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序格局视域下民办社工机构参与乡村社区治理的过程与路径研究
2024-01-08王垚孟庆天杨盼盼于增艳
王垚 孟庆天 杨盼盼 于增艳
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QSX2022-23YB)
第一作者简介:王垚(1993-),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社区治理、乡村社会工作。
摘 要:乡村社区治理是我国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通过发挥政治、专业以及地缘优势成为乡村社区治理的有效载体。在差序格局视角下,民办社会工作服务经历主动建立信任关系—重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乡村社区共同体的治理过程,并提出中国特有乡土关系的特征下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乡村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乡村社区治理;民办社工机构;差序格局;乡土关系;路径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1-0087-04
Abstract: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in our country. Private social work service organizations have become an effective carrier of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b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ir political, professional and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tial order pattern, private social work service has experienced the governance process of actively establishing trust relationship, reconstructing social support network and building rural community community.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path for private social work service institutions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local relations.
Keywords: rural community governance; private social work institutions; differential order pattern; local relationship; path
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是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主体,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开展助人服务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近年来在助力乡村振兴、基层社区治理与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差序格局用来描述中国乡土社会特有的社会关系特征,即以己为中心投入水中石子所形成的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1]。区别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我国的乡土关系存在着长幼尊卑、亲疏远近、人伦秩序的差序结构。差序格局作为我国乡村社会关系的基本文化框架,对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深入乡村场域参与社区治理具有重要指引作用。
1 民办社工机构参与乡村社区治理的优势
1.1 政治优势
民辦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乡村社区治理中具有一定政治优势。一方面,国家大力扶持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2014年,民政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为繁荣发展社会工作事业、提升社会治理与服务水平提供有力支撑。此外,《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应提高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接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能力,使社会工作服务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社区治理为本土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与专业人才的培育提供了可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加强乡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拥有科学的组织架构和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能够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上文件从政策层面为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社区治理指明了方向。
1.2 专业优势
社区治理是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协调互动,通力合作以实现社区目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参与意愿与能力得到提升,社区凝聚力得到增强。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为一种非政府组织,拥有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能够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下运用微观、宏观的专业方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具有极大的专业优势。首先,价值理念优势。社会工作秉持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促进服务对象能够自我决定、自我帮助、自我成长,这与社区治理的居民协力促进公共问题的解决具有理念上的契合性。其次,专业方法优势。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与社区环境,社会工作者通常采用本土化的工作方法,根据社区、场域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个别化的行动方案。最后,各方主体联动优势。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社区治理的优势特征之一。在治理过程中,形成“社区+社工机构+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行动框架,链接社区的制度、组织、人力和物力资源,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1.3 地缘优势
