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语习得视角下外语学习者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2024-01-03王玮

校园英语·下旬 2023年3期
关键词:二语习得培养

摘 要:语言和文化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语言习得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更是文化知识的输入和文化共情的培养。在文化移情培养的过程中,要避免如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定势等。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通过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的各种途径和方法增加文化知识的输入和文化敏感性的培养,进而提高文化移情能力。

关键词:文化移情;二语习得;外语学习者;培养

作者简介:王玮(1997.08-),女,江西信丰人,厦门市第十中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一、引言

德国学者洪堡特首次阐明了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的观点。他提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语言世界观是语言与思维的一种统一体。随后,语言相对论的提出强调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使得不同文化群体的人对世界的感知和经验不同。由此可见,思维、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特定语言的使用必定会反映出使用者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文化内涵。

语言和文化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有机体,在不同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融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掌握好另外一门语言,除了语言知识的基本掌握,还要学习另一门语言的文化内涵,做到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并行,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提高文化移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囊括了多种复杂因素的能力系统。简单来说,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需要遵循符合目的文化的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的原则,高效地实现交际目的。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可以简单地分为行为中心模式和构成三分模式。基于行为中心模式,Ruben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了七种要素,即互动姿势、知识取向、角色行为、尊重对方、移情、不明状况的忍受度和互动经营,其中移情能力被认为是这七种因素里影响跨文化交际最为重要的因素。著名交际学者Gudykunst把有效交际能力分为三种要素,分别是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也体现了移情这一元素。另外,贾玉新在Gudykunst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语言用力和情节能力,突出了移情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重要地位。不难看出,在这两种理论框架下,移情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因素。因此,如何培养文化移情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移情最早始于美学,由德国美学家劳伯特·费肖尔于1873年提出。费肖尔将“审美的象征作用”称为“移情”(Einfuhlung)。后来,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蒂庆纳创造了英文词“empathy”。随后,移情的研究涉及领域越来越广,如心理学、修辞学、跨文化交际等。言语交际中的移情认为移情是一种交际策略,即言语交际双方情感上相通,能够设想和理解对方的用意。文化移情是跨文化交际中主客体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不同文化之间的顺利沟通,主客体有意识地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的束缚,用对方的文化可能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交流。根据语言心理学家比尔、舒曼等人的观点,文化移情包括认知移情和交际移情两个方面。认知移情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主客体能通过言语和非言语察觉和认识到对方的情感和情绪状态;交际移情是在认知移情的基础上对观察和认识到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做出反应,用对方的文化模式达成交际的目的。

三、文化移情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移情的培养会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以及对目的语的认知障碍,从而涌现出一些常见的问题,如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定势、移情的“缺位”和“越位”。

(一)民族中心主义

民族中心主义指的是以本民族的文化为中心,作为标准来衡量其他文化中人们的行为举止、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等。民族中心主义持有一种主观的态度,对本民族文化的赞扬作为维系民族内部成员情感的纽带,体现了其积极性的一面,但是如果過分强调本民族的优越性,便会引起对其他文化的偏见。人们长期的生活在某个文化场景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带有本民族特色的价值标准,对本民族文化有着天然好感。外语学习者潜意识认为本民族文化优于其他任何文化,造成对其他文化学习的轻视,进而影响到语言文化的学习以及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二)文化定势

文化定势最先是由美国社会学家Walter Lippmann提出,也被人称为文化刻板印象。文化定势指的是一个文化群体成员对其他文化群体属性持有的先入为主的观点。外语学习者受到文化定势的影响,就不能客观地去观察另外一种文化,对群体属性的简单概括也会使得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交际障碍。例如,美国人崇尚自由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无限制自由,美国人重视个人主义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忽视集体合作。因此,外语的学习和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要尤其注意文化定势造成的影响,要客观公正的看待每一种文化,不能先入为主。

(三)移情的“缺位”和“越位”

文化移情的“缺位”现象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对交际客体的感情投入不深,无法做出适当的共鸣,从而导致交际主客体之间形成了情感阻隔。文化移情的“越位”现象即移情表现过度,交际者过度地放纵情感,放弃本民族文化的立场,将自己完全置身于目的语文化情境中,真正达到了“移情别恋”。无论是移情“缺位”还是移情“越位”,都会削弱交际效果。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主客体都应该避免文化移情“缺位”和“越位”现象的产生。

