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研究与创新设计转化

2024-01-06崔舒雨兰翠芹

设计 2023年23期
关键词:色彩设计

崔舒雨 兰翠芹

摘要:色彩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载体。本文以传统色彩文化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实验还原唐代黄色服饰色彩谱系,探索色彩文化与生活生产方式的关系,为传统服饰色彩文化设计转化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传统色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关键词:传统古色;色彩文化;黄色色谱;色彩还原;色彩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23-0030-04

Abstract:Color cultur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serves as a significant carrier for the reviva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takes traditional color culture research as its starting point and conducts experiments to reconstruct the color spectrum of yellow attire in the Tang Dynasty. I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or culture and modes of life and production,providing new insight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ttire color culture design. Additionally,it offers fresh impetu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olor culture.

Keywords:Antique color;Color culture;Yellow color spectrum;Color reconstruction;Color design

一、黄色服饰色彩文化研究

(一)黄色色彩文化溯源及文化内涵

“五色观”是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代表性观点,以青、赤、白、黑、黄对应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早在周朝时已基本成型,又经过了漫长的时空积淀,既是先人探索宇宙规律的一种认知方式,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符号载体。“黄色”位于中国传统五色体系正中央,具有重要地位。在《说文解字》中记载“黄部,地之色也。从田从苂苂亦声”。[1]即是太阳光照射在田地上所呈现的色彩。《释名》又说“黄,晃也,犹晃晃,像日光色也”。[2]意为黄又代表太阳光泽的色彩。

色彩的命名通常与某一植物、动物或事物相关,其背后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以黄色为例,对其在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色名的归纳应带有系统性,既要考虑随时间推移,同一色名存在不同颜色的情况,又要关注同一颜色不同时代命名不同的情况。以朝代为时间线进行色名归纳,能够看出单色名出现的时间及应用领域,是研究色彩极其文化发展的有效方式。根据史料,黄色色名的记载自周代始,初期色名较少且多以自然物色彩命名;到唐代时期黄色色彩命名方式明显增多,与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历史上,黄帝尚黄,以黄为志。隋唐之前,五色与五行并行而论,五色通五德,黄色传承了土德。唐朝起黄色的政治地位明显上升,历经了从“世俗通用”到“制度至尊”的转换,唐朝服饰色彩制度也得以确立。在唐武德初年颁布法令,凡百姓不得使用赤黄,到唐高宗中期发展到官民一律禁止穿戴黄色服饰,黄色明确成为帝王正色。

随着唐朝大国外交的进一步拓展,科技发展快速,染整工艺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纹缬、夹缬、蜡缬等多种印染方式,植物染色技术应用广泛。《唐六典》载“凡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叶、有以茎实、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时月”。[3]由此可见,植物染色在唐代广为盛行,染色技艺比起其他染料也更加成熟。

(二)黄色在唐代服饰领域的色名归纳

色名归纳是色彩文化研究的重要视角,一方面可以分析色彩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可以梳理出制色方式及其来源。唐代服饰色彩名称广泛记载于史籍、文选、通典等。唐代时期黄色染料多为植物染,黄色色名也在《新修本草》等医药本草集文献中有所记载,如表1。

总的来讲,唐代色彩命名方式大致分为3个类型。第一类,以某一自然存在的色彩物体来命名,例如鹅黄色指的就是小鹅的毛色。金黃色特指自然中金的色彩;第二类,以染色材料来命名,例如姜黄色是以植物染材姜黄命名、栀子色以植物染材栀子命名;第三类,以色彩的色相表现来命名,例如赭黄色指的是黄偏红的色彩。

二、唐代服饰色彩制备技术

(一)制色纺料

还原古色首先要研究纺料。唐代的制色纺料分为锦、绫、罗、纱、麻、棉、葛等。其中,锦数量最多且保存较好。绫的制备需要高超的技艺,应用范围较小。罗与纱相较与其他纺料在材质上更加轻薄。除此之外的麻、葛织物、棉则是市井常用的面料。相比而言,优质的纺料能够更好地呈现染色技术,使成品色彩华丽并具有良好的固色效果;民间常使用的纺料则原料易得、工艺简单,虽价格低廉但成色不佳。

