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契机,在幼儿园生活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

2024-01-10陈珊王喜海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餐具被子整理

陈珊 王喜海

劳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活动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就当前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尚未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在生活活动中存在包办替代过多、对幼儿遇到的困难缺乏指导、未能提供足够的劳动时间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劳动教育的质量,不利于培育幼儿的劳动素养。因此,幼儿园必须抓住生活活动中的劳动教育契机,采取适宜策略实施有效的劳动教育,以促进幼儿劳动能力的发展。

一、生活活动中劳动教育的问题及分析

案例 1:换衣服。

户外活动结束后,幼儿回到活动室内更换被汗水打湿的衣服。由于当天早上升国旗,幼儿穿的是带扣子的园服。为了方便换衣服,教师就让幼儿排队上前,帮他们把衣服上的扣子一一解开了。

案例2:扫地板。

午餐活动结束后,值日生佳佳开始打扫掉落在地板上的饭菜。一些饭粒像糨糊一样紧紧地粘在了地板上,佳佳扫了好几遍也没能将它们清理干净。教师看见后对佳佳说:“你多扫几次。”佳佳试了几次后还是没能扫干净,便转身去打扫别的地方了。

案例3:叠被子。

午睡活动结束后,大多数幼儿还没有叠好自己的被子。此时,带班教师开始吆喝幼儿出去吃午点。保育员便对还在叠被子的幼儿说:“你们不用叠被子了,跟着老师出去吃午点吧。”然后,保育员快速将还没有整理好的被子叠放整齐。

从上述案例来看,对幼儿在生活活动中进行劳动教育的契机往往被教师忽视甚至无视。案例1中,幼儿本可以自己解开衣服上的扣子,但教师打着方便幼儿的旗号,代替幼儿将扣子解开,实质上是变相剥夺了幼儿练习解扣子这一劳动技能的机会。案例2中,当幼儿在打扫地板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教师没有适时介入予以有效指导,致使幼儿屡次尝试无果后最终放弃,劳动能力自然也难以得到提升。案例3中,教师并未留给幼儿足够的叠被子时间,在多数幼儿还没整理好自己被子的情况下,教师为了接下来的点心活动按时开展,便直接让幼儿停止正在进行的叠被子行为,导致部分幼儿没有全部完成劳动活动,已完成的幼儿也没有欣赏自己劳动成果的机会,缺乏完整的劳动体验。

幼儿园生活活动中处处蕴含着劳动教育的契机,一些司空见惯的小事,既有可能成为机械重复的琐事,也有可能成为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的机会。这就需要教师敏锐地觉察生活活动中劳动教育的契机,充分利用它们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

二、生活活动中劳动教育的价值及意义

(一)增强幼儿的劳动观念

劳动观念是对劳动、劳动者、劳动过程、劳动关系等的基本看法,是劳动素养的认知基础,表现为认知劳动价值、珍惜劳动成果、崇尚劳动等方面。认识来源于实践,幼儿能通过生活活动中的劳动获得对劳动多方面的认识。

1.幼儿能通过实际劳动打造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认识到“劳动能够创造美好生活”。比如:进餐后,幼儿擦拭桌面上的菜汁和打扫地板上的米粒,使活动室的桌面和地面变得干净卫生;午睡起床后,幼儿动手把乱糟糟的被子叠好,将其与枕头一同放置在床尾,使休息室的环境便变得整齐有序。

2.幼儿能从实际劳动中体验到劳动的不易,进而认识到要珍惜劳动成果。比如:幼儿在叠被子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整理被子的不易,因而会自发维护其整齐的样子,也不会无故去弄乱同伴已经折叠好的被子。

3.幼儿能从实际劳动中体验到劳动的愉悦感、自豪感,进而对劳动产生兴趣,变得崇尚劳动。比如:进餐前将所有桌子都擦拭干净后,幼儿会兴高采烈地邀请教师来检查;午睡醒来自己穿好衣服时,幼儿会很骄傲地告诉教师:“我这次没靠别人帮忙自己就把衣服穿好了!”

(二)提高幼儿的幼儿劳动能力

劳动能力是保障幼儿顺利完成相应劳动任务的胜任力,包括劳动知识、劳动技能与劳动创造等方面。教师若想提高幼儿的劳动能力,则应让幼儿主动参与生活活动中的各项实际劳动。

1.幼儿能在实际劳动中获得满足其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基本劳动知识和经验,并能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餐后整理餐具时,幼儿了解到整理餐具的技巧(可根据餐具种类进行分类,每种餐具从大到小依次叠放)。

2.幼儿能在实际劳动中掌握日常生活自理所必需的技能,学会一些常用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比如:在午睡时幼儿每天都要自己穿脱衣服、整理被子。在日复一日的实际劳动中,幼儿逐渐掌握又快又好地穿脱衣服、鞋子以及叠被子等的技能。

3.幼儿能在实际劳动中初步养成一定的劳动创造能力。比如:把餐具收拾好并一一装箱后,幼儿发现箱子太重,无法将其搬至活动室外。经过讨论,他们决定以推的方式来运送箱子,最终成功地把箱子送到指定地点,创造性地解决了所遇到的难题。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品质

