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4-01-07伍华英
丁 燕,伍华英
(1.四川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成都 610041;2.四川省蓬安县农广校,四川 蓬安 6378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并通过立法等手段不断规范生产者行为和政府职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针对农产品(食品)安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2001年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04年“农改超”,标志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升为国家议程; 2006 年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专门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活动,并经过4次修订,最新修订版2022年9月2日通过,2023年1月1日施行; 2009 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进一步完善宏观食品质量安全规定; 2016 年出台《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明确政府监督职责;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食品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9 年2月出台《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明确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紧接着10月国务院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1]。
1 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向好
质量安全是相对数量安全而言的,长期以来,农业发展经历了从单纯追求数量到数量质量并重到更加注重质量提升的认识转变过程,在广大农业生产者、农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质的飞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1.1 标准从无到有到基本全覆盖
自《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GB2763先后发布了2012版、2014版、2016版、2018增补版、2019版、2021版,涵盖的农药从322种增加到564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从2293项增加到10092项[2-4]。GB 31650-2019规定了267种(类)兽药2191项残留限量及使用要求,对我国常用的兽药品种和主要动物及组织全覆盖,我国兽药残留标准体系建设发展到一新高度[9]。作为GB 31650-2019的配套,GB 31650.1-2022规定了41种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122项残留限量。到2025年,农药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将达到1.5万项,实现生产有标可依、产品有标可检、执法有标可判。
1.2 发展趋势越来越好
2001年,基于1998年粮食总产量超5×108t,农产品数量安全有保证,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我国加入WTO需要应对其他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以及时常发生的急性食物中毒事件等背景,原农业部根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多年来,农业部门一手抓标准化生产,一手抓安全监管,取得了明显成效。就问题而言,因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等造成的急性食物中毒事件已连续多年得到有效控制。
1.3 监管体系逐步健全
监管体系从零起步,从无到有,基本实现从上到下全覆盖,监管能力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提升。目前我国部级检测能力已覆盖全国近300个大中城市130多个品种130多个指标,基本覆盖主要产区、主要品种及百姓关注度最高的参数,检测的科学性和覆盖面还在不断提升中。四川省构建了省市县乡四级监管体系,基本实现“县有人查、乡有人管、村有人看”格局。目前有服务机构2612个(乡镇拆并前4000多个),专兼职人员5901人,重点村配备协管员4.2万人。
1.4 监测合格率大幅提升
从近年的抽检情况看,粮油、蔬菜、畜禽、水产等大宗农产品的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比2002年提升了30多个百分点。在抽样检测中,针对出现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持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经过多年努力,奶制品三聚氰胺检测连续12年全部合格,廋肉精监测合格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高毒农药、禁用兽药得到较好控制,六六六、一六零五、甲胺磷等基本禁绝,区域性、行业性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2019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部署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利剑”行动,以蔬菜、禽蛋、猪肉、水产品等4大类农产品中存在的违规使用禁用药物、不执行安全间隔休药期2种行为及农药、兽药2类农业投入品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整治,严厉打击了各类违法违规用药和非法添加行为,对发现的问题农产品和假冒伪劣农药兽药进行了及时销毁,坚决守住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综上,总体看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有保障的,这也是我国农业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2 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防不胜防,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检测中依然存有不合格现象,尽管局部发生、比例较小、总体可控,但影响大,容易酿成区域性系统性风险,是难啃的硬骨头,防控任务十分艰巨。
2.1 农药兽药残留超标
种植业产品中豇豆、芹菜、韭菜合格率较低,检测出禁用药毒死蜱、克百威,常规药腐霉利超标,畜产品中乌鸡的合格率也较低,检测出常规药恩诺沙星氟苯尼考超标,生猪屠宰环节注水注药还时有发生,水产品方面“三鱼两药”问题广受诟病,即鳜鱼、乌鳢和多宝鱼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和孔雀石绿等药物常被检出。
2.2 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
一些生产主体受利益驱动,不讲诚信,明知故犯,非法添加使用有毒有害物质,诸如养殖业中常出现的三聚氰胺问题、廋肉精问题、孔雀石绿、苏丹红等等。同时私屠滥宰的黑窝点依然存在,非法收购屠宰加工销售病死猪的情况屡禁不止。
