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德育为先
2024-01-01王蕾
王蕾
小学语文爱国主义教育渗透是五育并举模式下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重要渠道之一。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从融合课堂教学的目标入手,设计符合学生学情以及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活动,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促进小学生语言运用、文化自信等诸多方面素养的提升。
【案例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教学目标
1.尝试归纳主要事件,并能够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查找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3.概括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感受周恩来救国济世的抱负。
4.尝试写自己读书学习的目的,并简单阐述自己的理由。
二、任务设计
任务一:初读——了解“中华不振”
活动设计:通读课文,理清整个事件的线索;在初读环节中,设计导学任务单,从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梗概等思路进行综合分析,可以通过表格分析的方式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明确时间要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周恩来树立远大志向的原因——“中华不振”。
任务二:再读——领悟“中华不振”
活动一:读课文,圈画重点,体会“中华不振”体现在哪些地方。
活动二:资料拓展,通过补充时代背景资料,用史实资料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我们的国土为什么会被外国人占据呢?”,理解“中华不振”背后的原因,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
活动三:探讨交流。再读课文,引导学生说一说外国人为所欲为的原因。在分享交流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中华不振”四个字的分量。
任务三:拓展——感悟“振兴中华”
活动一:总体回顾,以问题引导学生融入活动中。
问题1:“面临中华不振的现状,周恩来的心情再也不能平静,有一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样在他心中燃烧,那么你知道这个问题是什么吗?”
问题2:“面对校长的提问,周恩来又想到了什么呢?”
问题3:“同学们,如果你们面临中华不振的现状,当有人问你们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你们的回答是什么?”
活动二:拓展阅读,通过背景知识阅读的方式感悟振兴中华。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补充一些与本课话题相关的故事资料等,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背景知识。在阅读中,教师还可以進行深入问答活动,鼓励学生更深层次领悟“振兴中华”。
任务四:升华——树立“读书志向”
活动一:诗词拓展
从本单元话题入手,引申出爱国古诗词,体会不同时代仁人志士的爱国之情以及他们的表达方式等,此环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诗词储备进行分享阅读。
活动二:小练笔抒情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教学方式之一,在前期课文精读、古诗词延伸阅读等环节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自己对本篇课文的理解,同时说出自己的志向,如成长于幸福生活之中的我们为什么而读书呢?最后形成二三百字的小作文。
【延伸活动】
1.基础作业:结合课堂练习的疏漏,查漏补缺,掌握生字词以及需要背诵的课文内容。
2.探究性作业:课外阅读《周恩来寄语》,说一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3.实践性作业:周末可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完成一篇研学报告。
4.自选作业:你还知道哪些伟人的故事呢?请给大家分享一下吧。(可录制视频、课本剧或音频分享到班级学习平台)
【案例剖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精读课文之一,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人文主题,编排设计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本篇文章描述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发生的一件事,他看到外国人在租界里随意欺辱中国人,而国人却无处说理的现象,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下定决心要振兴中华、为中华振兴而读书的故事,表现了少年时期周恩来远大的抱负以及宽广的胸襟。从语文要素入手分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到此语文要素,在低年级时曾经接触过故事的主要内容,因此在低年级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本单元的教学任务也比较容易。基于此,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立足新课程标准要求,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入手,结合中段学生的基本学情,制订了系统、完善的语文教学目标;同时立足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从学生的学情入手,设计了符合中段学生学习目标的活动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以及主要事件,学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而与作者、主人公产生情感方面的共鸣,进而将爱国主义渗透于无形。
不仅如此,通过任务驱动模式的应用,也能够逐渐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自主阅读、合作分析、沟通交流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案例反思】
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五育并举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以往爱国主义渗透往往过于牵强,教师在课堂中处处提及爱国主义字眼,甚至还会牵强地进行联系,忽略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征,形式主义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学效果也受到影响。本文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贯穿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没有时刻提及爱国主义,却处处渗透着爱国主义的影子,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无形。不仅如此,通过系列的任务设计,也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化问题,突出了小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其他类型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小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目标设定,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活动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注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等多方面内容,以核心素养为基础设计系统教学目标。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基本以知识学习为主,忽略了学生情感培育,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立德树人理念指引下,愛国主义教育与语文课堂的融合成为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往往存在模式化的现象,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重点依然在知识本身,并没有在目标设计方面进行前后延伸,因此教学目标处于不完善的状态。