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菜”综合种养模式研究与推广
2024-01-07徐少奇李丽鹃
徐少奇,梁 勤,李丽鹃,黄 劼,蒋 芳
(四川省水产学校,成都 611730)
我国水产养殖的规模和数量正在快速增长,水产行业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高。然而,水产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污染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民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及各种环保政策的出台,高污染的水产养殖模式正在逐步被淘汰,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绿色养殖模式逐步登上舞台,且广泛受到养殖户的青睐和消费者的追捧。
稻渔共生模式在我国历史悠远,早在千年以前就有“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养殖概念。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稻鱼共生作为一种生态、绿色的种植养殖模式,是缓解集约化养殖环境压力的有效措施,也是实现生产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方案。有研究表明,与传统水产养殖相比,稻鱼共生的养殖模式和环境发生较大改变,使水产养殖对象在肌肉营养和质量、肠道微生物菌群、身体代谢甚至抗病性方面的指标均明显增强[1]。近年来为适应农业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稻田养鱼也从传统单一的稻田养鱼模式逐渐向多元化的现代稻鱼综合养殖系统转变,出现许多新的模式,如“稻-渔-菜”综合种养模式。在“稻-渔-菜”综合种养模式中,通过水稻、水产品和蔬菜交叉种养殖,不仅可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且系统中产生的污染物能够自我消纳,保证整个生产环节绿色无污染,符合环保要求。有实践表明,“稻-渔-菜”综合种养模式具有“一水多用”和“一田多收”的优势,获得优质稻、渔和菜的同时,还可以防止稻田中化肥和农药滥用造成环境污染,实现“稻-渔-菜”、效益和环境的互利共赢。在保护环境的同时,种养殖对象品质更好,整体经济效益更高。因此,“稻-渔-菜”是一种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特点而进行推广的养殖模式[2]。
1 稻田选择和建设
1.1 稻田选择
应选择水源充足、保水性好、排灌方便和平整连片的田块,每块稻田有效种植面积宜大于2000m2。
1.2 稻田建设
稻田建设工程是“稻-渔-菜”综合种养模式中及其重要的一环,应根据种养殖对像的生活习性和生长特点而进行建设。建设标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最终产生的整体效益。
在稻田建设过程中:第一步是修筑田埂。对田埂进行加高和加宽处理,提高蓄水位,同时防止养殖对象逃逸。将田埂建设为底宽60~80cm,上宽30~50cm,高40~50cm,耕作前需对田埂进行修补、加固和夯实,也可选择使用水泥、砖、石等砌成永久性田埂。第二步是挖鱼沟和鱼凼。鱼沟和鱼凼既能为养殖对象的游动、摄食和栖息提供足够的空间,又能作为晒田、施肥和施药作业、种植对象收割时的安全躲避场所。鱼沟和鱼凼建设合理,有利于鱼病防治和捕捞作业。在稻田中央和四周挖出宽60~100cm,深50~60cm的鱼沟,小面积稻田可挖成“一”或“十”字等形状,大面积稻田则可挖成“井”“田”和“丰”等形状。鱼凼的数量和大小可根据稻田的实际面积来确定,位置一般可选在稻田中央,性状呈圆形或长方形,深度为60~100cm。此外,还应注意渔沟和鱼凼的总面积不宜超过稻田面积的10%。第三步是建设拦鱼防逃设施。在进排水口安置塑料或金属材质的拦鱼栅,网目直径为4.75mm,宽度约为进排水口的1.5倍。拦鱼栅下端应插入泥下20~30cm,上端应高于田埂,左右两端应插入田埂中并打桩固定。
2 品种选择
在“稻-渔-菜”综合种养殖模式中,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后选择最适宜的品种进行种养殖。水稻应选择耐受性强、茎秆粗壮、抗病性强的品种,这样既能提高产量又能减少甚至不使用农药。水产养殖对象应选择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温度适应范围广和经济效益高的种类,以提高整体经济收益。蔬菜种植种类也应具有适宜水生栽培、生长迅速和一定经济价值等特点。
