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专业标准下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4-01-10石志华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保教共育课程体系

石志华

2019年,中职院校开始应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要求,陆续增设幼儿保育专业,并逐步将学前教育专业转设成幼儿保育专业,重点培养幼儿保育人才。这一变化掀开了保育员专业化、全面化培养的新篇章,也意味着亟须调整原有专业的课程目标、内容、结构以及各项保障措施。基于本次专业转型升级,我校组织深入调研,试图通过建构课程体系、改革培训体系、健全保障机制等,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一、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意义

(一)贯彻落实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和新标准,顺应教育改革需要

北京市《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中提出:“加快建设养老服务、学前教育、护理和托育等人才紧缺专业。”幼儿保育专业作为教育类唯一的中职专业,不仅为市场提供优质的幼儿保育人才,还为后期的大专和本科贯通培养提供了优质生源。《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第21条提出:“应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二)以“专业转型”为契机,提升专业教育质量

基于学前教育、托育行业紧缺型人才的需求,我们面向北京市的行业企业、院校、毕业生进行了深入调研,试图探索解决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匹配等问题,为中职幼儿保育专业转型升级提供全面、客观的依据与支撑。

二、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等一系列规范考核标准的出台,对保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切实可依的抓手。由于中职学校的幼儿保育专业多由学前教育专业转型而来,对幼儿保育缺乏整体认知,人才培养方案也多是延续了原来学前教育专业的内容,培养目标不够清晰,从而制约了幼儿保育专业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与新的幼儿保育专业内涵要求不匹配

一方面,原有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于培养幼儿教师,开设了大量的五大領域教学活动设计课程、音舞美等艺术课程,而幼儿生活照护、幼儿安全照护、婴幼儿行为观察等课程非常少;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只涵盖了3~6岁幼儿的发展需要,0~3岁几乎没有涉及。而新的幼儿保育专业明确规定保育对象包含0~3岁和3~6岁两个年龄段的婴幼儿,实际工作对幼儿保育专业人才的要求,更侧重于婴幼儿安全照护、生活照护、行为观察等方面内容。因此,现有课程设置与新的幼儿保育专业内涵要求不匹配。

(三)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就业岗位要求不匹配

虽然幼儿保育专业采用教学与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但由于配套的幼儿保育实训场地和实习教学条件不足,实践教学的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此外,还存在产教融合不够紧密的问题,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与托幼园所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比如托幼园所需要具有教育能力的保育人才,但现有的培养模式还不能有效满足幼儿园对优秀保育人才的需求。

三、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明确培养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坚持问题导向,注重优化调整,明确培养定位

北京市保育人才培养定位突出“托幼一体、保教结合、以保为主”,人才培养目标更突出对幼儿保育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培养。因此,中职院校幼儿保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应从幼儿生活照护、安全健康照护、营养喂养和早期发展支持等方面切入,并对接最新发布的“保育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为中职幼儿保育专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2. 构建健全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借鉴澳大利亚TAFE“能力本位”理念,以培养高质量保育人才为目标,坚持服务幼儿教育现代化需求,促进人才高品质就业,构建政府、园校、院校“三位一体”,课程、理念、能力“保教融合”,识园、走园、驻园“实践递进”的“三位一体、保教融合、实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见下图)。

(二)园校深度融合,形成凸显“保教共育”的课程体系

1.幼儿保育专业对应职业岗位新变化

随着国家一系列育幼领域新规范的出台,幼儿保育工作正在向保教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教育机构希望保育人员在具备扎实的保育能力的基础上,还能秉持正确的教育理念,在婴幼儿的动作、语言、认知、情感与社会性发展、艺术素养等方面有一定的积累,能够深入家园沟通、观察幼儿、早期学习支持等工作领域。

2. 重构“模块融通、保教共育”课程体系

综合考虑幼儿保育专业的新变化,可运用PGSD职业能力分析模型*,从幼儿保育职业领域出发,分层剖析职业对不同层次和类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以他们开展的六项典型职业活动为基础,整体设计幼儿保育4年制、5年制和7年制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中职学段突出保教基础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教育基本技能的培养;高职学段突出幼儿教育技能和教育基础能力的培养;本科学段则突出幼儿教育应用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形成“模块融通、保教共育”的课程体系。

(三)创新“三练进阶”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

幼儿保育专业各门课程的开展可充分发挥校、园、家三方共育的能量,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三练进阶”教学模式。以“幼儿一日生活家园共育综合实践”为例,该内容以支持幼儿生活习惯养成为任务,创新 “虚拟试练”“模拟演练”“实战真练”三练进阶教学模式,灵活选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连线互动等教学方法,通过11个教学环节,实现了幼儿保育专业学生“会保育、懂教育、善保育、润德育”的发展目标,在知识、能力、品质等多个层面递进提升。

(四)“双协同三融通四阶段”,校内外多重措施保障教学质量

1.园校“双协同”,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课内保障

关于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依托学校网络资源,与园所共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共建共享学习资源。比如园校共同设计动画脚本,由技术公司完成制作,扩充课堂资源,提升课堂效率。再比如园校共同设计微课,在园所拍摄活动照片、录制视频并上传至资源平台,供园校共享。

2.园校共建“三融通”培训体系,形成课外保障

要想保证教学质量,健全的培训体系至关重要。园校共建“三融通”培训体系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在完成基础课程之上,根据学生水平有针对性地指导,园校共同制订分层方案;然后,将技能训练与思政相融通,选拔德才兼备的学生担任小助教,将良好的师德素养融入技能训练之中,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最后,将技能大赛和学校培养相融通,通过园校共同制定训练方案、比赛规则和标准、组织各种活动,进而达到以赛促学。[3]

3. 搭建“四阶段”实践递进教学体系,做好实践保障

在新标准的引领下,要提升教育类专业人才对云端、智能等新变化的适应性,突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办学特点,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素质应用型教育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幼儿园实际工作需求,可搭建“四阶段”实践递进教学体系,第一学年进幼儿园观摩,第二学年保育见习,第三学年第一学期保育实习,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将实践贯穿于每一学年,从而有效达成实践目标。

综上所述,我校依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多方式、全方位的调研之上,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初步形成了定位清晰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凸显保教共育的专业课程标准和以师德与能力并重的课程理念,希望为提升幼儿保育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些思路与借鉴。

参考文献

[1]蒋继玲.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讨[J].广西教育,2022(20):3.

[2]刘相俊.基于“园校融合”的中职幼儿保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2022(31):128-129.

[3]杨芳.中等职业学校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11):104-105.

猜你喜欢

保教共育课程体系
如何在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实施保教融合?
科研引领科学保教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幼儿园半日保教工作细则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