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架理论在二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探索

2024-01-03李越

校园英语·下旬 2023年3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支架理论最近发展区

摘 要:在教育领域中,尤其是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研究,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支架理论的相关研究引起了学者和研究人员的极大关注。本文中笔者将介绍和探讨相关理论,并且试图探索支架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方式。笔者通过对三个支架理论应用的相关实证研究进行回顾来讨论学生如何从该类教学实践中受益。同时笔者提出了支架理论的实际应用与评估指导。

关键词:支架理论;最近发展区;第二语言习得;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李越,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一、支架理论及相关理论介绍

(一)支架理论的根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论

社会文化理论(Socialcultural Theory)由维果斯基提出,旨在解释社会背景与个人的心理发展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人的心理功能。如Lantolf所说:“社会文化论认为人类心理功能必定是由文化产品,活动和概念组织的调解过程”。社会文化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对认知的探索要求我们不能将其与社会环境隔离”。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成长不能通过对个体的研究来理解”。研究个体发展的外部社会环境的重要意义在于每个人在参与各类社会活动时都需要认知和交流产生功能性的处理,因此,在解释语言习得时,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理论在研究二语习得理论下的第一语言语境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Seed和Walsh曾提出过,在社会文化理论中,语言是在最近发展区中进行调解人际和人际活动的工具。因此,在语言习得的相关教学研究中,关注人与语言的有机互动是十分重要的。

(二)支架理论与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概念是社会文化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重要的子理论,因为跨心理学功能向心理学功能的转变就是在这一领域发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介于学生的实际知识发展水平和潜在知识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这个潜在知识发展水平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指导而达到。Lantolf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通过协作构建个人发展智力的机会”。人们普遍认为,在社会环境中,来自同龄人或成年人的适当的互动、指示和指导是激活学习过程以促进内部发展功能必不可少的因素。

支架理论(Scaffolding),又称为鹰架理论、脚手架理论,是指教师或其他人通过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临时平台来帮助他们达到一个在没有任何支持的情况下几乎无法实现的更高发展水平。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支架理论是一种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自主性和学习能力的策略。Van Lier列举了支架理论实施的六个特征:连续性、上下文支持、主体间性、流程、偶然性和移交/接管。在二语教学中应用支架理论策略可以有效地作为目标学习策略的示范,逐步将责任和自主性转移给学生等。就如同盖房子时搭建的脚手架,它是一个临时的帮助平台,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房子逐渐建成,脚手架会一点一点被拆除。对应到学习中,学习者在学习和理解新的知识时,需要来自教师,同伴或其他人的主动帮助与支持。一开始,他们会依赖这种支持,但是他们会逐渐在通过思考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独立,对这种支持的依赖会逐渐被自主性取代。

由此可以看出,支架理论实际上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框架提供了一个可实施的操作“说明书”,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支架理论的帮助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支持、互动,使潜在发展区转变为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

二、关于支架理论对于二语教学意义的实证研究分析

(一)研究一:验证同伴间支架理论策略的效果

Ahmadi 、Safa 和 Rozati 在2017年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以研究支架理论的运用下不同形式的支架策略在提高英语作为外语的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方面的有效性。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90名中级水平的英语学习者随机分为两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以测试同等水平学习者和专业的支架帮助策略是否对同伴的听力理解水平有显著的影响,并评估他们使用的支架策略的效果。研究发现,不管是同等水平学习者还是专业同伴的支架策略对于英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效果。此外,已证实专业同伴的支架策略比同等水平同伴的支架策略更有效。但是,像记笔记策略等非支架认知策略的效果相对较差。

基于这些发现,研究者推测,可以通过英语水平程度较高的学习者对知识程度较低的英语学习者同伴进行帮助来进行协作互助的学习活动,以开发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此外,即使在学习者具有相似的听力能力或处于相同的听力水平的情况下,学习者也可以通过互动和小组合作互相支持,以提高他们的听力技能。这项研究表明,学习者需要更多机会与同龄人和教师进行互动,在互动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支架策略帮助,以将更多的主动性转移给学生,这也是支持学生第二语言学习的有效方法。

(二)研究二:合作學习任务中支架理论帮助的作用

Gagné和Parks研究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学习者如何在合作学习任务中相互支持。受试者均为六年级、初级水平的学生。这是一项基于班级授课制的研究,其重点是在课堂上的同伴互动过程中,与支架理论相关的语言学习是如何进行的。参与学生的英语水平由教师进行评估和判断,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组: 一组学生英语水平较高,两组学生处于平均水平,还有一组学生处于较低水平。研究人员根据社会文化理论观察并分析了两个团队的互动。

