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禹生的太极拳实践及其历史影响

2024-01-08方钟

少林与太极 2023年11期
关键词:北平市国术太极拳

方钟

一、清末民初太极拳在北京的发展

19世纪中叶,杨露禅进京授拳,首次将太极拳带入都市是太极拳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太极拳从此由农村转向都市,大城市进而成为太极拳发展的主要阵地,这为太极拳日后的成熟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太极拳自进入京城以来便在北京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之后,太极拳便很快在琳琅满目的中国武术中脱颖而出,发展至晚清时期,太极拳逐步走向成熟。民国初期,太极拳极盛一时,杨、武、吴、孙等不同太极拳流派相继在北京形成并发展壮大,而这种繁荣局面则集中体现在北京。民国初期,北京不仅是太极拳发展最好的地区,同时也是各派太极拳家最主要的聚集地,如吴鉴泉、孙禄堂、杨澄甫等著名太极拳家都聚集在北京谋生。可以说,这一时期北京太极拳的发展状况直接代表了中国太极拳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北京作为首都,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社会上层人物大多生活在此,而这一阶层正是太极拳的主要传播对象和有力推动者。二是北京可以为太极拳家们提供更多的生存机会,这也是各派太极拳家选择北京的重要因素。民国中后期,太极拳以北京为核心地逐渐向南方扩散,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甚至远播海外。至此,太极拳的发展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许禹生的太极拳实践及影响

(一)许禹生其人

许禹生(1879-1945年),字龙厚,北京人,祖籍山东济南。出身官宦之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文科,获学士位,清末留学法国。许禹生自幼研习武技,于各家拳术靡不通晓,太极拳直接师从杨健侯,为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其习练次序为先姿势,次应用,次散手,次懂劲,更旁采各派之所长,尤注重实际应用。且经常活跃在纪子修、吴鉴泉、刘恩绶、刘彩臣、恒寿山、王有林等名师之间,在太极拳技术上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同时,许禹生出身官宦家庭,民国初期正担任教育部专科主事等多项职务,凭借着其特殊的身份地位,使得其在推动太极拳发展的过程更高效,影响力也更大。

(二)开太极拳理论研究先河

民国时期的太极拳家绝大多数都缺乏良好的文化知识,他们在传播太极拳的过程中多“言术而不言理,视之为技艺”,对太极拳的理论很少关注,这也是近代中国太极拳理论一直落后于实践的一个重要原因。许禹生是当时少有的“言术而又言理”且融会中西文化的太极拳家,著有《太极拳势图解》《少林十二式》《罗汉行功法》《中国武术史略》等著作。他在结合中西体育的基础上率先打破了太极拳理论研究上的空白局面,开太极拳理论研究的先河,为后来太极拳理论研究热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1921年许禹生所著《太极拳势图解》一书,对太极拳流派、意义和推手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将太极拳各式动作进行分解绘图说明,“以科学分析之眼光,发明其先后疾徐之序,而为图以表之”,也是杨式太极拳第一本著作。这在当时是相当可贵的,它改变了中国传统拳术“有图无说,精义不传”的弊端,极大地推动了太极拳的广泛传播,对太极拳今后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近代著名太极拳家王新午在评价许禹生的太极拳实践与理论时曾说:“先生承杨氏衣钵,以科学证其迹象,以哲学衍其精微,而归根于实验,一扫神秘之习,为国术界辟一新途径。”另一方面,许禹生在担任体育研究社副社长和北平市国术馆副馆长期间创办并主编了专门的体育刊物《体育季刊》和《体育月刊》,为民国时期武术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平台,极大促进了太极拳理论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从许禹生来往的书信中发现有不少太极拳家都会选择向许禹生讨论太极拳的各种问题,如太极拳名家胡俪笙曾就太极拳的椿法请教过许禹生;南京训练总监部谭梦贤对练习太极拳的顺序、呼吸、精神、技击等八个方面的质疑向许禹生提出讨论,这说明在当时的太极拳研究中,许禹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他对太极拳的研究对当时其他太极拳研究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参与实践,编写教材,改革教法

