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路径

2024-01-05陈幼心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班幼儿培养路径

摘 要:分享是一种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更是一项良好的品质。让幼儿学会分享、乐于分享,是中班幼兒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更是促进幼儿社会参与的关键一环。教师应立足中班幼儿特点,对幼儿分享行为进行引导,努力使每一名幼儿将分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文章结合作者的实际经验,分析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路径,以期通过经验共享,促进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32-0088-03

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一种,分享行为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在中班教育中,教师应采取多样化手段培养幼儿分享行为,改变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使其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分享收获可贵的友谊,养成优秀的品格。而幼儿在分享过程中,也能得到快乐,实现身心愉悦。

一、问题背景——中班幼儿特点与分享行为

(一)中班幼儿特点

中班幼儿处于4~5岁,正值分享行为的萌芽阶段,理解他人的能力也在发展中。多数幼儿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会在幼儿园活动中出现独占物品的行为。

(二)中班幼儿分享行为价值与发展现状

分享行为是中班幼儿要在活动中克服独占物品、与同伴主动分享物品的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强调,要使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养成同情心。建立分享意识和行为,可以帮助幼儿与同伴建立和谐的关系,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人格,与群体更加亲近[1]。教师应根据《纲要》要求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使幼儿在分享中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中班幼儿的分享意识与行为普遍存在脱节问题,对真正意义上的分享不够明确。对此,教师应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引导,

以实现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有效培养。

二、求真实践——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有效路径

(一)利用教学活动和一日生活创设分享环境

第一,创设能够引发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物质环境。教师可以在班级建设“分享墙”“分享角”,展示幼儿自主分享的物品,使幼儿在熏陶中形成分享习惯。或者,教师可以设立“分享日”“分享会”,组织幼儿在特定环境内分享特定的物品,感受“分而享之”

的快乐。比如,教师可以将幼儿生日设立为“分享日”,

在每个幼儿过生日的当天,举办“分享会”,鼓励幼儿从家带玩具、材料到幼儿园,与教师一同装饰班级环境,为过生日的同伴庆祝生日,与过生日的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每一次“过生日”,都是一次分享,能够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

第二,创设能够强化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心理环境[2]。教师应打造和谐的师幼关系,重视鼓励和引导的协同作用。当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分享时,教师要及时肯定其行为。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称赞的手势,一句简单的夸赞,都能使幼儿得到鼓励,强化分享的积极情绪和行为。当有幼儿对分享有抗拒情绪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提出要求,而要循循善诱,鼓励他们说出“不想分享”的理由,报以理解并对症下药。比如,在幼儿表达“这是我最喜欢的玩具了,如果被别人弄坏了怎么办?”等类似的担忧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如果老师可以帮你看着,保证不会弄坏你的玩具,你愿意分享吗?”教师表达换位思考的一句话,变成了幼儿主动分享的“定心丸”,使幼儿自觉转变分享行为。

(二)以绘本为载体培养幼儿分享行为

绘本情节生动丰富,主题鲜明直接,备受幼儿喜爱,是幼儿园常用的教育工具。中班幼儿的绘本阅读和理解能力正在发展,教师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一些“分享”主题绘本,帮助幼儿解读故事情节,向幼儿传达“分享”主题思想,促进幼儿对绘本主人公分享行为的模仿,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3]。

绘本《鼠小弟的小背心》《凯琪的包裹》《一个长上天的大苹果》《彩虹色的花》《萝卜回来了》等,都体现了“分享”的主题,可以成为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载体。根据绘本讲述“分享”故事的形式,教师在帮助幼儿解读情节时,可以选用不同方法。

第一,以叙事性绘本故事让幼儿理解“什么是分享”。叙事性绘本的故事逻辑与幼儿叙事性思维发展逻辑相对应。教师可以让幼儿在叙事的过程中逐渐内化故事主题,理解分享的内涵,奠定幼儿分享行为基础。

例如,绘本《鼠小弟的小背心》讲述了“鼠小弟的妈妈给鼠小弟织了一件漂亮的小背心,朋友们想要借来穿一穿”的故事。教师可以先通过插图帮助幼儿解读故事,明确“鼠小弟把小背心分享给了鸭子”“鸭子把小背心分享给了小猴子”“小猴子也把背心分享给了海狮”等情节,使幼儿认识分享行为。然后,教师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转述故事,说一说鼠小弟、鸭子、小猴子、海狮、狮子、小马、大象之间是怎样分享小背心的,使幼儿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较准确地描述分享行为,培养分享意识。

