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2024-01-16王璐
摘 要:深度学习的推进与实施,是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新要求,是持续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有效途径。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落实深度学习理念,有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文章在总结深度学习现实价值的基础上,指出教师可以通过预设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预设思考问题、设计实践活动、完善总结评价等方式,构建深度学习课堂,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33-0029-03
区别于传统学习方式,深度学习在学习目标及学习过程等方面都有显著区别。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接受新知识,并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关联,通过迁移的方式做出决策并解决问题。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仍存在“一言堂”、机械化等现象,严重阻碍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以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为目标,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为目的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凸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展核心素养,推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实现深度学习的现实价值
为实现理想化的教育目标,教师需要对深度学习的实践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就此,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分析:
第一,深度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参与并体验成功,进而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区别于传统教学形式,在深度学习中,学生能获得更深层次的发展,其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学习能力都将会获得提升,这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契合教育改革目标[1]。第二,现阶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追赶教学进度,部分教师会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知识讲授,并未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在主体地位被大幅度削弱的课堂上,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严重不足。倘若采取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将发生转变,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将得到充分凸显,课堂教学质量也能得到相应提高。第三,深度学习是一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在深度学习中,学生将根据教师提示完成相关历史任务,在自主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渐摆脱对教师的盲目依赖,在潜移默化中增长智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
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落实深度学习,一方面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发展,一方面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可持续发展。因此,广大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教育理念,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合理设计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实现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跨越。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预设教学目标,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向导,对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决定性作用。为顺利实现深度学习,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要深入研读历史教材内容,明确各部分内容安排,再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与知识掌握水平合理设计整体目标,并以导学案的方式呈现。这样能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本课重点知识内容,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为深度学习的发生提供土壤,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2]。
以高一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两次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为例,本章内容包含19世纪中期的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发展趋势、两次鸦片战争以及初步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这三部分内容。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生对“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以下目标:(1)阅读教材96页学习聚焦板块内容,了解工业革命后期资本主义在西方的发展,明确殖民主义国家将矛头指向我国的原因,理解鸦片战争产生的现实因素;(2)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我国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线索,明确《南京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具体内容;(3)以“开眼看世界”为主要线索,整理林则徐、魏源等人所提到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根据整体教学目标,教师为学生分享导学案,并在各部分呈现思考性问题以及学生需要达成的目标及实践任务。在学习中,学生需要根据目标不断补充导学案内容,通过深度学习的方式达成既定目标,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史实,为后续内容学习奠定基础。
如上,科学的目标设计可以为学生深度学习指明方向。在目标的引领下,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参与活动,切实提高整体学习质量。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热情
为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阶段,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升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缺乏兴趣,沉闷的教学氛围极容易影响深度学习质量。因此,考虑到这一因素,在导入部分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创设的方式,建立学科知识与真实情境之间的联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引发学生对情境的思考。这样一来,学生的深度学习动力能够明显增强,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以高一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为例,通过本课学习,学生需要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并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在课前导入阶段,教师可以用电视剧《觉醒年代》作为情境素材,为学生播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视频片段。真实的影像资料极大程度地复现了历史事件,教师可以根據视频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梳理五四运动产生的导火索,分析五四运动产生的现实意义。在情境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动机会明显增强。然后,在讲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部分内容时,教师还可以向大家展示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等图像资料,复现历史事件,利用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思考,并鼓励学生结合教材资料对中国革命方向进行分析,阐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现实意义。通过资料的补充及情境再现,学生能在图片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解决问题,同时也能不断补充新知,构建属于自己的全新认知结构,实现深度学习目标。
如上,教师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可以为课堂活动增添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借助情境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深化对概念知识的理解。
(三)预设思考问题,拓展学生深度学习思维
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动力,是推动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为保障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集中讨论,各抒己见,提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3]。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得到充分凸显,学生在分析与讨论中也将提高自身的史料证实素养,拓展思辨思维,投入深度学习中。
以高一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课为例,在本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在教师讲解“明朝制度变化”相关内容后,学生已经对“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为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了解明朝统治,教师可以借助相关史料图片指导学生完成下述问题:
问题1: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的政策变化?
问题2:郑和下西洋都前往了哪些地区,此次下西洋的壮举对明朝发展有何意义?
问题3:“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在问题驱动下,学生参与集中讨论,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历史意义。由于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不同,在问题解决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看法及意见,对此,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在黑板上记录学生想法,
并组织学生批判性地进行解读,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发展自身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探究习惯。
如上,教师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摆脱机械化、被动听讲的桎梏,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积极思考与分析获得知识,在深度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
(四)设计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深度学习质量
在深度学习背景下,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学科知识,还要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达成迁移与运用的目标。基于这一要求,在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教学主题,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历史情境,深刻感知历史,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通过协作解决问题的方式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发展核心素养。
以高一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一课为例,学生在本课学习中掌握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整体感知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过程,联系古代、近代以及现代这三个不同时期,总结家国情怀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教师在班级内以“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为主题设计实践活动。在本次活动中,学生需要自主构建合作单位,以共同体的方式参与实践,分别完成以下三项任务:(1)回顾梳理不同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总结历史发展中重要的精神纽带是什么;(2)明确研究方向,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走访等方式,将不同时期重要历史事件整理绘制成思维导图;(3)从历史、民族、地理、社会等角度总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然后,教师让学生完成任务后在班级中进行成果展示。在小组展示时,学生能从其他小组成果中汲取经验,不断丰富认知,逐步提高深度学习质量,进一步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上,通过多元化活动的设计,教师可以为枯燥的教学增添趣味,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及平台,使学生通过深度学习切实感受历史的变化及发展,逐步提高核心素养。
(五)完善总结评价,推动学生深度学习反思
新课标倡导“教—学—评”一体化发展,意在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根据深度学习要求,在学生完成既定学习任务后,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做出合理评价,以全面性的评价激励学生成长,帮助学生解决自身问题,不断优化自我。同时,学生还要根据自己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形成良好的学后反思习惯,对自己深度学习的行为及状态做出评判。这样能充分发挥评价的优势,构建高效历史课堂[4]。
以高一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一课为例,在本课学习中,学生通过合作及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得相关知识,进一步掌握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等知识点。在学习任务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深度学习表现做出评价,分析大家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问题解答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表现,在赞扬学生积极学习行为的同时,指出部分学生在史料阅读和分析过程中存在的时间顺序混乱、重要事件记忆不牢等问题,并指导此部分學生利用思维导图重新梳理本单元重点,串联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内容。教师在完成评价后,鼓励学生反思深度学习过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分析自己的不足与改进策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后反思习惯,充分发挥评价的总结、校正以及促进作用,保障深度学习效益。
如上,教师利用有效评价方式可以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发展,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身学习不足,完善深度学习方式,有效增强学习能力,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应以辅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为总体目标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根据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小组合作的方式获取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高中历史教学将实现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李文丰.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智慧课堂构建策略[J].教师,2023(2):60-62.
韩梅娟.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分析[J].高考,2022(28):114-117.
戴瑞.深度学习视角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的探究[J].新智慧,2022(27):67-69.
伊小红.深度学习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探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8):25-26.
作者简介:王璐(1981.9-),女,侗族,贵州安顺人,任教于贵阳市第三十八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