水稻可以选择当地主推的抗病、抗虫、抗倒伏和耐肥的国颁三级以上水稻审定品种,如“德优4727”“宜香优2115”“川优6203”“炳优900”和“汕优10号”等。水产养殖对象宜选择经济价值高和适合集约化养殖的种类。同时还需注意苗种应为体质健壮和体型匀称的大规格苗种,以便当年养至商品规格。在水产养殖种类选择时,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稻田特点进行选择:鱼类中可选择“中科三号”“松浦镜鲤”“福瑞鲤”和“黄颡鱼”等。虾类中可选择“克氏原鳌虾”和“南美白对虾”等。蟹类可选择个体大、抗早熟的长江或辽河水系蟹等。鳖类可选择“中华鳖”。鳅类可选择“台湾泥鳅”和“黄斑鳅”等[3]。蔬菜种植选择较易吸收氨和磷、根系发达、生长茂盛、易于栽种、有一定经济价值,便于茬口衔接和可水生栽培的品种,如空心菜、生菜、鱼腥草和茭白等。在水稻收割之后,如果有部分露在水面之上的空稻田也可选择栽种黄瓜和胡豆等蔬菜。
3 前期工作
3.1 消毒
在稻田使用之前,需要对稻田进行消毒,清除野杂鱼及敌害生物,消灭病菌。消毒药物可选用茶粕、生石灰、漂白粉或专用消毒药物。水稻种子的消毒可用强氯精处理,可用10g/包的强氯精兑水3~5kg,浸种4~5kg。先将种子用清水浸12h,再放入配好的药液中浸12h,然后洗净放入清水浸12h。水产养殖对象根据种类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消毒处理。如使用3%~5%的食盐水或按说明使用高锰酸钾溶液等进行浸浴消毒。蔬菜苗种在移植前也要做好消毒工作,特别是在苗种培育阶段就应做好消毒工作,防治病菌引入到稻田内。在蔬菜育苗阶段,可分别进行种子消毒和土壤消毒:种子可采用温水烫种消毒法,即55℃的温水烫种15min左右。土壤消毒可采用福尔马林消毒法,即1m2苗床用10Kg水+50ml福尔马林进行均匀喷洒,然后使用薄膜覆盖10d,去膜后敞2d即可使用。
3.2 浮床制作
在蔬菜种植之前需制作平面浮床,原材料可选择PVC管或竹子。用50~90根PVC管制成PVC管浮床,根据所需浮床的大小设置PVC管的长短和管径。然后将疏、密两种聚乙烯网片分别设置在浮床上下两层,用于控制蔬菜茎叶生长方向和隔挡草食性鱼类。竹子浮床是由5cm以上直径的竹子制成,根据稻田实际情况选择竹子的长短和直径,再用结实的绳索进行固定。浮板的形状无固定样式,只需满足稻田实际使用情况、取材方便和操作灵活等条件即可。
4 栽培及放苗技术
4.1 水稻
成都地区在3月下旬或4月上旬播种,秧龄30d为宜。坚持稀播匀插的原则,播种量以150~187.5kg/hm2为宜。在播种前确保施足基肥,一般秧田使用750kg/hm2的复合肥作为基肥,在移栽前4~5d追施尿素90~120kg/hm2作为送嫁肥,并带药下田,秧苗移栽时带蘖2~3个。 4月底至5月底移栽,如条件许可,最好尽早移栽,可以增加养殖对象在稻田里的共生期。稻田养殖鱼、虾、蟹、鳅等体型较小的水产品可采用宽行窄株的方式,栽插规格为16.7cm×33.3cm。对于养殖鳖等体型较大的动物就要采用宽窄行,规格为16.7cm×(20.0+40.0)cm,东西向种植,有利于增加通透性和水产品生长。同时还要适当增加鱼沟两边的栽插密度,充分发挥边际优势。种植密度一般为1×104~1.5×104穴/667m2。在田水管理方面,秧苗返青后保持水深高于田面5~10cm,水稻生长中后期应保持在15~20cm之间。稻穗收割完成后,水深继续加高至20cm左右,用于浮板蔬菜种植。
4.2 浮板蔬菜
在进行浮板放置时,还需考虑操作方便和蔬菜调控水质作用最大化原则。浮板间隔3m,可用绳索牵引或打桩方式进行固定,在必要时可对浮板位置进行调整。浮板面积与稻田面积比例可保持在3%~5%,若水稻收割后稻田水色较浓,颜色呈黄褐色或褐绿色,则浮板面积比例可调整到5%~10%。根据季节特点选择合适的蔬菜种类进行种植。在水稻收割后天气还较为炎热,可选择空心菜、丝瓜和苦瓜等喜高温多湿环境的夏季蔬菜进行种植。其中,空心菜为蔓生植物,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在生长过程中也会吸收水中大量的氮磷元素,是浮板种植的理想种类。冬季可选择种生菜、西洋菜、鱼腥草和莴笋等蔬菜进行种植。春季温度回升,可种植空心菜等喜温性蔬菜[4]。当季蔬菜种植结束或需要蔬菜轮作时,需对浮床进行清理和维护。将浮床上下的杂物和附着藻类进行清洗,对浮床牢固性进行检查和加固。当水稻开始种植时,应将浮床拖出稻田,在清洗干净后堆放在阴凉干燥处存放,以延长使用寿命。
4.3 稻鱼
秧苗移栽后约10d,秧苗返青后即可进行鱼苗投放。苗种需从正规企业购买,还应保证活力好、体表完整和规格整齐。根据鱼苗的规格确定放养密度。鱼苗投放数量因种类和规格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总投放鱼种质量保持在10kg/667m2。若鱼苗密度过大,会影响生长发育速度;若过小,则会降低稻田整体收益,使增产增收效果不明显。一般情况下,饵料投喂要遵循“四定”和“三看”原则。 “四定”为定时、定质、定量和定位投喂饵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量的2%~3%。“三看”为看鱼、看水和看天,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调整饵料投喂量,如天气闷热或天气骤变、气温过低时要减少或暂停投饵。
