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素养本位的“馆校联动”美术单元式教学模式
2024-01-01张鑫怡
张鑫怡
当前,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是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大单元教学多以“真实的任务”为驱动,强调跨领域的融合,拓宽师生的知识结构,借助校外场域合作联动形成合力。本文从“非遗印染”单元课程学习的角度出发,通过馆校联动的方式,打破空间壁垒,打破固化的教学组织形态和学习方式,以课程重构的方式搭建跨领域教学新格局。即从“染青器悟、染青印象、染青匠承、染青致用、染青润心”系列单元主题中让学生得到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与创意实践能力的目标。近年来,笔者尝试在馆校联动活动中落实美术核心素养的培育,从课程的选择、目标的设定、课程设计和实施到课程的展示推广,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
一、馆校联动“非遗印染”单元教学的实施缘起
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文物部门要切实加强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學教育教学的交流协作、条件保障等制度建设,推动本地区馆校合作共建持续走深走实,形成工作协商互助、课程合作开发、师资联合培养的良好局面,真正建立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的长效机制。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将非遗融入基础教育,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方式。馆校联动的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对场馆资源的深度利用,能有效拓展学校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共同设计与策划教学活动,为素养本位的美育课程开发拓宽了路径。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综合性和探究性教学,提高学习效益,必须秉持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在保证国家课程资源切实落地的同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应提供支持和便利,帮助教师开发和利用各种公共文化资源。鼓励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民间艺术作坊等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以便通过优质校外艺术资源共享,提升艺术教学的质量。广泛而有针对性地利用地方和社会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和各类传统艺术等,发掘其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非遗印染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运河非遗中的一颗明珠,是我国古代劳动者们智慧的结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初中生对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意识薄弱,缺乏对非遗的系统感性认识。学生仅停留在对非遗的观赏层面,很少主动参与保护和对外宣传。以非遗印染为例,大部分学生都听闻过蓝印花布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但大部分学生对于这门传统技艺的具体步骤和环节并不清楚,更鲜少了解这门技艺现在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传统手工艺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迸发出新的活力?这为学生创意实践艺术素养的培养,创设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情境。因此,笔者确定“设计与制作蓝印花布布面书衣”作为“非遗印染”单元的载体,希望学生对非遗产生新时代印记的审美感知,同时加强对“守正创新”这一民族工匠精神的文化理解。
二、馆校联动“非遗印染”单元教学的结构设计
本单元课程的教学围绕“如何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守正创新”这个基本问题展开真实性学习。安排不同的课时,设置推动单元任务的多个关键问题,设计多个学生活动。以馆校联动为契机,以国家美术课程《蓝白之美》为载体,融合馆校资源,融合多学科知识,对蓝印花布艺术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进行一次深度学习。
第一学时:染青器悟,提炼素材
学习场景:把课堂搬进博物馆,突破传统课堂形态,为学生提供真实而丰富的学习体验。
1.馆校联动,探寻珍品
校方: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和灵魂,是精神的家园、文化的绿洲、知识的殿堂、城市的客厅、文明的窗口。相信这里真实而丰富的文化资源,能激起我们的设计灵感,让青春的智慧闪光!
博物馆方:本次课程由我们馆校双方深度沟通后确定,以非遗印染技艺为载体,用文物的器型与纹样为灵感创新设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届时我们馆校联合共同策展,再结合官博进行云直播,宣传推广。展览的主题有以下几个关键词:馆藏珍品、文化创新、传统在未来、新时代风采。下面由我们的讲解员来为大家介绍。
[设计意图]把课堂搬进博物馆,给学生提供丰富而真实的艺术场景体验。通过任务驱动,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对馆藏珍品,产生一种比较强烈的“期待视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观摩写生,识物画稿
学生跟随讲解员的讲解,对馆藏珍品进行深入的了解,用文字记录,对着实物描摹,收集素材,完成学习任务单第一模块。
[设计意图]充足的时间与真实的情境,启发学生去充分感受和体验,唤起学生的视觉经验,这是美术欣赏学习的关键。
3.教师引导,提炼素材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探讨,不断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一些设计的基础知识结合主题将之前的写生稿进行装饰变化,给学生准备中国传统纹样如何演变的微视频以及一些经典的优秀设计案例,结合讲解员的讲解,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纹饰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契合本次展览主题传统在未来的背景下,引导其从文化寓意的角度丰富本课作业的内涵与层次。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提问互动、提供资料等方式启发学生结合主题,用涉及的基础知识对文物的器型与纹样产生联想,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艺术表现。