研究结果表明,年龄较大的学习者有能力参与和接受以语言为导向的任务的支架帮助。并且,这项研究表明,在集中的班级授课制教学环境中的六年级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任务时可以为同龄人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架帮助。因此,支架策略帮助是可以被学生掌握的,而且具有重要价值。但是,这项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参与者的英语水平仅通过教师的评估来确定,从而没有能够很好地证明评估方法的可靠性。

(三)研究三:同伴支架策略的益处

Sabet、Tahriri和Pasand在2013年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旨在研究同伴支架策略对英语学习者的写作流利程度的帮助。在这项研究中,对圭兰大学的49名英语学习者进行了测试,并将他们随机分为20名学生的对照组和包括10个二元组的实验组,以评估支架策略的效率。对照组的参与者需要使用结论法来撰写议论文, 而实验组的参与者需要通过过程法在二元组中撰写论文,在每个二元组中,高水平的参与者为低水平的参与者提供支架帮助。研究者利用预测和后测来比较参与者的写作流畅度。

研究者发现,对照组的参与者的表现优于实验组的参与者,这表明实验组中有能力的和能力较弱的学习者在支架的辅助下,其写作流利性有所提高。结果表明,尽管总体写作流利性可能不会受到影响,但不论是支架帮助的给予者还是接收者都在过程中受益。

这项研究对教学的启示是:考虑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一个班级中的学生人数大约为20至60人不等,因此对于教师而言,照顾到班级中每一位学生并不容易做到。因此,同伴支架策略的应用对于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有益处的。

三、支架理论的实际应用与评估

(一)支架策略的应用模式

许多实证研究和教学实践的评估都发现和证实了教师和其他人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学生可能有能力获得更高水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只需要适当的支持。支架策略作为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型策略,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以上实证研究的分析和回顾可以得出,支架策略不仅可以在师生模式下进行,而且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各种不同形式的支架策略实践。将支架策略运用于教学实践的动机是为了增强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同时,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应将更多实践知识的机会转移给学生。此外,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平台,以将他们当前的技能和能力扩展到更高的水平。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支架理论的实践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方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支架实践、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支架实践。

首先,教师的支架策略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引导和帮助,直到学生能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建模和支架相配合的方式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结果。有效的支架策略需要贯穿学习任务的各个步骤,因为学习任务的步骤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通过交互作用扩展学生知识之间架起了桥梁。其次,学生之间的支架策略(或同伴支架策略)的关键是学生通过互相暴露弱点和通过合作学习活动输出自己的优势进行互相学习,从而互相帮助。在班级授课环境中,同伴支架策略可以嵌入在师生支架的过程中相互成就。

笔者以一个具体的课堂安排为例来阐释支架理论的实际应用: 首先,教师要设置一项特定的任务,该任务可能会略微超出学生的当前水平,但也是学生可以实现的。接下来,教师将任务分为几个子任务或步骤,并向学生提供有关如何逐步达到每个子任务目标的指导。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应包括学习能力较好和学习能力较弱的两个或几个学生。在指导下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吸收知识并有足够的时间练习。在此期间,教师应仔细观察以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这项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向同伴交流,提供支架,教师应让他们自己进行尝试,而无需太多控制。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及时的反馈意见,以保持学生在大方向上保持正确,并最终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他们的掌握技能来完成任务。

(二)支架策略应用的结果分析

有关支架理论的研究主要旨在通过设计好的示范活动和分步骤的支持帮助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学生将从两个主要方面受益于支架帮助:

1.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参与,学习活动中的认知参与和学习能力成效来展示。学生将通过支架帮助获得更多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他们可能会欣赏与学习活动相关的成就,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其他学生的共同帮助感觉到自己在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方面的进步。