现代乡村治理仍保留下来一些乡村习俗与规章约定,以信任为基础的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工作的发展由本土社会工作实践进入到新本土化时代,即探索新的服务领域和在本土实践中适应性和创造性地实现功能[2]。因此,民办社工机构需考虑如何在本土化、专业化的基础上入驻乡村社区实现基层治理目标。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招募本土社会工作者,派驻督导入村帮助社工提升专业能力,培育本土、在地的乡村社区治理人才。根植于乡村熟人社会的本土社会工作者能够迅速熟悉村民人口结构、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精准定位村民需求并解决问题,能够迅速地获得村民的信任和更加高效地完成服务任务,并与村内的各类组织建立信任关系,为其参与乡村治理提供可能。此外,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与民政部门、村委会、村内学校及卫生院等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乡村社区治理中发挥自身优势和能力。
2 差序格局视域下民办社工机构参与乡村社区治理的过程分析
对2021—2023年齐齐哈尔市C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依托黑龙江省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项目参与W镇下辖4个乡村治理的具体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在差序格局的视角下,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经历了主动建立信任关系—重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乡村社区共同体的3个发展阶段。
2.1 从关系本位出发,主动建立信任关系
进入社区的熟人关系。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乡村社区治理的前提是能够与村民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由于乡村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发展滞后性,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基于血缘、地缘关系的熟人社会。驻村社工的“村外人”身份很难让村民对社工敞开心扉,获得村民的信任,不利于专业关系的建立和服务的开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社工需通过“村内人”的引荐与带领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机构社工由民政助理、村长及村干部带领进入村民家,经正式介绍社工的专业身份来获得村民的信任,此时社工与村民的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熟人关系之上的信任关系。然而,这种信任关系还不等于专业关系,只有当社工与村民之间达成了某种服务的契约关系,如口头的或书面的服务协议的签订,代表了专业关系的正式形成。可见,社工进入乡村社区的过程其实是关系转变的过程,即从陌生关系—熟人关系—专业关系的转变。
项目关系人的梳理与分析。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需依托项目进入乡村开展相应的专业服务。所有与项目有利害关系的个人或群体被称为项目关系人,他们能够给项目的发展带来潜在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就“熟人社会”的乡村社区而言,需要梳理与项目相关的个人和群体。在该项目中,项目关系人包括政府、村干部、具有威望的乡贤、社区能人及村民等,分析各关系人在需求、权力和利益层面与项目的关系,做好项目的管理工作,是项目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如政府部门与项目之间没有直接的“服务-接受”的专业关系,但其权力高,对项目的影响大,且政府作为购买服务的出资方,与机构之间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人采取重点管理的策略;而村民虽然权力小,但对项目的需求大、其利益与项目紧密相关,对这类关系人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需求,采取随时告知的项目管理策略,争取各方对项目的信任。
2.2 积极回应各方诉求,重构社会支持网络
人情交往中的服务对象。乡村社会的人情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意识,以父母、子女为中心点,向外扩散的不同关系圈层及圈内之间联系的则是人情,农民在日常交往中富含了深刻的人情内涵[3]。机构社工与村民专业关系的建立是在人情往来中实现的。服务对象的选取一部分是通过社工外展时主动联系,而另一部分是经由村内的熟人关系网络转介。与社工相熟的“村内人”基于邻里情、亲情或是老乡情将符合社工服务对象标准的村民引荐给社工,成为了社工寻找服务对象的重要来源。社工在前期入户探访过程中了解村民的困难与需求,如低保户向社工诉说照顾精神残障家属的不易,在社工提供了心理疏导、链接免费医疗资源,以及政策支持等服务后,让村民产生了亏欠人情想要偿还的心理,不但更加愿意参与社工设计的各种活动,还帮助社工去宣传活动,扩大了机构的影响力。
以需求为本的活动设计。差序格局反映的乡村文化是农民日常生活的积累和沉淀,其中包含着村民奋斗和争取的利益指向。對利益或明或暗的追求,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活动的动因[4]。找准村民的实际需求,解决困难,开展符合村民利益的活动,才能成为村民参与服务的动力。在需求评估过程中要注意辨别是个人、群体还是整个社区的需求。一般而言,一个能够吸引村民广泛参与的活动,必然符合社区中多数人的利益与需要。W镇村民以老幼居多,在走访中社工发现,老年人以身体康养、兴趣娱乐需求为主,而亲子沟通、学习能力提升是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的主要需求。社工开展服务的本质上是不断扎根乡村的过程,需求为本的活动设计符合村民趋利的心理特质,社工以“己”为中心,随着圈层的扩大,社工与机构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社工的“村外人”身份逐渐模糊。
“外圈人”的网络重构。差序格局中的每个个体都以己为中心结成不同形态的人际网络,这些网络在大小、疏密程度以及功能上存在着差异。每个人的人际网络与他人的人际网络相互交合,构成了一张巨大的关系网络。这些网络中包含了各种可以进行交换的资源,如符号资源、物质资源和情感资源[5]。个体圈子的大小与己的资源或利益有很大的关系,当利益极小时,个体的人际网络几乎不存在;而利益极大时,“攀亲戚”“讲交情”的人会很多,个体的人际网络越大。同样,处在里圈的个体比外圈的个体在遇到困难时有更密切的人际资源可以利用。一般来说,困境群体处在社会网络的外圈,成为了“外圈人”,自身的圈子小和薄弱以及处在外圈的关系纽带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困境群体很难依靠自身力量去解决问题。“外圈人”的网络重构要从家庭、邻居、老乡等非正式关系和医院、社区、福利机构等正式关系两方面入手,社工通过资源链接帮助他们修复和扩大社会支持网络,构建一张牢固的安全网,从而形成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坚固防线。