第二,以趣味性绘本情节让幼儿认同“生活要分享”。趣味性绘本情节生动,是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最好方式,也最容易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增加幼儿对绘本主题的认同[4]。所以,教师还可以通过趣味性绘本情节,引导幼儿认同分享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认同推动幼儿主动分享的行为。

依旧以《鼠小弟的小背心》为例。小背心一会儿被鼠小弟合适地穿在身上,一会儿紧紧地穿在鸭子、小猴子、海狮、狮子、小马的身上,等穿在大象身上时,已经快要被撑成一条绳子了,画面引人发笑。教师可以结合插图的趣味变化,以谈话的方式询问幼儿:“为什么小背心都已经被撑成这个样子了,大家还要分享它呢?”激发幼儿对趣味情节的大胆想象。有幼儿说:“因为小背心很漂亮,大家都觉得穿上小背心会好看。”也有幼儿表达:“穿上小背心,大家都很开心,所以才要分享呀!”虽然阐述想法的方式不同,但幼儿都能表达出“分享让人更开心”的思想,更加认同分享行为,促进自己的分享。

第三,以榜样性绘本角色让幼儿明确“怎样去分享”。在榜样性绘本中,主人公积极友善的行为是幼儿很好的模仿对象,可以使幼儿在观察和模仿中,生成更积极的行为,形成更加友善的生活态度。教师在“分享”主题中选择突出主人公榜样作用的绘本,可以引导幼儿学习、模仿其行为,明确“怎样去分享”。

例如,在绘本《萝卜回来了》中,小兔子把在雪地里好不容易找到的大萝卜分享给小驴,小驴担心小羊,把大萝卜分享给小羊,小羊又记挂着小鹿,把大萝卜分享给小鹿。兜兜转转,小鹿又把大萝卜分享给了小兔子。四个主人公,都为幼儿树立了分享的榜样。教师可以先在集体教学环节帮助幼儿解读情节,了解小动物们在冰天雪地中互相牵挂、分享大萝卜的温暖故事,讨论故事中同伴之间相互分享的喜悦和温暖,再在衍生活动中,组织幼儿将绘本故事演绎出来,使幼儿将自己代入故事角色,感受同伴之间相互分享的美好情感,真正做到以小兔子、小驴、小羊、小鹿为榜样。最后,教师可以贴近幼儿生活,设置话题和情境,使幼儿结合实际,讨论在幼儿园生活中可以怎样与同伴分享物品,践行分享行为。比如,教师可以提出如下话题:“要是把故事里的大萝卜画下来,我们能分享什么呢?”幼儿一边说着“画画时,我能和好朋友一起分享画笔”,一边践行“分享画笔”的承诺,获取分享的直接经验。

(三)发挥游戏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中的优势

第一,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中暗示分享。幼儿园游戏活动一般在专门的环境中展开。幼儿需要共享空间环境与资源环境,以开展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分别从空间环境与资源环境切入,控制游戏环境,暗示幼儿分享空间与资源,以支持幼儿的分享行为[5]。

以“超市”“银行”“幼儿园”等情境下的角色扮演游戏为例,教师可以将游戏区从室内挪到走廊公共空间,与邻班教师一同创设游戏环境,开展“混班”游戏,投放有限的超市、银行、幼儿园主题玩具资源。随后,教师让两个班级中的幼儿一起分享走廊空间,自主规划各自的游戏区域,在友好协商中选择和分享玩具资源。

第二,在游戏规则的制定中渗透分享。没有规则,

游戏便不会按照预想的模式有序进行,所以,教师在组织中班幼儿“玩游戏”时,应注意结合实际制定规则。在以“培养分享行为”为目的时,教师可以将“分享”渗透在规则中,利用规则的指向性与目的性,提示幼儿积极进行分享。

