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研究
2024-01-06杜航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彰显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教育意义,文章以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方法,阐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特点,分析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积极影响和潜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包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新媒体的结合、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等。研究结果表明,新媒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渠道,但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并非全然积极。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中信息泛滥、碎片化传播现象严重,容易导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流于表面、片面;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上的虚假信息、错误观点容易对人们的思想产生误导,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因此,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新媒体的结合,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文章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同时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特点;影响;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4-0185-03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一直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一直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渠道。然而,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方式和效果产生了深远影响。新媒体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程序等,它们为信息的传播和获取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和工具,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能够更广泛地触及不同社会群体。
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性和系统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基石之一。这一思想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制度的变迁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例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整个历史的一切制度都是由社会生产力和交往方式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一种系统性思维方式[1]。辩证法强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对矛盾的分析,揭示事物内部的运动和发展规律。例如,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中,马克思运用辩证法指出了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和其自我毁灭的趋势。
(二)阶级性和革命性性
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中的阶级斗争,主张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鼓励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争取自己的权利。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的共产主义理念,主张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人人平等、财产公有、没有阶级和国家。这一理念在《共产党宣言》中被明确提出,强调消除阶级差别和建立一个没有剥削的社会[2]。
(三)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思想鼓励人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法,不仅接受表面现象,还要深入分析背后的根本原因[3]。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要求看待问题时从整体出发,关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在分析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运用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矛盾的双重性,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力发展与阶级对立的矛盾。
三、新媒体可能带来的挑战
(一)信息碎片化
新媒体的快速传播和信息爆炸给受众带来了信息碎片化的挑战。在面对海量碎片化信息时,受众往往难以获得全面、深入的了解。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思想可能被视为零散的观点和概念,而不被看作一个有机的思想体系[4]。信息碎片化可能导致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误解和表面理解,因为受众可能只接触到零散的思想片段,无法建立全面的认识。这种表面理解会削弱思想的深度和阻碍实质性内容的传播,因为受众可能错过思想的核心观点和内在联系。
(二)虚假信息传播
新媒体的广泛普及也带来了虚假信息传播的风险。虚假信息、假新闻和误导性信息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快速传播,甚至在未经验证的情况下广泛传播。这种情况会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构成严重威胁,因为虚假信息会混淆视听,导致受众产生认知偏差。虚假信息的传播会扭曲事实,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误解,甚至质疑其可信度,这会对思想的传播和接受构成明显的障碍,须采取措施来应对虚假信息的传播,以确保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真实和准确传达[5]。
(三)信息过载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容易造成信息过载,受众很难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这可能导致他们难以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时难以产生深刻的认识,弱化人们深入探讨和学习的动力[6]。
四、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积极影响
(一)提高传播效率,扩大传播范围
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具有实时更新、快速传播和广泛覆盖的特点,这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推广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覆盖更多的受众[7]。同时,新媒体的互动性也使信息实现了双向传播,受众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參与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过程中,强化传播效果。此外,新媒体还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分析受众的需求和兴趣,实现精准推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推广更加符合受众的实际需求。例如,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记录、搜索关键词等信息,可以为用户推荐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视频等内容,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在社交平台上创建专门的社群或话题讨论组,人们可以便捷地分享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促进思想交流和学术讨论。这种互动性的传播方式有助于激发受众参与的兴趣,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8]。
(二)生动形象的内容呈现
新媒体可以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助于打破传统媒体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可能存在的枯燥、抽象的局限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9]。例如,可以通过制作微电影、动画、漫画等形式的短视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使其更具象化、趣味化和生活化。例如,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用户身临其境地参观马克思故居、列宁墓等地标性建筑,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中,让用户在实际应用中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10]。
