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附属医院“医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的理论探讨

2024-01-02任雅君

大众科技 2023年9期
关键词:医工交叉学科交叉

任雅君 

附属医院“医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的理论探讨

任雅君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文章介绍了“新学科”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着重介绍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加快学科转型,积极推进医工、医理、医文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发展,提高学科科研水平、知识创新与服务能力,加快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思考与探索,旨在探索“新学科”背景下“医学+”学科建设与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新学科;临床医学;学科交叉;附属医院

引言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以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挑战的战略目标和举措,其中核心就是“强力”推进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1]。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2]。新时代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突破传统大学教育教学模式[3]。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新的路径选择之一[4]。

当前,医学院校、理工院校等行业特色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新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主体[5]。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让人类意识到医学和生命健康的重要性,也提升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理工学科融入医学领域的速度[6]。行业特色型大学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和紧要课题,就是将国家战略需求落实在交叉学科建设全过程,将重点产业领域的新变化细化到教育教学各环节,特别是在医工结合、智能制造、大数据分析、新能源、新农业、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7,8]。因此,如何建设一批“特色引领、交叉融合”的品牌优势学科群,如何产出一批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的科研成果,如何培养一批具有领军潜质的“新学科”人才,以抓住新医科的发展机遇,是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需要共同思考与面对的新时代考题。

附属医院一直以来都是医学院校发展临床医学学科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高质量学科建设既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与保障,也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与基础[9]。坚持医教协同,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推动医学可持续发展、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的有力支撑,也是校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高校附属医院更应立足交叉科学前沿,深化院校融合,要发挥江苏高校教育资源优势,聚焦解决重大疾病和疑难重症,推进医理、医工、医社的融合创新发展,在学科交叉融合中拓展医学内涵,创新医学技术,打造更多校院融合范本,推进省内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1 存在的问题

当前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开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还受到多方便制约,面临诸多挑战,存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1.1 成熟的学科交叉理念与文化尚未形成

目前全国内有交叉学科相关知识训练和积累的人才严重不足,不同学科领域专家存在学术语言的沟通障碍,全国科研领域的工作者在学科交叉观念和理念上尚存在分歧与差距,对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还不足,缺乏全局视野,因此形成成熟的交叉研究文化和建立深度交叉合作较为困难[10]。很多导师在引导医学生创新科研思路方面缺乏交叉学科的理念,学生科研思路较为狭窄,难以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难以产出实用、创新的科研成果。

1.2 缺乏系统完善的交叉学科协同机制体系

大多医学院校尚未成立专门的交叉学科学院,缺乏系统的交叉学科课程设置与研究生培养计划,现有课程体系比较单一,系统性和交叉性不足,和理工文类课程没有融合,尚未构建跨学科、跨领域教学培养模式和相应的“医学+”交叉研究平台;缺乏顶层设计,在交叉融合中破除学科壁垒还有比较顽固的阻力,院系、学科之间相互协同管理机制尚未有效建立[11]。在探索医学与理工农等非医学门类学科交叉融合时,更需要有“开放协同”的创新举措和机制体制保障。

1.3 交叉学科领域人才发展体系机制不够健全

大多医学院校缺乏分系列人才评价和激励体系,学术组织管理上的差距也较大[12]。没有建立针对性的研究基金项目和科研经费,科研工作者在申请交叉学科领域的科研项目存在学科难以界定划分,经费难以分配的问题;缺乏科学的晋升考核评价机制,缺乏对教师的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体系,青年教师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动力与兴趣尚未被激发;缺乏交叉学科领域学术带头人,难以形成粘合力强的人才梯队与科研队伍。

1.4 缺乏评估交叉研究成果的体系制度

高校缺乏适配多学科发展特色的考核评价体系,由于“医学+”的交叉研究刚刚起步,原创性、实用性及标志性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较少,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难以获得现有学科体系合理评价[13];相关研究人员开展交叉研究的能力与水平还远远不足,交叉合作的切入点和合作接口还有待精准化和有效挖掘[14]。难以真正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解决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问题;社会认可度和接受度不高,科研成果转化及投入市场比较困难。

由此可见,“医学+”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战略,需要政府、高校、医药企业、科技产业等多方位全面协同、深入合作,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调动各组织资源,进行不断探索研究的持久战。

2 实践与探索

2.1 实践方法

近年来,南京医科大学学科交叉建设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针对目前“成熟的学科交叉理念与文化尚未形成”的首要问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前期工作准备及理念宣传上做了大量铺垫,夯实学科交叉发展的基础,厚植学科交叉的文化土壤,为后期更深入、更完善地发展“医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体系提供保障。

