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

2024-01-05刘丽雅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语文学科多元智能理论培养策略

摘 要:人类的智能呈现出多层次、全方位的特点,这是多元智能理论主张的观点。正是这一观点破除了“唯分数论”,认为教师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因为学生个体的智能差异会影响其课堂接受能力。文章将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结合,阐述了多元智能理论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同时立足于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语文学科;多元智能理论;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32-0064-03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多元智能理论为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开辟了新的路径,而且将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率先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智能总是呈现出丰富的层次,而不是单一的角度,由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共同构成。多元智能的各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但又彼此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仅凭自身的优势智能来解决学习及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优势智能固然重要,但是全面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可以挖掘学生身上的亮点,因材施教,学会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和优势。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可应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师可以把多元智能理论当作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切实手段,在全面考量学生自身潜质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培养。该理论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优势智能的挖掘和培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优势智能,挖掘学生的优势智能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1]。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多元智能理论具有差异性、组合性、多元性等特点,应用于教学中强调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学生自身的智能发展特点,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础,使用具体的教学方法培养不同潜质的学生,促进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2]。多元智能培养与核心素养培养不谋而合,都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调因材施教,完善学生的人格。因此,语文学科教学需要把核心素养培养与多元智能理论相结合。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为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多元智能理论更好地结合,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笔者将具体阐述基于部分多元智能理论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依托视觉空间智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视觉空间智能是指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感觉表现出来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课文内容,如播放课文插图、展示相关视频等,这是运用空间智能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3]。

以《三峡》为例,由于一些学生没有在现实中领略过长江三峡沿途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的风姿,语文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长江三峡的自然风景图或播放与长江三峡有关的纪录片,让学生切实体会三峡水势的险、高、急,思考作者为何以情感而非四季的顺序来谋篇布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自主体会长江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感受文章渲染的三峡秋色悲凉的气氛。学生凭借视觉空间智能,能够更好地欣赏文章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深层用意。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实现了学生与作者的隔空交流,使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依托音樂韵律智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音乐韵律智能主要是指人能够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的能力,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感知情感。若想培养学生的音乐韵律智能,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添加合适的音乐素材,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语文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发现美,还能让学生用精准的语言描述美好的事物。在语文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

以情景导入为例,在讲授新课《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适配文本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之前,教师可配合音乐范读或选择名师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想象世外桃源的美景,感受文章语言组合的节奏美、结构美、音韵美,进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语气、语速,以及富含深刻意蕴的典型词句,加深对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理解[4]。此外,教师也可让学生在课外根据学习心得和所学音乐知识,围绕课文主题,创编一首简单的歌曲,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激发自身潜力。

(三)依托身体运动智能,强化学生情感体悟能力和思维能力

身体运动智能是指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对于身体运动智能,大多数人可能认为这是与体育教学相关的内容,实则不然,身体运动智能侧重于学生亲身经历。教师要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互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发展身体运动智能[5]。

以《背影》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朗读原文,然后将班级成员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情境表演,扮演父亲这一人物的同学要着重将文中父亲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画面表演出来,让学生分析感受父亲对作者深沉的爱,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父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体会父亲对自己的爱。这样引人深思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体会文章中细腻的情感表达。

又如,《祝福》一文中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学生并不能切实体会人物心理。在进行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直击人物内心。在角色扮演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文中勤劳朴实的祥林嫂、顽固迂腐的鲁四老爺、“伪善”女人柳妈,以及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的“我”等人物的特点并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将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地表演出来。在表演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祥林嫂悲惨的命运是由什么导致的。学生通过深度解读文本,表演感知人物形象,拓展思维,得出祥林嫂悲惨命运是由“吃人”的礼教导致的,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强化思想情感体悟能力与表现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四)依托自然观察智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建构能力

自然观察智能是指能认识植物、动物和其他自然环境(如云和石头)的能力。在学习有关自然景色的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自然智能理论,把课堂搬进大自然中,让学生与自然融为一体[6]。

例如,在讲授《故都的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赏析,让学生在景色描写中体会作者寄予故都的赞美之情,从而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这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能够对秋天有深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于是教师将语文课堂搬进大自然,让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观察秋天大自然的变化及秋天的景色。这种不同于常规的学习方式能给学生带来新奇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从作者的视角看世界,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勤于观察、善于发现是自然观察智能带给学生的有用技能。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的景色和变化用文字或口头表达的形式描述出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

(五)依托人际关系智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他人及其关系,同时具备与人交往的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协商能力、分析能力、团体合作能力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被应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进而使他们在讨论过程提高合作学习能力。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随时输出想法,解决课堂问题。

以《核舟记》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爱国情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如下问题:“作者是怎样表现雕刻师雕刻技艺的奇巧和灵怪的?雕刻家在核舟上都雕刻了哪些物,分别都有什么特征?”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头脑风暴,发散思维,发现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即“核舟之小,但容量之大”。雕刻家把这么小的核舟,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学生不由得为雕刻师高超的技艺和精巧的布局所折服,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我国古代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教师让各小组学生讨论家中是否有类似的工艺品,并在组内描述,然后写一篇300字的短文。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还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六)依托逻辑数理智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逻辑数理智能是指运算和逻辑推理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可能会忽略对逻辑数理智能的运用,认为逻辑数理智能侧重理科方向,这其实是对逻辑数理智能的误解。例如,在现代说明文中,学生要运用大量的逻辑论据来分析文章,这考查的就是我们所说的逻辑数理智能。同时,对于一些文章结尾设置的“矛盾”情节,学生需要凭借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来分析。

以《孔乙己》为例,其中店小二提到一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从表意上来分析,这句话矛盾重重,既婉约又明确,但若深究内涵,可以看出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符合行文的逻辑走向。身处封建压迫的环境,孔乙己无法养活自己,恰恰注定了故事的结局。矛盾情节的设置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同时,教师要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逻辑数理智能举办辩论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也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梳理行文逻辑,把握文章脉络[7]。逻辑数理智能的运用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四、结束语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培养的重要素质,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在日常的文化积淀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积累前进道路上的精神食粮。本文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与内涵梳理以及对培养措施的整合,诠释了将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结合的课程价值。学生是存在差异的,他们的智能结构不同,优势智能不同,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所有学生既能有所长,又能弥补不足,进而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同时,教师要实时改进、动态观察,注重学生的多元发展,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苏莉英.论多元智能理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J].名师在线,2021(9):45-46.

[2] 宗有亮.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文化传承与理解[J].语文天地,2020(34):75-76.

[3] 王日玲.多元智能的语文课堂管理办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8):42-43.

[4] 潘明珠.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课外语文,2017(31):28.

[5] 林秋雁.多元智力在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现代语文,2013(5):56-57.

[6] 龚雨侬.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语文教学[J].学园,2023,16(11):87-89.

[7] 李艳.多元智能理论与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刘丽雅(1999.6-),女,河北沧州人,

就读于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语文学科多元智能理论培养策略
如何在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原则探析
小学五年级语文写作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在新课改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分组学习探讨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