(三)广泛的覆盖面
新媒体传播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极快的速度,能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广泛传播,触达更多受众,强化宣传效果。通过网络舆情监测,新媒体还可以正确引导舆论,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全社会的传播不受错误思想的影响[11]。同时,新媒体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者的需求,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服务。
(四)丰富传播方式
新媒体的兴起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方式。应用数字技术,传统媒体逐渐向新媒体转型,这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12]。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程序传播内容。这意味着不仅可以通过传统媒体获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信息,还可以随时随地运用智能设备获取相关信息。此外,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在线课程等新兴媒体渠道传播,为更多人提供学习和了解的机会。
五、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新媒体的结合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媒体环境的巨大变革,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为更好地利用新媒体,首先,必须积极革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呈现形式,以适应现代受众的需求和习惯。这涉及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重新包装和呈现,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兴趣,并使思想内容更贴近当代社会的实际问题[13]。这种创新包括结合当代社会现象和热点,利用新媒体,使马克思主义思想更具吸引力和现实关联性。其次,要深入研究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充分了解不同新媒体平台的受众特点和使用习惯。只有深刻理解新媒体的运作方式,才能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这些新媒体平台相结合。例如,可以通过开发适合社交媒体的短视频、互动应用等形式,更好地传达思想内容,使之更贴近年轻人的娱乐和学习习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融入受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呈现形式创新和新媒体的结合,可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4]。这种整合有助于打破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更好地满足当代社会多样化的信息获取需求,促进思想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
(二)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至关重要。为实现这一目标,首要任务是建立具备权威性和公信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布平台,确保发布的内容准确、全面、客观。为此,可以通过合理的分工,委托专业学者和研究机构承担内容的制作和审核工作,以保证思想的質量和可信度。其次,为防止虚假信息和误导性观点的传播,必须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审查。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确保每一条信息都经过认真核查,有助于减少错误信息的传播,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可信度。这样的审核机制可以作为一个屏障,防止不符合学术要求的内容流入公共领域,维护思想的纯净性。此外,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和深化,应着力建立学术机构和智库。这些机构可以为学者提供研究平台,鼓励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促进相关理论的进步。通过学术机构的支持,可以增加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三)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虚假信息和误导性观点的传播问题,这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大众化传播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以确保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网络空间的传播环境更加清明和有序。首先,应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测和管理机制,包括设立专门机构或委员会,负责监测网络信息传播,特别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容[15]。及时发现虚假信息和误导性观点,有助于采取紧急措施加以应对,减少其对受众的负面影响。此外,定期发布网络舆论质量报告,以向公众传达信息质量情况,增强舆论的公信力。其次,要加强网络信息质量监督。通过制定网络信息发布的准则和规范,鼓励内容创作者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对于违反规定的内容,应采取相应的法律和道德手段进行制止和处理。
六、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拓宽了传播渠道和平台,强化了传播效果和互动性,强化了传播的时效性和个性化。然而,新媒体也带来了信息泛滥、碎片化传播等问题,以及虚假信息和误导性观点的传播风险。因此,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呈现形式创新与新媒体的结合,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应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维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齐敏.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的思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10-13.
[2] 瞿静.新媒体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研究:推荐《基于新媒体技术的马克思主义传播》[J].新闻记者,2021(1):97.
[3] 张旭.新媒体技术下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思考: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视角[J].江苏高教,2020(1):102-106.
[4] 桑雪.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J].山西青年,2019(14):67-68.
[5] 黄婕.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提升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9.
[6] 刘青青.新媒体时代党报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大学,2019.
[7] 李燕妮.新媒体时代大众党史教育研究[D].宜昌:三峡大学,2022.
[8] 段忠新.新媒体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8.
[9] 黄其昌.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转化在高校的实现[J].黑河学院学报,2016,7(7):30-31.
[10] 张燕.有效利用新媒体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J].科技展望,2016,26(20):290.
[11] 李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的传统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关系[J].山西青年,2016(11):96.
[12] 夏吉英.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路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6(18):224.
[13] 刘虎,廖元元.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研究[J].社科纵横,2014,29(10):17-20.
[14] 牛欢.新媒体视阈下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15] 谢佳奇,李文静.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研究生群体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J].商,2013(20):354-355.
作者简介 杜航,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