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地理课堂的策略分析
2024-01-01杨秀艳
杨秀艳
摘 要:当前,相关部门对于各个阶段的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同时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当秉承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从而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为学生后续开展地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基于地理核心素養,对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地理课堂的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 高中地理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0.033
当前,地理教育受到了大众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也成为热议的话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地理教育讨论热度持续攀升。在此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既要关注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然而,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仍有许多教师沿用传统教学方法,仅对教材中的概念和知识点进行讲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的束缚,运用新颖且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确保地理教学的实际效果,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核心素养对高中地理教育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各个阶段的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高中也是如此。基于此,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与时俱进,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发散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后续的学习以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此,教师应当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添加新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且透彻地掌握知识。众所周知,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教师,因此,教师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进行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融入课堂,跟随着教师的节奏,与同学和教师一同互动。同时,教师还应落实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利用课堂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学生通常在初中阶段开始接触地理学科。相比之下,高中地理所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面临无头绪、盲目和不知所措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一现状,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制定全新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并打造一个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可以将知识点划分为多个小点,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提升地理教师的综合素养
在教授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从而在为人处事、求知治学等方面提升素养。这样的过程使得教师在授课时能够怀着仁爱之心,用爱心来滋养学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并以欣赏的眼光评价他们的成长。基于此,高中学校可以积极邀请教师管理工作中的专业人士或其他院校中优秀的教师前往本校,通过开展讲座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管理经验和技能。同时,高中学校还可以与其他学校建立合作培训平台,每学期按照一定的比例选拔相关教师前往其他学校进行业务进修。通过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不断提升本校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从而切实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包括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其中,丰富的学识、良好的修养以及完善的行为方式是主要内容。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解教材课本、赏析优秀文章的方法、讲谋篇、临摹仿写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3.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曾有学者指出:“读书是在思考古往今来的他人思想。人只有走过他人所走的路,才能够走得远;人只有思考前人的思想,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截至目前,在我国的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文言文、诗歌以及名著,其中蕴含着非常多的传统的文化。高中地理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让学生学习古人的道德思想以及面对挫折的勇气。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效策略
1.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形成和谐的人文观念
地理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研究人与地理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人地观念具体来说就是将资源以及环境和人口的发展进行分析以及整理,并解决当前的地理问题。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当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地观念,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以及道德观。对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当创新教学方式。
在探讨地理环境时,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多方面影响,并对地理环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首先,我们要全面阐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力的影响,以期更好地理解人地关系的演变。然后,我们还需要对地理知识进行分析,例如探讨区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并通过有效的策略来确保教育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2.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对地球表层区域的认识过程,被称为“区域认知”。这是一种重要的基础教育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观念。区域认知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从区域角度分析地球表面区域的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大脑的运转,学生可以进行空间想象,从而加强对区域情景的认识。这种认识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人文关系。
此外,区域认知对于地理学的应用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开发具体区域期间,学习可以对于区域环境的变化进行有效预测,保证后续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因此,想要有效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教师就应当改变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将高中学生对地理的认知进行强化,从而使学生能够具有区域划分思想,让学生能够透彻地理解知识。不仅如此,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还能够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对人文环境的特征有着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最终目的。
例如,地理教师在进行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这一章的讲解之前,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相关的问题。在区域资源当中,环境利用都包含哪些阶段,每一个区域的发展环境与人类活动又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在区域发展的过程当中是否存在着规律。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知识点展开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将自己小组的研究结果与同学们分享,教师再对学生所得出的結论进行评价,引出本章的教学内容。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区域的认知,同时还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在潜移默化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兴趣,让班级当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提升自己的区域认知素养,从而为后续的地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不仅仅是地理课程教学中的基本素养,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以及解决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从而为后续开展地理学习做铺垫。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当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走在时代的前沿,不断创新以及完善教学方式,让高中阶段的孩子能够将课堂当中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以及实践当中。这期间,教师在课堂当中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地理现象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地理的本质进行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对地理知识以及原理进行深入了解,不仅如此,高中地理教师还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办课外选修课,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进行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教学时,以黄土高原这一章为例,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如水土流失与什么因素有关?流失的后果是什么?有效治理的方式都有哪些?等等。之后教师准备相关的实验工具,两个相同的木盒、水壶、水以及杂草和泥土。教师将两个木盒分别命名为a组和b组,在两组之间同时放满泥土,在a组种上了杂草,b组保持原来的状态,将两组都放在地面上模拟山坡。当杂草长出来之后,教师以水壶来模仿自然界中的降雨。之后,教师让学生观察两组中流出的水包含的泥沙量,当水沉淀之后让学生计算水中的含沙量,最后让学生进行思考,两组实验有哪些不同,水土以及植物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样的,存在着哪些规律,而植物对水土起到了哪些影响,植物生存的必备条件是什么。这种实验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4.以教材为主,拓展学科资源
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材并未专门设立章节来全面展示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然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与传统文化相得益彰。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校本课程作为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延伸与拓展,其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以《东坡耕读》为例,相关人士应客观地为地理学科校本课程指明方向,与时俱进。结合我国中东部地形图和水文状况,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发挥想象力,讲述苏轼从杭州至宜兴所选择的路线。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对区域的认知,同时加强他们对我国交通运输的正确分析和判断。苏轼在宜兴留下了买田阳羡的美誉,教师可以借此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苏轼当年在宜兴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并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部分农作物的分布区域和生产条件。结合当前农业发展的区位选择,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苏轼是四川眉山人,宜兴是他的第二故乡。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对比眉山和宜山的自然环境特征。在对比分析时,教师应注意,两处自然环境虽有差异,但并无高低之分。以上只是从客观角度分析了苏轼与高中地理课程的结合方法,并没有形成专业且系统的体系。因此,在校本开发期间,相关的工作人员以及编排人员需要对知识点进行整合,从而满足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需求,落实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能够结合校本教材进行有效学习,为后续的地理学习做铺垫。
5.注重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的结合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相关部门对于各个阶段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同时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当注重对传统文化内容的考核以及评价,在试题中增加该部分内容。地理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角度比较多,因此,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宜兴地区的陶瓷文化是比较著名的,与陶瓷文化相关的便是茶文化,宜兴红茶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教师应当以茶文化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有关的资料,并针对知识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的,让学生去解决、回答,如:
问题一,宜兴丘陵山区种植茶叶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二,茶叶生产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存在着哪些影响?
问题三,古代对茶叶的种植以及茶文化的传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有哪些?
问题四,宜兴红茶想要在当前的市场当中更进一步,可以采用哪些传播方式?
茶文化作为当前许多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地理教育工作者应将其作为研究的重要方向。宜兴地区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地理元素,通过开发整合,可以将其融入地理课堂中,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与地方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在闲暇时间,学生可以通过了解地理知识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这也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人地协调观。从课堂出发,通过理论、联系和实践的方式,学生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从多个维度来了解地方事物和现象。这样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后续的地理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地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其教育价值是无法估量的。由于地理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它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因此,地理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应当勇于质疑,致力于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发展,从而促进地理教育的改革。
总的来说,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应用新颖且有效的教学策略,建立人文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感受大自然,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地理观,落实高中地理教育的实效性,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为学生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本楚岑、余九月、丁志伟《混合式教学中运用地理短视频的实践探索——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一为例》,《地理教育》2023年第3期。
[2] 卞晋荣《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引领下的热点问题教学设计——以“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为例》,《地理教育》2023年第3期。
[3] 李梦凡、郭翠恩、乔观民《ArcGIS技术辅助“人口分布”教学的实践探索》,《地理教育》2023年第3期。
[4] 吕银萍《“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分析》,《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