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思政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探析

2024-01-06王璟暄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24期
关键词:融合创新实现路径大学生

摘要:当今时代,互联网平台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之一。加强互联网平台的思想政治内容建设、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强化网络平台主流价值观引领导向、建设多级联动的大宣传大思政阵地、构建一体化思政教育矩阵,对于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用好互联网资源培育敢担当善作为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关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国家未来。通过新的育人思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是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在网络思政育人方面面临话语权、学生认知以及傳播渠道等方面的挑战。要想实现机制创新,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建设高校大思政格局,拓宽信息渠道,提升思政课课堂参与度;多方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构建一体化思政教育矩阵,全方位、多角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完善育人路径,实现育人全过程紧密衔接,引导学生自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指导实践活动的准则。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法,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前面临的困境出发,分析网络思政育人功能的基本遵循及其实现路径,切实增强网络思政育人的时效性与可行性,引导学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来。

关键词:网络思政育人;实现路径;大学生;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4-0204-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新媒体时代,以数字化建设推动教育技术变革,以信息化建设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将技术手段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坚实保障[1],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互联网不仅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学习、思想交流平台,也成为各种渠道交换思想的前沿阵地,因此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加强网络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一)话语权困境

当前,思政教育话语权发生转变,由权威转向大众。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渠道逐渐多样,课堂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甚至不再是主要来源,网络平台资源纷繁复杂,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会对大学生造成冲击。同时西方国家在媒介平台的渗透及诱导性言论也会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产生影响,其通过在社交媒体散布不实言论及诱导性发言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对个别缺乏判断力的大学生产生误导。

(二)认知困境

大学生在网络平台长期处于算法编织的数据中,获取信息的领域逐渐固化,获取到的信息逐渐单一化、同质化、碎片化,产生认知偏差,对广泛获取有效信息、提升判断力产生重要影响。学生容易沉迷于已有的知识体系与思维方式,不自觉间构建起信息茧房,难以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运用信息资源解决问题、开展决策和创新等高阶思维活动的能力[2]。大部分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缺乏辨别能力,同时大学课程缺乏网络安全教育,学生难以辨别网络内容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倾向。

(三)传播困境

一方面,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线上交流在感情、温度、力度方面都被弱化,大学生接收到的约束性较小,缺乏更多积极反馈。线上授课交流过程中,教师难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也可能采取消极面对的方式,使得教师很难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的境况,从而忽视学生的实际诉求,教师也难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沟通策略,找准学生需求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目前高校普遍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智慧校园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随着越来越多软件网站的涌现,传播受众和传播主体在不断转化,传播形式迭代演进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泛化与去中心化,传播主体和受众不断更迭,在网络空间形成新的组织群体,加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分散[3]。这种情况下面对大量裹挟而来的信息,真正优质的内容往往受到“流量”“热点”的冲击,难以进行有效传播。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遵循

(一)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4]。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给个体在网络中更大的话语权,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一元主体的生态格局,个体也在网络中有了更多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但是,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最前沿,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温床生成发酵。境内外各种势力利用互联网散布有害信息、传播错误思想,一些不法分子在网上传播散播低俗信息,网上思想文化争夺日益加剧,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激烈。舆论场上众声喧哗,部分学生缺乏警惕意识,易受网络泛娱乐化而失去判断能力。

因此,网络教育平台创新必须将提高思想政治话语主导权、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导向作为基础,从方位引领、立场与内涵方面把关,做到“说得清、讲得对、叫得响”。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帮助学生提高甄别信息能力,建立主体责任意识,强化正确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5],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牢牢把握思想主阵地话语权。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立辩证思维、强化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增强工作实效性与科学性[6]。

必须清醒认识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坚定不移守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辨析网络信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媒体融合发展等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从新方向、新途径与新形态角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引。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类错误思潮层出不穷,精致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念构建和意识形态生成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7]。

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对错误思潮的辨别抵御能力,提升明辨是非的本领,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高校思政工作要实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8],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9]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准则与目标,帮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国内国际发展大势,主动担当历史责任,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指导实践活动的准则。

