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校外研学基地以多元评价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2024-01-01许静唐兆琴

新课程·上旬 2023年13期
关键词:生姜劳动评价

许静 唐兆琴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劳动教育评价”,我们通过校外研学基地进行学生的劳动实践,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强调劳动的自我内化过程,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第一部分:“我是小小姜农”劳动案例

活动背景:

生姜,是安徽省铜陵市“八宝”之首。铜陵白姜因姜嫩皮白而得名,品质上乘,有“中华白姜”之美誉,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独特的种植系统是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三年级开展“我是小小姜农”生产劳动,旨在让学生从春天种植到秋天收获,和白姜一起成长,亲身体验种植的过程,收获属于自己的成果,并学会传统制作工艺——腌制生姜,真正参与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中,从小培养家国情怀。

活动目标:

1.学习姜文化,观看姜农劳动过程,感受铜陵白姜独特的种植系统,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懂得尊重劳动和劳动者。

2.通过全程参与生姜的种植、生长养护、收获以及生姜加工制作劳动,了解农产品生长和制作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阶段性劳动活动,进一步感受农业生产劳动的艰辛与愉悦,培养持续劳动的习惯。

4.通过分享活动,传承铜陵白姜这一宝贵的农业文化瑰宝,培养劳动精神,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活动准备:

教师设计制作“我是小小姜农”劳动实践手册;学生自备相关劳动工具——小锹、小锄头、手套等。

活动安排:

活动过程:

一、启动活动

走进金丰元农业发展基地——天门镇中华白姜园,品尝白姜,倾听工作人员介绍——学习姜文化,了解生姜的种植过程。

二、任务规划

第一阶段:播种姜芽(4月)

1.观看有经验的姜农给姜种切芽,了解切芽的目的和方法。

2.领取认领姜田的证书。之前基地的姜农已复垦田地,人工挖沟踩出姜垄。

3.在姜农指导下,正确地把姜芽种植在插有自己姓名的姜田中。注意姜芽的间隔距离均匀、合理以及插入土壤的深浅。

4.根据姜农讲述的养护步骤做好记录,返校后分小组制订生姜养护计划。

此环节全班学生在姜田体验播种姜芽的劳动过程,了解土壤对于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感受姜农大面积种植劳作的辛苦。由教师、同伴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做出文字评价。

第二阶段:参与养护(5~8月)

因为养护工作比较精细,不便于全班学生集体参与,所以可以根据生姜种植时间表分小组参与姜田的生长养护,以此激发学生主动照料植物的热情和责任感以养成持续劳动的习惯。浇水、除草、除虫、施肥等是5~8月持续进行的劳动活动,受时间限制,学生只能分组参与养护环节,确保每人参加一次。在分组的系列活动中,培养学生遵规守约、与他人合作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由姜农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活动表现做出综合评价。

第一小组:(5月)搭棚遮阳。小组队员分工协作,在姜农的指导下在姜田树起竹竿,盖上遮阳网,为白姜生长喜阴创造环境,体悟养护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做好记录。

第二小组:(6月)浇水除草。生姜生长期间要经常保持畦面湿润,小组队员戴上手套,在姜农的指导下拔除生姜周围杂草,并适当浇水,体悟养护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做好记录。

第三小组:(7月)垒土平沟。随着姜苗生长,将姜沟两边的垄上土壤覆盖到沟里,土垒的高度决定姜指在土里生长的长度,土垒得好,姜指会长得饱满。小组队员在姜农的指导下,铲土垒土平沟,体悟养护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做好记录。

第四小组:(8月)除虫施肥。小组队员分工协作,在姜农的指导下除虫,施有机蚯蚓肥,体悟养护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做好记录。

第三阶段:收获、腌制(9月)

1.全班学生观看姜农现场示范拔姜的动作要领,学习拔生姜的方法,正确使用锹、铲等工具刨土,按要求收获生姜,体验出力流汗的劳动过程及收获劳动成果的快乐。完成劳动实践手册上的“生姜大迷宫”,进行自我评价。

2.在基地观看姜农腌制生姜的视频,学习生姜腌制这一传统工艺,记录重点流程。

3.回家自己动手腌制收获的生姜,比如糖醋姜腌制:泡水刮皮清洗—手撕或切片—十斤姜四两盐—均匀分布—摊开晒4个小时左右—收回装瓶—加入白醋和白糖—盖盖腌制。学生也可以自由发挥,制作自己喜欢的生姜产品。

