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策略研究

2024-01-06贺鹏云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24期
关键词:中国形象中国故事国际传播

摘要:文章从新闻工作者的视角对如何做好中国故事国际传播展开研究,主要对大量中国故事国际传播案例,特别是荣获中国新闻奖的成功案例进行调研,参阅了众多文献资料。作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兼收各家所长的基础上展开独立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文章强调,中国故事是指与中国联系起来并能够客观反映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可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国家形象和国际话语权。文章认为,中国故事需要采用真实、生动、鲜活的表达方式,才能吸引受众关注。为了更好地理解研究课题,文章还对国际传播的内涵有所介绍。通过查阅参考资料和调研案例发现,目前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还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对此,需要积极消除西方媒体的偏见和诽谤,努力提高中国故事叙事水平,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内容形式、媒体建设、传播方式,促进中国故事在国际范围内广泛传播。

关键词:中国故事;国际传播;中国声音;中国形象;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4-0047-04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中国正在重返世界舞臺中心,世界对中国越来越关注,软实力成为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中国故事国际传播是一个系统性工作,既要有战略和理论指导,也要有规划和部署安排,更要贯彻落实国际传播具体工作。本文主要从新闻专业视角研究如何做好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具体工作,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使命,努力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形象。

一、中国故事国际传播成功案例

融媒体时代,能打动人的故事,才能获得更多关注,也更容易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是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最佳方式。

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一大批讲述中国故事的优秀作品,增强了中国声音的传播效果。

新华日报社精心策划制作的国际传播融媒创新产品《“家”在江苏》,以外国建筑师团队学术调研的视角,行走江苏城乡,观察讲述百姓生活“家”的故事,向海内外成功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涵。

江西广播电视台创作的新闻专题《三宝村的“农民艺术家”》,讲述了从未学过绘画的景德镇三宝村村民齐冬根,因时代和村庄的发展变迁,在40岁时成为瓷板画家,和他所在的三宝村一起“走向世界”的传奇经历。

重庆国际传播中心推出的《三峡高铁》专题系列报道,以英文海外直播、深度报道、专题视频、微录、短视频、新媒体海报等融媒体报道形式,从三峡高铁修建通车的过程、建设难点、技术创新、设计亮点、工匠精神等多个角度讲述中国故事。

北京广播电视台历时两年精心打造的国际传播融媒作品《京味》系列微纪录片,用国际通行的影像载体、鲜活共情的镜头语言,讲述了最新、最美、最好的北京故事,呈现了北京“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大国首都气象,深刻阐明了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融相通。

二、中国故事的内涵

上述四个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什么是中国故事?只要是与中国联系起来的故事都可以说是中国故事。真实发生的事情讲出来是中国故事,文学创作讲出来也是中国故事;中国人在中国发生的故事是中国故事,外国人在中国发生的故事是中国故事,在国外发生的与中国相关的故事也是中国故事;一个人的故事、一个家庭的故事、一个集体的故事、一个单位的故事、一个行业的故事、一个地区的故事都可以算作中国故事[1]。但是,不是所有故事都适合用来报道或对外传播。做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首先要明白“文”与“道”的关系,筛选出适合对外传播的中国故事。

文者,贯道之器也。中国人很早就明白,文章是贯通“道”的工具,做文章需要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中国故事的背后是思想,是“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因此,要加强对故事精华的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的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2]。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

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就是中国故事背后的“道”。中国故事不是中国元素的简单堆砌或片面化呈现,应该是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客观展示。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中国形象和国际话语权。因此,本文所研究的中国故事是指与中国联系起来并能够客观反映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故事。

三、中国故事的表达方式

中国故事既要上接“天线”,又要下接“地气”,贴近现实生活,追求真事、真情、真理,用小切口呈现大主题,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做到真实、生动、鲜活。

(一)真实,让故事更可信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传递真实的故事及其道理更加让人信服。新闻工作者应通过采访或亲身经历来获取故事素材。只有走进工厂企业、田间地头、街巷里弄,深入了解百姓生产生活,体察人间烟火,写真事、抒真情,才能讲出真实的故事。

例如,《“家”在江苏》融媒项目团队跟随美国建筑师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留学生组成的调研小组,在江苏南京、宿迁、苏州、淮安、南通等地开展田野调查,通过“他者”的学术视角,沉浸式走访观察记录江苏的十年变迁、百姓生活,展现中国图景,让故事真实可信。

(二)生动,让故事打动人心

新闻工作者要有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创作出让人感兴趣、感动的好故事。好故事要善于捕捉细节,文字上应合理使用动词和形容词,多用充满生活气息的素材[3]。融媒体时代,笔力不仅包括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还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的运用能力[4]。好的笔力需要精雕细琢,每个词、每张图、每个画面都要仔细打磨。生动的故事能让受众身临其境,内心产生共鸣。

