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4-01-08杜丹林青杨荟卉
杜丹 林青 杨荟卉
基金项目:2023年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课题(HBZJ2023177)
第一作者简介:杜丹(199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作者:林青(1984-),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该文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概念研究、耦合关系研究,挖掘两者之间的连接,发现乡村振兴战略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机遇,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引擎”和“新动能”。通过“三全育人”,贯穿“四重融合”,构建“五位一体”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可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服务与支持。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1-0159-04
Abstract: With the overall promo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y studying the concept and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t is found tha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provides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hil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provides "new engine" and "new momentum" for the realiz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rough the "three-dimensional education" and the "four-fold integr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five-in-one"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provide services and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countermeasure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也启示着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培育人才的摇篮,创新创业教育需紧跟时代步伐,改进育人体系,为乡村振兴的发展积极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1 概念阐释
1.1 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一直将乡村发展作为工作关注的焦点。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2018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乡村振兴工作进行全面部署。2021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重点工作。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可见,乡村振兴对于国家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开展乡村振兴研究有着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1.2 创新创业教育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自此开启探索阶段,经过20世纪末期的萌芽阶段、21世纪初的试点阶段、21世纪中后期的推广阶段。目前,国家已出台多项关于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系列政策文件,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定了细则、提供了保障。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发展给予了新的职责与使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发展,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基本素质的人才,打破过去局限于对有创业意愿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学生做好创业教育与帮扶指导,使其具备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更是要挖掘学生的创业潜力、营造创业环境,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达到提升人才培育质量的目的,为国家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
2 乡村振兴战略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耦合互动
2.1 乡村振兴战略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发展机遇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各地各部门均出台多项支持政策,包括土地优惠政策、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和人才特惠政策等,这些政策为高职院校学生在乡村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随着城市发展的日益饱和,而乡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现代化乡村发展急需在文化教育、休闲娱乐、旅游康养等领域拓展发展新空间,现代乡村产业也急需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进行产业升级换代,可以说广阔乡村,大有作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为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了丰盈的市场机遇。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人才,高职院校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依据国家政策、乡村市场需求,乡村产业结构,及时调整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育人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力量,改进技术发展,使高职学生在实现自身价值过程中增加了乡村发展的良好途径,提供了育人机遇。
2.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引擎”和“新动能”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指出:“国家采取措施,支持举办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訓,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具备师资资源、课程资源、技术资源等优势,利用优势教育,培育技术技能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并输送到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发展支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教学体系、科学研究和资金支持上有利于匹配乡村振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乡村产业发展向现代化迈进提供政策研究支持、技术研发支持。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口袋富起来”,也需要注重“脑袋富起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具有依托高职院校发挥综合学科的优势,在乡村文化发展上给予文化提高支持,为乡村振兴发展输送文化力量,提高乡村民众生活幸福指数。
