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龙眼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4-01-07毛海啸王朝勇
毛海啸,王朝勇
(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成都 610041)
1 基本特征
龙眼,又称桂圆,为无患子科龙眼属的亚热带常绿果树,喜高温多湿。龙眼主要适种在南北纬17°~26°,地理分布和经济栽培区域十分狭窄,成花严格要求在昼温20℃以下,同时不得低于0℃,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耐旱、耐酸、耐瘠,只要土壤表层深厚,排水良好,几乎各种土壤均能适应,在栽培土壤选择时,以沙壤土最好,其次可选砂质红壤及粘土。龙眼全身都是宝,作为卫生部1988年第一批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水果,其果、叶、花、壳等均可入药。
2 泸州龙眼的历史
泸州长江一带气候适宜,雨量充沛,适宜桂圆生长;泸州也是川南水陆枢纽,历来商贾云集,优越的自然条件,悠久的人文历史,促进了龙眼在泸州的栽培和开发。泸州本地桂圆种植历史悠久,其中文献记载的张坝桂圆栽培史不下2000年,可上溯到汉代,后汉杨孚在《南裔异物志》中记载:“龙眼、荔枝往往树高有五、六丈,常以夏生,其它也可食”,此记载至今已有2000余年。公元3~4世纪,左思在《蜀都赋》中有“旁挺龙目,侧生荔枝,布绿叶之萋萋,结彩实之离离,迎隆冬而不调,常哗哗而猗猗”的记载,说明泸州栽培龙眼的历史悠久。明代《泸州史》记述:“龙眼树似荔枝,而叶微小皮黄褐色,荔枝才过,龙眼即熟。故南方人曰荔枝奴,泸州府诸县皆有,郡中尤盛”。
3 产业发展现状
泸州具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优势,是全国最晚熟的龙眼生产基地,是南亚热带名优水果龙眼经济栽培北缘区。泸州龙眼种植面积20.67khm2,常年产量80000t,产值64420万元。构建了长江、沱江沿岸的江阳区、龙马潭区、泸县为主的龙眼核心产区,建成江阳黄舣、龙马潭特兴、泸县海潮等龙眼产业园区6个,“泸州桂圆”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泸州桂圆是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0年,农业农村部南亚热中心组织国家荔枝龙眼产业体系相关专家论证,认定泸州为世界晚熟龙眼优势区域中心。泸州龙眼色泽晶莹,果汁香甜,富含糖分和维生素,具有“果肉厚,离核,肉质细脆、化渣,味浓甜,有香气,种子小,营养丰富”的优良品质。
4 产业发展优势
4.1 自然资源独特
泸州市位于四川省盆地南部,为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是国内种植龙眼纬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年平均气温17.5~18.2℃,最高气温39.6~41.9℃,极端最低气温-3~1.1℃。年均日照1348.9h,年均降雨量1187~1228mm,空气质量好(符合DB51/336规定),常年空气质量保持I级。长江、沱江交汇处的适宜温度、充足水源、肥沃土壤为泸州龙眼的生长提供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冬无严寒,是龙眼生产栽培的安全区。而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为清香可口、甜脆多汁的泸州龙眼的种植提供了天然条件,造就了泸州龙眼的独特风味。
4.2 文化底蕴深厚
泸州栽培龙眼历史悠久。早在公元一世纪,后汉杨孚在《南裔异物志》中记载:“龙眼、荔枝往往树高有五、六丈,常以夏生,其它也可食”。此记载至今已有2000余年。公元3~4世纪,左思在《蜀都赋》中有“旁挺龙目,侧生荔枝,布绿叶之萋萋,结彩实之离离,迎隆冬而不调,常哗哗而猗猗”的记载,可见泸州栽培龙眼的历史悠久。
4.3 种质资源丰富
泸州龙眼种质资源丰富,以本地实生树为主,现存张坝桂圆林是中国北回归线上最大最古老的桂圆林,占地400hm2,生长着15000多株百年以上桂圆树,是我国内陆唯一的龙眼种质基因库,被誉为龙眼活文化遗产。泸州自主选育良种主要有“泸早”“泸丰”“蜀冠”;近年来,依托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先后引进“宝石一号”“翠香”“秋香”“醉香”“高宝”“冬香”等一批单果重大、可食率高、可溶物高,早、中、晚熟配套的龙眼优新品种。
5 产业发展前景
5.1 消费需求
世界龙眼生产和消费高度集中在亚洲国家,随着龙眼在保健品和药用上的价值开发,我国鲜龙眼的消费量持续增加,且随着加工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龙眼加工消费将进一步扩大,龙眼消费市场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
5.2 产业振兴需求
发展好龙眼产业能有效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龙眼生产将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式转变,通过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龙眼产业体系,发挥龙眼产业绿色健康、生态环保的特色产业优势;挖掘龙眼文化优势,进一步提升龙眼的社会影响力;促进龙眼种植、加工、服务业三产融合,全链引领,推动龙眼产业高质量发展。
5.3 泸州龙眼发展优势
