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绘本,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

2024-01-15吴秀梅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绘本思维生活

[摘  要] 小学数学传统教学模式拘泥于教材,缺乏延伸性与趣味性,难以从真正意义上唤醒学生的探究热情。实践证明,借助绘本进行课堂互动,不仅能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还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者从绘本的缘起与优势出发,对其实施策略展开阐述:贴近生活,主动建构;激发兴趣,寓教于乐;行动体验,深化理解;逻辑推理,开拓思维。

[关键词] 绘本;教学;生活;思维

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与学习材料产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教师、学习材料作为构成课堂的三个核心要素,其中教师与学生是固定不变的,唯一能发生变化的只有学习材料。因此,学习材料的选择对数学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实践发现,数学绘本中有着丰富的故事情节、风趣的文字语言和直观的图形等,这与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的思维模式高度匹配。

随着2021年“双减”政策的落地,让人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基础上,将绘本故事与数学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呢?为此,笔者进行了大量探索与研究。

一、贴近生活,主动建构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必须与学习者的真实生活情境相结合,从社会现实与客观实际中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地应用“再创造”的方法实施教学,杜绝机械的死记硬背;倡导指导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坚决反对传统“灌输式”的教学形态。

反观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部分教师仍将目光锁定在知识的传授上,一味地认为数学是一门认知学科,而忽略了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实际生活在教学中的应用。这种背离生活实际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能生硬、被动地接受新知,缺乏主动建构的机会。数学绘本能为学生提供大量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体会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及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案例1  “認识时间”的教学

时间对于每个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却很抽象,若想凭借课堂中教师的“碎碎念”讲明白时间的概念,实属不易。为了强化学生对时间的理解,笔者在本节课教学时,引入了斯图尔特的“数学启蒙”绘本《起床上学了》,其中有一段以“量与测量”为主题的内容。

该绘本主要内容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从早晨起床到出门上学这段时间内所发生的赖床、洗脸与吃早餐等活动。宠物狗山米利用线段计数法,将主人公完成每项生活任务的时间记录下来。

绘本中的小女孩所经历的赖床、刷牙、洗脸与用餐活动是每个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的生活,这些事让学生感同身受。因此,当学生接触到这个绘本时,立即被故事情节所吸引,尤其是小狗山米对时间的“线段计数法”,不仅成功地激起了学生对时间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学生与时间的距离。

时间的概念有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之感,对于生活经验不太丰富的小学生而言,时间的概念显得更加难以理解。绘本中小狗山米的介入,让课堂变得生动、风趣。山米用一段线段来表示1分钟,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到具体的线段数量对时间的表示法,从而对时间的流逝形成直观感知。

学生在“线段计时”中获得点数计量时间单位的方法。此外,教师可结合绘本所展示的信息,鼓励学生将故事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自主画一画自己每天从起床到上学这段时间内的时间分配情况,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绘本中小女孩的生活习惯进行对比,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直观表示的能力,并借此反省自身的生活习惯,为形成规范的日常行为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亲历将生活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促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绘本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场景,还让学生对自身的生活环境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到“生活处处皆数学”的理念。

这些认识让学生获得了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体验,让学生对世界有了更加形象生动的认识,从而获得完整的数学学习经验。当学生敞开心扉去感知生活的美好时,数学学习则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生活气息与探究乐趣。

二、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导致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其实,数学学习本应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数学绘本以直观的图形与少量的文字让学生从理性的层面体会数学的可感性,尤其是富有表现力的图画信息,将现实生活变得更富童趣,学生从中能感知现实生活的趣味性。数学类绘本将数学知识设计成生活游戏的模式,使得数学学习更有乐趣。

案例2  “平均分”的概念教学

本节课,笔者引入斯图尔特的绘本《小小消防员》。该绘本主要内容是:3个小朋友为消防队员的衣服进行纽扣的配对,孩子们在对纽扣进行分配时,根据纽扣的属性(比如颜色、形状以及大小等)进行分类,但是从这几个角度无法平分纽扣,这让他们感到困惑。

随着绘本的阅读与分析,学生对“平均分”的概念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即每份纽扣的数量必须一样多。在分配过程中,学生从“大小”的属性出发,掌握了从单一属性进行分类的方法,并获得将物品平均分成几份的概念。在教学中,笔者预先用卡纸做了一些消防员的衣服与一定数量的各种纽扣,让学生在绘本阅读过程中边阅读、边动手、边思考,从真正意义上体验阅读、操作与思考带来的学习乐趣。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认为:“告诉学生,他们会很快忘记;做给学生看,他们会记住一些;若让学生亲历操作过程,则会达到理解的程度。”此教学过程,教师以绘本故事为切入口,不仅带领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平均分”的概念形成过程,还引导学生亲历操作过程,让学生对“平均分”形成深刻的理解,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