(二)制色染料

唐代国力空前强盛,人们掌握了多种植物染料的制作和使用方式,并设立专门染织机构。植物染料大多从花、叶、茎等部分中提取色素,工艺较为复杂、特殊。在木材、贝壳等坚硬的物体中提取色素则更好实现,且容易保存。研究表明,黄色系的植物染料主要是从苏木、黄栌、芦木等植物的根茎中提取色素。具体的染料制备方法在古文献中多有所记载,例如对槐花染料制备的方法为“花初试未开者日槐蕊,…… 取者张度黄稠其下而承之,以水煮一沸,滴干捏成饼,入染家用。既放之花色渐入黄,收用者以石灰少许晒拌而藏之”。[12]

(三)制色工艺

唐代成立了专门的染织机构,有着严格的分工制度。根据《唐六典》记载,“织衽之作有十。组授之作有五。镝线之作有四。练染之作有六练染之作有六(一日青,二日绛,三日黄,四日白,五日皂,六日紫),凡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叶,有以茎实,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时月”。[13]可见练丝、练帛是染色前不可或缺的准备工作,织衽、练染等工序也已经出现详细规定。染色工艺传承至今更是形成体系,其染色方法分为直接染色法、媒染法、套染法,每种方法的染色流程也均有差异(图1)。

三、唐代服饰黄色还原實验

(一)纺织材料、染料与工艺制备方法

本研究进行的唐代服饰黄色色彩还原实验主要基于我国传统染色方法及技艺,具体流程如下:

首先,选择染色基底材料。传统植物染通常需要使用天然纤维染色,如羊毛、丝绸、亚麻、苎麻、棉布等。本次实验以棉、麻、丝为主。

其次,选择植物染料。植物染料的种类很多,其用途也各不相同。植物染料可以分为直接植物染料、还原染料、阳离子植物染料等,黄色植物染料大部分属于第一种,如表2。

第三,选择染色助剂。色彩还原实验中除了植物染料外,还需要选择合适的媒染剂。古代文献中提到明矾、绿矾、石灰、草木灰、白矾等均可用于助染制剂,可使染成后的颜色更加艳丽均匀,固色效果好。

最后,确定设计工艺制备方法、流程。一般的染色还原流程分为前期准备、染液萃取、媒染助染、清晰晾晒等。

(二)颜色还原实验

本次实验依据文献古籍中的相关色彩着色的记载,进行色彩还原实验的方法设计,并将实验得到的色彩结果与文献描述、唐代衣物实物色彩进行比较,通过反复对比和实验,得出与古色最为接近的色彩配方。为了使染色实验更加科学,便于后期进行色彩创新设计应用。

1. 染液制备

(1)将黄色染料进行破壁处理(破壁处理即使用破壁机对植物的根茎、果实等通过物理方式进行细胞的破坏,释放细胞中的黄色素)。在50g破壁后的黄色染料中加1.5L水,染料及用水量即20-30ml/g,浸泡1-2小时待用;

(2)大火将步骤1所得的染料和水煮沸至100摄氏度,后小火60-70摄氏度持续加热20-30分钟,滤去渣滓,制成头汁;

(3)将步骤2中滤去的渣滓再次加1.5L水,大火煮沸至100摄氏度,小火60-70摄氏度持续加热20-30分钟,滤去渣滓,制成二汁;

(4)将步骤2获得的头汁和步骤3获得的二汁混合获得染液。

2.染色实验流程

(1)织物经过24小时的温水浸泡,洗净后待用;

(2)根据还原的用途,将织物置于染液中,经加热或未加热,媒染或不媒染,根据文献记录和实验方法进行染色;

(3)在预定的时间之后,将染布捞起进行充分的水洗;

(4)把织物放在通风处晾晒,做成小样。

染色前萃取染液的过程十分重要。部分染液具有优良的上色性,也有染液需要借助媒染剂着色。研究小组在染色实验过程中尝试了不同方法,目的是在色彩还原试验中分析直接染色法、套染法、前媒法、后媒法、同媒法等不同方法的运用对色彩还原产生的具体差异。