3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3.1 思创融合不足,学生助力乡村振兴意识淡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作为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基本素养,培育新时代高职学生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自信”,帮助学生树立理性务实的价值观,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育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重要一环,需要将思创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培育乡村情怀。当前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连接不足,体现为两条线、两张皮,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多集中于学工队伍以及思政专任教师开展“德”教育,在“创”教育上受到局限,而创新创业教育多集中于“创”教育,忽视了思政引领,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家乡意识不浓,创新动力不足。
3.2 专创融合不足,学生助力乡村振兴能力弱
有些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挂靠在学工部门或经管类学院,学工部门以辅导员队伍为教师主体,其学科背景多样化,缺乏创新创业专业学科基础,经管类课程虽有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由具有商科类学科背景的专业老师进行教授,但其课程集中于商业模式经营,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化课程体系建设,受众群体也集中于经管类学生。另外有些高职院校创立了单独的创新创业学院,虽然具备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但与其他专业课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建设上各自独立,专创融合不足,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难以提升,无法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
3.3 科创融合不足,学生助力乡村振兴质量低
当前,大学生在乡村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存在同质化、经营低端化的现象,其根源在于缺乏核心竞争力,例如产品没有专利技术支持、无法形成特色优势,极易失去市场竞争力,在市场中被取代。而科研发展作为高职院校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之一,现阶段高职院校科研发展日益完善,但是依旧存在科创融合不足的问题,科研发展多集中于理论研究,没有把高职院校科研优势与专业优势结合,运用于创新创业教育,达到助力乡村振兴的目的。
3.4 产创融合不足,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难
高职院校具备产业实践的天然优势,拥有校企合作资源,但乡村企业甚少,多数集中在非农产业发展方向的城市品牌大企业,加上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多集中于课堂灌输式教授,乡村情景模拟互动教学少、乡村企业实践少,学生对乡村产业概念模糊,这种产创融合不足的现状,导致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转化为乡村创新实践的比例略低。
4 构建“五位一体”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了解不深,创新意识较弱、创新思维局限,创业能力不足,但高职院校学生多数来源于农村,对于乡村有着难以割舍的家乡情怀,在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上具有优势,可通过“三全育人”(全员、全程、全方位),贯穿“四重融合”(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构建行业、制度、教学、项目、实践的“五位一体”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服务与支持。
4.1 行业发展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标准依据
行业发展是市场发展和政策导向的晴雨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与乡村行业发展接轨,了解最新乡村行业动态,与乡村行业形成对标,做到与时俱进。利用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开发校企合作资源,可依托本地区的乡村特色行业发展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邀请乡村龙头企业、乡村创业校友走进校园,与教师共同研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与学生开展圆桌会议、大型讲座,从不同维度为学生讲述乡村行业发展现状、乡村企业发展优势,了解优秀企业的创新创业过程;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乡村行业,开展走访乡村企业、参观研学、工学交替等活动,了解乡村企业发展过程,提升专业认知,明确职业要求,以此强化自身专业结合乡村行业发展形成的创新认知。
4.2 制度构建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保障支持
在制度构建上改进招生计划,增设乡村振兴领域的招生专业。乡村振兴是“一揽子”工程,不仅仅包含农科专业,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等各方面专业,可跨学科增设有关乡村振兴的专业,亦可扩增乡村振兴行列的招生计划,培育一批有乡村情怀的创新型人才,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库。改进学生管理制度,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政策便利、公益性资金支持。在学分管理上实行弹性学分制,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在校生,高职院校可保留学籍2年,开展休学创业;在转专业、学分转换认定上可视学生的创业经历给予政策倾斜,解决学生学业、创业两头难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科技创新发明等创新型活动,在学分制定上设置创新板块专项给予转换,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热情。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结合企业、社会外部优势资源,创建学生创业公益基金,对遴选的乡村创新项目给予公益性资金支持,解决学生创业初期资金难的问题。改进教师管理制度,为教师提供创新创业职称认可、政策支持、机构支持,教师可在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研究,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激发教师开展创新创业的活力,这些制度的构建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有利保障。
4.3 教学体系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核心支撑
4.3.1 全程跟踪促发展
建立从新生入校到离校跟踪模式,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过程跟踪服务,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稳定发展。对于新生,建立新生台账,包括生源信息、特长、荣誉、专利、资格证书、父母职业、实践经历、创业意向和创意项目等信息,进行创新创业萌芽意识的探索与挖掘;对于在校生(非新生),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概念体系、能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能够具备创业基本能力;对于毕业生,建立校友台账,包括毕业去向、就业单位信息(行业、岗位、薪资)、实习经历和创业经历等信息,便于对校友进行跟踪,做好创新创业服务工作,例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毕业5年内的校友均可参赛。
