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2024-01-01曹丽敏
曹丽敏
摘 要: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塑造、优化学龄前儿童常识体系、认知思维、学习方法、行为习惯和社会情怀基础的重要任务,具有非常大的工作量和相当高的执行要求。在幼儿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引领孩子接触到国内的丰富文化遗产。因此,将幼儿教育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具有极高的教学意义,可以帮助孩子在早期的启蒙阶段,形成良好的人文修养。在探索传统文化教学要素的时候,教师需要依据具体情况做出调整,并且要勇于付诸行动,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结合教学资源,发挥多种教学技术的功效,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同时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保障幼儿自身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幼儿 传统文化 教学设计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0.059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出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得到重视。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需要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各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幼儿园学前课堂来讲,幼儿更喜欢相对简单、轻松的内容,于是,教师便可以利用这一点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幼儿深度思考,帮助幼儿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让幼儿能够通过学习过程,形成爱国、报国的意识,积极地学习传统文化。在教学优化过程中,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德育渗透能够进一步保障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方位培养,这对于学前课堂教育价值的发挥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一、幼儿园教育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节奏,“快”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唯一目标。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逐渐转向了简短的消息和零散的文本,这导致人们失去了“过去,马车缓慢,书信遥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情感;同时,也失去了孟浩然提到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所描绘的对朋友团聚的深沉期盼。总的来说,随着信息科技进步,快餐文化进入人们的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应当怎样去适应它?在当前的环境中,我们需要以进步的视角去审视问题,并从各方面积极推广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其广泛传播,以此提升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实际上,我国社会在近年来一直坚持“以中国卓越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观点,这使得国家将提升和普及中华传统文化视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教育界积极倡导普及中华传统文化,使得更多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能够被纳入教科书。其实学习传统文化并非易事。近年来,《诗词大会》《朗读者》《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传播节目受到欢迎,它们的出现引发了公众的关注,为人们再次理解古代文明打开了新窗口。所以,国家有必要推行相关政策,激励幼儿教育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研究,向大众呈现更高品质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这将吸引全社会的注意力,使优秀的中国古代文化在孩子们中更受欢迎。因此,在幼儿教学视野下,教师需要注重相关要求。一方面要高度关注传统文化如何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并且要进一步体现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需要通过会课、研讨、读书交流等活动,潜心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育人元素,把知识全面传授给幼儿。
二、幼儿园教育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1.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历史活灵活现
任何一项教育工作的开展都必须依托于一定的平台,这样才可以为教育参与主体之间提供丰富、稳定的资源交汇和成果互补载体,这一点自然也同样适用于幼儿园学前教育工作。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知识内容进行转化,让复杂、深奥的知识变成幼儿能够接受的内容,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产,但是很多内容距离幼儿比较遥远,孩子们不容易理解。幼儿教师可以将二者结合,在尊重教材知识的前提下,导入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提高幼儿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教师从幼儿的实际需要出发,将动画片、图片等生动简单的教学素材作为备课的基础,发挥网络中资源丰富的优势,实现高效课堂的创设。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把传统文化内容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历史重现于幼儿面前,使幼儿深度学习。
例如,在与幼儿一同学习《三字经》时,由于其内容不是很有趣,许多高年级学生也对此感到头疼,更遑论年纪尚小的小朋友,这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难点。而多媒体的介入,则可以将《三字经》中的内容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幼儿在观看的过程中,并未意识到自己在学习枯燥的文字,而是认为自己在观看动画片或者趣味故事。幼儿教师需要明确一点,在幼儿园阶段渗透与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让幼儿去背诵相关文字,而是要让幼儿了解国学经典中的内容,学习其中的道理即可。教师不要把学前课堂变成应试课堂。教师采用动画小故事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完成教育目标,其教育效果显著强于讲解式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创造出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素材,增强孩子们的学习能动性,并将他们的观点和想法整合。因此,教师利用数码资料和科学方案进行教育,不仅展现了信息化教育的一大优点,同时也成为一种创新的课堂辅导方式。借助于数字化教学工具,教师能够轻松地运用各种交互方式来阐述和展示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這种方式把过去的静态教学图像变换成生动的资料和影像,在无形中让孩子们愿意主动去和教师进行互动,继而克服他们在理解上遇到的困难,这样做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也让幼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精准,继而推动幼儿的成长。
2.结合民间美术渗透传统文化
美术是艺术门类,但是总有人觉得这门学科对于学生的思想活动没有太大的作用和影响。深究美术教学之后不难发现,幼儿美术的教育价值不仅体现在绘画技巧、赏析技巧上,以美育人也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宗旨之一。民间美术实践教学则是学生接触、熟悉民间美术、文化的重要渠道。以往学生对于民间美术的了解不够深刻,对很多内容仅仅了解一点。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民间美术艺术品,就会理解民族文化。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不会产生剥离感,学习过程也会更加流畅,思维衔接也更加顺利。从而增加学生学习民间美术知识的积极性。
结合趣味民间美术资源,教师可以拓展课堂教学的宽度,使教学内容變得多彩多姿,小朋友的学习热情也会进一步被调动起来,学习动机也因此提高。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相对简单、生活中常见的传统美术内容,让幼儿以一个相对熟悉、容易的角度去接触传统文化,并且也能给小朋友提供一种思路,让小朋友可以在课后到生活中去寻找民间美术的奥秘。