此次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目标设定中包含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自信、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在目标设定之初就确定了本单元读写融合的教学方式,为后续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提供了非常明确的方向。比如目标4中尝试写出自己读书学习的目的,并简单阐述理由,这一目标的设计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系统地呈现出来,指出了后续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那么在写作与表达的过程中既能够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写的方式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深入领悟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从而更进一步升华学生的学习情感。
不仅如此,通过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学目标设计过程,教师也无形中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比如目标2、3、4看似在分析课文内容,实际上是将爱国主义教育和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活动融合起来,在读与写的过程中感悟周恩来为什么树立远大志向,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又应该有怎样的理想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自己与祖国的强大联系起来。
二、多样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不能仅仅通过语言讲解的方式,而是要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爱国主义精神,同时通过知识的学习,也能够提高学生语文学科基础水平。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具体活动中要善于借助学习任务群等方式组织符合学生学情的任务形式,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特征,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充分意识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教师为主体的讲解活动对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消极影响,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过程中,教师采取了任务研究法,将整堂课分为几个不同层次的任务,以任务引领的方式,将课文内容进行分解阅读,每个阅读任务安排过程中,教师都从学生学情入手,结合课前预习情况,科学安排阅读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师列出的问题开展系统科学性的任务探究活动,层层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提高小学语文任务驱动模式应用的积极性。
如在任务一活动安排中,教师借助任务单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梳理课本中提及的三个事件的发生时间、人物以及事件梗概,在分析、梳理过程中对文本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以及交流,从而更进一步明确学生学习方向,对后续深入理解课本内容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任务设计中,教师立足学生需求,从学生当前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现状入手,考虑到学生对此阶段历史了解得相对较少的现状,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引入了一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学习材料,在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了解历史背景的过程中,了解“中华不振”的状况,再通过探讨“为什么我们的国土会被外国人占据呢?”等问题,深度解读中华不振的根源所在。随后,为了更进一步引起学生与主人公之间的共鸣,教师设计了拓展阅读以及分享环节,将不同时期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诗词阅读、小练笔等,在精读讲解以及延伸活动设计中高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总体来讲,此次爱国主义教育融合语文课堂的任务设计非常成功,在具体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将爱国主义教育挂在嘴边,而是将爱国主义情感渗透于无形中,通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相关案例,延伸不同时代背景下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又是为何读书,从而将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进一步升华,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优化作业,延伸爱国主义教育
作业设计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案例中是此次课程设计的亮点,以往作业设计并没有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也缺少与人文主线以及语文要素融合的意识,基本上以生字默写、课文背诵、阅读理解等为主。此次作业设计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这一主题,承接课堂教学任务设计的形式,以基础作业、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以及自选作业等诸多形式呈现出来,一方面深入贯彻了“双减”政策要求,另一方面也在作业设计以及活动安排中有效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如在探究性作业中,安排了课外阅读活动,通过阅读《周恩来寄语》说一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伟人对话,感受伟人的崇高精神;在实践性作业中设计了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参观活动并没有要求学生写观后感,而是鼓励学生在研学过程中记录下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小组合作完成一篇图文并茂的研学报告,说一说自己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的感受。在自选作业中,教师为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思考空间和创作空间,通过伟人故事分享等环节,将自己了解的、自己喜欢的伟人故事呈现出来,呈现的方式由学生自主确定,比如视频录制、课本剧表演等方式,在设计、表演过程中,更深层次地感受伟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达到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升华。
总而言之,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小学语文课堂进行有机融合,要立足以往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入手,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课堂教学任务设计、作业设计等融合起来,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教材学习内容进行糅合,避免出现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化、形式化的问题,深入挖掘语文学科与爱国主义教育融合育人的优势,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目标。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编辑: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