4.3.2 全员服务促提升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包括学业导师、创业导师、思政导师、学长导师,全成员服务可有效从学生成长成才的不同角度形成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品质和创业韧性的立体提升。学业导师包括专业教师对学生开展专业知识学习,培育学生形成“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创新意识;创业导师由乡村企业家、创业达人、高级技术人才等担任,培育学生“精准市场、创意模式”的创新能力。思政导师由学工、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思政战线的老师担任,培育学生“乡村情怀、吃苦耐劳”的创业品质。学长导师由优秀创业校友、学姐学长担任,培育学生“自强不息、勇闯敢为”的创业韧性。
4.3.3 全方位教育促融合
将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一体化推进形成全方位教育链,形成专创融合、思创融合,引导学生树立爱家乡、回家乡、建家乡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邀请校友、企业家、科技孵化机构围绕创新创业开展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专题论证,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安排和考核评估等方面基于不同视角给出建议。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强化学生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包括创新创业基础、就业与创业,让学生掌握中小企业创办以及企业运营过程的理论与实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通识类选修课,包括青年创业项目选择与经验分析、创业机会识别、企业领导力、互联网思维等课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通过思政类课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乡村振兴的作用,包括乡村振兴战略、“新农村人”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乡村振兴,培育学生乡村情怀,使学生愿意回乡发展。通过将创新创业思维融入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挖掘各门专业课中的创新思维、创业元素,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学生素质能力与创新创业教育素质能力培养结合,构建创业学习情境教学模式,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能力融入教学过程中。
4.4 项目培育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孵化契机
项目化管理有利用集中优势资源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将科研驱动研学培育,形成科创融合,以课题研究项目化,鼓励学生加入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形成师生共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核心支撑,提升项目质量,增强项目市场运作竞争力;以社会实践项目化,结合创新创业赛事项目孵化培育形成培育链,可依托社区学院、校企合作企业、院校结对乡村,鼓励学生深入企业,走进乡村,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团队意识,挖掘市场需求,探索企业运营,将学生社会实践项目转化为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依托创新创业特训营,再转化为创新创业大赛项目,以赛促创,经过大赛打造升级,可再转化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进行孵化。例如,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设有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该赛道针对农业农村、城鄉社区,有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该赛道即可依托社会实践项目,利用暑期“三下乡”、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等项目契机,开展孵化。
4.5 实践育人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赋能平台
当前,受到城镇化发展以及传统观点的影响,很多高职学生还没有意识到乡村振兴、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农村发展的广阔前景,认为农村生活苦、条件差,从而不愿意回乡村创业谋生。通过搭建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基地—科技园的三重实践平台整合形成实践链,形成产创融合,特别是在乡村领域,通过实践平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发展现状,鼓励学生抢抓战略机遇期,激发学生“回乡”热情,同时平台还可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系统实践机会,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让学生返乡有备有为。
众创空间——培育阶段:该阶段是针对学生与指导老师交互孕育的初期创新创业项目。在项目培育阶段,高职院校通过创新创业导师、企业专家指导,创新创业培训,依托众创空间提供场地、设备、关联项目发展优势,开展项目创作、路演,并对初期项目开展研讨论证,实现从无到有,为下一步孵化提供基础支持。
创新创业基地——孵化阶段:该阶段是针对初期创新创业培育项目,进行深层次设计研发、试点运行阶段。在项目孵化阶段,高职院校联动企业、市场资源、政府资源等外部优势,对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应用性和价值性进行二次论证,并为项目提供资源整合、管理创新、团队聚集等方面的保障。
科技园——转化阶段:该阶段是资本化运作阶段,可对前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资金扶持转化。高职院校将教育链、培育链、实践链的全链条式创新创业各环节打通,对接科技园,搭建高职学生创业融资平台,破解创业初期资金短缺的困局,构建初创企业社会支持系统。该类项目以“新而准、小而精”为优势,通过产品、技术和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5 结束语
未来是属于创新者的时代,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之下,各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还需不断引起重视,依据学校发展实际情况,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体系建设,使创新创业教育在行业、制度、教学、项目、实践“五位一体”的体系中实现教育链、培育链、实践链的优化,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服务与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伟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农业经济,2022(6):17-23.
[2] 黎嘉兴,杨文卿.职业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理据、短板及路径[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4-39.
[3] 林克松,杨欣怡.新职业教育法背景下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法律制度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5):25-31.
[4] 宋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22):58-61.
[5] 连金玉,郁昱,李锋利,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12):111-114.
[6] 李亚楠.大学生创新创业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20(8):101-103.
[7] 李悦,王振伟.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机制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9(6):52-55.
[8] 郑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陕西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研究[J].科技风,2022(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