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的幼儿园生活化教育策略研究
2024-01-01范龙跃
范龙跃
摘 要:随着国家对教育体系全面建设的日益重视,文化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成为当下教学的重点,也是对幼儿教师能力的考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积淀。对于小朋友而言,他们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面对大量的传统文化时常常感到手足无措。然而,生活化教学理念能够将烦琐的知识直观化,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吸收。通过在生活中体现所学内容,幼儿园的育人价值才能更好地凸显。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是适应教学改革的关键举措,也是幼儿教育发展的最新指导方向,应该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和落实。
关键词:幼儿 传统文化 生活教育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0.061
传统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从素质教育来讲,文化渗透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要让幼儿在优秀的文化氛围中完成汉语言学习。教师一定要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将素质教育落实到位。这样幼儿才能真正地去用心领悟知识,而不是把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当成一种不得不去完成的工作和任务。幼儿园阶段是幼儿学习、成长的启蒙阶段。为了落实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教师需要修正教学的不足,创新教育方法,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化的情境中,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幼儿的学习效果,实现文化素养的提升。
在教学优化过程中,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教育渗透能够进一步保障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方位培养,对于幼儿园学前课堂教育价值的发挥而言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一、基于传统文化的幼儿园生活化教育的设计要点
1.根据幼儿的实际特点完成教学设计
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吸收能力有限,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來说,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幼儿园教育被归类为学前教育,但它正处于为孩子们未来全面教育奠定基础的阶段。因此,提升学前课程的教学成效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引起了许多父母和教师的广泛关注。如果没有有趣且富有吸引力的教育方法,孩子们可能会承受更大的精神负担。
一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于过去那种以个人教育策略为核心的灌输型教育方法,而没有依据孩子们的具体情况进行改良和设计。实际上,教育者必须始终坚信,教育要围绕实际情况开展。幼儿对有趣的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他们愿意投入所有的热情和精力去追寻这类事物,这也是生活化教学的目标。只有对学习产生热爱,才可能真正投入其中。因此,教师需理解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目的,并依照孩子们的具体需求进行日常教育规划,使孩子们能够将课程学习视为一种愉悦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实际的教育活动策划,并深入研究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与学习需求。只有以孩子们的需求为中心,才能增强传统文化生活化教育的成效,激发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打造出更优质的幼儿园早期教育环境。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还必须深入反思过去的教育缺点,创造出更富有吸引力的生活化教育方法。根据孩子们的实际需求,精心策划生活化课程,利用现代工具,构建多元的学习环境。这样,孩子们就能在结合传统文化的生活化教育中获得全面的发展,同时也能增强各种技能,提升个人修养。
2.利用多样教学活动推动幼儿全面进步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环境中,教师需要把全面、丰富的教育行为纳入课程规划与创新变革路径中。在开展幼儿园生活化教学时,需要把传统文化内容融入进来,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在闲暇时间里也有机会去体验和了解传统文化。教师应当增强生活化教育的实际成效,通过富有趣味性和创新性的传统文化活动,来培育孩子的各种技巧,使他们的潜在才华得到充分展现。通过设置满足需求并且富含成长内涵的生活化教育活动,教师可以为孩子们创建一个更高品质的学习环境。
目前,传统文化教育方法依然有限,一些教学环节只是简单地“教”;另外,一些教育行为和方法过于简单,引发了孩子们的反感。所以,幼儿园教师需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原则,运用多样化、科学化和合乎逻辑的方式来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并且需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真实需求,这样才能推动学前教育的进步。幼儿园教师要时刻自我反省,总结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针对问题进行优化,保障传统文化渗透的实效性。让幼儿在参与生活化教育活动后,可以顺利地掌握传统文化的内容、种类、内涵。
二、基于传统文化的幼儿园生活化教学设计策略
1.结合多媒体技术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幼儿理解传统文化
毫无疑问,当前的教育正在向着信息化方向前进。对于幼儿教师来说,需要始终关注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特别是要将更多的创新教学方法引入幼儿园早期教育环节,只有如此,幼儿园早期教育环境才有可能得到改善。小班幼儿目前对于传统文化并不了解,只是对于趣味故事会产生阅读、学习的愿望,这就是我们选择运用民间故事作为辅助来完成传统文化课程开发的原因。同时,信息技术则可以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在降低幼儿学习难度的同时,也能将幼儿的思维从学前课堂带入生活中。
举例来说,幼师客观分析幼儿的学习、接受能力之后,可以找到一些与孩子年龄相仿又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故事。如《孔融让梨》讲述的就是孔融小时候的故事,孔融四岁让梨,幼儿的年龄一般也是三到六岁之间,与孔融当时的年龄差不多,这样就拉近了故事主人公与孩子的距离。幼儿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播放视频,营造生活情境,让孩子在生活情境中去理解故事的内容。整个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是教师要让幼儿明白故事中的道理。教师要帮助幼儿形成谦让的品质,实现传统文化课程开发的价值。所以教师通过画面将故事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比如播放一些小朋友一起聚会、玩耍的画面,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我们遇到了跟孔融一样的情况,该怎么做呢?比如吃零食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分享给自己的小伙伴呢?让孩子去思考和联想。教师可以在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模式的基础上,采用以传统文化故事为核心的教学手段,让幼儿能够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让幼儿认识到生活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使幼儿在后续的学习中也能够不自觉地进行联想。因此,幼儿园教师在传统文化课程开发中,可以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生活化教育情境的创设。