(三)以紧跟国家网络强国建设趋势为发展方向

当前互联网发展与国内外信息产业发展稳步向前,网信事业的地位与作用逐步凸显,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10]。由于互联网内容创新能力不足、平台传播合力不足,因此用好新理念、新技术,大力提升网络思政建设水平,把握国家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拓展思政教育课堂渠道,开辟网络思政育人新阵地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互联网时代,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真切的体验,融通时间与空间,从创构思维、具身沉浸与与时俱进等方面对教育理念进行深层次创新[11]。用多种平台设备,打破传统教育的时间与地点限制,用视觉、触觉、听觉加强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具身体验,使其发自内心地产生情感共鸣,提高思政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三、高校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设高校大思政格局

第一,强化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多措并举拓展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构建齐抓共管、正向合力的组织架构以及职责明确、责权明晰的领导体系[12],规范思政课建设体系,优化教材建设,加强集体备课,落实听课制度,建设思政课课程集群。

校内建立学校领导班子讲、听思政课常态化体系,强化思政教育在学生思想观念中的重要地位。校际增加思政课联学联讲、沟通交流,借助全社会丰富社会资源与实践案例,搭好大思政课中的大主题、大师资、大平台、大能量、大合力,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发自内心产生精神认同[13]。

第二,聚焦思政课的课程属性,突出主渠道建设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各级各渠道开展日常思政教育活动。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与关注重点,从兴趣出发,加强课程的针对性与契合性,增加师生正向反馈,提高课堂供给质量。

(二)形成教育合力,构建一体化思政教育矩阵

第一,构建一体化思政教育矩阵。互联网平台的主体多元,虚拟空间内信息共享、群体复杂程度高,用户差异性大,舆情爆发快,对新媒体时代网络宣传阵地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要加强互联网平台的思政教育内容建设,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力,强化网络平台主流价值观引领导向。

第二,用好各平台资源,秉持与学生保持思想共鸣的准则,积极营造具有交互性的思政传播样态,以精彩内容增强学生思想黏性。

用好主流媒体教育资源,加强校级媒体、院系媒体及校内电视台、广播站、宣传栏等多级多种媒体联合联动、交流互补,建设打造全校一盘棋的大宣传大思政格局,助推思政教育活动向着更广受众、更优群体方向推进。

通过微课堂、翻转课堂等形式,转变原有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理念,真正将大学生作为具有高度能动性的主体[14]。

加强受教育者的主导力,引导学生加入讲学当中,弥补由于网络非面对面减弱的教育效果,使各个阵地相互呼应、协同运作,同向发力。

第三,加强信息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智慧思政推动思政教育的全方位、多角度发展。建设由多级组织、多所高校形成的智慧思政教育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教学体系,从技术与理念上加强数字强国建设,整合优质育人资源。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形成一体化思政教育矩阵。

(三)完善育人路径,实现育人全过程紧密衔接

第一,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专业化能力,提升全体教师队伍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参与水平。让有理想、有信念、有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作用,用好课堂主渠道,培养学生在增长专业知识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真信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注重学生在校期间培养的全过程。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打造全天候、全领域、全媒介相贯通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15]。在学生进校之后,根据个人情况做好学业生涯规划指引,及时关心学生思想动态,培养学生以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深入学生生活中去,建立联动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学生以美好精神面貌拥抱校园生活,彰显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发挥网络思想政治育人功能,拓宽教育渠道,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觉使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思考问题,勇于担当时代重任,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以实际行动彰显青年人的绚丽风采。

参考文献:

[1] 新華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1-07-12.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7/12/content_5624392.htm.

[2] 索兴梅,滕星.文化适应理论框架下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215-222.

[3] 徐晓美,郭芮.新时代民族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困境与机制创新[J].民族教育研究,2022,33(6):105-111.

[4]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1.

[5] 姚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研究:基于“三全育人”视域[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1):111-115.

[6] 吕昫光,杜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时代向度、基本遵循与现实理路[J].农业经济,2023(7):83-85.

[7] 张成龙,任春英.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8):42-44.

[8] 李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探究:以B站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3(4):119-121.

[9] 仲政.打造“三有”思政课[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7):91-92.

[10]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8.

[11] 赵建超.元宇宙重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析网络思政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22(2):90-95.

[12] 赵毅博,梅士伟.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0):65-67.

[13] 彭庆红,徐丹丹.“大思政课”建设要破立并举[J].思想教育研究,2023(8):90-96.

[14] 王滢.接受理论视野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0):71-74.

[15] 闫研,陈凡.网络媒介技术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4):137-144.

作者简介 王璟暄,助教,研究方向:新媒体。

猜你喜欢

融合创新实现路径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东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