4.课后拓展,链接蓝白
在博物馆看到了精美的器型,如羊灯、龙首鼎、车舆饰件、官窑葫芦瓶等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还有器型上的纹样,如云雷纹、蝉纹、缠枝莲花纹、祥云纹、仙鹤纹、鱼纹等都是传统吉祥纹样,有着美好的寓意。人们把它们烧在瓷器上、铸在青铜上、雕在玉上,当然也可以印在布上。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下一课时做好铺垫,布置课前任务,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做好相关知识储备。
第二学时:染青印象,设计纹样
课前调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调研蓝印花布的相关知识。
1.小组汇报,初探蓝白
学生分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初探有关蓝印花布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特色。
2.艺术启迪,美化设计
启发学生如何把文物器型和纹样衍生出的设计图案与蓝印花布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相融合。
[设计意图]一份好的设计稿总是要经历多次的修改。在第一课时作业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把在文物器型和纹样衍生出的设计图案与蓝印花布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相融合。
3.方案汇报,“量体裁衣”
在这一环节,学生可在方案汇报过程中发散创新思维,在“量体裁衣”的过程中,融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以小组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展览形式进行创新思维发散,在“量体裁衣”的实际操作中融合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学时:染青匠承,探究技法
学习手册:了解工艺流程,记录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了解工艺,感受匠心
了解蓝印花布的刻版注意事项。
2.尝试刻版,工艺传承
尝试解决在刻版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小问题。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多次尝试,体会工匠精神。
[设计意图]学生首次尝试刻版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的引导与鼓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体会工匠精神。
第四学时:染青致用,创意实践
1.染色——蓝白之美
教师在染缸前示范操作,让学生了解植物染剂的上色原理,懂得浸染和氧化的次数决定了颜色的深浅层次。植物染剂与化学染剂对比尝试,教师在示范染色的过程中加强对“蓝白”文化寓意的输出。
[设计意图]本环节安排了植物染剂与化学染剂两种尝试,让学生有多种选择。教师在示范染色的过程中,加强对“蓝白”文化寓意的输出,在学习手工技艺的同时,感受其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2.整烫——创意实践
在制作时注意细节的把控,按照小组分工,或剪裁,或熨烫,或缝纫,把布变成艺术展品。
[设计意图]作品的最终呈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蓝印花布的艺术魅力,也提高了他们对蓝印花布学习和创作的自信。
3.展示评价,阐述想法
学生谈设计理念与参与整个制作过程的感受,激发自信心,达成守正创新、传承文化的教育目的。
第五学时:染青润心,策划布展
1.展前准备,模拟布展
通过博物馆VR全景选定场地、选定时间以及宣传的方式,落实布展的方案。在学校模拟布展,对全校师生开放,邀请家长观展。
2.场馆布展,实地指导
博物馆社教中心就展品分类、摆放、布置、视觉效果等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
3.分工合作,联合布展
馆校双方联合布展时,学生先将作品分类,再分区摆放展品,并积极参与讨论。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在真实的布展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策展与布展是一件考验脑力与体力的事情,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还要具备审美判断、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等美术核心素养,此外还要融合一些其他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4.感悟评价,守正创新
布展完成后,小组代表对自己小组的作品进行宣传介绍,向观众传播与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馆校双方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
博物馆方:再次欢迎同学们来到我们博物馆,大家观展之后又重新进行开发与创造,很符合我们今天的主题——传统与未来。
校方:简单的蓝白两色,构成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在文物中提炼,在实践中探索,在岁月中沉淀,在反思中创新,让古老的记忆融入新鲜血液。传承非遗,敢于破圈,在青春的道路上奋力奔跑,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传统在未来,我们在行动。
[设计意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文化自信,构筑其爱国、爱家的精神家园,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德,體现新时代学生的文化视野与家国情怀。
三、结论
本单元通过“馆校联动”,把课堂搬进博物馆,在真实而丰富的学习体验中提炼素材。以馆藏文物的器型与纹样为启发点,创意设计蓝印花布的图案,让学生亲身体验蓝印花布的制作技法,体会匠心精神。围绕汇报展主题“传统在未来”进行艺术表现,将蓝印花布融入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氛围中,体会传统工艺“守正创新”的内涵与意义。
馆校双方联合布展,面对真实的情景,学生需要有逻辑思维,还要具备审美判断、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等美术核心素养,此外还要融合其他学科知识,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从大单元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在课堂学习与展示的参与度很高,研究性学习的氛围非常浓厚。大单元教学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师生的共同合力,最终完成守正创新、传承文化的教育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浦东实验中学)
编辑:张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