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腔内介入治疗联合西洛他唑治疗短期效果观察
2024-01-13靳泉鹏马千红王燮辰付文君
刘 磊,靳泉鹏,马千红,王燮辰,付文君
下肢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病变范围广、血管闭塞等病理体征极易导致患者出现间歇性跛行、皮肤溃疡、坏疽等症状[1]。腔内介入治疗已在该病治疗中取得较大的应用优势,其具备微创、高效等特点,适应证广,短期效果理想[2]。但术后下肢动脉再狭窄是影响患者远期效果及预后质量的主要原因,为了促进动脉管腔再通,减少管腔再狭窄的发生,需要在术后联合药物治疗。西洛他唑是一种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可舒张血管,预防术后血小板聚集引起的血栓形成,从而降低术后管腔再狭窄率[3]。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了腔内介入治疗联合西洛他唑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在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68例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其中失访8例,故对60例未失访患者进行研究,将60例患者按随机对照1∶1原则分为2组,即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3.89±3.28)岁;下肢缺血按Fontaine分级,Ⅱ级10例、Ⅲ级14例、Ⅳ级6例;2型糖尿病的发生时间为4~15年,平均发生时间为(8.93±1.52)年;身体质量指数(BMI)为18~27 kg/m2,平均BMI为(23.95±1.05)kg/m2;糖化血红蛋白为5.0%~11.0%,平均值为(8.98±0.82)%。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4.12±3.36)岁;2型糖尿病的发生时间为4~15年,平均发生时间为(9.05±1.58)年;下肢缺血按Fontaine分级,Ⅱ级8例,Ⅲ级14例,Ⅳ级8例;BMI为18~28 kg/m2,平均BMI为(24.05±1.08)kg/m2;糖化血红蛋白为5.0%~11.0%,平均值为(9.02±0.85)%。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1 纳入条件:病例在入院后经血糖检测符合疾病判定标准[4];经临床表现、超声等综合检查,与下肢血管病变相符合[5]者;初次进行下肢手术者;对研究具体事宜知情,并签署了患者知情同意书者。
1.1.2 排除条件:非糖尿病所导致的下肢坏疽、溃疡等患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有出血性疾病、抗凝禁忌证、免疫系统疾病者;伴心肌梗死、脑梗、肝肾不全等脏器疾病者;恶性肿瘤、免疫缺陷者。
1.2 方法:2组患者在入院后均低盐、低脂饮食,遵医嘱使用降糖、降脂类药物。对照组实施腔内介入术,即实施局部麻醉,选健侧肢体股动脉采用Seldinger′s法逆行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动脉鞘(4~6 F),先对患肢予以血管造影,观察动脉病变程度,全身肝素化,置入导丝、导管,进入动脉病变处并通过,依据其狭窄度选择不同型号及不同直径的球囊对狭窄部位予以扩张。若扩张后,患者动脉血管仍狭窄且残留度超过30%,或存在内膜夹层形成的情况,可实施支架植入。术后穿刺点按压15 min,加压绷带包扎。患者术后持续观察体征变化,静脉补液,连续复查生化指标、血尿常规、凝血功能、肾功能等,给予抗凝、双联抗血小板等药物。观察组在术后服用西洛他唑(成都利尔药业,国药准字H20056723),1次剂量为100 mg,1 d 服用2次,连续服用8周。2组患者术后每4周到院复查1次,观察其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疾病相关症状评分:0分为行走500 m以上且无疼痛感;1分为行走400~499 m出现疼痛感;2分为行走300~399 m出现疼痛感;3分为行走100~299 m出现疼痛感;4分为无法行走,或行走距离不超过100 m出现疼痛;肢体疼痛按数字等级法(NRS)[6]评价,分值为0~10分,疼痛与评分等级呈正相关。
1.3.2 踝肱指数(ABI)测定:在术前、术后8周行ABI检测,ABI检测采用德国Handydop-pro超声多普勒系统,患者仰卧位,测定双侧前臂血压。取高值作为肱动脉血压,取双侧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的收缩压作为踝动脉血压,用其除以肱动脉血压,得到ABI。
1.3.3 超声测量指标:在术前、术后8周采用超声检测,测量患者下肢动脉的血流峰速、足背动脉搏动指数(DPAPI)。
1.3.4 经皮氧分压:在上述相同时间点采用经皮氧分压检测仪,将电极置于第一跖趾间的皮肤处,测量患者的经皮氧分压。
2 结果
2.1 2组患者疾病相关症状评分比较:术前患者疾病相关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患者相关疾病症状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间歇性跛行、肢体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疾病相关症状评分比较(分,
2.2 2组患者超声测量指标比较:术前患者相关测量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患者相关指标均改善,且观察组ABI、DPAPI及血流峰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2组患者经皮氧分压测量结果比较:本研究术前患者测量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8周患者经皮氧分压增加,且观察组经皮氧分压增加明显(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经皮氧分压测量结果比较
2.4 2组患者随访结果:对2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无截肢病例,观察组未出现下肢动脉再狭窄,对照组下肢动脉再狭窄率6.67%,见表4。
表4 2组患者随访结果
3 讨论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常伴有下肢疼痛、肢体麻木、皮温降低等症状,疾病呈进行性发展,易诱发肢体皮肤溃疡、坏疽等病症,导致患者截肢[7]。当患者合并糖尿病后,出现下肢血管病变的风险概率会增加2倍以上,患病率在10%~40%[8]。因此,阻断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目前腔内介入术成为治疗该病的重要方法,适用于高龄、身体状况差或肢体血管流出道条件不理想、无可移植的自体血管患者,其治疗安全性已得到研究肯定[9]。但在血管腔内介入术后,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会引起血管损伤,术后再狭窄率高,故而在术后多提倡和联合用药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对血管腔内介入术后患者采用西洛他唑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8周间歇性跛行评分为(0.72±0.18)分、肢体疼痛评分为(1.82±0.46)分,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联合西洛他唑能改善患者术后肢体病变程度。卢庆威等[10]研究指出未服用西洛他唑是腔内介入术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故肯定了西洛他唑的应用可行性。分析原因是西洛他唑在血管腔内介入术中可扩张肢体动脉狭窄部位,降低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风险,从而能舒张血管,改善血管病变,促进动脉血管血液循环,减轻患者肢体活动及疼痛程度[11]。
在肢体微循环及血管状态方面,观察组术后8周踝肱指数为(1.30±0.18),高于对照组的(1.08±0.15),其经皮氧分压为(30.86±4.31)kPa,高于对照组的(25.85±4.29)kPa,联合西洛他唑治疗后观察组下肢动脉的血流峰速、DPAPI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西洛他唑能促进下肢微循环改善。分析原因可能是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所产生的机械性物理损伤会使血管壁内膜组织受损,导致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附着,进而导致内膜增生,下肢动脉再次狭窄[12]。联合西洛他唑,通过对Ⅲ型磷酸二酯酶活性的选择性抑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下肢血管舒张,进而能预防血栓形成,减轻肢体缺血程度,且长期应用可降低血管再狭窄率,同时西洛他唑能减轻机体高凝状态,抑制血管内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进而起到潜在保护血管的作用,故而可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13],以此能提高患者康复效果[14]。但观察组术后6个月再狭窄率为0,与对照组的再狭窄率(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受研究样本量少、研究时间短的限制,其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需要临床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腔内介入治疗联合西洛他唑治疗,能减轻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间歇性跛行及肢体疼痛感,增加踝肱指数,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术后下肢动脉再狭窄率,值得临床应用。但本研究尚有不足,受样本量少,研究时间短等因素的限制,使研究结果存在偏颇,故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以此明确该研究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