四、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原则

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单单要学习外语的基础语言知识入词汇,语法结构等,为了更加顺利地和外语国家的群体进行有效地交流,还要学习其他群体的特有文化。一方面,外语学习者要避免本民族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文化移情能力,文化移情能力既是进行有效的文化沟通的首要前提,也是根本保证。文化移情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要求文化沟通的过程里,主客体之间能在文化移情上做到既不完全束缚情感,又不完全放弃本民族文化的立场,即移情的“缺位”和“越位”的产生。遵循移情的适度原则,才能尽可能地减少主客体间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和矛盾,有效地完成跨文化交流。认知移情和交际移情被认为是文化移情的两个具体表现形式,认知移情是交际移情的基础,两者之间关系密切。认知移情的适度原则表现在,在跨文化交际中,主客体要充分开发自己的知觉技能,通过客体的言语和非言语察觉和认知到情感和情绪状态,站在客体的文化背景上感知和领悟客体传达的文化信息。适度的认知移情要求主体有积极沟通、感受的意愿,站在客体的角度去思考、感悟客体的信息,达到有效的语言文化沟通。交际移情是认知移情的深化,要求自觉感悟客体的情感并做出反应,努力达成情感共鸣和交际目的。交际移情的适度要求主动调适文化冲突,建构多元文化认同和融合机制。

(二)求同存异原则

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造成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群体有各自的语言和文化,从而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正如一套语言万花筒式变化的背后有着一套相同的语言结构一样,各群体不同语言和文化的表层结构之下有着相同的深层结构。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代表着不同群体的文化。外语学习者要认识到不同文化的平等性,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包容性地接受其他文化的不同,并且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定势带来的不良影响。外语学习者需要在做到客观的看待和尊重他国文化,同时有意识地的提高自身文化移情的能力。

(三)循序渐进原则

外语学习者在本民族文化长期的影响下,形成了本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人共同享有的文化习俗、价值标准、道德规范、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等,经过长期的积淀,这些文化遗产会内化为潜意识的民族中心主义,从而不自觉地产生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感和对其他文化的排他意识。同时,加上其他文化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使得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会变得困难,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外语学习者要不断地学习外语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认知水平,从而一步步地提高文化移情能力,实现高效的跨文化交际。

五、文化移情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

外语的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在运用外语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的要求下,学习者还要通过加强目的语文化积累和提高文化敏感性等方式,运用多样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文化移情能力。文化移情,毫无疑问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这需要外语学习者有意识地解脱本土文化的禁锢,包容性地去体会其他文化。文化移情到底如何培养呢?总的来说,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需要做到“动静结合”。从静态学习角度,提高文化移情能力的途径和方式有阅读相关书籍、影视作品,参加相关文化讲座等;从动态学习角度看,可能的途径和方式有与拥有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或者参加相关的文化实践活动。

(一)书本知识

首先,外语学习者可以从课本中获得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如今,教材的选材和核心素养的体现都要求文化背景知识的融入,因此,学习者能够在其中找到丰富多彩的文化作品,它们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目的语国家的价值标准、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可以供学习者大量地获取文化知识。其次,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欣赏,也能了解目的语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呈现的不同的社会状况和精神状况,更加深入地感悟其他文化的形成和积累。正如国内优秀作家写出的文学作品在源源不断吸引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友人,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也吸引着国内学习者更包容地了解和接受其他文化,提高文化的敏感性。与此同时,外语学习者在认知需求的加工下,对书本隐含的文化信息产生各式各样的感受,也正是在这种碰撞中,无形中培养着文化移情能力。

(二)影视鉴赏

影视作品由于接触人群广泛、大众接受度高等特点,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将自己置身于其他文化场景之中,感悟其他文化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习俗等,在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移情能力。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可以多关注电影内呈现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状况,比如电影反应的是哪一个时代下的社会活动,吃穿住行是怎么样的,节日习俗有哪些与本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等。从这些角度去观看影视作品,能更加体会作品想要传递的价值观,其实也是其他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

(三)文化专题讲座

文化专题讲座可能包含了目的语的特有文化,以及和本民族文化冲突部分等内容。讲座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以系统地方式从某个角度或是几个角度详细地或概括性地将文化信息整合,以一种简单高效的方式,讲解给学习者,与此同时,还可以给学习者展示最新的文化研究方向现状和成果。

(四)实践与体验

文化移情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的文化知识学习,更是大量实践的结果。为了尽可能地提高文化的敏感性,学习者需要在外国文化的情境下感受外国文化的氛围。情景的创设除了真正的到国外的环境下去感受,还可以与拥有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往,在聊天的过程里了解文化,实现文化移情,运用相关文化知识置身于目的语文化情境中,实现文化移情。

六、结语

语言的习得和文化息息相关,每一门语言背后都是深厚的学问。学好一门语言不单单是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加需要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理解文化背后的内涵。语言能力的培养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过程。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文化意识和提高文化移情的能力,就需要避免如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定势和移情的“缺位”和“越位”等。在文化移情的培养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則,再者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探索文化移情培养的各种途径和方式,力图创设适宜的文化情境,让学习者能够实现认知移情和交际移情两方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蔡荣寿.跨文化交际中的潜在障碍及对策[J].学术论坛,2009(1):152-156.

[2]陈二春,袁志明.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3):138-140.

[3]高永晨.文化移情与文化沟通[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2(4):63-65,62.

[4]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29-32.

[5]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17-19,34.

[6]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11-15.

[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8]王坤.大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

猜你喜欢

二语习得培养
大学英语句法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与对策
浅析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存现句常见的问题及原因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