泸州与贵州、云南和重庆等地交界,且泸州龙眼上市时间晚于沿海地区,作为泸州的特色产品,发展龙眼产业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6 存在的主要问题
6.1 品种结构不合理,管理成本高
由于龙眼产业发展受历史、社会、经济和种苗供应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品种多且杂乱,优劣共存,良莠不齐。据调查,“泸早”“泸丰”“蜀冠”“泸晚”“石硖”等优良品种占比不足30%,传统的实生树占70%以上,基本没有较大规模的单一品种果园,90%以上为混杂实生果园;果品商品性差,商品率低,同批果品品种混杂,果径、果核、色泽不一致,果肉厚薄不均、口味口感差异较大,无法满足市场对龙眼品质的需求;龙眼成熟期高度集中,鲜果货架期短,销售压力大。同时,由龙眼树体高大,造成管理难度增大,修枝整形、疏花疏果、病虫防治、果实采摘、清园管理等操作难度大,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高。
6.2 基础设施薄弱,比较效益低
龙眼产区以农民自发种植的多,统一规划建园的少。建园标准不统一,建园质量不高,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特别是果园灌溉设施、道路系统、土层厚度等基础条件较差。据调查,40%左右的果园遇干旱时能保证灌溉,但是近60%的果园无水源保证,抗干旱能力低。部分果园无生产便道,果园管理、产品运输极不方便,物资、果品进出果园完全靠肩挑背扛。果园土地瘠薄,保水保肥能力差,果树长势较差。由于业主的超小规模、高度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产管理、农资采购、市场营销等方面无法形成合力,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偏高,很难走向市场。一方面,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上升,压缩了龙眼产业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创收增收的途径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农民的农业外收入不断增加,来源日益多元化,农业产业地位下降,许多产区果农家庭收入中龙眼产业收入占比持续下降。比较效益的持续走低降低了产业吸引力,挫伤了果农生产和投入的积极性。
6.3 龙头企业带动力小,市场竞争力弱
龙眼种植基地相对集中成片,但管理单元分散,集约性差,组织化程度低。全市从事龙眼生产、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30余家,生产、经营及服务面积近3400hm2,仅占总面积的16%;果农仍以分散、散户销售为主,生产、经营主体抱团闯市场,形成竞争合力的团体(团队)尚未形成。农村大多数青壮劳力选择外出经商、打工,在家从事龙眼生产人员,70%以上是60岁以上的老人或是因病、肢体、智力残疾的留守人员,不能正常劳动。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先进技术措施不能有效落实,龙眼品质不断下降。
7 产业发展建议
7.1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一是开展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在产区开展龙眼种质资源的全面普查,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加大特有资源与特色地方品种收集力度,确保资源不丧失,实现资源应收尽收。
二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在核心产区统筹布局种质资源圃与种质创新基地,完善以资源圃为核心,创新基地为补充的热作种质资源集中保存体系。提升现有资源圃的基础设施条件与管理水平,推动种质资源长期安全保存。
三是加强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利用。以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加强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和技术研发力度,引进适宜当地种植的龙眼新品种,促进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通过“一园一品”“一镇一品”方式,逐步形成龙眼单品的商品化生产。
7.2 加快果园改造提升
一是加强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加强果园蓄水池、灌溉管道等灌溉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强肥、水、药一体化设施建设。推进田网、路网、渠网、电网、物联网“五网”配套建设,实现“水成系、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强化土壤改良,实行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实现“土壤肥、质地松,路成网、运进园,渠成系、旱能灌、沟相连、涝能排”的生产条件,提高园地质量。应用5G、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平台,推广数字化管理和机械化、设施化融合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模式,促进龙眼生产实现实时管控、精准管理。