第四阶段:交流分享推广(10月)

1.班级召开生姜品尝会,展示、分享、评价劳动成果,交流“我是小小姜农”活动感想。感受劳动成果的多样性,培养珍惜劳动成果的劳动品质。

2.展示活动期间同步完成的《劳动实践手册》,交流评价。

3.通过学校公众号、做客铜陵广播电视台节目等各种形式,推广家乡特产和文化。

第二部分:案例活動评价

一、增强评价的趣味性,让学生“悦”劳动

劳动素养是衡量劳动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以劳动素养为核心,注重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依托校外研学基地,在挖掘整理本土资源的基础上,以省级课题为引领,初步构建了系列劳动实践特色课程体系,设计出与课程相应的《劳动实践手册》。通过“一册、一图”记录整个劳动的活动过程、学生感受和过程性评价。“一册”即劳动实践手册。“一图”是以劳动对象为主体,根据劳动内容,对应活动目标,递进式设计每个环节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方式,实现不同劳动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以多元评价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以“我是小小姜农”为例,我们把《劳动实践手册》中的主评价表由生硬的表格变成了生姜迷宫图,这样既切合本次活动的主题,又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通过“评价”促进“体验”,让孩子们大显身手,播种希望,收获成长,让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观念在他们心中扎根。

二、增强评价过程性,让学生“会”劳动

为了让学生走出校园,学会并亲历常见农作物的科学种植与管理,体验劳动的艰辛,形成爱惜粮食、尊重劳动者的意识,学校与当地多家爱心企业联手,共建校外研学基地。

依托研学基地常态有效地开展项目式劳动实践活动。《劳动实践手册》里的表现性写实评价,贯穿项目劳动全过程,记录学生的成长,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作用。学生劳动表现性评价包括考察探究活动记录、设计活动记录、实践活动过程记录以及实践心得体会等,推动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他们走进田间地头,从“鸡手鸭脚”到“内外兼收”,在劳动实践中感受“粒粒皆辛苦”。

三、增强评价主体性,让学生“爱”劳动

劳动实践中的评价是调动学生劳动积极性、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重要动力。什么样的评价是有效的,是学生容易接受的,我们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我是小小姜农”的主评价表是生姜迷宫图,外形就是一块蜿蜒的生姜,中间串联了本次劳动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学会切芽、成功种芽、辛苦护理、收获生姜、腌制生姜、品尝分享,还加入了两个过程性评价:学会合作和大家评价全面涵盖整个劳动过程。

每个环节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设计了两条路径,一条是完成,一条是未完成,未完成的迷宫路径尽头是对学生实践失败的分析和指导:多看善问,再学一次;吃苦耐劳,战胜自己;技能重要,再试一次……用这些话引起学生重视,并鼓励其再试一次。这样的评价给了学生尝试的机会,允许犯错,不怕失败,这在学生的评价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每次任务完成后,学生都可以收获一颗能力豆。教师根据劳动活动每个阶段的不同内容设有善学豆、实践豆、坚持豆、智慧豆、技能豆、分享豆、合作豆、赞许豆八种奖励能力豆。这些品质正是劳动教育中比劳动技能更为可贵的劳动精神,需要教师用正面鼓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强化培养。

四、增强评价多元化,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全面发展

多元评价体现在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在我们的《劳动实践手册》中,评价主体包括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社会评,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通过交流互动,建立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是针对劳动项目每个阶段的不同内容和特点分别设计评价量规,做到每个项目及时评价,每个阶段具体评价,实现过程性、表现性和成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方法,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运用分享式、竞赛式、展示式等多种评价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展示性评价是在主题实施完毕后进行的劳动主题成果展示,用成果汇报、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我是小小姜农”活动中,我们通过交流汇报《劳动实践手册》、品尝评价腌制的生姜、竞争参加电视台展播节目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掌握劳动技能,提升实践本领,还将优秀作品通过公众号、小视频等方式进行宣传推介,让更多的学生爱上劳动。

在多元评价的驱动下,教師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劳动,在劳动中创造,促进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有效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在劳动中有效发挥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体验劳动过程,感悟劳动精神,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与美好。这种多元评价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深受师生喜欢。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田家炳小学)

编辑:李琴芳

猜你喜欢

生姜劳动评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夏吃生姜益健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地龙生姜平喘
热爱劳动
生姜拌醋治腿关节疼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