2.1.1 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学科交叉建设导向

近年来,学院围绕“以问题为导向、项目为支撑、中心为载体、多学科交叉为特征、导师团队合作之道”的交叉学科培养模式,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人民健康需求,积极推进新医科、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医工交叉、医药融合、医文结合、医理结合的学科生态体系,也在不断催生新学科前沿、新科技领域和新创新形态。

明确学科交叉建设导向: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突出创新驱动和应用转化,强化多学科融合创新发展,着力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品牌优势学科;形成数个高水平临床研究与创新平台:建立国家级示范性临床医学人才培训中心、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临床技能教学中心、国家级远程医学中心、国家级疑难病罕见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与代谢病和生殖系统等疾病防治中心及研究平台;吸引一批海内外优秀师资,形成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领军人物,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性产权的标志性成果;积极探索产学研教深度融合的新机制新模式,成为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软硬件强大、产学研融合初具规模,具有竞争优势和办学特色的世界知名临床医学学科。

2.1.2 确定发展思路,孕育学科交叉生态体系

学院坚持“依临床而强、基临床而拓”的战略目标,以“特色引领、交叉融合”为整体建设思路,以“开放共融,互利共赢”的理念,积极丰富“大临床”理念内涵:在“校园融合”的新形势背景下,以临床医学为核心,以“双一流”学科为基础,多学科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临床特色品牌学科(普通外科、心血管病、康复医学、生殖医学、慢病健康管理等)的优势引领作用,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免疫学等学科团队构建合作平台,针对性设立合作项目,催生具有积极意义的“黏合效应”。

孕育“大临床”理念下的“双循环”学科交叉生态体系:对外以重大疾病、临床关键技术等为核心,聚焦医疗器械、生物医学、药物创新、人工智能、脑科学等科技前沿,抢占交叉学科建设先机,挖掘临床医学学科可持续发展增长点,加速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转化,大力推动与在“双一流”高校中具有合作潜力的跨界学科团队协同创新,建立多学科临床研究方法学平台,激发“外循环”生命力;对内整合相近学科资源、加强校院各学科的合作发展与融合创新,对外调动理工文农学科的合作动力、积极开拓新兴交叉领域,着力加快临床医学与工、理、文、农等交叉融合新学科的培育,大力发展协同联盟以驱动“内循环”,从而构建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优势互补、多方协同的良好学科生态圈。

2.1.3 加强省市协同,肥沃学科交叉文化土壤

充分利用江苏省优质教育资源,加强省市合作与交流,厚植学科交叉文化。学院作为江苏高校临床医学学科联盟的成员理事单位,积极发挥省内临床医学的领头羊作用,定期组织、承办各类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管理学术会议,与省内众多重点高校及其附属医院长期开展合作交流;依托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基础医学、预防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学校建成南京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健康江苏研究院,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建成临床医学工程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等。通过整合省市优质教育资源,强化问题导向,凝练学科方向,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搭建跨学科、跨院校的多学科交叉科研创新平台,树立高水平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建设的新典范,为学校构建高质量学科交叉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2.2 探索举措

综上所述,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医学+”多学科交叉融合建设中理念培育和文化宣扬环节的做法对于医学类高校及附属医院具有借鉴意义,但是仍缺乏进一步的体系机制建设与完善。因此,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成熟的交叉学科建设方法,结合我国医学高校建设实际情况,现提出以下建议,期待更高质量推进我国“医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

2.2.1 加强学科交叉文化,培育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氛围

学科应继续谋划和推进学科群核心学科与支撑学科的发展战略和建设路径,注重在研究任务规划设计、机构平台统一建设等方面加强协同;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对学科交叉融合的认识,做好理念普及工作;主动打破校际、院际、学科之间的壁垒,保障和驱动院校融合、多学科协同发展;加强与工、理、文、农等交叉融合新学科的培育,大力发展协同联盟,共建省部级联合实验室,集中力量解决临床医学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

2.2.2 打造高素质复合型教师队伍,完善交叉学科领域人才发展体系机制

“引得来”:针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战略发展需求实施顶层设计,制定和落实特色人才发展战略规划,重点培养复合型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建立校内外教师“双聘”制,“柔性引进人才”,以灵活拉动教师队伍的建设,为有交叉学科研究背景与成果的教师提供评聘绿色通道,以优先聘用主要从事交叉学科领域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用得好”:加大优势教师人才储备力量,精准规划和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扭转“五唯”等不科学的评价导向,深入推进不唯头衔、资历、论文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鼓励教师积极申报交叉学科课题基金,鼓励自由选题,以问题为导向、项目为纽带建立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留得住”:完善代表性人才与有突出贡献教师的奖励体系,充分激发学科教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驱动学科科研水平大幅提升。