二是加快标准化果园建设。开展果园升级改造,建设品种优质化、生产机械化、水肥智能化、防控绿色化、管理数字化的标准化果园,推行龙眼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提高果品质量。加强与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及科研院所技术对接,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引进果树优新品种,确定建园、育苗、栽植、修剪、肥水管理、花果管理、病虫防治和果品包装的规范,推广应用龙眼挖砧嫁接、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肥水一体化、生物防治等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全面提高龙眼科学种植水平,加快建设龙眼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点带面,辐射面上生产,促进产业提质增效。针对龙眼基地劳动力缺乏,果园管理无法达到技术要求的实际情况,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实现施肥灌水、疏花疏果、保花保果、修枝整形、病虫防治、清洁果园的“六统一”。
7.3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培育和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依托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带动作用,按照“公司+基地+农户”“专合社+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不断提升龙眼产业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带动产业提档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有新思想、新理念,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能人回乡从事龙眼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支持和鼓励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通过高接换种,嫁接优质、晚熟品种,控制单株产量,减少产量波动等手段提高品质。加大龙眼初、精、深加工力度,扶持龙眼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进行相关设备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加工水平和保鲜能力。
7.4 市场品牌做优做强
一是用好张坝桂圆林作为“中国内陆唯一的桂圆种质基因库”的先天优势,建立桂圆文化展览馆、桂圆产品展销馆,深入挖掘龙眼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张坝桂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泸州桂圆”“邓桂桂圆”等商标的引领作用,拓展地理标志产品覆盖范围,进一步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品牌连锁体系,提升品牌影响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发展战略,从生产、销售两端发力,精选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品牌,统一标识和形象,培育打造龙眼公共品牌;立足高端市场,打造特色品牌;鼓励企业申请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打造企业品牌,构建公用品牌、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各有侧重又相得益彰的品牌体系。借鉴文化类、美食类正能量网红的成长经验,鼓励扶持网络博主宣传推广、传承非遗文化,提升形象品质,打造网红地域名片。
二是充分发挥龙眼晚熟优势,建立线上线下全方位销售格局,提高果品的经济价值。建立线下连锁销售体系,建立农超品牌连锁示范店,全面布局区域销售实体;建立线上电商销售体系,研发推广电商APP,果农直播带货等方式,同时与淘实惠、优农仓、京东物流等电商平台和物流合作,拓宽销售渠道。抓好品牌质量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的追溯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验检测、农资监管三大体系。
三是持续办好“张坝桂圆文化旅游节”,通过设置桂圆饮品制作、桂圆树叶画创作、桂圆果实分析等体验活动,增强产品吸引力。依托酒博会、地标产品博览会、商博会等展会活动,借助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通过媒体宣传报道等一系列品牌宣传活动,大力宣传龙眼区域公共品牌,全面提升龙眼的品牌知名度。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加强宣传推广,提升品牌价值,拓展线上市场,畅通产品渠道,缩小线上线下销售差距。引导企业发掘本地物种和特色产品价值,创新研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电商产品,实现与龙眼产品销售的有机结合,更好地融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