例如,《三宝村的“农民艺术家”》片中讲到三宝村的狗能听懂外语,既神奇又合理,充满生活气息。该片精美的画面、精良的制作、生动的表达,让故事格外感人。

(三)鲜活,让故事更有价值

好的故事应该紧跟时事、热点,回应人们关心的问题[5]。故事有了鲜活性,才能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和参与,有望成为热门,提升故事的价值。鲜活的故事是靠“四力”跑出来、挖出来的,凝结着新闻工作者的汗水和智慧。新闻工作者要及时掌握事件的最新进展和来龙去脉,就必须走进故事发生地去“抓活鱼”,获取包括视频、照片、录音等第一手采访材料,让采写的新闻作品“冒热气”“接地气”[6]。

例如,《京味》紧跟新闻热点,精准把握海外受众关注的重点,首次发布正阳门城楼救助受伤雨燕的故事,独家记录最新的北京长城考古发现,展现了北京生物多样性的壮美图景,动态呈现了北京的无人驾驶如何驶出“加速度”,以鲜活的故事实现了共鸣共情传播。

四、国际传播的内涵

国际传播是指面向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受众所进行的跨国或跨地区的信息传播,通过信息传播触达特定人群,进而影响特定人群。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

国际传播效能是衡量国际传播能力、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综合指标,是一个国家的信息在国际舆论场的到达率、能见度和影响力的整体反映,其主要衡量标准可以体现在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特定人群的信息触达、信息解码、信息认同等方面,即传播范围的覆盖面,让人“听得见”;传播内容的亲和性,让人“听得懂”;传播势能的影响力,让人“听得进”[7]。

五、中国故事国际传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

通过查阅参考资料和调研案例,发现中国故事国际传播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还需要攻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西强我弱”的國际舆论格局给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带来阻碍

当前,国际舆论格局仍是“西强我弱”[8]。我国媒体在国外发展的阻碍较多,经常受到不同形式的打压。例如,美国政府曾发布行政令,禁止任何美国个人或实体与抖音海外版、微信及其中国母公司进行交易。西方国家经常刻意抹黑我国,丑化中国形象,使不少海外受众对中国持有一定的偏见和误解,难以接受中国声音。西方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上声量较大,为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在海外的传播增添了许多障碍。

(二)中国故事整体叙事水平不高

当前,中国故事叙事能力有待增强[9],有的作品对外国受众而言缺乏吸引力。对此,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升新闻业务水平,在讲述中国故事时,要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表达上尽量以受众为中心,将“我想说的”巧妙转换成“你想听的”。另外,中国的部分媒体对海外受众了解不深、研究不透,还需要深入研究海外受众的文化、兴趣、心理、思维方式,才能使中国故事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引起海外受众的强烈共鸣。

(三)运用数字技术创新相对不足

融媒体时代,中国故事在内容和传播上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应用,只有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新,才能在国际传播上实现弯道超车。在内容形式上,故事呈现方式不可过于单调,既要直观,又应具有趣味性、新颖性、科技感、时代感,这样才能吸引受众。在媒体建设上,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还不够多,需要利用数字技术去催生出更多传媒领域的“航空母舰”。在传播方式上,我国媒体在协同合作、有效互动和精准传播等方面做得还不够,传播效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六、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对策和建议

新闻工作者要及时消除西方媒体的偏见和诽谤,努力提高中国故事叙事水平,在内容形式、媒体建设、传播方式上勇于创新。

(一)积极回应西方媒体的偏见和诽谤

新闻工作者既要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绅士”,也要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士”。换言之,新闻工作者要关注国际舆情、提高外语沟通能力,积极回应西方媒体的攻击,以更加客观、公正的方式消除国外受众的偏见和误解,为传播中国声音扫清障碍。

1.关注国际舆情。面对西方媒体的污蔑和指责,如果不及时加以澄清和纠正,选择忍气吞声或者措辞不当,就会影响我国的形象和利益。新闻工作者应通过国际主流媒体、热门社交平台、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部门网站等渠道了解国际舆情,一旦发现“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错误言论,必须及时收集能够反映客观事实的材料,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回应和解释,防止这些信息损害良好的中国形象。

2.积极运用外语。具有外语沟通能力的新闻工作者,可以更充分地展示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成就,方便外国受众了解我国的真实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国际交流与传播工作也有斗争的一面,新闻工作者要警惕敌对思想的侵蚀。由于许多国际新闻报道和外语影视作品都有文化输出的功能,所以利用外语助力国际传播工作的同时,新闻工作者也要谨防自身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3.加强网络回应。随着国际传播领域呈现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发展趋势,可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如脸书、推特、领英、油管、微信、抖音海外版等社交媒体,以及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用理性的声音进行直接、迅速的回应,及时消除国外受众的误解。

(二)努力提高中国故事叙事水平

新闻工作者需要提高新闻业务水平,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深入了解海外受众,让世界听懂中国声音。

