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疫情+后申遗时代如何做大做强太极拳产业”的提案
2024-01-08陈斌
陈斌
太极拳,人所共知。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作为来自太极拳发源地的一名嫡系传承人,借此机会,我最想表达的一句话是:太极拳,影响巨大、潜力深远,但却现状堪忧。好的方面,数百年的传承发展,太极拳因其卓越的健身养生功效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世界民众的喜爱,已成为最具中国元素的文化符号,是我中原文化的一张大名片。但同时,长期的缺乏管制,无序发展,也客观地形成了诸多的乱象。
三年的疫情,对全世界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太极拳也不能幸免。其原本还算繁荣的线下各类活动受到了巨大的限制,长期持续下,很多从业者的生存现状都很堪忧。低迷中的闪光点可能就是一些反应灵敏且自带流量的拳师开始转战线上,通过开设直播、网络授课等形式进行推广传播,呈现出新的生机,为“后疫情时代”太极拳的传播推广之路探索了新方向。
2020年12月17日,太极拳历经12年的申遗之路终于一锤定音,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此事件后,被人们称为“后申遗时代”。
后疫情时代也好,后申遗时代也罢,面对着多达数亿之众的太极拳爱好者,如何把太极拳的事情良性推进,越做越好,已成為历史的使命,更是时代的呼唤。这份责任和使命,需要我们作为发源地的河南人民共同去担当。从我个人所思所感,谈些如下具体建议:
一、鼓励各类线下活动,恢复生机活力。
太极拳数百年的传承推广,当今局面,就是在民间民众自发形成的。其生命力就在师徒传承、培训教学、交流比赛、论坛展演等各类活动之中;又因其群体广泛,此类活动从国家、省、市、县甚至到乡村都不乏其类。后疫情时代,各类活动会如雨后春笋般自然恢复,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对此类活动表示鼓励、给予关注甚至实质性的支持,做好管理和监督,恢复原有的,打造精品的,对已形成一定规模效应和良好口碑的,可助力其继续提升,以形成品牌性活动。
二、融合创新,为太极插上新媒体的翅膀。
线上推广、网络终端教学等,本就是大势所趋,三年疫情,大大加速了此趋势的进程(居家练太极的便宜性,钟南山、张伯礼等专家有益于太极的言论等都助力了此进程)。随着以太极拳为主题的网红主播们的纷纷涌现,“太极直播”俨然成了一个新直播门类。对太极拳的推广传播固然是好事,细观之下,也难免良莠不齐、乱象丛生。要想长期、良性发展,建议有关部门应引起思考和关注。行之有效的方法,简而言之应该是组建成立一个给这些太极直播者们做经纪人的公司平台,语言行为上规范之,策划文案上提升之,带货产品上提供之。果能如此的话,统计下来的总流量及其后续的社会效应及经济效应都是不可估量的。
三、加大宣传,巩固提升发源地形象地位。
河南,历史文化厚重,这是我们每个河南人的骄傲。但客观地说,在河南众多的历史文化沉淀中,从内涵、影响再到当代价值的体现上来说,能和太极拳相提并论的也不是太多。多年来,我们重视了,但真的还需要再重视。把所有的感触和建议概括为两句话:一是从空间、时间上全方位部署,在全省乃至全国各机场、车站、高速等有人流的地方和所有中心广场等公共区域有大屏幕的地方,各级电视台及新媒体平台,所有宣传河南的片子里体现太极拳发源地理念,不用几年,国人再说起太极拳时,第一联想地就会是事实真相的我们河南陈家沟,而不是武当山张三丰什么的小说传说版本;二是尽快打造一部能比肩《少林寺》的太极拳精品影视作品,太极拳受众群体巨大,资源众多,如能有一部河南制作的经典作品问世,其影响及后续发酵效应不可估量。
四、聚拢整合,研发太极拳主题产品。
产业就必须要有产品。相比其群体发展而言,太极拳产业化进程缓慢,发展滞后,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的问题。一是产品单一,就是拳本身;二是产能低下,研发不足。仅以服饰为例,如此巨大的受众群体,迄今为止,也没有形成一家太极服或者太极鞋的品牌问世。如若能再延伸至日常用品、文创产品、数字产品等,太极拳产业所隐藏的产业价值无疑是惊人的。能引导人对上述产品进行消费的还是人,如我省能利用好发源地拳师众多、资源相对集中等优势,政府能牵线在相关企业联盟和拳师联盟间搭建桥梁纽带,前景可待。
五、加强管理,建立太极拳人才管理机制。
事在人为,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管好人,才能做好事。太极拳的种种现状,无不是人为的结果。门派众多、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可谓野蛮生长,因此发展迅速,但同时,缺乏规范、没有标准、杂乱无章,现已成为发展的制约。太极拳虽然是问世数百年之久的传统文化体育项目,但其作为职业,却仅是萌芽状态。其从业人员没有归属,缺乏管理规范,是一切的根由。
四十年前,日本友人及其后续十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爱好者造访陈家沟,举国震动,促成了我们河南省成为全国第一个设置武术管理部门的省份的历史事件。今天少林寺、陈家沟的种种变化,与当时被抽调至省体育局参与工作的十名拳师有着莫大的关联。四十年后的今天,焦作市终于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市委市政府牵头组织体育、文旅、人事、教育等部门联合研究了太极拳人才管理办法,并出台了相关系列政策,现已初步完成首批各级太极拳人才的评定、考核、录入等践行工作。建议我省有关部门积极关注,加大支持力度,以便尽快完善适用,从而让区域性标准能得到不断提升,直至成为行业标准。
总结:太极拳,绝不仅仅是一个体育或者文化项目,是大产业,大事业。她绿色环保,影响深远,潜力无限。她是极有可能成为让我中原文化、华夏文明为之骄傲的世界品牌。面对这样一个大IP,不能急于求成,需深入了解后,下大决心,花大力气,顶层设计,坚持不懈,逐步落实。建议省里成立专题领导小组或太极办等常设机构,协调各相关部门,整合全社会资源,真抓实干,像太极功夫一样日积月累,才能有所建树。若干年后,来自世界各地的爱好者怀着朝圣之心来到陈家沟时,切不可再发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遗憾,那将是我亿万中原儿女的遗憾,也是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的遗憾!
(作者为河南省政协常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太极拳专委会副主任、河南省太极拳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