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工院校与不同规模企业的多层次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2024-01-15李田陈文昕林涛曾子书

职业 2023年24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对策建议校企合作

李田 陈文昕 林涛 曾子书

■摘 要:不同规模和发展水平的企业与技工院校开展合作的诉求和深度不同,然而,从当前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合作模式单一的问题。有些院校未能根据企业的不同规模和发展水平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校企合作方案,因此未能达成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本研究深入分析不同规模企业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找出不同规模企业校企合作的主要瓶颈,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策建议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模式,是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实现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为贯彻《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精神,推动“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2023年5月至7月,笔者到广州、东莞、惠州等地开展了专题调研,深入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汽埃安”)、惠州市华阳精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阳精机”)等15家企业,广东省技师学院、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东莞市技师学院4所技工院校,以及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东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博罗县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3个政府机构开展实地考察和座谈访谈,并回收了60份企业问卷和1132份学生问卷。

研究发现,不同规模和发展水平的企业与技工院校开展合作的形式不同,合作诉求和深度也不同。因此,笔者对规模以上企业进行细分,梳理出不同规模企业校企合作的特点,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不同规模企业校企合作的形式差异

笔者将企业划分为:头部企业(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广汽埃安等)、规模以上上市企业(如华阳精机、欣旺达惠州能源有限公司等)、规模以上普通企业(如广州导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要概括其特征,并对其需求差异进行分析。

(一)头部企业:购买引进合作形式

头部企业的共性特征是:在所在行业具有绝对优势,具备引领和制定全行业标准的能力,具有超大的产业规模和用工需求,不仅对人才培养有完整的评价体系和战略规划,还具备在企业内进行技工培养的实力,但其往往选择与普通高等学校建立深度校企合作,较少选择技工院校。

如广汽埃安与广东工业大学共同开设“3+1”校企联合培养班,学生前3年在校学习,最后1年到企业实习,实行1名员工带3名学生的导师制,毕业论文(设计)在企业做真实课题项目,并在企业参与答辩暨面试,通过面试者可留在企业工作。

而在技工院校方面,以广东省技师学院为例,虽然合作企业超300家,但其中世界500强企业仅15家,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合作主要在于向其引进生产标准作为教学实训标准以及购置相关设备,与广汽埃安的合作主要为受赠1台2020年版的新车用于教学展示。

(二)规模以上上市企业:全程培养合作形式

规模以上上市企业的共性特征是:在特定产业的部分领域具备优势,拥有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的实力。有较大产业规模和用工需求,对人才培养有较完整的评价体系和战略规划。

华阳精机是与广东省技师学院建立深度合作的企业典范,连续多年开设校企双制班(如冠名班)。2021年至2023年,广东省技师学院每年都有40至80名学生到华阳精机进行岗位实习。该企业还加入广东省技师学院校企合作联盟,量身定制管理通识及专业知识课程15个,提供整班建制的岗位实习,为教师提供培训、交流学习和假期实践的机会,并与广东省技师学院合作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等。华阳精机为技术技能人才打造了明确的晋升通道和考核机制,技工院校毕业生在该企业一年内留存率高达80%。广东省技师学院还与大金空调合作开设“大金”定向班,与欣旺达、惠州伟志电子有限公司开展冠名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等。

(三)规模以上普通企业:校园招聘合作形式

规模以上普通企业的共性特征是:通常只在部分产业领域具有相对优势,不具备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的能力,反而迫切需要赶上行业先进标准,通常以校园招聘的形式与技工院校合作。

惠州茂硕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新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受访企业表示,每年都会在广东省技师学院聘用5至10名毕业生满足生产和管理需求。惠州市鑫全盛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全盛”)是刚从深圳迁至惠州的企业,2023年通过校园招聘录用了10多名广东省技师学院的学生,该公司的受访对象表示,公司缺乏深度校企合作經验,并询问了其他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导远电子科技、广州誉东健康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誉东健康制药”)等5家广州规模以上普通企业代表在座谈时也表示,希望通过岗位实习、校园招聘录用5至20名学生。

二、不同规模企业校企合作的瓶颈

(一)头部企业:技工院校单一型人才供给与头部企业对“新工匠”的需求不匹配

广汽埃安、易事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人员在座谈时均表示,他们不仅要求技术工人具备本行业、本领域的知识,还要有互联网思维,具备工业4.0、全自动化等知识储备,倾向于向高校招聘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掌握新技能新技术的“新工匠”。

技工院校以培养单一型技能人才为主,且由于个别技工院校校园环境较封闭,教材、设备更新滞后,学生难以了解行业的新趋势、新动态从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力偏弱,难以适应头部企业快速发展变化的环境。广汽埃安相关人士反映,部分技工院校的教材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学生实操设备也已过时,跟企业真实车间不一致。

这表明,部分技工院校无法跟上行业的更新迭代、人才供给无法满足企业对“新工匠”的需求是其与头部企业开展合作的最大瓶颈。

(二)规模以上上市企业:校企全程培养成本高、回报低

在对欣旺达、华阳精机等规模以上上市企业的调研中,企业明确表示与技工院校有深度合作需求,但受制于当前的体制机制,很多创新项目无法实施。究其原因,是因为产教利益无法协同,制约了企业的投入意向。相关问卷调查显示,67%的规模以上上市企业表示校企合作“投入得多,回报得少”。由于冠名班具有双向选择的权利,企业在付出了培养成本、发放了企业奖学金后,学生毕业后仍可选择其他企业,对此,欣旺达相关人士表示,企业会觉得这是“为竞争对手培养人才”;另外,校企共建“校中厂”存在规模瓶颈,企业派导师赴学校授课,脱离企业生产流程和管理场景,无法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规模以上上市企业正处于扩张阶段,40%的企业表示“忙于自身生产经营,人员、设备资源有限”。在当前企业快速扩张、资源有限、预期劳动力市场供给充足的情况下,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表现得相对保守。

