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氏太极拳推手的技术方法

2024-01-08姚志公

少林与太极 2023年11期
关键词:身法劲力惯性力

姚志公

技击是太极拳的本质,是太极拳的最主要的功能,太极推手是太极拳技击的实战性训练,是练习“听劲”和达到“懂劲”的必然途径。当然,太极拳推手技术的基础是拳架。当拳架练至身法没有缺陷,能够做到劲力由脚而腿、而腰、而手一气贯串,通达顺遂;以及腰为主宰,周身一家,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就为推手技术的运用奠定了基础。练习拳架是体,练习推手是用。由体到用,由用到体,体用结合,循环往复,才能长功夫。通过推手可以检验和修正拳架,通过拳架可以感悟和模拟推手。从技击角度讲,推手是“有人似无人”的习练,拳架是“无人似有人”的习练。只练拳架不练推手,很难准确领会和全面把握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以及各种要求,也很难练成中规中矩的拳架和掌握“四两拨千斤”的技巧,练来练去只是个花拳绣腿。所以,不经过推手的磨练,不算是真正得会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推手的技术要点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接劲方法

接劲是学习武氏太极拳推手的基础功夫,也是太极拳的一大特色。是否会接劲,是太极拳功夫与其他武术的根本区别。因为只有接住劲源,才能粘黏连随、不丢不顶;才能转换化劲、以柔克刚;才能引进落空、借力打人。懂接劲、会接劲是推手的基本功,也是学习太极拳散打的必备条件,只有懂得接劲打劲、会接劲打劲才算懂太极拳、会太极拳。

太极拳推手的接劲,必须与对方身体接触,一挨即始,何处挨住对方即须何处接劲。在推手中,一般首先与对方接触的部位是手,接触最多和最主要的部位也是手。接劲的关键是做到粘黏连随和掤劲不丢。武禹襄的《十三势说略》说:“每一动,唯手先著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不外起承转合。”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接住对方的劲以后是需要松开的。但是,松开不是躲开,更不是丢开,是松而不懈,还须“贯穿”。贯穿,就是要做到粘黏连随和掤劲不丢,既要粘黏和随住对方,还要掤劲不丢,能掤到对方的根部。怎样才可以做到这些呢?武禹襄祖师告诉我们:“不外起承转合。”“起”不离掤,要掤得住;“承”不离随,要随得好;“转”不离松,要松得开;“合”不离整,要合得整。

二、松開方法

松,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松开,是太极拳推手、散手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推手的松开比走架的松开要求更高,也更全面。走架的松开,是松开自己的身体,仅是自身的问题;而推手的松开,不仅要松开自己被对方制住的关节,还要把对方加在自己身上的力道和跟住自己的劲路松开,是在被制约情况下的松开。只有经过推手训练,才能全面和深刻理解太极拳松的真正含义,才能真正达到太极拳松的境界。

(一)松开的基础

1、身法必须正确。身法正确是指推手中的身体姿势、动作变换都要符合身法要求,尤其是对松的要求。身法正确是前辈先贤长期技击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推手中能够松开的关键。需要松开的主要部位是肩、腰胯和脚踝。肩能松开,上肢才能不受制;腰胯能松开,躯干才能活;脚踝能松开,才能沉得下去,脚下才有根。只有这三处能松得开,劲才能起于脚跟,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劲才能顺达,完整一气,上下贯穿,没有丝毫间断。

2、必须具有较强的听劲能力。听劲能力是了解对方劲路、判断对方劲根的先决条件。听劲能力强,能够知己知彼,及时以松开化解对方的制约或进行攻击。听劲能力差,对方已吃住自己的劲根,却浑然不知,只有等着挨打。听劲能力是推手中能够松开的第二个关键,需要在长期的推手训练中逐渐提高。

(二)松开的方法

1、转换进击的松,或称为掤中求变的松。即:当听准对方来劲时,一边掤住对方,一边依靠腰腿以及上肢的转换松开,走化对方。难点是,既要松随,又要跟劲。关键是,要听准对方劲道,跟住对方劲根,边转、边松、边进击。

2、引进落空的松。即:接住对方来劲的瞬间突然松开。难点是,松开的时间既要准又要短促。关键是,要松得干净彻底,绝不拖泥带水,使自己全部松开,把对方彻底松空。

3、忽隐忽现的松。这种方法基本是前两种方法的结合。劲的忽隐忽现是为了在对方欲制自己劲路时走化对方。所难之处在于,虽是彻底松开,还要劲断意不断,要能松得开,更要能掤得住、接得准,劲意还要不丢、不扁。

