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护童心的数学教学

2024-01-05张春新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11期
关键词:儿童立场童心小学数学

摘  要:数学教学应更加重视儿童立场,守护好童心,从而让儿童更好地发展。具体地,要做到:读懂童心,包括读懂儿童的原初认识和疑难困惑,从而让儿童的数学学习自然生长;解放童心,包括让儿童大胆地提问、充分地尝试、自觉地交流,从而让儿童的数学学习充满活力;滋养童心,包括培养儿童的数学眼光、发展儿童的数学思维、锤炼儿童的数学语言,从而让儿童的数学学习卓有成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儿童立场;童心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文化生态视域下童心课程建设研究”(编号:Ba/2020/02/35)、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 规划课题“守护童年生态的小学数学‘疑思教学实践研究”(编号:GH20201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双减”政策的价值取向实质上可归于为了儿童更好地发展。这反映出基础教育改革呼唤儿童立场的回归,要求恢复儿童在教育生态系统及其各子系统中的“中心地位”。[1]实际上,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教育不好儿童,是因为你没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当下,教育教学中的种种功利性现象,归根到底都是因为忽视了儿童立场,没有守护好童心。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更加重视儿童立场,守护好童心,从而让儿童更好地发展。

一、 读懂童心,让儿童的数学学习自然生长

儿童是带着丰富的源于经验的原初认识进入新知学习的,原初认识极大地影响着新知的学习。此外,儿童在学习前对新知也会自发地产生一些疑难困惑。 教师只有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儿童的原初认识、疑难困惑,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新知教学,让儿童的数学学习自然生长。

(一) 读懂儿童的原初认识

儿童关于新知的原初认识,有些是适当的、正确的,有些是不当的、错误的。

一方面,教师要找准儿童适当、正确的原初认识,将其作为儿童学习的起点,使其获得良好的发展。例如《认识平行》一课,教学通常从“相交”“不相交”导入。通过访谈发现,学生对“平行”有适当、正确的原初认识,那就是“平移”“同向”“等宽或等距”。其中“等宽或等距”即为平行线不相交的实质。因此,与其生拉硬扯地将学生的认识往平行的定义“不相交”上靠,不如让学生在原初认识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理解平行的定义: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当然就不会相交了。[2]

另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儿童不当、错误的原初认识,通过有效的方法,使其转化成适当、正确的认识。例如《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前测表明,看到“角”字,绝大多数学生联想到的词语是几角钱、三角形、牛(羊)角等,画出的图形是三角形、长方形等,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角。因此课上,教师首先通过多层次的教学,包括连续、递进的指角、描角、找角、变角、析角、画角、辨角、数角等活动,不断变换角的样式,扩大角的外延,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丰富角的认识,在讨论辨析中明晰角的要素,消除原有的对角的不正确认识,从不同方面建立数学中角的表象,认识角的本质特征,把握角的真正内涵。[3]

(二) 读懂儿童的疑难困惑

在教学前,教师还应进一步了解儿童对新知想知道什么。为此,要让儿童对新知提出自己的疑难困惑。围绕儿童的疑难困惑展开教学,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例如《小数乘整数》一课,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产生的疑问是:为什么小数乘整数要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因此课上,教师从计数单位入手让学生理解算理:3×0.2=3×2×0.1=0.6,3×0.02=3×2×0.01=0.06,3×0.002=3×2×0.001=0.006。同时,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形象地解释原先的疑问,从而真正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本质。

二、 解放童心,让儿童的数学学习充满活力

儿童通常好奇、好动、好表现,爱提问、爱尝试、爱交流。守护童心还意味着解放童心——让儿童的学习顺从自己的本性(采用自己的方式),不受不必要的限制。这样,儿童的数学学习才会充满活力,更加丰富、深入、具有创造性。

(一) 让儿童大胆地提问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好奇心,会提出很多问题。对于儿童提出的问题,尤其是意料之外的问题,教师不能轻易忽视和否定,而应该用心领会和引导,从而让儿童能够大胆地提问。例如,探究出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后,学生非常兴奋,提出了很多问题:多边形有内角,那么有外角吗?我们会算多边形的内角和,那么能求多边形的外角和吗?多边形的内角和有规律,那么外角和也有规律吗?对此,有些教师可能会说:“这是初中学习的知识,以后你们会学到的,今天我们就暂不讨论了。”这样,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学生积极地动手动脑,发现了外角和的规律,激动不已。看起来,这样的教学超出了课标与教材的要求,但实际上,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对外角和规律的探寻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对内角和规律的理解。