三、行动体验,深化理解

一本好的绘本是打开学生心扉的一扇窗,学生能从绘本中体验到与教材完全不一样的数学世界。数学教材具有语言清晰、明了的特征,用一句话能说明白的问题,教材中绝不会出现第二句话,这充分体现了教材的严谨、科学性。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尚浅,生活经验较少,不同学生对同一句话的理解会有较大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借助实际操作进行启发式教学,以增强学生对数学事物的认识。

案例3  “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

比如對于“二分之一”,不同学生会呈现出不同的理解:①以实物或图形为支撑的理解为“半个馒头”或“半个正方形”;②以生活经验为支撑的理解为“一半”;③从操作经验来理解为“将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为二分之一”。各种形态模式下的表达,都凸显了学生思维的直观性特征。

结合学生思维特点,笔者在本节课借助绘本《保罗大叔分比萨》进行教学。该绘本主要描述的是:保罗大叔在几次分比萨的过程中获得启发,准备将比萨分开来卖,但是在卖的过程中产生了“新菜单的名称”的麻烦,由此对数学中的“几分之一”产生了思考。

故事将分子与分母的关系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就是二等分中的1份,就是三等分中的1份等,几等分中的1份则可以用几分之一进行表示。图文并茂的绘本将比萨的等分图与几分之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直观感受在分数中分母越大,几分之一的值就越小。

为了深化学生对分数的理解,让学生学会从深层次分析与思考问题,笔者在绘本教学过程中,利用了“问题串”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强化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

问题1:第一对双胞胎点完比萨后,为什么会发生争吵?聪明的你有什么办法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

学生利用手中的圆形纸片进行裁剪、叠拼,提出只要证明双胞胎所获得的比萨一样大,那么矛盾就解决了。在学生的操作与描述下,教师趁机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问题2:能否将一个比萨切分为更多块比萨进行售卖呢?菜单应该怎么制定比较合理?

学生依然从手中的圆形纸片着手,画等分线,并将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表示售卖的单位。至于菜单的制定,则根据等分的数量来决定,如四等分中的1份、五等分中的1份等。

问题3:刚刚大家提到了四等分中的1份、五等分中的1份等,顾客购买时觉得名字过长,有没有更加简洁的表达方式?

面对此问,学生呈现出多种尝试,分别有1/3、1/3等。

师:大家对3份中的1份展示出多种表达方法,这些表达方法中有哪些相同点?

生:每一种表达都有数字3与数字1,而且都使用了一个符号将3和1隔开。

至此,教师顺势引出分子、分母以及分数线的概念。

问题4:汤姆想要最小的比萨,杰米想要最大的比萨,安妮想要的比萨与他俩想要的不一样大。那么,每个人究竟想要哪款比萨呢?

此问成功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分数的比大小”中,至于1/2、1/3、1/4究竟谁大谁小呢?从绘本的图片中学生就获得直观感受,因此明白了:在分数中,几分之一的大小取决于分母的值,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反而越小。

教师结合绘本故事创设出一个个问题串,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帮助保罗大叔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阅读、操作与思考,获得了对分数的本质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与技能,还发散了思维,沉淀了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借助绘本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化知识理解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学力发展的教学模式。

四、逻辑推理,开拓思维

随着新课标的落地与“双减”政策的实施,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成了教师必须面临的问题。周玉仁教授认为: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与各种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本质,逻辑推理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本质的基础。

将绘本应用到数学教学中,除了能激趣之外,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为课堂营造舒适的教学氛围,为增进知识的理解与教学相长奠定基础。

案例4  “十进制计数法”的教学

斯图尔特的《数学启蒙》系列绘本中有一篇《跳跳蜥蜴》涉及“数与计算”的内容,绘本主要内容是:马戏团的表演即将开始,但是担任演出的蜥蜴在哪里呢?它们分别以5只和10只为一组,纷纷抵达会场。算一算50只蜥蜴能全部准时抵达表演现场吗?

随着绘本奇妙情境的展开,学生的精神一直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求知状态,在对绘本阅读、判断、推理、概括中,学生不仅对数的概念形成了直观认识,还认识了标准数词的顺序,对物与物的一一对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且对物品的总数有了明确认识。

在绘本中,蜥蜴的数量以“数和图”的形式呈现在页面右侧,图文结合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向理性逻辑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了直观、形象且深刻的理解。其中,“5只蜥蜴一数,10只蜥蜴一数”的内容,成功地为学生建构了“数的十进制”概念,为后续更大数的计数奠定了基础。学生在此教学过程中,不仅有静态的阅读,还有丰富的沟通,并通过对绘本问题的探讨,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维,学会了思考。

总之,绘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与智慧。教师在应用绘本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时,应有意识地渗透德育,让学生从绘本中感知“爱”“奉献”“友谊”等,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数学教育的“立德树人、五育并举”。

作者简介:吴秀梅(1979—),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绘本思维生活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绘本
绘本
绘本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