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儿童家庭照顾养育的现实困境与纾困路径

2024-01-10徐琳万丽君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隔代祖辈养育

徐琳 万丽君

儿童无法离开成人独自在社会中生存发展,这种依赖性决定了儿童必须要由成人为其提供必需的生活保障和条件,给予其照顾和养育。在我国,虽然家庭对婴幼儿照顾养育负主要责任,但儿童照顾养育问题已经逐渐由私人问题变为公共性话题,从私人领域走向公共领域。儿童家庭照顾养育是指由家庭成员给儿童提供日常的身心养育照料和保健保护,为儿童提供身体、认知、语言、情绪情感、社会性发展以及入学准备等的帮助和服务。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前我国儿童家庭照顾养育面临诸多挑战,已成为重要的社会性问题,引发了学界广泛关注和讨论。

本文借助学界近几年的研究成果,阶段性梳理总结当前我国儿童家庭照顾养育实践的困境及其根源,进而为纾困提供方向性与路径性建议,以期助推学前儿童家庭照顾养育理论和实践研究进一步深化。

一、当前我国儿童家庭照顾养育的现实困境

(一)教养成本和压力激增,“密集型养育”现象凸显

儿童教养成本是由家庭或社会在生养孩子的過程中所做的各种投入所构成,包括生养孩子所引发的经济成本、机会成本、生理成本、心理成本和婚姻成本。[1]研究表明,城市家庭儿童养育成本不断攀升,家庭中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投入巨大,给家庭养育照顾带来压力。农村学前儿童家庭环境现状调查研究也发现,高成本投入成为农村家庭养育的主要问题。[2]教养成本与压力在二孩和多孩家庭中尤为明显,二孩家庭在养育过程中面临着养育时间困境、经济生活压力、教养能力不足、社会发展受限困境与身心压力困境等问题,[3]多孩家庭中家庭生育成本明显加重。[4]失去公共资源与乡村特有的社会性育儿等外界支持,农村、低收入、多孩家庭父母更可能成为高压力风险人群。[5]

密集型养育是指以孩子为中心,父母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和情感的家庭教养方式,其主要表现为重视孩子的成就价值、强调母亲的教育职责、各个阶层不同程度卷入等特点。[6]这种养育方式结合了权威型和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特点,父母持续不懈地教养和监督儿童,制定出许多规则和禁令的同时又投入大量时间激励和支持孩子学习,但往往“适得其反”。密集养育非但没有促进儿童主体性的建构,反而成为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包袱。[7]密集型养育滋生“密集母职”现象,使母亲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金钱用于养育孩子。“密集母职”表现为照顾时间密集化和教育职责密集化。社会期待母亲应随时照顾孩子的情绪,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用接连不断的活动促成孩子智力发展。现代女性肩负的养育责任增多,母亲在承担着照料孩子的主要角色同时,也分担着传统家庭中由父亲独自承担的养育经济成本,除此之外还要担负因养育导致的机会成本损失。[8]诸如此类的潜在教养成本同样成为当下母亲育儿压力和家庭养育负担。职场母亲普遍存在照护时间较长、育儿压力较大、所获支援较少的问题。[9]

(二)隔代教养和联合教养问题突出

年轻父母往往面临着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无法独立承担孩子的教养工作。祖辈参与子女的教养就成了年轻父母在教养子女过程中面临的重重问题的“最优解”。隔代教养指由祖辈家长担负起孙辈的主要或全部的教养责任,分为完全隔代教养和不完全隔代教养两种类型。隔代教养虽有效缓解了父母的照顾教养压力,但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祖辈被迫参与教养、隔代依赖性强、男性祖辈角色缺失,以及祖辈文化水平低、隔代教养能力不足、缺乏科学的教养知识和方式等问题。[10]

联合教养是指隔代与亲代共同抚养和教育孩子,联合教养中因两代人教养方式差异而发生教养冲突现象十分突出。有研究表明,城市0~3岁婴幼儿隔代教养人和亲代教养人在家庭教养观念、教养内容、教养方式上冲突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其一,教养观念存在偏差,具体表现为祖辈低估儿童主观能动性与学习能力,对孙辈发展的评价标准单一;其二,教养能力不足,源于祖辈的文化水平较低、个人能力有限、不易接受新的观念而造成的祖辈教养能力不足;其三,教育内容片面,祖辈在对孙辈学业成绩给予过高重视的同时,极易忽视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与兴趣爱好的培养;其四,教养方式不合理,祖辈在生活中溺爱与在学习中专制的不同教养方式存在冲突。[11]此外,即便祖辈的文化程度较高,与父辈的教育理念趋于一致,依然会存在一些问题,如:参与教育的程度分配不均;祖辈教育内容以带有主观性的生活经验为主;大部分祖辈渴望得到父辈肯定,但因为接受新事物能力较慢,与父辈对其的期待存在差距而感到焦虑和压力。