在推广普及太极拳的过程中,许禹生广泛组织参与各种武术社会活动并表演太极拳,其自身的太极拳技术在当时是得到太极拳界广泛认可的。除此之外,他还注重太极拳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革新。

许禹生曾编写了《太极拳单式教练法》等教材并亲自担任太极拳专修班的指导员。在创编太极拳教材时,许禹生强调拳术动作要合乎体育原理、生理卫生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依生理的眼光考查动作姿势的独立性及连贯性,尤其应当注重拳术的特殊精神,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反对为了个人利益而对拳术动作进行简单的拼凑和任意的增减。此外,在教学中许禹生还对教授者和练习者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他认为训育目的的实现基于教师精神的感化,教授者当使学生明了运动的目的,以身作则,以精良的技术,温和的性情和优美的教态去感化学生,而学生则当自觉身体之缺点,秉承自动的精神行适宜的运动。

另一方面,为便于集体教学,许禹生对传统单人传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引进了单式教练法,即将拳术分解为不同的单式,再按拳路顺序联接成不同的段趟,配以口令,分段练习的方法。许禹生首先对拳术名称进行注释,继而讲述分段动作,最后附以应用,并将每一个拳式动作绘制成图,以期引起练习者的兴趣。如将太极拳基本动作归纳为单鞭、双鞭、提手上、白鹤亮翅、搂膝拗步、进步搬拦锤、如封似闭、抱虎归山、倒撵猴共十式。每式又按不同的姿态分为不同的动作,再按太极拳的基本运动原理,编组成不同的套式进行练习。

三、北京体育研究社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早期,太极拳在北京的繁荣与北京体育研究社的大力推动有直接关联。1912年,许禹生会同郭秋坪、钟一峰、延曼生、伊见思、杨季子等人,访请各派武术名家耿诚信、吴鉴泉、纪子修、赵鑫洲、恒寿山、高克兴等人,在北平创办了“北平体育研究社”,社长由市长担任,许禹生任副社长。体育研究社以“提倡尚武精神,养成健全国民,并专事研究中国旧有武术使成系统”为宗旨。与1910年创办的上海精武体育会注重武术技术实践传播不同,北京体育研究社不仅对各种拳术推广普及,而且十分注重對传统武术理论的挖掘和研究。1916年,许禹生又成立“北京体育讲习所”专门培养武术师资。1929年12月成立“北平特别市国术馆”,编审国术教材,研究国术理论,培养国术师资。在许禹生的推动下,不仅促进了民国早期太极拳的繁荣也为太极拳后来南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成立在太极拳的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一)太极拳组织化传播的开端

受时代发展的限制和中国武术传统的影响,太极拳进入都市后一直以传统的个体传播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太极拳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进入民国,中国固有的宗法制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逐步消蚀,太极拳的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种公开化、社会化的现代武术组织形式逐步取代了旧式武棚、秘密结社等带有封建色彩的传统组织形式,太极拳开始由个体传播为主全面转向组织化传播。而1912年由许禹生在北京创设的北京体育研究社则是第一个将太极拳全面纳入组织化传播轨道的现代化组织团体,是近代太极拳组织化传播的开端。许禹生较早接触了大量的西方体育文化,其在创办体育研究社时参照西方体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摆脱了中国传统武术团体的宗法属性,建立起一个公开化的、有组织、有章程、有宗旨的近代化体育组织。太极拳传播性质的转变对加强太极拳的传播是一个质的飞跃,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二)创造传播平台,提升社会地位

许禹生在民国初担任教育部专科主事等职务,且积极从事武术社会活动,在当时的北京武术界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创办体育研究社之初,许禹生邀请了当时众多著名的太极拳家在社中任职或任教,如著名的太极拳家孙禄堂、杨少候、杨澄甫、吴鉴泉、陈发科等人都曾在体育研究社担任过教练或顾问。当时各派太极拳家大都聚集在北京谋生,而研究社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当时众多的太极拳家提供了一个栖息之地和阶升平台。对于这些太极拳家们而言,这不仅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名流,交流技术的共同平台。这一时期太极拳家们的社會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体育研究社这个大舞台,得益于它的创办者许禹生。