2.将文明礼仪教育融入生活教学活动中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文明礼仪教育更是具有深远的社会价值。在向孩子们传授文明礼仪时,教师应巧妙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古代礼制与现代礼仪相融合。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出发,采用仿真生活场景进行教学,并结合现实环境进行礼节教导。通过生动的实际生活案例,使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相关知识。这种既贴近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教育方式,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同时通过模拟方式加深记忆。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让传统文化中的礼节内容深深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灵。
在讲授文化和礼节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有效分类。例如,对待他人的礼节、就餐的礼节、招待客人的礼节、上下车的礼节、打招呼的礼节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到朋友家做客或与家人聚餐的情景,让他们领悟到文明礼仪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教育意义。比如,就餐礼仪是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巧妙传授幼儿餐桌礼仪,让食育课程不再局限于营养搭配,而是拓展至道德素养的培养,提升幼儿的核心素质。餐桌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可创设生活化教学场景,如在教室中摆放小餐桌,铺上精美的餐布,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色彩斑斓的餐布能激发幼儿对饮食文化的兴趣,从而使其思维更加活跃,接受能力显著提高。幼儿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器具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了学习效果。教师要告诉幼儿,在饭前敲筷子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同学们在吃饭的过程中要做到勤俭节约,要展开光盘行动。教师结合幼儿吃饭的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如果幼儿遵守餐桌礼仪,就给予其适当的奖励。而对于未能遵守餐桌礼仪的幼儿,要适当地批评,让其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幼儿在生活化教学活动中逐渐掌握正确的餐桌礼仪,懂得在就餐的时候哪些应该做,哪些不该做,提升了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开展教学时,教师需要利用场景,逐步引领孩子们参与到道德修养培养之中,可能这种教导在短时间内无法立即体现出效果,但是它会像滴水穿石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们产生影响。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我们为学前教育课堂以及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完善和深化提供了更为全面、有力的保障。
3.主动设置生活化实践活动
尽管幼儿园教师正在努力优化授课策略,但是因为缺乏教育创新观念,或是对现代化教育观念的了解还比较浅显,所以有的教师尽管已经开始尝试使用这种教育方式,但结果却并未达到预期。若教育工作者未能实施适应当地环境的教育方式,那么对于还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就很难深入理解和接触到这些传统文化精髓,同时也无法真正体验到其中的含义。孩子们总是热衷于游戏活动,他们的兴趣点通常在那些富有生命力的故事中,并且偏爱那些富有吸引力的学习资料。然而,传统教育模式却不能让孩子们获得足够的机会去进行探索。对于那些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环节的教育工作者,他们需要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构建生活实践活动的关键作用。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在親身经历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通过让他们亲身参与,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探究并掌握这些内容。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增强孩子们的学习成效,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传统文化。
例如,在端午节期间,通过让孩子们亲手制作粽子,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接触这些传统文化,也能够激发他们对于这个节日的热爱。而为了更好地进行这个活动,教师可以预先准备一些必要材料,如粽叶、大枣、糯米、酱肉和各式果脯,然后鼓励孩子们去实践和制作。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向他们介绍一些关于粽子的故事和传统节日的由来,这样不仅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而且通过实际操作,孩子们也能够积累丰富的知识,这对于增强他们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孩子们的课堂教育中,让他们在参加各种实际操作活动的过程中,理解各种不一样的学习模式,从而产生独特的学习体会,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基本能力和文化理解力。由此可见,实践活动环节能够协助教师完成教学革新,使孩子们能够强化自己的语言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准确理解生活化实践活动的关键性,利用传统文化素材来辅助孩子们获得学习成效,为他们创造一个真实的学习的环境。
4.家园社协同,构建国学诵读课堂
家园社协同即家长、幼儿园与社会机构进行合作,目标是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发展。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念下,德育与智育的结合是构建教育模式的方向。对于幼儿教育而言,积极地以传统文化为核心进行国学诵读活动至关重要。通过将诵读文本作为切入点,可以有效地开发传统文化育人元素。幼儿园教师应当对此产生明确的认知,并积极从培养幼儿崇高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等方面出发,加强传统文化育人元素的开发。同时,在不同阶段之间要进行有效的衔接和过渡。例如,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可以设计趣味竞赛环节,真正结合教育实际,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以满足教育的基本需求。
举例来说,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传统文化育人元素的重要方向。教师可以与社区联手,构建“国学小课堂”的教学活动,由社区牵头开辟教室,教师辅助选材指导,引入相关传统文化资源,包括书籍、画报、绘本等多种形式。很多爱国的古诗词、故事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精神之所在。教师可以举办一些国学诵读比赛,要求学生不仅要认识文字,还要抒发感情。教师要善于利用诵读比赛激发幼儿的内在潜力,这也是帮助幼儿完成思想升华的重要方式。高质量的国学诵读活动,不但让幼儿更为积极地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也鼓励幼儿们去探析优秀思想的内涵。通过社区资源来构建国学课堂活动,能够给幼儿提供学习的动力,提升幼儿的内心体验,落实全方位育人的理念。
总之,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幼儿园学前教育的重要方式。教师积极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元素的开发研究和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每一位幼儿园教师都要强化认识,在遵循生活化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传统文化传承的策略和方法,让幼儿从生活中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更好地借助传统文化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让传统文化发挥作用,使幼儿能够在生活教育中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刘敏《浅谈如何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年第24期。
[2] 张冯青、张思思《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生活化浅论》,《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3] 朱娅婷《“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融合》,《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