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广西大学及其附属中小幼学校为例
2024-01-17莫惘
莫 惘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南宁 530008)
引言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以下简称“一体化德育”),这标志着构建“一体化德育”历史性地纳入了国家教育意志,正在成为新时代我国德育发展的战略问题。2022年12月29日,教育部公布了全国32 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名单。这一举措主要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学段脱节现象而展开,是“一体化德育”的重要内容,这也标志着我国德育教育逐步进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共振的一体化时代。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广西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而作为广西高校代表性院校的广西大学,与其附属大中小幼学校在“一体化德育”的研究与实践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本文尝试以广西大学及其附属中小幼学校为例,分析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举措。
一、广西大学及其附属中小幼学校的“一体化德育”实践
广西大学积极探索基于认知能力发展规律视角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于2020 年成功申请了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并与广西大学君武小学共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君武小学共建广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基地。2021 年,广西大学与新华网签约共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以校媒合作的契机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理论建设与舆论宣传的双轮驱动,构建横向贯通、纵向一体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在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广西大学主动发挥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大中小幼德育要素融通、学段衔接贯通、德育实践协同一体,不仅由高学段学生面向低学段学生开展交流与实践,也包括低学段学生主动面向高学段学生开展交流与实践。例如,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走进广西大学附属中学,通过理论阐释、案例分析和互动交流等方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微宣讲;广西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定期到广西大学第一幼儿园、第二幼儿园开展防溺水安全知识宣传、体育活动展示与体验活动;君武小学学子走进广西大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与本科生、研究生研学互动。
在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优秀文化方面,广西大学及其附属学校开展了系列不同学段的融通和衔接活动。例如,广西大学大中小幼学校的学子们共同开展“壮族三月三”民族团结活动、广西大学荷花节活动;广西大学学子开展理论微宣讲活动,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广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学子举办成人礼仪式,体验儒学魅力;广西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学子开展“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主题荧光跑活动;君武小学学子每年利用假期深入革命纪念馆等实践基地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广西大学第一幼儿园、第二幼儿园每年开展爱国故事比赛、科幻画比赛活动……大量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不同学段的学子接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启蒙。
在培养和建设“一体化德育”教师队伍,共享德育资源方面,广西大学及其附属学校也开展了有益的实践。例如,广西大学附属中小学的校长、副校长、大队辅导员、优秀教师代表面向有意向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广西大学应届毕业生分享德育经验;君武小学的教学团队赴广西大学第一幼儿园、第二幼儿园及南宁市多所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公益讲座,并助力南宁市各大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体验活动,缓解家长、孩子的升学焦虑;广西大学第一幼儿园、第二幼儿园对外与村镇幼儿园帮扶结对,入园传授德育经验,共同研讨如何在幼儿德育中以幼儿为主体,加强游戏环节的趣味性和规则性等教育理念。
二、广西大学及其附属中小幼学校“一体化德育”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一体化德育”建设系列举措和成功实践,广西大学及其附属学校建立了大中小幼一体化的联动机制,打造了大中小幼各具特色的德育平台,构建了大中小幼各具特色的德育体系,加强了红色主题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擦亮爱国底色,弘扬了传统文化,发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群体性实践,是提升德育质量、促进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创造性探索。
然而,对照大学“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构建要求及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广西大学及其附属学校在建设“一体化德育”工作体系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在全员育人方面,“一体化德育”建设实践过于偏重学校的作用,学校与家庭及社会的整体合力还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系列“一体化德育”活动发起主体均为学校,参与者以学校师生为主,家庭参与度较低,社会黏合性不足,全员育人合力尚未显现。
究其原因,从学校层面看,学校未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未能通过举办“一体化德育”家校互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从家庭和社会层面看,家庭、社区及各种社会教育机构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才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也不够,未能提供尽可能多的教育资源,建立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基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三者之间各自为阵,未能形成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
二是在全程育人方面,不同学段之间德育的差异性依然明显。在“一体化德育”的构建过程中,碎片式的、零散局部的德育融合互通有所体现,但缺乏学校层面统一规划和统一部署,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的德育衔接容易出现脱节。
从内部原因看,学校缺乏“一体化德育”顶层设计和相关制度建设,导致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的德育衔接活动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从外部原因看,地方政府缺乏“一体化德育”顶层设计和指导,各级社会机构缺乏对“一体化德育”活动资源协同融通的推进。在“一体化德育”理论研究上,大学的理论研究优势发挥不够,未能形成系统的学校德育理论体系来支撑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实践。
三是在全方位德育方面,仍然存在以课堂育人、校内育人、网下育人为主的情况,课下育人、校外育人、网上育人等方面德育作用发挥不够。全方位育人包括了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等方方面面的育人工作。大中小幼学段的学习应以学科专业课程为主体,以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为载体。德育内容体系也应该通过思政课程或德育课程主渠道实施,通过专业、学科课程渗透思政内容,通过实践活动涵养思想情操。目前,广西大学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形式不够丰富,德育内容融通不够,成效不够显著,与全方位育人要求存在偏差。
原因在于,目前大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融通、专业育人与实践育人相互结合的育人体系建立尚未完成,中小学德育课程与文化课程相互融通、学科育人与实践育人相互结合的育人体系建设也尚未完成。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作为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的重要辅助手段,虽然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间的发展仍不平衡。此外,“互联网+德育”的网络思政一体化平台的构建仍有待完善,需要进一步将学校、社会、家庭等真实场景与网络虚拟场景相结合,形成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网络德育传播体系。
三、广西大学及其附属中小幼学校“一体化德育”建设的优化实施举措