1.要增强“五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新闻工作者增强“五力”,全面提升自己的新闻业务水平。要增强脚力,深入基层,去挖掘鲜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报道素材和生动案例;要增强眼力,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和捕捉国际热点;要增强脑力,具备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要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把握新闻报道的正确方向和价值取向[10];要增强笔力,能够妙笔生花,讲出生动、鲜活的故事;要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即记者、编辑、摄影、摄像、剪辑、设计等不同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应鼎力合作,才能生产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2.要求同存异。新闻工作者要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利益诉求、不同价值取向的广大外国受众中间找到共同点、共鸣点,巧妙地将“我想说的”和“你想听的”统一起来,让外国受众乐于接受中国声音。新闻工作者在讲述中国故事时,可以把眼光投向世界、聚焦人类,以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共同目标为出发点,加强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探讨与阐释[11]。

3.要知己知彼。中国故事国际传播面临文化、兴趣、思维差异的冲击与考验。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建立在“知己”并且“知彼”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新闻工作者除了要固本培元外,还应认真研究不同国家受众的特点,多了解外国故事,多和外国受众友好交流,善于从外国受众角度看待问题,用外国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做到一国一策、内外有别。细观很多成功案例,都是通过他者视角进行中国故事的创新叙事,将“外国人作为讲述者、外国人作为新闻故事主角、外国媒体作为新闻生产主体”[12]。

(三)在内容形式、媒体建设和传播方式上勇于创新

随着融媒体时代到来,新闻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内容形式,推动对外媒体建设,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受众不断变化的需求。

1.创新内容形式。运用新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打造富有创意和吸引力的精彩故事内容。例如,《“家”在江苏》巧妙融合了双语微纪录片、建筑素描和游戏互动等要素,吸引了无数受众的关注和兴趣。运用数据分析可视化工具,可将大量的数据转化为图表、图像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呈现,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故事情节和内容。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则能打造沉浸式的体验效果,让受众仿佛置身于故事情境中,增强受众的代入感和身临其境的感受[13]。

2.创新媒体建设。当前,智能手机、电视机、穿戴设备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应借此机会大力推动我国主流媒体和互联网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让中国媒体“飞入”外国。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进步,应推动互联网企业开发更多、更成熟的卫星通信应用产品,方便中国故事在国际社会中传播。此外,要加强对外自媒体建设,通过粉丝众多的自媒体账号来讲述中国故事,实现较好的传播效能[14]。

3.创新传播方式。通过跨媒体传播,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类型的内容的相互转化和共享,与海内外媒体协同合作,在不同类型的媒体平台上传播,以实现最大化的传播效能。例如,《“家”在江苏》在多个媒体平台推出后成为爆款,引发多家海外媒体转载或二次传播,系列双语短视频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覆盖推特、脸书等平台,累计传播量近10亿次,有力地增大了我国对外传播的声量。通过互动式传播,能够让受众参与到故事中,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又如,《三峡高铁》系列报道通过英文海外直播等方式引发了海外观众积极参与互动,互动量超7.6万次,好评如潮。采用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分众化传播,根据不同受众的文化、习惯、喜好等推送他们乐于接受的故事,能让故事内容直抵受众内心,增强传播效能[15]。

七、结语

中国故事是指与中国联系起来并能够客观反映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国家形象和国际话语权。当前,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还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要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中国故事在国际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此外,中国故事国际传播工作门槛较高,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意识、思想见识、专业才识,努力为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话语权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董山峰.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更好理论支撑[J].理论导报,2019(1):37-38.

[2] 刘国强.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J].新闻战线,2021(22):10-13.

[3] 高燕.用“四力”增强新闻作品的生命力[J].新闻前哨,2021(3):73-74.

[4] 段红梅.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工作者更要践行“四力”[J].新闻采编,2021(5):40-42.

[5] 喻季欣,孙雨田.讲好故事离不开讲好问题[J].新闻与写作,2015(3):76-78.

[6] 蓝立新.践行队伍“四力”建设 推动宣传“四力”提升[J].声屏世界,2021(9):100-101.

[7] 方江山.着力提高学习实效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J].新闻战线,2023(15):4-9.

[8] 周亭,黄汉鑫.西强我弱与边缘突破:对中西媒体国际传播力的实证研究[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0(3):48-58.

[9] 叶泽坤,罗兰.努力讲好中国故事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J].传媒,2022(13):67-69.

[10] 宛霞.增强队伍“四力” 提高新闻舆论“四力”[J].记者摇篮,2022(12):9-11.

[11] 石雪.新时代青年“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研究[J].新生代,2023(3):15-20.

[12] 李子璇.传承·创新·融合:“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与实践[J].今传媒,2023,31(4):11-14.

[13] 刘星宏,许阳,郝冠南.虚拟现实技术在融媒领域中的应用与实践[J].新闻战线,2023(20):13-15.

[14] 马雪楓.“洋网红”跨文化传播策略分析[D].广州:广州体育学院,2023.

[15] 施扬.讲好中国故事 提升文化传播力[J].共产党员(河北),2023(8):43.

作者简介 贺鹏云,助理编辑,研究方向:国际传播、正能量传播。

猜你喜欢

中国形象中国故事国际传播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