2.2.3 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交叉学科协同机制体系

一是整合校院内医学关联度高、学科互补性强的学术资源,构建“医学+”交叉融合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包括临床需求资源库、基础研究信息库、理工科信息资源库、生物信息工程资源库、医疗器械需求资源库、专利信息库等[15],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结合力度,强化重大标志性成果产出,实现资源成果的资源库建设、开放与共享机制;二是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处理好交叉学科与行政管理部门、学科分支之间的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资金管理等方面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形成多方参与、横向联动、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发挥学科生态群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优势特色。

2.2.4 强化省市协同,深化评估交叉研究成果的体系改革

学科应根植当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充分调动省市政府、高校、附属医院以及企业的力量,寻求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全力构建“四位一体”的“医学+结合矩阵”[16];深化、细化交叉研究成果评价体系,以服务人民健康、解决医学难题为目的,以实际问题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交叉领域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特别是强化在医疗器械、人工智能、创新药物、疫情防控等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实际运用;强调标志性交叉领域科研成果的重要性,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工作,真正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保障,力争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地方与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2.5 加强国际交流,提升学科未来塑造力

打破学科界限与国家之间的壁垒,加强与世界知名学府深入交流与合作;鼓励并资助优秀人才赴外访学与交流,邀请国内外学科交叉领域优秀教师开设学术讲座与课程,学习借鉴医工交叉学科发展较为成熟与前沿高校的先进理念、发展模式和创新举措;结合国情与自身学科特点,因地制宜,不断探索与尝试适合本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特色途径;着力建设更开放、更包容、更具韧性的学科生态,以应对前所未有、不断剧变的复杂国际形势,以解决威胁、困扰全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灾疫,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人类共同福祉。

3 结束语

医科类高校及其附属医院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要求,全面推进高校“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强化多学科融合创新发展理念入脑入心,积极探索与完善“医学+”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和机制,构建多学科交叉引培复合型人才的路径,不断优化学科交叉领域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建立新要求、新专业、新制度、新体系,为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开辟崭新的未来,为服务国家卫生健康事业赋能增速。

[1]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 (2020-9-23)[2022-11-25]. https://www.gov.cn/xinwen/2020-09/23/content_5546479.htm.

[2]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EB/OL]. (2021-4-19)[2022-11-23].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4/19/content_5600661.htm.

[3] 张莎,马振秋,许正平,等. “医+X”多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9): 141-142.

[4] 杨润怀,朱华庆. “新工科”“新医科”改革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医工融合教学创新[J].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5(4): 6-9,39.

[5] 杨文斌. 产学深度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 54-60.

[6] 祝成林,华玉珠.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文献综述视角[J]. 阅江学刊,2019,11(5): 94-100,123.

[7] 谭华,孙丽珍. 高校医工(理)交叉合作问题探究和对策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4): 161-16,168.

[8] 姚乐野. 以学科交叉融合赋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 14-19.

[9] 胡笑梅,王梦洁. 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的研究热点分析[J].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27(4): 37-42,58.

[10] 俞灵琦,陈亚珠. 读懂医工交叉的科技“先行者”[J]. 华东科技,2020(6): 33-35.

[11] 王新,金磊. 浅谈医工协同与创新[J]. 中国仪器仪表,2020(6): 32-35.

[12] 蔡志奇,陈燕忠. 推进药医工融合培养跨学科应用型医药人才[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1): 17-20,80.

[13] 原帅,黄宗英,贺飞. 交叉与融合下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9(12): 4-7.

[14] 顾丹丹,钮晓音,郭晓奎. “新医科”内涵建设及实施路径的思考[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260(8): 25-26.

[15] 王小力,卜叶. 医工交叉还需制度“沃土”[N]. 中国科学报,2021-1-1(3).

[16] 王燕敏,许鑫,田苗. 地方高校“医工结合”改革的冷思考[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2): 99-103.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in Affiliated Hospitals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and problems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disciplines", and focuses on the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in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disciplines, actively promoting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ngineering, medical science, medical literature and other disciplines, improving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service capabilities of disciplines, and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level compound medical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iming at exploring effective ways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disciplines in the context of "new disciplines".

new disciplines; clinical medicine; disciplinary intersections; affiliated hospitals

G642

A

1008-1151(2023)09-0161-03

2022-11-28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苏财教〔2018〕192号);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JGZZ19_051,苏学位字〔2019〕4号)。

任雅君(1994-),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猜你喜欢

医工交叉学科交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关于医工结合论文的中图分类号标注要求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关于医工结合论文的中图分类号标注要求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新环境下医工教研室构建的设想
连一连
基于Fast-ICA的Wigner-Ville分布交叉项消除方法
医院医工对医学装备的自修难点与破解途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