2.3 凝聚社区力量,构建乡村社区共同体
权力资源支持下的社工行动。差序格局所反映的社会关系网络位置体现了个体的社会身份以及其所对应的权力地位。在传统乡村社会中,年龄、技术、姓氏等都可能是权力的来源。在现代乡村社会中,权力的来源主要是行政体制,如村干部等政府权力主体,但也有少部分权力资源掌握在乡村精英、社会组织等非政府的权力主体手中。社区权力是社工可以依托的重要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信息、场地、人力以及信任关系。在社工行动的过程中,应争取社区中权力人物的支持。在W镇的社工行动中,得到了镇政府、民政助理、村委会、学校校长、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和非遗传承人的支持与帮助。政府权力主体能够提供场地、物力及信息资源,而其他非权力主体能够提供人力、信任及教育资源。这些乡村权力人物的加入和支持不仅丰富了社区治理主体,也能带动村民参与社工活动的积极性,创造信任关系,凝聚社区力量。
共同参与下的社区集体行动。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是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找准社区的共同需要和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充分发挥村民议事制度,共同协商,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精神,激活各方主体参与活力。社工积极链接乡村内社区组织、离退休老干部、社区能人和社区志愿者,激活和提升其参与动力与能力,借助乡村议事厅、彤心广场等社区公共空间,就文明乡村建设、少数民族乡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等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凝聚村民智慧,打造村民共同参与下的集体乡村活动,共同打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社区。
3 差序格局视域下民办社工机构参与乡村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
3.1 以村民需求为导向,构建专业信任关系
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进一步发展,乡村日趋空心化、原子化,原有的宗法家族逐渐瓦解,衍生出家族企业、商会等以多元化组织为内容的中间社会力量的新形式,但社会关系结构在整体上仍与差序格局具有相似性[6]。在现代乡村社会中熟人关系是影响村民参与社会交往的重要因素,但也成为现代化进程中村民参与乡村活动的制约因素。民办社工服务机构需在扩大影响力的基础上,克服差序格局的消极影响,从村民的需求出发,与村民建立专业的信任关系。机构社工需深挖村民的实际需求,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方法,切实解决村民面对的困难。此外,通过构建线上联络小组,及时在线上发布活动和招募组员,与村民建立密切联系。
3.2 发挥社区能人带动作用,扩大机构影响力
社区能人作为乡村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能够为社区居民树立可信可学的身边榜样,提升村民对机构的信任程度,更加有效地带动村民参与到基层社区治理中。首先,要充分挖掘社区能人,建立乡村社区能人手册;其次,广泛吸纳社区能人作为志愿者甚至是活动的主持者开展服务活动;最后,建立志愿者激励机制,让社区能人在服务中拥有满足感、获得感,有利于其长期参与社区活动。同时,扩大机构在乡村中的影响力,让机构和村民之间产生直接的熟悉和信任关系。在机构宣传方面,要在宣傳广度、内容、力度上下功夫。在宣传广度上,不仅要向潜在服务对象进行宣传,更要向全体村民进行宣传;在内容上,涉及机构普及、服务内容介绍、招募海报宣传和服务动态等一系列谱系内容;在宣传力度上,要拓宽宣传渠道和注重宣传效果,不断创新宣传内容和方式,采用条幅、宣传画册、网络宣传、纪念品印制标志和社工日活动等多种形式宣传社工机构,不断扩大社工机构在乡村的影响力,让更多的村民从了解到熟悉再到信任的关系转变。
3.3 提升村民公共意识,打造共治共享社区
乡村社区作为村民生产、生活的场域,其发展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良好和谐的乡村社区的出现离不开每个村民的努力。因此,每个村民都应清楚地认识到,积极承担公共责任、增进社区公共利益,是每个村民的责任和义务。社工可采取以下方式提升村民的公共意识:一是从村民愿意参与的事务入手。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社区活动,让村民走出家门,进入到社区场域中。二是从村民能干的事务入手。根据村民的能力和特点,充分发挥其优势和特长,让其在参与公共活动中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三是打造乡村社区村民参事议事机制,使村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形成长效机制。社工机构通过开展社区议事、社区教育等多主题的集体行动提升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和能力,激发村民活力。
4 结束语
乡村社区治理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的必经之路。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发挥社会力量协同治理,是实现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基础。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强调,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慈善资源等社会力量,引导市场力量,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多方参与格局,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社区服务体系。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在参与乡村社区治理中具有政治、专业及地缘优势。经过2年的探索与努力,C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立足乡村特有的社会关系特征,形成了以从关系本位出发、回应各方诉求、凝聚社区力量为主线,循序渐进、切实参与的乡村社区治理经验。未来,民办社工机构要以村民需求为导向,发挥社区能人带动作用以及提升村民公共意识为导向,着力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新型乡村社区治理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2-23.
[2] 王思斌.中国式现代化新进程与社会工作的新本土化[J].社会工作,2023(1):1-9,103.
[3] 骆小平,李锦顺.差序格局·乡村文化·农村社会工作[C]//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322-326.
[4] 李锦顺.文化内核和文化顺应:差序格局与广州乡村社会工作支持网络构建[J].社会福利,2013(1):31-34.
[5]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71.
[6] 秦子忠.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嬗变——“差序格局”的再考察[J].兰州学刊,2023(9):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