劳动习惯与品质是指幼儿通过经常性劳动实践而内化形成的稳定行为倾向和积极人格特征,包括劳动行为习惯、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等方面。良好劳动習惯与品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通过长期参与实际劳动过程逐渐累积。

1.幼儿能在日复一日的生活活动环节中养成自觉劳动、主动劳动的好习惯。比如: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进餐后,往往依赖教师帮忙整理餐具,因为大部分小班幼儿在家庭中进餐后,总会由家长承担餐后整理事项,他们自己不需要动手整理,但在入园几个月后,由于教师经常给幼儿渗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意识,因此有些幼儿逐渐自发地参与餐具的整理活动,开始出现了“自觉劳动”“主动劳动”的萌芽。

2.幼儿能在生活活动各个环节的动手实践中形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等的意志品质。比如:参与进餐值日的幼儿,餐前协助保育员擦桌子,给同伴打饭菜,餐后整理餐具,清理桌面、地面的卫生,需要持续几十分钟的时间,甚至还要创造性地解决所遇到的难题(用推的方式移动装满餐具的箱子)。在这种劳动过程中,幼儿坚持劳动的意志品质初步有所养成。

3.幼儿能在生活活动的实际劳作中形成勤俭节约、责任担当等人格特征。比如:在饮水活动中,当幼儿拿着杯子去接水时,教师会提醒幼儿“喝多少水接多少,不要浪费水资源”,幼儿逐渐养成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接水的习惯,勤俭节约的习惯开始萌发。有了“节约用水”的意识后,幼儿在洗手时也会主动控制水流的大小,并在洗手后及时关掉水龙头,责任担当的人格特征也有所展现。

三、生活活动中促进劳动教育开展的策略

(一)提供劳动机会,满足幼儿劳动的意愿

生活活动作为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各个环节都包含着大量可供幼儿进行劳动的机会。比如:来园时,可让幼儿自己更换鞋子、增减衣物、整理水杯;进餐时,可让幼儿擦桌子、分发食物、自己端餐盘、饭后将餐具归位与整理桌椅;饮水时,可让幼儿清洗自己的水杯;午睡时,可让幼儿自己穿脱衣物、整理床铺或帮助教师收、放床铺;离园时,可让幼儿自己整理衣物、仪容和书包……通过给予这些劳动机会,幼儿能参与生活活动中的各项具体劳动就会越来越多,自发性的劳动意识就会逐渐变为自觉的劳动意识,并萌发自己劳动的习惯。在前文所提到的案例1中,如果教师适当放手,给幼儿自己解扣子的机会,幼儿便可以在多次练习之后掌握如何解扣子的技巧,形成户外活动结束后自觉、主动更换衣服的意识与习惯。

此外,当幼儿有了自觉劳动、主动劳动的意识和习惯后,教师还要扩大幼儿在生活活动中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空间,给每个幼儿提供适合其发展水平的劳动机会,让他们在亲身劳动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劳动素养。

(二)抓住劳动过程中的问题,给幼儿及时的指导

幼儿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等的发展并不完善,因而他们的劳动并不像成人劳动那么顺利。当幼儿在生活活动的具体劳动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便是教师对其进行劳动教育的良好时机。因为这些问题往往是幼儿当前劳动素养发展的不足之处,需要教师帮助其加强。如果教师能够准确察觉到幼儿在劳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幼儿便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突破其原有的劳动能力发展水平,迈向下一个发展阶段。如在案例2中,佳佳不知道如何能打扫干净紧粘在地板上的饭粒。这时教师若能抓住机会,指导佳佳将粘在地板上的饭粒打扫干净,则能帮助其获得打扫地板的新技能与知识,推动其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因此,教师需要依据幼儿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和反应准确地做出判断,精准发现他们需要哪一方面的支持与指导,协助他们解决问题,满足他们具体劳动素养发展的需要。

(三)提供充足的劳动时间,保证幼儿获得完整劳动体验

幼儿只有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获取完整的劳动经验、看见完整的劳动成果,才能真正体会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幼儿完整劳动体验的获得,需要保障其基本的劳动时间。因此,当幼儿在生活活动中进行劳动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幼儿提供充足的劳动时间,尽可能地确保幼儿的每一次劳动都能全部完成,使得幼儿能有一个完整的劳动体验。案例3中,教师在开展活動时,应充分考虑幼儿整理被子的时间。当发现许多幼儿还未能在预设时间内完成被子整理时,教师可适当地再给予幼儿一些整理被子的时间,或是鼓励已完成的幼儿协助同伴完成被子的整理,而非直接中断幼儿的整理工作,将其推向下一个活动环节。若幼儿在实际劳动时经常性地被人为打断,则这类残缺的劳动体验过程以及不完整的劳动经验和成果不仅会严重挫伤幼儿劳动的积极性,而且无法让幼儿真正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可见,为了能快速衔接到下一环节而轻易压缩幼儿的劳动时间,剥夺幼儿的劳动体验,是极其不明智的。

猜你喜欢

餐具被子整理
Mary’s Cninese
看餐具,识鸟喙
天那么热,是谁在裹被子
天那么热是谁在裹被子
云被子
wasara纸餐具——环保不简单
Graft: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归纳中渐次坚实
不用自带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