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建构的协同学习产品交互体验设计研究

2024-01-06韩晓玉刘颜楷

设计 2023年23期
关键词:知识建构在线学习交互设计

韩晓玉 刘颜楷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学习环境的改变,协同学习方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满足用户学习过程中的协同知识建构需求,探索协同学习平台中的学习体验的社会来源,归纳出学习体验设计模型。文章从用户的社会性交互出发,按照交互目的对协同学习产品进行分类,分析用户的学习交互行为和共同体验感受。结合分类分析结果,从功能和情感两个维度提出协同学习产品体验设计策略,进而作为协同学习产品如何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和服务的理论支撑依据。

关键词:在线学习;协同学习;知识建构;共同体验;交互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23-0135-03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changes in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the importance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method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users for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n the learning process,explore the social source of learning experience in th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latform,and summarize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design model. Starting from the social interaction of users,this paper classifie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roducts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of interaction,and analyzes the learning interaction behavior and shared experience of users. Combined with the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results,th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roduct experience design strategy is proposed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function and emotion.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roducts to provide users with high-quality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services.

Keywords:Online learning;Collaborative learning;Knowledge construction;Common experience;Interaction design

引言

隨着网络化时代向智能化时代的快速更替,网络平台中的信息逐渐呈现出过载和碎片化等问题,这要求人们愈加关注知识构建和社会协商[1]。在线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有着统一的、清晰的学习目的,通过与其他成员协同学习实现知识建构、共享学习成果。因此,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所形成的社会化关系和以此为基础发展联系成为提升学习质量和效率的重要研究切入点。然而,在现有的协同学习产品中,并没有过多研究涉及用户如何通过社会性交互行为完成进行协同学习,并最终实现社会知识建构。协同知识建构中学习支架理论源于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他用社会性交互对支架进行定义[2],这为协同学习产品中的交互设计提供了社会层面的理论研究视角,推动了学习者的社会知识建构,为研究共同体验做了进一步拓展。

一、协同知识建构与协同学习中的共同体验

(一)协同知识建构及其在协同学习产品中的研究

在线学习环境中,协同学习的内核要素是知识建构。在共同目标的推动下和协同规则的保障下,学习者们将组成学习共同体、组建知识建构社区,为实现整个社区的统一学习目标而展开复杂的协同性互动过程[3]。为清晰阐述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过程,Stahl提出了协同学习模型,此模型主要描述了协同知识建构的重要阶段以及个体认知与社会性知识建构的关系[4]。彭绍东等明确了协同知识建构的过程,包括问题触发、公开陈述、质疑论辩、意义协商、结论提炼(生成制品)、评价反思6个基本环节[5]。在对协同学习过程的研究中,现有研究重点关注的是某一具体阶段,但是缺少对于个人和社会知识建构之间转化阶段的研究,即“社会化”阶段,这一阶段将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

现如今,大部分的研究聚焦于探讨协同学习产品中行为与知识建构之间的联系,并验证了学习者在知识建构社区中和协商空间之外的交互行为。深入研究在线学习平台中各种学习行为与知识建构之间的关联,能够为学习活动设计以及指导策略提供更多参考依据。学习者可以参与在线协同学习拓展交流范围,从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和背景的学习伙伴中,汲取更有价值的经验,学习者经过思想观念碰撞互动的过程,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意义论证取得共识实现知识建构。所以协同学习产品可以向学习者提供协同的虚拟空间,在此空间里,学习者能够输出自己的想法和观念,与同伴进行有意义的社会化互动,在交互的基础上发展和收敛对观点的理解,最后达成某一层次的共识。协同学习平台不仅要为不同阶段的知识建构过程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为观点的产生、发展和交流搭建桥梁,还要保存储备知识成果,便于学习者长期学习的回顾和反思。

(二)协同学习平台中的共同体验

与通常所说的协作学习及合作学习不同,协同学习与两者有着概念上的区别性和本质上的差异性。协作学习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小组合作形式,因此“合作”与“协作”在概念的使用上已经没有明确区分。但是,“协同学习”的重点是激活学习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包括认知主体、认知客体以及两者交互形成的学习場之间的协同关系与结构,同时并不受限于具象化的协同目标[6]。

社会化媒体和数字化学习的发展与融合使协同学习平台愈加成熟和完善,相比起传统课堂单向的知识流动,在线协同学习平台鼓励学习者在个体与社区成员相互作用中,将个体知识融入个人所处文化情境中,形成更加简便高效的学习体验。使用平台中的学习体验,不仅需要强调学习者中的个体内部体验,更强调协同学习产生个体间的“体验”,即主体间对情绪或情感发展状态的自我感知,这些感受源自很多社会性交互行为,包括问题探讨、论证协商、共同创作以及回顾反思等,这类关注与他人共同创造经历的体验内容被称为“共同体验”,共同体验的中心理念其实就是强调用户参与到社会化情境中的方式,对于社会环境的理解,以及塑造在此环境下发生的行为的渠道[7]。