(三)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体系不健全

目前,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虽然普遍认可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但缺乏主动学习家庭教育有关知识和方法的意识,在获取家庭教育资源、处理亲子冲突等方面表现欠佳,家庭养育风险比较高。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儿童也被卷入高度智能化的生活环境。家长为孩子选择的在线学习平台、智能手表、智能音箱以及语音助手等产品,虽然对儿童的学习、娱乐和交流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电子产品的泛滥也带来了较多负面影响,给家庭教育带来新的挑战。由于社会环境变化而产生的新的家庭教养问题,急需专业化的指导和帮助。

此外,有针对性的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也比较缺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素质不高;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家庭教育指导形式单一、指导内容不精准;家庭教育指导缺乏系统性;家庭教育指导主体参与合力难以形成、指导服务机构不健全等。[12]

(四)处境不利儿童的家庭养育亟须社会支持

留守儿童、流动家庭儿童、困境儿童(流浪儿童、重病儿童、孤残儿童等)等处境不利儿童家庭,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或家庭功能弱化、缺失等问题,家庭照顾养育功能难以发挥,导致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亟须社会支持力量介入支持。

处境不利家庭养育问题十分多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留守儿童家庭存在亲子关系问题。留守儿童往往生活在“祖辈主控,父辈辅助”的教育模式之中,父母并不直接参与或不主要参与抚养和管教孩子的过程,这无疑会影响父辈与孙辈之间的亲子关系,常常出现亲子关系隔阂、亲子关系疏离和亲子关系冲突三种类型。而造成不良亲子关系的主要原因便是父母没有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隔代教养人没有担任亲子沟通的媒介,以及留守儿童因长期留守出现相应心理问题等。现有的社会支持体系无法提供持续、有针对性的援助,且支持力度和支持手段难以满足每个家庭个体需求。二是流动儿童家庭难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问题。流动儿童家庭长期生活在城市,受经济水平以及户籍制度等条件制约,流动儿童难以享有流入城市同等教育机会和资源。研究表明,流动学前儿童很难进入公办或民办的优质幼儿园,期待子女享受流入地低收费同等入园待遇成为家长迫切需求。三是困境儿童存在社会支持和早期社会化不足问题。虽然我国针对困境儿童提出了一系列保护措施,然而在实际救助中仍存在社会服务体系乏力、社会服务频次较少、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再加上对儿童关爱不够,对儿童精神关注较少,困境儿童普遍存在同伴之间支持较少、人际关系欠佳等问题,极易陷入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二、儿童家庭照顾养育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完善早期儿童照顾养育政策

政府要做好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着力减轻家庭养育成本和压力、通过多种途径为家庭提供指导服务,切实帮助家庭做好婴幼儿照顾养育工作。

其一,针对儿童养育成本过大的问题,政府层面要完善公共照顾服务政策、经济政策和时间政策,积极构建普惠型儿童福利政策,建立合理养育成本分担机制,明确养育成本分担的相关责任主体和内容。政府要倡导企业建立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着力减轻家庭中女性养育负担,优化时间支持,为女职工提供弹性工作制的选择,帮助母亲平衡工作和家庭,减免全职母亲家庭税收,促进母亲公平就业和职业发展。

其二,针对儿童的照顾养育压力问题,完善有利于家庭发展的政策体系,从时间、经济和社会服务等角度为家长提供全方位保障,提升家庭发展能力。健全儿童早期发展政策,推动儿童早期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儿童生命早期对其发展和家庭进行干预和救助。为了减轻特殊家庭养育压力,可以探索建构一个政府主导、社区促进、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的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和家庭支持、邻居协同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重视帮助父母增强教养责任意识,引導父母科学掌握教养知识,关注和适度满足家庭的个性化养育照顾需求。

其三,对于儿童照顾养育中的隔代教养、联合教养问题,首先要加强代际照顾的政策支持。建立代际照顾支持体系,支持隔代教养、家庭互助等照顾模式,其次要提升祖辈的隔代教养能力。可以通过成立隔代家长学校向祖辈科普育儿知识,还可以通过建立专业的儿童社会工作团队、发展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构建祖辈的支持网络来实现。再次,隔代与亲代需要努力营造代际和谐、责任共担的家庭教育氛围,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要明确好家庭养育职能与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形成教育合力,缓解隔代与亲代的教养冲突。

(二)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

西方学者N.c.威廉斯以系统论为基础,从影响儿童发展的视角,根据是否存在家庭成员的互动,把家庭环境概括为非过程性因素和过程性因素两类。前者包括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主要抚养者以及父母自身特征等静态因素,后者包括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功能以及其他亲子互动等动态因素。依据这种分类,非过程因素指家庭环境中成员自身特征或家庭固有特征,故亦称为静态因素,而过程因素涉及家庭成员的互动,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家庭氛围,故亦称为动态因素。