由于现行管理制度约束了校企形成利益绑定关系,导致规模以上上市企业感觉在合作中投入多、产出少、回报率低,限制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三)规模以上普通企业:招人难、留人难

在与广州黄埔开发区6家企业、惠州博罗县4家企业座谈时笔者发现,规模以上普通企业的共性问题是招人难、留人难。问卷结果显示,有七成的规模以上普通企业校招生入职一年后的流失率达60%,26%的规模以上普通企业校招生入职一年后的流失率达80%。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选择工作时,70%的学生关注工资收入、49%的学生关注工作强度、48%的学生关注上升空间、57%的学生不愿意在车间工作。然而,薪酬水平低、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上升空间不明确是规模以上普通企业的常见问题。

开展全程培养式校企合作能提前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和好感度,从而提升工作稳定性,但不少规模以上普通企业,如誉东健康制药虽有深度合作的意愿,但由于用工需求较少,达不到开班条件,又如鑫全盛虽有合作意愿,但缺乏深度校企合作经验。

三、不同规模企业校企合作的对策建议

不同规模企业的校企合作形式不同,遇到的瓶颈也不同,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不同规模企业提出差异化产教融合建议,探索构建“产教评”融合型技能生态体系。

(一)头部企业:产教评融合生态的标准制定者

总体而言,头部企业在与技工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中表现并不积极,但作为具备国际先进水平以及制定行业标准能力的一类企业,本着对学生、产业和国家负责的原则,必须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并使其成为整个“产教评”融合型生态组织共性评价体系的标准制定者。

凤凰数字媒体产业教育集团是发挥头部企业在校企合作中“领头雁”作用的典范,其与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合作开展以“项目制学习”“公司制实训”“职业化评价”为特色的“三位一体”“产教评”融合教学模式,并打造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凤凰数字媒体金课体系,配套建设数字媒体实验室、教育云、产业园,开展数字媒体职业能力水平认证,旨在培养“一专多能”型高素质人才。

借鉴其经验,笔者建议以广东省为试点,在技工教育的教学大纲制定阶段就直接引入头部企业作为主导,同时将部分采购教学设备的财政资金转变为定向租赁头部企业标准化装备的专项资金,确保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站在全行业最前沿的起跑线上。这样,技工院校在实际操作上可做到“三更新”:一是信息的不断更新。定期与头部企业“对表”,缩小校企信息差;二是课程的不断更新。通过邀请头部企业共编教材,将企业急需的知识纳入学生必修课程;三是设备的不断更新。通过向头部企业租赁设备、定期更换的方式,确保学生教学、实训的设备与企业车间实际不脱轨。

綜上所述,应由头部企业制定行业和课程标准,“政校企”发挥合力,促进技工院校与头部企业深度产教融合。

(二)规模以上上市企业:产教评融合生态的主力执行者

规模以上上市企业虽然处于第二梯队,但其“有实力、有需求”,是校企合作的主力军。目前对于这类企业而言,最大的瓶颈是企业寻求建立校企利益深度绑定的各种创新举措缺乏政策依据,导致一些成功经验无法固定并规模化复制。

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是明确鼓励校企成为深度绑定的利益共同体,探索企业与技工院校共建二级学院,同时探索在企业内部成立“企中校”,为技工院校的学生在企业内设立专门的课堂,将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管理中,并将现行规定的“不允许全年在企业实习”改为“允许在学校管理的‘企中校中参与岗位实习”;二是探索企业与技工院校、地方政府共设教育与人才补贴基金,通过打通“前补贴、中补贴、后补贴”的教培全周期,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乐于接受技工教育、乐于从事产业工人的岗位工作、长期参与在职进修并实现成长成才。

(三)规模以上普通企业:产教评融合生态的帮扶对象

规模以上普通企业虽然规模和水平有限,却是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产教评”融合生态的重点帮扶对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中小型企业共264.06万个,占全国法人单位的15%,吸纳就业占总从业人数的56.7%。

笔者认为,通过构建“产教评”融合型技能生态体系,各规模企业都能够各得其所:头部企业能提升产教融合的标准,规模以上上市企业能充实壮大产教融合的实力,规模以上普通企业则有望实现人才结构的大幅优化。

在构建“产教评”融合型技能生态组织的过程中,可探索建立新型“政校企”合作关系,由政府牵头,组织头部企业、规模以上上市企业、规模以上普通企业建立以产业链为单位的“产教评”融合型技能生态合作关系。

一是打造产业链共性课程,实现规模以上普通企业与中小企业的“拼多多”式订单班,将“冠名班”拆解为“冠名学习小组”,降低定制培养的门槛,提高培训标准。学生可在最后一年选择到“冠名学习小组”中感兴趣的1至2家企业参与岗位实习。同行业企业集聚地的优势,如佛山顺德的小家电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集群或工业园区等地,为“拼班”的设想提供了可行性;二是建立以产业链为单位的共性技能人才评级体系,从而让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的企业工人,也有机会借助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考级制度,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从而提高规模以上普通企业的人才吸引力。

(作者单位:李田,广东省技师学院;陈文昕,广东省技师学院;林涛,南方杂志;曾子书,广东省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对策建议校企合作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