(三)学习支架为共同体验创造交互途径

传统学习活动设计倾向于通过控制教学走向,创设能够促进学习者获取知识成果的学习环境,在群体协同交互过程中,用户会不断产生关于知识的认知和经验,协同知识建构就是由此组建成的意义网络进一步拓展和构成的。基于此观念的设计观更多关注学习和交互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交互可能达到设计者的预期成果,也有可能实现部分,甚至没有预见的成果。为研究分析与他人创造共同体验的具体交互行为,本文引用了“学习支架”理论及相关概念。学习支架能够帮助学习者融入社会情境、把握学习发展方向、明确任务目标、方便地获取信息资源的帮助、顺畅地完成交互协同及客观评价[8],为学习者们深入理解知识提供概念框架。学习支架是一个抽象而又广泛的概念,当人们与比其更有经验的人进行社会互动时,便已经置身于学习支架创设的使用情境中,用户在情境中获得愉悦感、加强社会联系并达成了共同体验的结果,共同体验是一种推动社会创新的创造性资源,可以为设计者在类似情境下将体验塑造成期望方向提供参考,因此学习支架可以作为创造共同体验的交互途径,并且根据不同的交互目的,可以表现为多种交互形式。

二、协同学习平台中的共同体验模型

依据协同知识建构模型中描述的协同学习过程,刘黄玲子等将在线学习环境下复杂多样的认知交互活动按照交互目的划分为:共享、论证和协商、创作、维持。依据交互目的的分类,结合产生共同体验的条件,本文将协同学习工具中促进用户发生社会性交互的学习支架分为3类:知识共享支架、沟通交流支架、共同创作支架,并依据用户具体的交互行为对实际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应用户感受到的信任体验、成就体验和愉悦体验,归纳出基于知识建构理论的体验设计模型,如图1。

(一)知识共享型支架与共同体验

充分的知识共享可以协助学习者搭建资源多样的个人知识库,推动新技术、新方法的产生,为协同学习中的知识建构提供动力来源。在现有协同学习产品中,学习者能够在知识共享支架设计的引导下,借助工具的帮助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个性化内容,或者能够以知识内容创作者和发布者的身份,从与其他学习者交流互动中汲取知识。以“语雀”协同学习工具为例,作为知识的分享者,用户可以根据知识的最佳呈现形式选择新建知识库的类型:包括文档知识库、资源知识库、图片知识库以及话题知识库等形式,选择后完善标题和简介吸引有相同兴趣的用户。新建内容后会发表在广场中,其他学习者可以通过检索功能或者推荐功能浏览并查看详情;通过点赞行为对该知识内容表示情感认同,通过引用原文、留言评论行为与包括发布者在内的学习成员进行深度交流,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添加系统中的表情符号表达自己的情绪,促进学习成员之间的互动;点进个人主页后,用户通过加关注等行为动态追踪学习共同体中其他成员状态,与其他学习者建立更紧密的社会联系。

知识共享型支架对用户的信任体验、成就体验以及愉悦体验产生影响。交互是支持知识共享的核心机制,学习者围绕共享知识开启多样而广泛的互动[9],在社会互动层面,用户通过支架与其他学习者建立起良好的知识网络关系,在此关系基础上通过交互设计的引导,学习者之间发生点赞、评论、关注等行为:首先,点赞行为可以增加知识共享的广度,并且对知识供给者提供积极反馈,使其感受到被他人鼓励的愉悦感;其次,针对具体知识内容进行的评论交流能够深化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关注知识共享的主体行为可以维持搭建的社会关系、延续学习行为,知识的接收者通过关注行为表达认可和信任,当知识的分享者感受到其他学习者的支持,会收获到信任体验和成就体验。

(二)沟通交流型支架与共同体验

市面上现有的在线聊天交流产品,大部分只是为用户的论证和协商提供环境支撑,要能够支撑,并保证交流讨论的顺利开展,需要对产品运用设计的手段进行引导。在协同学习工具中,用户可以在交流沟通支架的指引下,针对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和其他学习者进行社会性互动,高效处理不同场景下发生的会话内容,推动协同学习中的知识建构。以“飞书”软件为例,在沟通功能板块,作为信息的接收者,用户可以回复信息发出者特定的单挑信息,降低沟通理解的成本,并且避免干扰到其他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动;若要进行高效的信息表达,用户可以使用工具中预制的表情符号进行回应,以此解决多人聊天中消息冗杂的问题。作为信息的发出者,用户可以发送“富文本消息”,即包含标题、图片、文字和 @成员多种符号形式的信息,增加信息的丰富性,也方便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整合和反馈。

