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让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走向深处
2024-01-12江苏省南京市月华路小学何雨林
江苏省南京市月华路小学 何雨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关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而朗读,是一种有声的阅读方式,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也是分析、比较、推断、质疑等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的显性表达方式之一。
一、搭建朗读之梯,培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之根
新课标中关于“朗读”对第一学段学业质量的要求:注意用语气、语调和节奏表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愿意和同学交流朗读体验,能简单评价他人的朗读。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注意用语气、语调和节奏表现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重视朗读,借助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传递汉语声韵之美,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因此,要想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就需要教师根据各年段对朗读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打好朗读的根基。在教学朗读技巧、达成朗读质量目标的同时,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质疑等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
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找春天》一文,该单元首次提到了“重音”朗读。在指导学生朗读“我们仔细地找哇,找哇”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个“找哇”,重音怎么读呢?是两个都读重音,还是只读一个重音?如果只读一个重音,是哪一个“找哇”?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仔细地找哇,找哇”应该怎么读呢?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生1:应该把“找哇,找哇”读重一些,这样听起来感觉找得很仔细。(生读)
生2:我觉得应该重读“仔细”,说明这几个同学找得很认真,他们一点一点地在寻找春天在哪里。(生读)
师:刚才两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我也很想读一读。(示范读,将第一个“找哇”重读,第二个“找哇”读得稍轻缓一些)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呢?
生:我发现老师重读的是第一个“找哇”。
师:对,请你们先学着老师朗读的方法读一读,再说一说这样读和前面两位同学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生读)
生1:感觉老师读的找了很多地方。
生2:嗯,两个“找哇”都读得重,听起来感觉只找了两遍。
生3:是啊,老师的朗读听起来感觉找了很多遍,找的时间比较长。
师:找了很多遍,找的时间比较长,就可以看出同学们找得——
生(齐):很仔细!
师:通过分析比较,你们不仅知道了“重音”的朗读方法,而且初步掌握了如何运用“重音”朗读表现出孩子们找春天找得仔细,找了很多地方。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课文。
基于本学段关于“朗读”的学业质量描述,教师依据课文首次出现的“重读”概念,先通过让学生初步感受“重读”在语气、语调上的朗读方式和特点,以“什么是重读,怎样重读,为什么这样重读”为朗读教学的主线,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通过文本阅读、感情朗读、对比分析、交流讨论等环节,为学生搭建朗读梯度支架的同时,逐步训练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为提升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培根筑基。
二、体验朗读之趣,援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之泉
朗读重“理”,也应重“趣”。教师注重创设朗读情境,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朗读中,身心愉悦,思如泉涌,更有利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如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搭石》一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捧读课文,摆搭石、修搭石、走搭石等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意义的闯关任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深入思考、积极探究,通过辨析、判断等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让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交流的源泉喷涌而出。
师:(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走搭石——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构成了家乡又一道风景,怎么读出它的“美”和“协调有序”呢?
生1:根据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和“走得快”两处线索提示,朗读时语速应该快一些。(生读)
生2:读的时候应该读出它的“协调有序”,怎么读我还不会。
师: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为了奖励你们,我们做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朗读闯关过搭石”,需要请几位同学和老师一起配合表演过搭石。(邀请几个学生上台)我们边朗读,边做动作。老师朗读前面的语句,你们读后面的语句。
师:前面的抬起脚来。
生:后面的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
生:跟上去。
师:抬。
生:跟。
师:抬。
生:跟。
……
师:瞧,我们一次就协调有序、顺利地过了搭石,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两句前后字数相等。
生2:还有“前面的”对“后面的”,“抬起脚”对“跟上去”,前后两句十分对称,读起来很有节奏,也朗朗上口。
师:带着这种节奏,用轻快的语速,我们读出了“过搭石”的协调有序,也读出了“过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生再一次通过合作朗读呈现“过搭石”的情景)
三、品鉴朗读之妙,激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之魂
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找春天》一文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这一句时,重音该落在哪个词呢?