(三)培养师资人才,为广泛传播奠定基础

在体育研究社成立的数年间,太极拳不论在技术上还是理论上都得到了传播和发展,其社会地位和影响也逐渐扩大,且这种扩大的速度和规模是其它武术拳种所不能比拟的。至1916年9月,教育部派许禹生赴济南参观马子贞镇守的武技队回京后,深感北京武术师资的匮乏,于是发起创办了体育讲习所作为研究社的增设机构专门培养体育师资力量,1920年讲习所经教育部批准改名为北京体育学校。该校所开设课程中太极拳术是其中最主要的课程之一,期间培养了大量的太极拳师资人才。从历届毕业生服务状况来看,该校学员主要分布于全国各地不同的省市如北京、天津、绥远、江西、湖北、广西、河南、云南、湖南、吉林、山东、广东、山西等地担任中小学国术教员,这为太极拳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奠定了初步的师资基础。

此外,在许禹生的领导下,研究社还举办了各种不同的游艺会和讲习会,进一步扩大了太极拳的社会影响力。如研究社按例于每年春季举行春季游艺会期间太极拳和太极剑都是重点表演项目。1922年7月至1923年7月举办了两届夏期体育讲习会和夏期国技音乐讲习会,太极拳都作为重点讲习科目。与此同时,研究社还积极组织参加各种武术活动和演技赈灾活动并表演太极拳,如1917年12月参加冀属水灾义赈会和1921年8月参加湖南赈灾急赈会期间,研究社社员均有太极拳表演。同年4月在参加由马子贞和许禹生等人发起的全国武术运动大会期间,许禹生和吴鉴泉表演了太极拳和推手,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太极拳的社会影响,促进了太极拳的传播和普及。

四、北平市国术馆的成立及其影响

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刚一成立,许禹生便开始筹划成立北平市国术馆。为了解相关事宜,他曾专门赶赴南京造访中央国术馆董事会成员、顾问李松如、于振声、张洪之,馆长张之江、副馆长李景林等人。回京后立即依照中央国术馆组织法着手筹办相关事宜,三个月内便组建成了北平市国术馆,许禹生任副馆长(馆长由市长挂名)。

民国中期,由于社会局势的变动,各派太极拳家如杨澄甫、孙禄堂、吴鉴泉等纷纷南下教拳,太极拳的发展重心逐渐由北京南移至上海,而这时北京太极拳的发展则在许禹生等人的努力推动下依然发展良好。许禹生在担任北平市国术馆副馆长期间开办了诸多民众练习班和太极拳专修班,在传播太极拳技术的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太极拳师资人才。此外,国术馆还设立了高等研究部和普通研究班,对太极拳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挖掘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太极拳理论水平的提高。北平市国术馆作为民国中后期北京太极拳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对促进太极拳在北京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北京体育学校停办后,随着北京各大高校如师大、民大、女子文理学院等体育系的开设,对体育师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继续培养体育师资人才,缓解体育教员匮乏的矛盾,许禹生于1934年9月创办了北平市立体育专科学校,任校长一职。该校以“造就专门体育人才,使毕业后有充当中等学校体育教员,及体育行政人员并体育指导员之能力为宗旨”。在短短的几年时,该校培养了大量的太极拳师资人才,又一次为太极拳在北京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暴发之后,北平市立体育专科学校被迫停办。

总之,许禹生通过北平体育研究社、北京体育学校、北平市国术馆、北京市立体育专科学校等几个重要组织对民国时期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民国时期太极拳兴盛的基础,对近代中国太极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将许禹生放在近代中国太极拳发展的历史中对其进行评价,那么毫无疑问,许禹生是民国早期推动太极拳发展的领军人物,是近代太极拳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然而,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许禹生在太极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至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是不应该的。

(作者单位/广州市铁一中学。)

猜你喜欢

北平市国术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民国时期国术教育的推行与困境
民国时期武术家群体的“国术观”
——以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汇刊为中心
《时报》与民国国术传播研究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北平市整顿粪业研究——以1936年为核心的考察
南京国民政府国术推行工作述略
博物馆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