(一)坚持家、校、社会协同育人
儿童青少年的生命成长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是其道德认知不断成熟的过程。需要根据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实施道德教育,防止教育出现割裂、碎片化的现象。这就需要在“大德育”视域下,既要加强跨学段、跨学科的“一体化德育”建设,也要注重家、校、社会德育的重点和特点,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个有温暖的原生家庭,能够给予孩子充分的爱,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做好传统文化、家风家训教育,从而引导孩子品质良性发展,在乐趣中培养良好习惯;一个完整有温度、做好德育衔接的各学段“一体化德育”,有助于青少年的品德和思想启蒙,聚焦爱国情感、理想信念、道德认知、责任担当的培养;一个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能形成尊老爱幼、谦逊礼让、平等团结友善的社会氛围。社会德育教育是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是培养儿童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塑造的关键环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积极开展社会德育的核心内容。当前,广西大学及其附属学校也通过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入校,邀请交警、消防员入校进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宣讲等。
(二)坚持有差异性、针对性地设置德育目标
从广西大学及其附属学校的“一体化德育”建设实践中可以看到,在大中小幼学校统筹推进德育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同学段学校推进德育工作侧重点各不相同。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各个学段的学生特点不同,德育要求不同,德育培养目标不同,德育一体化要注意时间维度上的育人衔接,兼顾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征,对各个学段德育目标进行具体化、阶段性的设计,既满足一体化目标下不同学段学生的普遍性要求,又满足学生的特殊性要求。
一般来说,在高等教育阶段,德育一体化的重点在于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德才之间的辩证关系,恪守德育为先,加强社会责任感把握,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要注重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正面价值和责任感,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在幼儿教育阶段,由于幼儿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启蒙时期,幼儿园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德育根基,让德育渗透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三)建设一支“共研、共教、共享、共育”的教师队伍
在“一体化德育”建设中,培养建设一支“共研、共教、共享、共育”的德育教师工作队伍尤为重要。所谓“共研、共教、共享、共育”,就是要做好教师队伍的德育衔接,共同研究学生成长中的德育课题,共同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共享德育资源和德育成果,共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支具备专业素养和教育情怀的教师队伍,在幼儿阶段能够教会孩子发现爱、传递爱;在青少年阶段,能够在教会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聚焦爱国情感、理想信念、道德认知、良好习惯的培养,教育学生学会爱自己、爱家人,学会爱社会、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怀,心系天下,心忧天下。
建设“共研、共教、共享、共育”的德育教师队伍,需要做好不同学段教师间的交流、互助。一是加强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大中小幼德育教师的集体交流、德育资源共享、德育教学平台的共建,做好“手拉手”衔接共建工作。二是加强大学校长与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之间,大学辅导员与中学班主任之间,中学班主任与小学班主任之间,小学班主任与幼儿园班主任之间的定期交流反馈,分享故事,探讨案例。三是建立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交流研讨、反馈机制。四是以大学为主导,中小学主动参与,幼儿园积极配合,建设一批德育特色品牌活动、一批优质思政课课程资源、一批高水平教学研究成果等。五是聘请老战士、先进模范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构建“大师资”体系。
在此过程中,大学要主动发挥引领作用,尤其是结合大学阶段青年学生普遍出现的德育问题,带领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德育老师共同分析研讨,从幼儿园、中小学阶段寻找问题的源头和解决办法,促进“一体化德育”目标、内容、资源、队伍、途径等方面建设,实现德育要素融通、学段衔接贯通、德育实践协同一体的实效目标[1]。
(四)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一体化德育”的实施路径
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学生心理成长规律,结合学生学段特点、学校类别特点,重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不同形态教育的特殊性,做好“一体化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和衔接,深入挖掘各类德育资源,充分利用融媒体时代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格局。
一是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一体化德育”可持续发展。主动推动同一地域内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听课评课、教研交流、集体备课等常态化工作机制,举办集体备课会,分享教学经验,共享备课资源,打造一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精品案例[2]。例如,广西建立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轮训制度,深入实施“大思政课”建设专项行动,遴选一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鼓励大学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
二是强化实践育人,突出“一体化德育”实践创新的价值导向。组织学生踏寻红色足迹,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工厂社区,将思政课堂向生产劳动和社会一线延伸。广西狠抓“大思政课”建设,强化实践育人。例如,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推动高校严格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用好社会大课堂,围绕乡村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题,会同有关部门联合设立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发现场教学专题,开展实践教学[3];建设网络云课堂,举办“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活动;充分打造红色研学品牌,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举办红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确保“大德育教育”走深走实。
三是注重亲、暖相融的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提升德育吸引力。在“一体化德育”建设中,注重教学教育主体上亲、暖相融,提升德育工作者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使其懂得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与学生亦师亦友;在德育教学教育内容上亲、暖相融,从内容和形式上贴近学生的喜好和思维方式,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产品;在教学教育形式上亲、暖相融,通过情景教学、互动教学、实践教学、移动课堂教学等教学模式,结合讲故事、唱红歌、主题宣讲、话剧展演等沉浸式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教育载体上亲、暖相融,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共守初心,勇担使命。
四、结语
总而言之,广西大学通过对“一体化德育”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载体的守正创新实践,以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了德育亲和力,为铸魂育人工程赋能。在“一体化德育”建设中,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突破大中小幼学校传统德育工作的空间隔阂、技术限制和观念束缚,提升民族地区大中小幼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频次和黏性。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让学生受到情感陶冶,使其提升品位塑造,还促使学生更加尊重、欣赏与接纳人类意识、天下关怀以及文明多样性,从而引导学生超越个人甚至国家,上升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悟与思考,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