师:(出示句子)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朗读时注意突出你认为要读重音的词,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生1:(生读)这句话“春天”应读得重一些,因为“春天”告诉了我们季节。
生2:(生读)这句话“眉毛”应读得重一些,因为作者把小草当作了“春天”的眉毛,很有趣。
生3:我同意把“眉毛”读重,这样春天的眉毛浓浓的,真好看。
师:你们说的都挺有道理,我也同意把“眉毛”读得重一些,请你们听。(师范读,但是“眉毛”一词却是轻读)
生1:老师,你读错了。
生2:老师,“眉毛”应该读重一些,你怎么读得很轻呢?
生3:是啊,老师你应该这样读。(生读)
师:没错,“眉毛”确实应该重读,请大家仔细听,我再读一次。(师读,但“眉毛”一词仍然轻读)
此时学生一片哗然,随后教师出示小草刚发芽的图片和“柳叶眉”“浓眉”的相关图片。
师:瞧,小草从地下刚探出头,就像一位美丽的姑娘的眉毛,请你们为春姑娘选一款合适的眉毛,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选“柳叶眉”,这样搭配才好看。
生2:我也选“柳叶眉”,它和小草一样,颜色淡淡的、轻轻的。
师:老师为什么把“眉毛”读得轻了些,你们发现原因了吗?
生3:我发现了,因为小草探出头颜色淡淡的、轻轻的,读轻一些,眉毛的颜色就是“柳叶眉”,读得重了就成了大黑眉毛,这样太难看了。
师:对呀,所以重音有时候是重读,重音有时候也可以——
生(齐):重音有时候可以轻读。
师:对!重音有时候可以轻读。
生:原来重音的读法是变化的。
师:确定到底是重读还是轻读,可以根据课文所表达的事物,就像“眉毛”要是读得很重,这个眉毛就成了大黑眉毛了,春姑娘就不美了。
在教学这一片段时,教师打破“重音重读”的一般认知,提出了“重音轻读”的概念,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不断的质疑声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一次次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感受朗读的奇妙,在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烙印的同时,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四、创生朗读之法,推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舟”
朗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虽然互不相同,但是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朗读作为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促进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水平的提升,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水平也能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升。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创生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朗读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能直接推动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迈上更高的台阶。
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寒号鸟》一文,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垒巢的不同态度,结果喜鹊在温暖的窝里熟睡,寒号鸟却冻死了,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
师:(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谁来读一读这段话?并想一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呢?
(师指名读)
生1:可以用后悔的语气读,因为太冷了,它却说明天做窝。(生朗读)
生2:可以用悲哀、伤心的语气读,因为它快冻死了。(生朗读)
生3:我也想读一读。(生读,并将寒号鸟的话读了两遍)
生4:老师,我来读,她读错了。读书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她把寒号鸟说的话读了两遍。
师:你为什么重复呢?
生3:因为寒号鸟在不停地叫呢。
师:你们怎么看?
生1:可以重复,寒号鸟不可能只说了一遍,它太冷了,快死了,一定特别后悔。
生2:我补充,它冻得都糊涂了,可能会不停地重复这句话。
师:如果重复,那么两句话都是一样的语气吗?
生5:不一样。
师:那该怎么读呢?
生1:第一句读重一点,第二句读轻一点。
生2:我反对,第二句应读重一点,第一句读轻一点。
师:同学们持不同观点,请大家讨论一下。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有的说前一句读重一点,因为寒号鸟太后悔了,后一句读轻一点,因为它没有力气快死了;有的说前一句读轻一点,因为它冷得说不出话来了,后一句读重一些,因为这是它绝望的呐喊……学生激烈的辩论缘起一个学生根据自己对阅读文本后的深入理解和富有个性的文本解读,通过创生的朗读方式外显表达,学生在质疑、推断、辩论中,有条理、有依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朗读,是分析、比较、推断、质疑等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的显性表达方式之一。通过搭建朗读之梯、体验朗读之趣、品鉴朗读之妙、创生朗读之法等途径,学生可以借助朗读“桨”,来推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之“舟”,提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