4.4 稻蟹
蟹苗可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放养,豆蟹600~800只/667m2,9月进行捕捞。早期蟹苗以天然饵料为主,6至7月上旬以配合饲料为主(蛋白质含量32%~36%),7月上旬至8月中旬以植物性饲料为主,8月中旬至收获期间则以动物性饲料和配合饲料为主。
4.5 稻虾
以小龙虾早虾为养殖目标的,可在3月中旬左右投放虾苗。而以常规虾为养殖目标的可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投放虾苗,在7月前后开始捕捞。虾苗密度一般控制在6000~8000尾/667m2。若稻田为小龙虾自繁自育的,则需注意养殖密度,密度过大时要及时出塘售卖或分池饲养,密度过小时要及时补充虾苗。在饲料投喂方面可选择优质配合饲料、诱食性好的鱼肉或蚯蚓等动物性饵料以及高蛋白的豆浆。同时,在初春季节还可以适当提高投喂频率,而气候急剧变化时,可适度降低20%~50%投喂量。
4.6 泥鳅
当水稻插秧返青后,便可进行泥鳅苗种投放。泥鳅放养的总原则是尽可能降低稻田中泥鳅密度,建议根据市场行情走势进行持续捕捞,养殖密度不超过1万~2万尾/667m2。若想提高稻田中泥鳅产量,在施底肥和追肥外,还需投喂饲料。可投喂米糠、麦麸和少量鱼粉,加适量甘薯淀粉粘合团块状饲料,或蚯蚓、蝇蛆等鲜活饲料。
4.7 中华鳖
中华鳖苗种放养时间段因水稻种植模式而存在差异,双季稻田可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进行投放,而单季稻田则在5月中旬开始。进行中华鳖苗种投放时,若水稻还未插秧或返青,则需将苗种先放入鱼沟或鱼凼中,之后再移至稻田。饲料投喂应选择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新鲜动物性为主的饵料或蛋白质含量45%以上的中华鳖人工配合饲料,饲料中还可加入2g/kg的复合维生素或适量的免疫增强剂。饲料投喂还应根据水温进行调整,当22℃以下时需停止喂料;28~35℃时可适当加大投喂量,日投喂占体重的2%~3%。每日上午和下午各投喂1次[5]。
5 水质调控
水质一般以黄绿色或油青色为好,水体透明度以30~35cm为佳。若发现水质老化,可注入少量新水后,用生石灰加水后全田均匀泼洒或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及小球藻种调节水质。若水色清淡则应适时追肥。施肥要坚持“看水施肥、少量多次”的原则,以确保水质“肥、活、嫩、爽”。初春季节藻类繁殖比较慢,肥水可能会相对困难,需及时施肥。
6 合理施肥
稻田施肥应遵循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少量多次的原则。基肥的施肥标准为每667m2施加充分发酵的腐熟农家肥1.0~1.5t、钙镁磷肥50kg和硝酸钾10kg。栽种后7~10d施加分蘖肥,除草完成后每667m2施加尿素5kg。栽种后35~45d施加孕穗肥,施加尿素5kg/667m2。水稻齐穗期和灌浆期施加叶面肥,每667m2用尿素0.1kg和磷酸二氢钾0.2kg对水后分别喷洒1次。施加化肥时应尽量少洒在鱼沟和鱼凼内。稻田施肥还应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施用有机肥既能促进水稻生长、改善土壤性能、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又能繁殖浮游生物,部分有机碎屑还可直接作为养殖对象的饵料。
7 病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水稻如果发生病害,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降解快的农药,禁止使用敌百虫等含磷类有机剧毒农药。使用农药时一定要严格掌握对养殖对象的安全浓度,禁止随意加大用药量。可采取分片施药的方法,或在施药前降低水位,让养殖对象进入鱼沟和鱼凼后再施药。粉剂药应选择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喷施,水剂药在露水干后使用。施药时喷嘴要斜向稻叶或朝上,尽量将药液喷在稻叶上。施药后一旦发现养殖对象不适应,应立刻加注新水。下雨前不要施药,以避免农药落入水中对养殖对象造成伤害。对老鼠、水蛇和水鸟等生物敌害,应采取驱逐、围拦等方法进行防治。
8 水稻收获
人工移栽的水稻一般在9~10月收割,可使用收割机收割。水稻收割后根据实际情况栽种蔬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如养殖对象已经达到上市规格,就要及时捕捞上市,若未达到上市规格的,可继续养殖,延长水产品的上市时间,错峰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