下面姜黄色和赤黄色还原实验为例,阐述色彩还原实验流程。

1.明黄色的色彩还原实验

文献记载染明黄色的方法较多,栀子、姜黄、槐花都是染明黄色的材料。本实验选用的染料是槐花,分别设计了明矾后媒染法和明矾同媒法,如表3。

复原结果:从实验结果来看,以槐花作为染料的明矾同媒染方法所得色彩还原度最好。唐代墓葬壁画中黄色服饰的数值(L:80.2 a:2.9 b:69.8)与明矾同煤染色所得面料的数值(L:80.7 a:2.0 b:73.6)差别不大。对比国家标准中对于明黄色彩的色度记录为Y10:55.3 x10:0.466 y10:0.452(L:79.2 a:11.3 b:73.8),从数值上看,国家标准中的明黄色红色值明显增加。

染色分析:通过染色发现,明矾媒染剂在槐花染色中改变了色彩彩度。明矾同媒染的色彩比后媒染的色彩彩度更高,更接近明黄色。

2.姜黄色的色彩还原实验

从姜黄中提炼出的天然色素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黄色原料。以姜黄为染料,对棉布、麻布、真丝进行染色实验。实验以同样温度及时间为恒定指数、以载色材质为变量。第一种为姜黄原液直接染色法;第二种为明矾后媒染法;第三种为明矾同媒染,如表4。

复原结果:姜黄色是天然植物姜黄的色彩,色相古朴。从实验数据上看,同媒染所得的色彩与之最为相近。自然界姜黄的色彩数值(L:84.2 a:-0.1 b:64.2)与同媒染色所得面料的数值(L:83.45 a:-0.16 b:64.92)非常接近。对比国家标准《中国传统色色名及色度特性》中对于姜黄色彩的色度记录为Y10:22.9 x10:0.447 y10:0.418(L:55.0 a:12.5 b:40.4),从数值上来看,国家标准中的姜黄色中黑度增加,红色值与黄色值也明显偏高。

染色分析:实验中发现,棉线所染色彩纯度高,呈现为鲜艳的亮黄色。从实验色彩来看,明矾作为后媒染剂时色彩变化不大,但固色效果增强。明矾作为同媒染剂与染液混合时可以起到提高色彩度的作用。

3.赤黄色(柘黄色)的色彩还原实验

柘黄色又称为赤黄色,因其色彩黄偏红,是唐代皇帝服装专属色。柘木和黄栌是复原柘黄色的关键材料。第一组是柘木为染材的直接染色法;第二组是柘木为染材的明矾后媒染法;第三组是柘木为染材的明矾同媒染法;第四组是黄栌为染材的明矾同媒染法。时间及温度为恒定数值进行实验,如表5。

复原结果:赤黄色指的是天然植物柘木、黄栌染得的色彩,色相黄偏红。还原度最佳的方案为黄栌明矾同媒染。从现存皇帝服装取色的数值(L:66.8 a:25.2 b:46.7)与同媒染色所得面料的数值(L:66.43 a:23.57 b:49.85)非常相近。對比国家标准《中国传统色色名及色度特性》中对于赤黄色彩的色度记录为Y10:53.6 x10:0.399 y10:0.364(L:78.2 a:20.1 b:24.9),从数值上来看,国家标准中的赤黄色中黑度降低、黄色值明显减少。国家标准对赤黄色的习惯用色名标注的是粉黄,因此其色度与传统赤黄色有差别。

染色分析:柘木所染的色彩较为偏灰偏黄,这与染材的产地及生长程度也息息相关。史料记载,唐代优质的柘木极其珍贵,赤黄色也成为皇帝专属服饰色彩。黄栌染材相较于柘木更易得且色彩近似,黄栌明矾同媒染的色彩更加浓烈且稳定。

以上实验皆是从古籍中探得染色技法的线索后,结合现代染色工具及色彩体系进行的古色复原实验。

四、古色在创新设计中的应用

研究和还原古色是推动我国传统色彩文化传承的重要技术路径,本研究通过古法还原了传统黄色古色的染料、染材和流程,将复原的古色进行有意义的色彩创新设计,让色彩文化与时俱进的传承和发展。