例如,中国剪纸艺术是我们常见的民间美术形式,而且是重要的传统文化内容,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教师可以给小朋友展示一些与剪纸有关的美术品、工艺品,其形式不仅有剪窗花,还有剪金箔、剪海报、采编剪纸等。幼儿教师可以将各种各样的剪纸图案展示给幼儿,也可以给孩子们讲一讲剪纸的历史,比如早在西汉时我国就出现了大量的剪纸纹样。教师可以讲一讲剪纸的用途,比如我们过年的时候会贴窗花,在很多工艺品上都会用剪纸图案作为装饰。教师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美术活动,能够让小朋友初步地了解剪纸的文化价值以及种类,感受到民间美术的神韵。接着,教师组织小朋友一起尝试利用彩色纸、电光纸、塑料纸等材料,完成手工剪纸活动。这样小朋友的探究意识与学习热情会进一步提升,并且手工活动非常受到小朋友的喜爱,孩子们愿意用自己的双手去制作出各种精美的剪纸。由此可见,通过民间美术教学素材的导入,小朋友们更加容易接受传统文化知识,并且提升对于民间美术的认知。
3.加强民间体育游戏活动设计,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可以作为传递中华文化的媒介,许多传统体育活动蕴含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信念,一些传统体育活动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而且在国际舞台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展示方式,得到了国内外体育爱好者的喜爱。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孩子们的身心素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还能够增加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所以,在设置幼儿园运动课程的时候,教师需要把民间体育游戏项目融入课堂之中,进而让幼儿在积极参与游戏的同时也能够高效学习知识。另外,教师也要注重竞争性游戏的创设,竞争性游戏有利于为幼儿构建积极的体能锻炼氛围。幼儿刚开始接触体能锻炼,通过游戏学习知识可以让幼儿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同时让幼儿在快乐的情绪中去体验、感受传统文化。教师在开展民间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教学材料和教学大纲所涉及的内容和要求,同时还需要考虑幼儿园阶段幼儿的兴趣爱好,合理地为幼儿选择一些具有民间特色的内容。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袤的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不同区域的体育教学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需要充分发现地区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民间体育活动,给幼儿选择一些具有民间特色的运动项目。比如,贵州侗族地区的花炮节,广西壮族的陀螺节,苗族的赶秋节,赛马会、锅庄舞、藏舞等,这些都是具有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本地区的民间特色,与幼儿体育课程相结合,积极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活动。
比如在陀螺游戏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循序渐进,让幼儿由抽小陀螺到大陀螺,由五分钟到十分钟,不断对幼儿提高要求,幼儿的体能自然也就会获得提升。教师也可以举办一些花式陀螺游戏竞赛,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很多教师一直强调创新,但并不懂得创新的概念,也不知道如何创新,无法提升幼儿体能锻炼的兴趣和质量。教师要通过多样性的游戏活动设计,提升幼儿的活动参与度。教师可以让幼儿熟练地掌握体育运动的方式,同时更好地认知传统文化,全身心投入到民间体育游戏活动当中,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幼儿教师在民间游戏活动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对幼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引导让幼儿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鼓励幼儿发挥主体意识,从而发挥民间游戏活动的作用,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民族体育文化的意义十分重要。教师需要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精神,提升我国的文化实力。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入民间体育游戏,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目标。
4.加强本地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开阔幼儿文化视野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本地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需要幼儿教师着重去开发,去拓展。这不但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而且让幼儿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文化,产生文化认同感。在围绕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时,教师应深入探寻传统文化育人元素与教学活动之间的紧密联系,选择符合教学活动要求且能够被融入课程的资料。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教师应立足于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应结合地区特点,立足于当地资源,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元素,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确保课程内容契合幼儿的学习特征与年龄特点,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举例来说,为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教师需要拥有坚实的学术基础和灵活的观察能力,并且要借助已有的教学资料来深度探索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教学意义,以便能够精准地进行教学。
比如,教师可以将历史和文化作为核心,通过充分运用各类资源,完成课程开发,让幼儿去博物馆、历史馆进行参观活动,让幼儿在本地资源的学习中不断刷新对传统文化思想的认知,提升幼儿的家国情怀。并结合真实的史料、书籍、纪念品来进行宣传教育,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学习路径。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教师要善抓机会,循循善诱,使得幼儿更愿意接触传统文化内容,让幼儿感受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对本地传统文化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也有助于幼儿从多个方向获取经验与知识。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分析,绝大多数幼儿主要借助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直接感知的方式获取经验与知识。本地资源的开发唤醒了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起到了多项并举的教学效果。因此,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可建立极具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地域性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整体品质参差不齐,有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地域性文化内容会对幼儿产生不利影响。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应精心选择,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围绕课程资源开展深度发掘、反复检验,提升传统文化课程设计的有效性,紧贴幼儿实际需求,选取地域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育人元素的开发与当地文化资源的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应持续强化个人挖掘能力,采用灵活的方式对本地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使幼儿可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毋庸置疑。教师要明确传统文化教学的内涵,践行幼儿园教育的改革创新目标。在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模式,帮助幼儿进入学习状态;丰富多媒体技术、游戏化教学的形式,并利用民间美术、民间体育游戏的价值,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在教学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幼儿深度思考,用心去感悟传统文化,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田湘、彭茜《论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文化回应”》,《教育导刊》2022年第10期。
[2] 陈向荣《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幼儿园课程建构》,《学前教育研究》2021年第6期。
[3] 孟晗、陈剑婷《幼儿园食育课程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建构研究》,《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