(二) 让儿童充分地尝试

不同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经验结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数学教学要让儿童利用自己的经验结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充分地体验数学活动,感悟数学本质,从而使数学学习真正发生。其间,儿童可能会经历许多错误的尝试,但是,每一次尝试都会增添儿童的体验与感悟,促进儿童的理解与建构。例如,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46+40。有的学生通过拨计数器计算,有的学生通过摆小棒计算,有的学生通过画图计算,有的学生直接口算。对此,教师都予以了肯定。充分地尝试(自由地探索)让学生精神舒展、思维活跃,体验丰富、感悟深刻。再如,布置学生综合用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制定家庭节水护水方案。学生在不断尝试,制定、更改方案的过程中,对节水护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节水護水,逐渐有了丰富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其教学效果是单纯的说教所不能比拟的。

(三) 让儿童自觉地交流

儿童学习的提升离不开儿童与自我、教师、同学之间的多维交流。通过开放的交流互动,儿童能够进一步质疑、争辩、反思,其体验、感悟会不断走向开阔、深刻。尤其是同伴之间的交流,也许是磕磕绊绊的,也许会遭遇失败,甚至背离正确的方向。对此,教师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不急于干涉,只在必要时给予点拨,从而让学生充分经历交流的过程,慢慢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的过程看似低效,实则能让学生积淀丰厚的经验,获得深厚的学养。例如,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学生就“为什么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都是转化成熟悉的图形推导出来的,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不是呢?”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教师给予学生开放的交流时空。期间,学生多次往复,触摸不到要点(如:有学生认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最简单,所以不需要转化;有学生认为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其他图形都不是),但教师不急于引导。经历多次交流后,学生逐渐有了思考的方向。有学生想到:由于面积单位都是边长1厘米、1分米或1米等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它可以直接用这些面积单位去摆,从而算出面积,其他图形不行。这一想法立即引起其他学生的积极响应,有学生甚至主动上黑板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用单位面积的小正方形摆给大家看。由此,学生对面积单位、转化思想也就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

三、 滋养童心,让儿童的数学学习卓有成效

数学教学最终是为了发展儿童的数学核心素养,这便是对童心的滋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数学核心素养概括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教师可以针对这三个方面展开教学,从而让儿童的数学学习卓有成效。

(一) 培养儿童的数学眼光

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世界(真实情境),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探寻数学本质,从而培养数学的眼光。例如《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学习前,学生对角的认识局限于生活中的角。所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尺、纸工袋、剪刀、闹钟等日常生活物品,在指角、描角的过程中逐步抽象出数学中的角。学生归纳出数学中角的共同特征后,不约而同地提出疑问:数学中的角和生活中的角有什么不同?通过充分比较,学生剥离了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无关的非本质属性,对数学中角的本质特征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形成了数学中角的正确表象。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从日常概念到科学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发展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二) 发展儿童的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理性思维具有结构化特征,就像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通过联系将零散的数学(几何)知识组织成一个公理化的体系那样。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数学知识关联成一个整体,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小于1的真分数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分数与之前学习的整数联系起来,将小于1的真分数与后面要学的大于等于1的假分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关于整数和分数的整体认识,发展数学思维。当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分数,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图和数轴直观表征,让学生将0、1、12、14、2、18、3等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得到图1。这样,学生就能明白:以前学的整数0后面是1,1后面是2……本课学的分数在0到1之间,以后将要学习1到2、2到3等之间的分数。

(三) 锤炼儿童的数学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语言具有简约、精确、严谨的特征。[4]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多样的数学语言表达思考过程,并在个性化表达的基础上锤炼数学语言的简约性、精确性、严谨性。例如《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教师出示题目:“园园带了a元钱去文具店买学习用品,练习本每本b元,要买4本练习本。请根据上述信息写出几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并说说式子所表示的意思。”有学生说出:“a-4b表示买了4本练习本后还剩多少元。”对此,有学生提出异议:“这一说法不全面,还有一种情形,即园园带的钱不够,这时a-4b就表示还差多少元,只不过是负数。”另一位学生补充:“当园园带的钱不够时,还可以用4b-a表示还差多少元,这时是正数。”教师顺势提问:“当a=8时,每本练习本至少几元才会不够呢?”学生再次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够”与“不够”情况下的表述,学生锤炼了数学语言的精确性和严谨性。

参考文献:

[1] 黄海瑛,章乐.儿童立场视角下“双减”政策的价值坚守与实践指向[J].中国教育学刊,2022(5):6873.

[2] 张春新.基于原初模型:让知识自然生长——《认识平行》教学片段与思考[J].教育视界,2017(16):6365.

[3] 张春新.基于真实经验,让学习真正发生——《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思考[J].教育视界,2020(17):5152.

[4] 邵光华,张妍,程玉婷.再谈数学语言及数学语言能力培养[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2(7):54.

(張春新,江苏省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小学。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曾获江苏省优课评比一等奖。)

猜你喜欢

儿童立场童心小学数学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童心绘天下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