C正相关〔20〕,因此,OCN还可能通过上调HDL-C水平增加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猜你喜欢

分位区段心脑血管
基于两阶段Expectile回归的风险保费定价
当前市场位置和潜在空间
中老铁路双线区段送电成功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站内特殊区段电码化设计
站内轨道区段最小长度的探讨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五大误区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基于“业绩与薪酬双对标”的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