沟通交流型支架对协同学习中的愉悦体验和成就体验产生影响。协同学习中发生的沟通交流行为,不再是单一的个体之间点对点的交流,更多的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点对面之间的交流,交流沟通支架的作用就是帮助学习者发展对信息内容的理解,高效处理不同场景下同时进行的社会性交互。信息的发出者通过支架能够使表达更加清晰具象,支架可以辅助信息的接收者及时准确反馈信息,因此,用户在使用协同学习平台时能够和不同角色身份的参与者建立起社会性交互联系,在设计的引导下使协同效率最大化,获得交流过程中的成就体验。交流过程中丰富的表达形式,例如表情符号、语音、视频等,能够强化学习者的情绪传达,协同学习的优势便在于从群体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同一学习话题的讨论营造共通的体验氛围,降低学习过程的枯燥度,弱化个体的无聊感和乏味感,强化学习者的愉悦体验。

(三)共同创作型支架与共同体验

共同创作是由一个有着相同学习目标的团队,在协同建立、编辑文档内容的过程中,反复经过妥协、平衡和互动环节的重复性的社会过程。共同创作支架为学习者之间协同学习提供了空间,协助学习者发展自身思维和理解他人思维,完成社会过程直至知识建构的实现。以“Miro”工具为例,其主要功能的出发点是协助创新设计团队脱离原有的思考框架限制,利用多种工具载体,如心智图、句图、页面示意图、 用户故事对照图、广告牌等进行创作。Miro给用户提供无限大的自由创作空间,在同步使用期间学习者可以直观地接收到其他成员的行为信息。同时,内置的常用工具模板为用户之间的共同创作提升了极大效率,缓解用户之间交流互动的压力。

共同创作型支架影响了学习过程中的信任体验和成就体验。在创作过程中,用户与其他学习者配合激发创意、拓展思维,共同创造出的成果凝聚了学习成员之间的联系。支架中的可视化表达工具为用户参与到社会化活动中搭建桥梁,用户使用支架中的图形、箭头、模板等工具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表达,使其呈现在空间中。其他学习者通过留言、质疑、解答等互动方式在此基础上补充拓展,此过程循环往复,因此学习者的创造性成果与其他成员是密不可分的,通过他人对自己成果的认可,学习者感受到了信任体验。该类支架强化了用户之间的联系,维持不同个体之间目标的一致性,在相互促进的学习过程中激发了用户的知识建构动力,学习者在知识的具象化过程能够感受到成就体验。

三、提升协同学习平台交互体验设计策略

共同体验能够为用户提供学习行为和学习环境的支撑保障,引导学习者完成协同知识建构的过程。在線学习环境下,研究用户使用支架的交互行为对协同学习平台的设计实践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特别是对其中的社会性交互部分,剖析了支架是如何帮助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互、实现社会知识建构、共同创造学习体验,为协同学习产品设计提供了指导方法,如图2。

(一)功能层面

1.明晰内容层级和知识路径切入学习状态:在协同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交互线路通常不是单一的,一位用户通常会开辟多条并行的学习路径,同多位学习者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杂乱的页面构成会使用户难以寻找到合适的学习内容,并且在多线路中造成混淆。在设计过程中,首先以契合用户学习习惯为出发点,对信息显示的优先级进行排序,提高用户学习内容定位的效率。具体设计表现为将标题、副标题、正文呈现不同格式,在视觉上进行明显区分。同时,搭建学习资源框架、归类学习属性标签,引导用户定位目标领域的知识内容、完成此学习情境下的学习闭环,具体设计表现为运用图标等设计化手段,辅助学习者对知识实行有效分类,为与其他学习者交流探讨提供基础条件。通过设计手段构建清晰的层级关系,简化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路径,有效的信息分类可协助用户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发散拓展,在社会性交互中实现流畅有效的知识互通,因而更容易达成学习目标,提升成就体验和愉悦体验。例如,“语雀”知识库中对于系列文章的目录和文章内容的层级有着明显区分,便于学习者快速定位目标内容,在多项学习活动并行时,学习者可选择运用不同颜色和图片进行标注和管理。