三、化劲方法

化劲,是指化解对方进攻劲力的方法。是意念与身体综合状态的高度协调,是应用粘黏连随、不丢不顶、舍己从人等太极拳的技术和战术,通过改变着力方向,破坏对方的力点和力源,使对方难以发起进攻的方法。在太极拳中,化与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松是化的基础,化是松的继续;能化则必定能松,能松却不一定会化。化劲的方法主要有四种方式。

(一)引化

引化是以外动为主、简单易行的化劲方式。即:当对方劲力的来势正好与自己的走势基本一致,并且自己身位的转换也比较顺通时,即可顺势而为,边转换身位边引开和化解对方劲力,使其攻势减弱或落空。需要注意的是,“引”是不丢不顶(没接住对方劲为丢,劲过则为顶)感知对方劲力变化的“松随”,不是蛮力拉拽,也不是死“抗”硬“顶”。

(二)走化

走化,或称为转化,以内动为主的化劲方法。即:当对方劲力的来势与自己的走势不一致时,通过肩臂的“抽变”、腰胯的“沉转”、或身体接劲点的滚动等多种形式的内动,错开对方的劲头,改变对方的劲力方向,化解我方的被动,形成我顺人背的形势。

(三)松化

松化,即松开化解,是既有外动,又有内动的化劲方法。松化的形式有二,一是边松开、边转换方向、边化解对方劲力;二是基本相当于前面说的松空,在接劲的瞬间突然松开,松得干脆彻底,使对方骤然丧失着力点,找不到攻击方向。

(四)吞化

吞化,是完全以内动化解对方来势的化劲方法。武禹襄在《四字秘诀:敷盖对吞》中讲,“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境地者不能知”。吞化是高等级的化劲形式,需要练到气敛脊骨,周身罔间,全身能够彻底松开,需要具备高深的功夫。

四、拿劲、制劲方法

拿劲和制劲是太极拳推手,也是其他拳种和各种搏击项目的主要功法,形式多种多样,各有千秋,大多是通过拿锁对方的臂、肘、腕、指等反关节,使之进入死角,不能转动,甚至筋断骨折,痛彻肺腑骨髓。这样的方法易伤人,适合战场上的敌我对决,不太适合友好的竞技交流。而太极拳的拿劲和制劲与之不同,采用的是以柔克刚、刚柔相济,非常精细、独到、高明,拿人、制人而不伤人,拿的是对方的身位,制的是对方的劲路和劲根,能使对方在不觉疼痛中被制服,或失去重心,或不能自主,完全处于被动,而且心服口服。

太极拳拿劲制劲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拿上肢。须要过肩、催腰、达根。

(二)拿躯干。须要过腰、催踝、达根。

使用拿劲和制劲需要注意四点:一是,拿制对方,必须接住对方来劲。不接劲,拿不出太极拳的轻灵、巧妙和顺随,与其他拳种无异。二是,拿,不仅只是用手,所有的接触点都可以拿制对方。也就是,挨在何处心用在何处,劲意出在何处,拿制对方于何处。三是,拿必化、拿必旋,无化不拿、无旋不拿。拿不住的很大原因是由于化不开、无旋转。四是,必须与身法密切配合。要周身一家,放松下沉,才能拿住身位,直达劲根。

五、发劲、打劲方法

太极拳是一项人体各部位的系统运动和各种劲法、技巧的综合运动。太极拳的发劲、打劲就是在接劲、松开、化劲、拿劲制劲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这个综合运动的末端。所以,太极拳的力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力,是不可能用简单的点的受力来解析的。太极拳推手发劲、打劲的方法与过程是:边接住对方的劲、边松化、边拿制对方、边蓄足劲源,然后才有“放时腰脚认端的”,一击成功。其关键节点是接劲、松化、蓄劲。所以说,“劲出不松,发劲无功;化中不蓄,发劲无力。”

太极拳的发劲、打劲方法灵活多变,多种多样,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类:

(一)接劲打

接劲打就是接准对方劲点,感知对方劲势,吃住对方劲根,在随中变,变中化,化中蓄,蓄而发。

1、随化随打,化打结合,打出劲,用“搓”。

当对方将发未发,劲头刚出之际,我方即吃住对方劲根,边化边进,错过对方劲头,认准其根搓之,其必跌出。

2、跟住劲根,趁虚击发,打停劲,用“串”。

当对方劲已经发尽,还未及变化,或其欲进不能,欲退不可时,我方即趁虚串击,挨肘串肩,挨肩串腰,挨腰串踝……

3、心静身整,内外相合,打闷劲,用“捂”。

关于打闷劲,姚公继祖在《武氏太极拳全书》中说:“运劲于周身。以手、肘等处接定彼劲,神意拢住彼之周身,捂住彼之劲头,逼定彼之劲根,使彼身不得动,力不得出也。彼劲若坚欲发出,则必以其力还击其身。”

4、哪来哪去,化随折叠,迎头回击。

当对方来势凶猛时,边接定彼劲,边在抽丝和缠丝中随化,在随化中改变方向,边蓄足劲源,使对方之力形成“之”字形折叠,迎头回击,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折叠劲”。

(二)松开打

松开打就是在掤住的基础上,全身突然松开,松至对方的劲根或空点,使其落空断根后,将其击出。

当然,松开的关键在于掤劲不丢。若能松至对方劲根,则“不动彼丝毫,彼自跌出”。若松至对方空点,尚需打第二个劲,再行一击。

(三)借力打

借力打就是以借对方之力为主的打劲方法。所借之力主要有两种:一是对方本身的重力;二是对方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惯性力。这些惯性力包括前冲的惯性力、回抽的惯性力、下压的惯性力、上挑的惯性力等。借力打又分为顺势借力和造势借力。

1、顺势借力

①顺势变向,转沉抽撵,打来劲用“捋”或“牵”。

当对方来势凶猛,且力大劲整时,有时可能超越自己接劲打劲的极限,此时只有顺其来势,借其惯性,利用捋、牵等技巧,使对方之力不能到达己身,而我反借其惯性,顺势撵击。

需要注意的是:在撵击时必须要有劲力的松紧变化,或方向的沉、起、回、环变化。

②不丢不顶,粘黏拥逼,打回劲,用“随”。

当对方欲进而落空,意欲回撤之时,我即随其劲尾,借其劲回收的惯性,催其劲根,拥逼而至。

③仰之彌高,俯之弥深,以速取胜。

当对方攻击方向往上时,我需运用沾化的方法,加快速度,高以引之,使其感觉高不可攀,脚跟浮起,凌空失重;当对方攻击方向往下时,我亦运用沾化的方法,加快速度,低以沉之,使其感觉如临深渊,深不可测,摇摇欲坠。

2、造势借力

有人说,太极拳既然是后发制人,借人之力,就只有等对方先行发力,才能借力打人。更有甚者认为,两个打太极拳的人,都是等对方先行发力,其结果必然是大眼瞪小眼。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实际上,太极拳是可以讲究主动打人的,只是方式有别。如若对方不给力,我方可以造势借力。李亦畬的《撒放秘诀》告诉我们:“擎起彼身借彼力,引到身前劲始蓄,松开我劲勿使屈,放时腰脚认端的。”在这里,“擎起彼身借彼力”就是造势借力。其实,“擎”基本相当于掤,“擎起彼身”就是掤到对方的劲根。当对方之劲根欲破时,自然会有调整,我此时即可借其惯性力或重力击之。当然,“擎起彼身借彼力”并不仅是只为造势借力,也具有可以顺势借力的用意。

武氏太极拳深受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影响,其推手训练特别注重接劲打劲,不注重以招击身;注重粘连黏随,不丢不顶,从劲上拿人、制人,不注重推、搡、勾、绊,更不许生拉硬扯、搂抱撕掠。能做到粘连黏随、随屈就伸、因人而动、因势而变、不丢不顶,才能“后发借力”才是真正掌握了武氏太极拳拳法和推手技术的核心。而“后发借力”的关键是“舍己从人”。所以,“舍己从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作者为武氏太极拳第五代传承人。)

猜你喜欢

身法劲力惯性力
我和老伴的快乐“毽 ”身法
新型模切机滑块运动特性及其惯性力特性研究
大众武术健身之身法问题辨析
从“惯性力”到“洛希极限”
咏春拳中“寸拳”技法特点研究
浅谈咏春拳中“寸拳”技法特点
中国武术运动中劲力的作用
绕身法带的禅修智慧
惯性力
陈鑫十三势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