同样以“超市”“银行”“幼儿园”情境游戏活动为例。在准备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制定这样两条规则:第一,本次游戏的玩具资源数量较少。如果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没有直接拿到自己需要的物品,可以尝试与同伴交换、分享,但不能争抢;第二,本次游戏在走廊进行,与邻班一起,可以在我们班级外的走廊玩游戏,也可以利用邻班的走廊空间,但是要与邻班的小朋友商量。规则中明确提出了“分享资源”和“分享空间”的建议,并对“如何分享”做出了一些提示。幼儿在教师说明下理解规则,最大限度地遵守规则,将规则中的“分享”内化为自发的意愿,分享行为就此形成。

第三,在游戏任务的设计中融入分享。巧妙设计游戏任务,不仅可以对游戏活动起到推动作用,还能为幼儿提供分享的机会,使幼儿根据任务需要自觉分享,生成更主动的分享行为。

例如,在“我最喜欢的游乐场”游戏中,教师设计了“讨论去过的游乐场”“分组讨论想要建构的游乐场”“建构游乐场”“介绍小组设计的游乐场”“在游乐场中模拟游玩”五项任务。“讨论去过的游乐场”是对游戏的整体铺垫,幼儿分享“去游乐场”的经验,也是一种积极的分享行为,可以为同伴带来建构游乐场的灵感。“分组讨论想要建构的游乐场”是想法的分享,幼儿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还需要认真倾听同伴的分享,形成良好的分享习惯。完成“建构游乐场”任务后,幼儿需要分享雪花片、积木等有限的建构材料,进行礼貌沟通,如“我需要这个,可以给我一点吗?”“你们需要这个吗?这是我们多出来的。”最后,在介绍“游乐场”成果中,幼儿可以互相“串门”,或者邀请他人到自己的“游乐场”模拟游玩,或者在他人的邀请下,享受对方的“游乐场”

成果。这样的分享既强化了幼儿的主动分享行为,也使幼儿学会珍惜、感谢其他同伴的分享,再次强化了在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有效性。

第四,在游戏活动的开展中指导分享。在游戏中,

教师是否向幼儿提供了有关“分享”的指导,明显影响幼儿分享的频次和深度,也决定了游戏活动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中的深刻性。教师可以跟踪观察幼儿游戏活动,适时介入,给予幼儿必要的指导。

以“警察与司机”游戏为例,当有幼儿存在“霸占用于模拟方向盘的橡胶圈”行为时,教师可以介入制止,以语言“老师看到还有一些小朋友也非常想当司机呢,你愿意和他们分享橡胶圈吗?”进行指导,使幼儿不再独占橡胶圈,主动分享给其他小朋友。当有幼儿多次扮演“警察”角色后,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当司机也很有意思啊,可以开车呢!你想试一试吗?”使幼儿对扮演司机产生兴趣,将体验“警察”的机会分享给其他幼儿。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直接示范的方法进行指导。比如,在“认识球类运动”游戏中,教师与幼儿一起探索皮球、乒乓球、排球、足球的玩法。在乒乓球都被幼儿选走后,教师先观察幼儿“玩乒乓球”的行为,

再找到已经对乒乓球产生一定厌倦情绪的幼儿,以商量的语气引导:“老师也想玩一会儿乒乓球,可以用足球和你换吗?”其他幼儿观察教师,在教师的亲身示范下感知分享策略,学会用策略支持自身分享行为。

三、结束语

总之,教师应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分享行为发展现状,在教育活动中建立明确目标,多维引发分享行为,让幼儿持续感受分享的喜悦和内涵,自觉强化分享行为。探究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路径,任重而道远。教师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应逐步扩大研究范围,进一步探索影响幼儿分享行為的活动因素,在更全面的分析和归纳中,得出更多促进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英姿.浅谈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J].家长,2021(32):183-184.

[2] 李阿慧.幼儿分龄习惯培养(中班):乐于分享小妙招[J].早期教育(家庭教育),2019(4):8-9.

[3] 陈云婷.幼儿分享行为现状和教育策略刍议[J].成才之路,2021(8):36-37.

[4] 施燕燕.《指南》背景下浅谈中班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25):111.

[5] 葛宗琪.游戏活动中促进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J].家教世界,2021(30):52-53.

作者简介:陈幼心(1983.6-),女,福建惠安人,

任教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山霞中心幼儿园,园长,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惠安县优秀教师,惠安县骨干教师,泉州市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获惠安县“身边的好老师”提名奖。

猜你喜欢

中班幼儿培养路径
在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合作意识
从中班球类游戏中探究师幼互动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灵动指尖的艺术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