儿童家庭照顾养育实践过程中,家庭的静态与动态因素相互作用。第一,面对当前城市家庭的“密集养育”问题,应当鼓励年轻父母注重双向互动,注重儿童自然生长,聚焦自身成长。第二,为解决城市家庭的隔代教养问题,父辈应当强化教养主要责任意识,注重与祖辈沟通,而祖辈应建立民主型教养方式,忌过度溺爱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主动提高自身的教养能力。社区和幼儿园要积极促进教育资源整合,提供家庭教育服务指导。第三,针对电子产品带来的影响,家长不仅需要认识电子产品对儿童成长带来的双重影响,提升自身素养及改善习惯,加强对儿童的高质量陪伴,而且还要关注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频次和主要目的等,适当参与,对儿童的使用活动进行干预和指导。必要时社区、相关部门可针对电子产品滥用等典型问题为家庭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帮助。

(三)提升家庭养育照顾服务质量

明确政府主导照顾养育公共服务顶层设计的重任,建构儿童家庭照顾养育行为指南,建设儿童家庭教育服务普遍与特殊相结合的项目体系。加强社区建设,优化儿童成长环境,以社区为基础建设育儿空间,为家庭照顾服务提供社会性支持与公共资源支持。提升家庭科学育儿能力,增强家长自我服务能力,广泛发展社会力量,缓解育儿压力。在解决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养育照顾服务体系问题上,须先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政策体系与工作机制,打造多元服务队伍,多渠道拓宽师资来源,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师资培训。

关爱农村儿童是提升家庭养育照顾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可结合乡村产业发展、依托乡村协同教育机制和乡村教育发展规划,创建儿童家庭经济富裕与教育富足共生的教育场景。加强对农村、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政策保障与财政扶持;把农村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纳入政府工程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儿童早期发展指导中心和“送教上门”的服务机制,开展儿童早期发展科普活动;完善农村教育资源与设施建设,依托农村幼儿园、中小学校、儿童之家、乡村“复兴少年宫”、乡村图书馆等开展丰富多样的家庭照顾养育支持活动。

(四)加强处境不利家庭照顾养育支持

探索建立家庭教育分类指导体制,对留守、流动、贫困、残疾、事实无人抚养等特殊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给予重点帮扶,探索建构一个政府主导、社区促进、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的社会支持系统,将困境儿童的家庭教育纳入政府工程和公共服务体系,规范相关管理制度,提升救助服务,提升家庭教育实效。

第一,从留守儿童的角度考虑,政府应构建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的法律体系,扩大教育投入,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家庭中父辈要转变教养观念,提高对亲职教育的认识,与孩子保持沟通,及时疏导各种心理和情绪问题;祖辈需要提升教养能力,提高孙辈教育质量,转变教养方式,重视良好品质的培养。社区和幼儿园要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并科学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入学准备的实际需求,为儿童的入学准备提供充分的支持。

第二,从流动儿童的角度出发,政府要创设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环境,加强相关政策和制度建设,切实保护流动儿童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解决流动家庭住房问题,有效应对流动儿童的家庭团聚和早期教育问题。家长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为儿童获得最优的环境资源,学习有效的亲子沟通方法,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第三,就困境儿童而言,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宏观救助职能,拓宽社会救助资金来源,加强资金保障,提升救助补贴水平,提高救助服务供给。幼儿园、学校,乃至社区、社会组织要积极履行救助职责。家长需更新照顾养育理念,提升家庭养育困境儿童能力。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无论是城市儿童还是农村儿童,特殊人群抑或特殊家庭,照顾养育困境普遍存在。这就需要家庭、社区、托(教)育机构、政府、国家和社会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儿童养育中来,形成养育合力,儿童照顾养育才有可能摆脱困境、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叶文振,丁煜.中国厦门经济特区孩子抚养费用的研究[J].人口与经济,1998:24-28+57.

[2]程杨,金昌涛.农村学前儿童家庭环境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6):61-64.

[3]毛小娟. 社会支持视角下二孩家庭养育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重庆W社区的案例[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21.

[4]邹波,陈婷婷.低生育背景下多孩家庭生育成本分担的紧迫性、问题及思路[J].重庆社会科学,2023(4):110-124.

[5]洪秀敏,朱文婷,赵思婕.青年父母婴幼儿照护支持与养育压力研究:基于全国13个城市的调研数据[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2):106-114.

[6]李珊珊,文军.密集型育儿:当代家庭教养方式的转型实践及其反思[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3):48-57.

[7]王芳.《小舍得》:“鸡娃”时代的主体性发展困境[J].学术月刊,2021(11):168-176.

[8]李志华,茅倬彦.中国家庭养育成本分担模式对再生育的影响[J].人口学刊,2022,44(03):19-30.

[9]安锦基,王萍,金香花,等.职场母亲对 0~3 岁婴幼儿的照护现状及其托育意愿[J].学前教育研究,2022(4):1-14.

[10]张慧娟.0~3岁婴幼儿隔代教养能力建设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8.

[11]李玲.城市0~3岁婴幼儿隔代与亲代联合教养冲突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9.

[12]魏月寒.乡村 3~6 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2.

猜你喜欢

隔代祖辈养育
祖辈-父辈共同养育冲突对祖辈抑郁的影响:祖辈个人掌控感的中介作用与长辈价值感的调节效应
天下有“完美的养育风格”吗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败归咎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不背这个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