2.3 产地环境污染问题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土壤、空气、水等受到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生产中滥用、乱用化肥农药以及农膜回收率低等问题造成的面源污染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比较突出的就是土壤中重金属超标,造成稻米中镉超标等等。
2.4 假劣农资问题
假劣农资不仅侵犯农民生产利益,更关乎我国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国高度重视农资生产经营销售管理,近年来相关部门持续查处并公布农资打假典型案例,对制假售假的不法分子构成了一定震慑,但由于农资经营存在小散乱的现状,治理还是面临较大困难。制假售假屡禁不绝,黑窝点打而不死,打而不绝,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给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的情况依然存在。
质量安全方面教训不胜枚举,必须树立抓产业首先抓好质量的理念,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3 齐抓共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既靠“产”,又靠“管”,需要政府、主体共同发力,齐抓共管。
3.1 按标生产,把优质农产品产出来
一是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标准是安全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标准体系从无到有,目前已基本覆盖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各环节。为进一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围绕我省主导品种,继续加强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修改完善并制定一系列包括产地环境、品种种质提升、生产技术创新、投入品使用、包装储运、品牌创建等方面的标准,积极推进标准进企入户。同时将制定完善一批与国际接轨的安全标准、提质增效的绿色标准、带动产业发展的优质标准、引领健康消费的营养标准尽快纳入议事日程。二是转换思路,抓好产业技术体系与标准体系的衔接。以产业化升级转型为契机,坚持以点带面,示范推广,开展对标达标提质行动。三是加大安全标准的宣传推广。将安全用药纳入强制性培训制度,把禁用药物及安全间隔期休药期制度作为重点培训内容,严格实施按标生产和生产档案制度。制作生产操作规程明白纸、流程图、风险管控手册等,推动标准“进企入户”落实落地。引导鼓励生产主体在基地周边设立标明基地名称、种养品种、规模、技术要点、实施主体等内容的标识标牌,建立农事操作和生产记录档案并严格落实相关记录制度,管控好生产过程。四是创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聚焦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创建全产业链标准化集成示范基地,以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为重点,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创建四类基地:即突出精品定位,创建绿色食品生产和原料基地;突出生态环保,创建有机农产品基地;突出特征品质,创建地理标志农产品核心基地;突出全程控制,创建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5]。
3.2 加强执法监管,强化基层监管能力
一是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蔬菜、畜禽、禽蛋、水产品中使用禁用药物、非法添加,生猪私屠滥宰、注水猪肉等,建立健全监管名录,将相关企业主体纳入监管名录库,同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公布不合格农产品信息,发布典型案例,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不放松。二是强化日常监管,针对农产品存放时间短易于腐烂等特殊性及经营主体小、散监管难度较大等问题,加大风险隐患排查、抓好源头控制、加大日常检查巡查力度、强化督查抽查、强化质量安全执法力度,从“防、控、查、检、打”五方面加强监管。三是用好检测评估手段。检测评估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科学制定抽样方案,提升监测的科学性、代表性,及时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梳理主导产品产加销整个产业链条的风险点,确保监管科学精准。四是强化应急处置。应急体系的关键是反应及时、处置有力、科学到位,确保少出问题,不出大问题,及时化解问题,千方百计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五是强化追溯管理。目前全国已建立追溯平台,并建立了追溯管理与农产品认证挂钩、与重大示范创建挂钩、与品牌推选挂钩、与展示展销挂钩等四挂钩机制。近年来,四川省把推广应用国家(省级)追溯平台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效能和水平、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全省176个涉农县已实现应用全覆盖,入驻生产经营主体6.2万家,上传追溯批次信息623.5万条,打印合格证、追溯码3498.3万张,各项数据均居全国前列。下一步还要加快推广追溯平台应用及树立示范标杆样板企业,带动更多主体实施追溯。
3.3 加强品牌打造,突出抓好品牌建设
一是壮大品牌主体。实施品牌带头人培育行动,建立主体培育清单,制定培育计划,综合利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专题培训、手机应用技能培训、脱贫地区品牌建设和电商发展服务活动等工作加大主体培育。二是挖掘地方特色农产品,培育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核心的区域品牌。各地资源禀赋和历史传承不同,造就了一大批不仅在质量安全营养特色上有自身优势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产品,可组织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展览展示、文化节庆等活动,不断扩大品牌影响,提升品牌质量效益。三是开拓销售渠道。因地制宜、因品施策,做好批发市场、生鲜超市专区专柜的 “专”字文章,提高餐饮服务、集团采购、电子商务直销配送的 “直”字效率,拓展特色伴手礼、农文旅融合新业态的 “新”兴渠道,通过举办优质渠道对接会、优质采购商洽谈会等方式,实现产销精准化长效化。四是抓好品牌管理保护。品牌管理保护是品牌打造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管好护好用好区域公用品牌尤为重要。
3.4 加强科普宣传,树立我国农产品安全优质形象
一是加强对生产者的宣传教育,重点做好农民定期培训、明白纸上墙、挂图制度,指导生产者落实质量安全要求。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正面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让农产品安全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老百姓吃得安全放心,政府部门以及生产主体、检测机构应当积极进行合作,在农产品食品安全方面采取“零容忍”的态度,提高群众以及生产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完善安全监管质量与制度体系,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为实现乡村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促进我国食品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