在设计实践过程中,研究团队将编程工具Pycharm、色彩分析工具NCS色彩系统、传统色彩系统结合起来,对《捣练图》(图2)中的3套包含黄色的服饰进行分析,通过数学计算方式统计得出服饰色彩的面积占比,并将每件服饰色彩配色置于色相环中进行定位,探索唐代服饰色彩配色规律。在染色实验结果和服饰配色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植物染色技术与缫丝工艺,结合经纬梭织的真丝织造技法,以单色系色彩中的对比色比例变化、邻近色经纬变化来呈现差异,设计出具有唐代风格的现代披帛设计,让唐代的色彩文化在现代设计中传承和发展。

以唐代《捣练图》中绿衣仕女的服装服饰色彩转化设计为例,画面中该女子的服饰色相基本包含绿、黄、白,其中黄、白是中国传统五正色里的颜色,绿色则是间色(图3)。

通过Pycharm以及Aanaconda的科学分析可见,仕女像三身着的服饰配色以白色为主要色彩,黄、绿色则作为辅助色出现在上衣及披帛的色彩中,黄色在这套服装中的面积虽小,但与绿色及灰褐色的搭配非常和谐(图4)。

整体服装色彩全部位于高明度、中明度区域,其中高明度色彩有5支,中明度有4支。从彩度来看,全部颜色都位于低彩度区域,色彩偏向柔和且高级。从色相环上来看,黄色调(G80Y-Y20R)的颜色共有5支;橙色调(Y30R-Y70R)的颜色共有2只;黄绿色调(G30Y-G70Y)的颜色共有2支。黄色调的颜色占大多数。绿色调作为辅助色出现。在色相环上定位于黄色域,辅助以逆时针40度的绿色。这套服装色彩的运用是以黄色同类色作为主调,明度对别强烈,体现出既和谐又明艳的特点(图5)。

两个色系的角度为60度,运用黄色调与绿色调的邻近色彩关系作为主要色彩设计原则,黄色调内同色系的彩度及明度有明显的对比,以此规律进行设计的产品其色彩节奏韵律感极强(图6)。

同理,依据本方法,设计师可以从仕女图中分析色彩的规律并进性转化设计,可以设计出不同色彩节奏的披帛设计方案(图7)。

结论

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需要科学分析和创新方法的结合,通过实验和数据化的分析能够精确复现中华传统色系,继承传统文化的深邃文脉和文化内涵,而设计创新方法则能够帮助我们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也更适应现代生活方式。设计学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传统色彩文化的创新设计转化路径。本文在还原唐代服饰色彩的实验基础上,提出文化研究、设计转化的方法,让唐代色彩文化在现代设计载体上延续文化内涵。该方法是色彩设计与色彩文化研究的成果,对推动我国色彩文化发展以及色彩设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为北京服装学院分类定额-高层次人才项目《数字视幻生物仿生材料研究》(项目编号:NHFZ20230085)和市属高校分类发展项目—立足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设计学交叉学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宋应星,钟广言.天工开物[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出版社,1988:114.

[2]李时珍.本草纲目[M].喀什: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2:669,430,1045.

[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8:1328.

[4][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8:351.

[5]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6]许慎.说文解字(现代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任继昉,刘江涛. 释名[M].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202104.666.

[8](唐)黄滔著,(清) 王懿荣辑,莆阳黄御史集两秩[M].《天壤阁从书》本.

[9](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5,1996.

[10](唐)柳宗元著.吴文治点校.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1](五代)王定保,撰.阳羡生,校点.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2]苏敬.尚志钧,辑复.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13]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4](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5](唐)刘恂.岭表录异[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6]沈从文.中国服饰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7]徐菲,赵志军,杨晓华,李立立.中国传统服饰染色技艺之黄色系复原研究[J].丝绸,2015,52(11):25-35.

[18]李俊蓉.浅析古代传统染色技艺“栀子染”的发展演变[J].纺织报告,2020,39(07):16-19.

[19]孙云嵩.黄色植物染料及染色[J].丝绸,2003(01):31-33.

猜你喜欢

色彩设计
论知觉通感在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动画造型中的色彩作用
色彩设计在餐饮空间中的应用
品牌包装设计中的色彩研究
浅析家具色彩设计中的配色方法
职院多媒体色彩设计理念与课程改革研究
试论个人形象色彩设计与性格的关系
浅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色彩设计对文化的诠释
高校图书馆色彩信息架构
中德城市交通导向色彩设计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