2.情感态度改善:可以通过学习动机和学习活动中情感参与来证明。在实际的支架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够增强他们在学习体验中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主性。在这里,自我效能感为个人对自己做事的能力以及对生活、学习和其他人类活动的掌握的信念的总和。自主性是指个人进行任何活动的主动性,且主动调节自己的经验和行为的需要。支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逐步向上的中介平台,以支持他们对自我潜在能力的认知并建立自信心。此外,支架也是培养学生成长心态和增加自我信念的主要方法之一。Haimovitz和Dweck曾经强调成长型思维方式(Growth Mindset)的重要性,因为它使个人能够对其能力进行主观评价,并对自己拥有的智力持渐进式态度。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将意识到努力完成一项任务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他们表现自己聪明的一些行为。因此,支架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他们在学习经历中的情感参与过程。

(三)支架策略应用的评估方法

支架理论下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将从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1.学生的参与度和对课堂的反应;

2.学生的学习成果;

3.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机。

为了评估这三个要素,学生将被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课堂活动中将会运用支架策略,而对照组将不使用任何支架策略。教师需要全程记录过程,以便分析。

首先,为检验学生的参与度和对课堂的反应,评估者可以通过观察法来直接确定学生对支架课堂和非支架课堂的接受和反应情况。此外,回顾性访谈是收集学生对不同课程的感受和态度的有效方法。因此,评估者可以在下课后与学生交谈,以询问他们的课堂反应和感受。其次,要检验学习结果,可以在课前进行前测,课程结束后进行后测,比较两组学手的学习效果,进行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分析,以此来检验支架策略的应用是否对于学生产生真实的效果。最后,可以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的方式测试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驗证是否可以通过支架策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问卷可以使用SDS自决量表等来评估学生对课程感觉上的个体差异。

四、結语

在对当前有关支架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研究进行评估和讨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支架策略在英语课堂中的实际应用。综上所述,支架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果有效,而成年人和教师的指导对帮助学生达到其潜在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极为重要。本文深入了解了支架策略的有效性。但是,在该领域中对于将支架应用于教学设计的实际操作的研究较少。笔者认为,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更多地运用相互协作的任务,充分给予学生空间和时间来消化教师给他们的指示,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此外,通过适当的示范和支架设计,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可以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取代或部分取代,这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参考文献:

[1]Ahmadi S M, Rozati F. The impact of scaffolding and nonscaffolding strategies on the EFL learner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development[J].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7(5):447-456.

[2]Arthur J Waring M, Hedhes L V. Research methods and methodologies in education[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12.

[3]Enyew C, Yigzaw A, Muche M. Effects of Teacher Scaffolding on Students' Oral Reading Fluency[J].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rts Research Journal, 2015(4):200-207.

[4]Fahim M, Haghani 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12(4):693-699.

[5]Fredricks J A, Blumenfeld P C, Paris A H. School engagement: Potential of the concept, state of the evidence[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4(1):59-109.

[6]GagnéN, Parks S. Cooperative learning tasks in a Grade 6 intensive ESL class: Role of scaffolding[J].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2013(2):188-209.

[7]Goh C C. Research into practice: Scaffolding learning processes to improve speaking performance[J]. Language Teaching, 2017(2):247-260.

[8]Haimovitz K, Dweck C S. The origins of children's growth and fixed mindsets: New research and a new proposal[J]. Child development, 2017(6):1849-1859.

[9]Hosseinpour N, Koosha M. Pedagogical efficiency of teacher-led whole-class scaffolding as a pre-writing task[J]. 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 2016(3):495.

[10]Lantolf  J P.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11]Lantolf J P, Thorne S L, Poehner M E.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12]Reynolds D. Interactional scaffolding for reading comprehension: A systematic review[J]. Literacy Research: Theory, Method, and Practice, 2017(1):135-156.

[13]Ryan R M, Deci E 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role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in personality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J].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2008:654-678.

[14]Tahriri A, Pasand P G. The impact of peer scaffolding through process approach on EFL learners' academic writing fluency[J]. 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 2013(10):1893.

[15]Sheldon K, Deci E. The self-determination scale[M]. NY: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1993.

[16]Shooshtari Z G, Mir F. ZPD, Tutor; Peer Scaffolding: Sociocultural Theory in Writing Strategies Application[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1771-1776.

[17]Tharpe R G, Gallimore R. Rousing minds to lif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ocial context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18]Van Lier L. The ecology and semiotic of language learning: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M]. NY: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4.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习得支架理论最近发展区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迁移研究综述
留学生课外语言输入与疑问句习得关系研究之理论探讨
基于支架教学模式的英语写作教学
用“支架理论”优化英语阅读教学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班级内分层教学研究
论促进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路径选择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运用支架理论指导中学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