2.资源置换和社群学习模式促进深度交流: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是知识建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到用户的学习体验,而且对于知识建构的效率和质量有很大影响。在主动学习的动力驱使下,个人的学习方式具有单一性和局限性,学习者会渴望通过表达分享得到他人共鸣,获得在群体中协同学习的认同感[10],在学习成员之间建立信任体验。首先,运用设计手段鼓励学习者之间进行资源置换,突破线下学习的知识分享壁垒。具体设计表现为鼓励学习者分享笔记、发布课程等,学习者能够兼具知识的汲取者和创造者身份,借助线上学习便利性存储、收藏、引用他人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社群学习模式通过为成员创造价值,吸引用户增加社会性交互频率,进一步优化学习环境、建立强关联的社会关系,具体设计表现为组建学习社群,通过标签化知识内容使用户快速定位,找到相同学习目标的社区成员;最后,在知识建构的各个阶段为学习者搭建沟通的支架,使用户能够通过多种形式传递观念、表达态度,提高用户学习的效率,强化用户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可视化表达拓展知识交流渠道:与信息可视化的设计过程不同,知识可视化是以答案为设计导向,其目的在于帮助知识的接收者建立学习框架,并吸收接纳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11]。图形等符号的表现形式补充扩展了知识的多元化形态,这不仅能够提升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准确度,同时有利于知识在学习成员之间的流动和扩展。以此方向为出发角度,鼓励用户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具体设计表现为提供个性化的表达途径,突出用户学习中的社会特点,强化其社会属性。通过深入了解学习者的情感路径,引发他人对自己知识建构的反思,运用设计手段建立社会联系能够提升用户的学习责任感,调动用户围绕知识持续深入探索的积极性。如图3中学习者可以在“Processon”工具中选用其他用户发布的模板,包括流程图、组织结构图、韦恩图等常用图表,充分发挥协同学习的群体性优势,在可视化工具的辅助下提升了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性。

(二)情感层面

1.趣味性元素提升积极情绪价值:线上协同学习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但同时由于线上情境的独立性,时长的横跨性、行为的单一性、信息的冗杂性等问题易使学习者产生枯燥感,产生放弃中断学习进程的想法。具体设计表现为采用趣味性的符号元素和故事化的学习情境能够疏解用户的焦虑情绪,提升愉悦体验;驱使学习者主动探索如何使用学习产品、与其他成员协同学习,增强用户使用产品的信任体验,推动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例如,“Miro”工具中能够调用“Reaction”功能的系统表情符号,跳跃展示在公共协同空间中,实时表现学习者当下的情绪状态,或者发送代表点赞、爱心以及庆祝等符号,为其他协同学习者提供积极正向的情绪价值,削弱线上协同学习带给学习者之间的疏离感,缩短用户与产品之间的距离。

2.构建身份角色建立情感联系:在单独学习过程中,用户会产生需要陪伴的诉求,尤其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用户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突破困难,价值联系是建立在关系产生的基础上的,其中包括与其他学习者建立好友关系、督促关系、竞争关系等形式。建立好友关系能够帮助用户强化对自己及他人存在的认知,运用设计手段设置加入社群、兴趣小组、班级群等功能,引导用户与相同目标的学习者交流互动,营造熟悉的学习环境,培养用户稳定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者之间的信任体验,提高用户对学习产品的使用黏性和留存。建立督促关系需要运用设计的手段施加适当压力,例如,“扇贝单词”软件中可以邀请伙伴成为同桌,并共同制订计划,两人中有用户中断打卡任务便会失败,并解除同桌关系。通过设计的手段建立竞争关系需要平衡学习者挫败感和成就感,防止用户因失败产生丧气心理,也避免用户过度自满和骄傲,因此需要引导学习者向积极正向的方向发展。

结论

随着技术的提升与发展,人们对知识的获取有着愈加丰富的实现途径,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更加期望获得高质量、高效率的学习产品。本文创新性地从知识建构的社会化层面出发,对现有协同学习产品进行分类,其中知识分享型支架、沟通交流型支架和协同创作型支架涉及用户的社会性互动,关联了用户在协同学习过程中的成就体验、愉悦体验和信任体验,推动了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功能层面和情感层面总结出提升用户共同体验的设计策略,希望为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服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Stahl G. Group cognition as a foundation for the new science of learning[J]. New science of learning: Cognition, computers and collaboration in education, 2010: 23-44.

[2]万悦.基于知识建构的社会性阅读平台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7.

[3]熊剑. 在线学习环境下的协同知识建构:互动的层次、过程和情境设计 [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9,(03): 7-12.

[4]Stahl G. A model of collaborative knowledge-building[C]//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2000(10):70-77.

[5]彭紹东.混合式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的三循环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09):39-47.

[6]张易意.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学习体验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5.

[7]张易意.协同体验——用户体验的社会化新视角[J].设计,2015(03):58-59.

[8]林永.知识建构理论支撑下的协作学习活动支架设计与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6.

[9]尹睿,彭丽丽.Web 2.0 个人学习环境的知识共享方式及评价[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02):78-88.

[10]马兰,谢媛.移动端碎片化学习交互体验设计探究[J].设计,2021,34(16):134-137.

[11]王娜娜,陈小林.信息可视化还是知识可视化——ISOTYPE 中的视觉教育研究[J].装饰,2019(07):92-95.

猜你喜欢

知识建构在线学习交互设计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应用策略研究
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探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基于MOOC的微课制作方法
基于混合式学习理念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基于SOA的在线学习资源集成模式的研究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莆田电子商务界面设计的艺术研究
高三英语阅读课体裁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