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在“多育互迁”中进行攀升
2024-01-01胡春松
胡春松
“多育”指五育,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多育互迁”指以学生生活经验为纽带,以五育中某一育的某个问题为出发点,如德育中“乱涂乱画”“零花钱的使用”等问题,采用观看视频图片、再历现实生活、创设表演情境等方式,回归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体验或唤起生活经验,进而体悟到如“乱涂乱画”“乱用零花钱”等的害处,同时向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进行迁移。如以“我的零花钱”为题说说写写,进行语文口语交际与小练笔训练,还可以进行“消除污迹还清白”“给街道洗洗脸”等美育、劳动教育的动手实践活动,达到从“一育”到“多育”迁移的目的,实现教、学、做的统一。
几个偶然性的“心结”不期而遇,让我渐而萌发出在“多育”间互相迁移的想法,对回归生活、体验生活有了更大的期待。
一、对“多育互迁”的萌发
(一)作文指导常唤醒不了学生“写的冲动”
传统的语文大习作课程,基本上是教师进行写作方面的知识讲解,然后布置习作任务给学生,就结束了课程。这样单调的课程设计,不利于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提高。每学年所带班级常会有一部分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不会整体把握。很多时候我会更多地教学生如何选材和谋篇布局,却忽视了部分学生的亲身体验,更没能让其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且行且思,20余年的语文教学让我逐渐体悟到,作文指导,不能只关注写法,还需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这些可以与日常的阅读教学相结合。管建刚老师“‘讲评重于‘指导”的作文教学主张对我影响很大,作文课上老师应该尽量少说话,让学生放飞思绪、自由去写。就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课堂当中指导学生拟题的教学来说,首先可以尝试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范文阅读的实践,针对范文的拟题进行讲解,来有效训练学生的拟题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拟题经验。在教师有意减少“指导”的情况下,怎么才能唤起每一个学生的“写的冲动”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归生活,充分体验生活,让学生享受教育的快乐。那么,写作这一很多学生的“智育”难题,能否与学生参与的劳动体验、德育类活动、体艺类活动等相结合,进而实现一举多得的目的呢?
(二)班主任工作中分月主题教育让我“为难”
对学生进行“月有中心、周有重点、日有安排”主题思想教育是我校班主任工作的特色之一。以本学期各月思想教育中心为例,分别为:
以10月份主题“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争做‘有责任心小公民”为例,如果单纯机械地围绕这个主题对学生进行一个月的思想说教,连我自己都“嫌烦”了。学校虽有相关教育活动,却未必能“全员”与“持续”,如何解决这个“德育”的化虚为实问题呢?
二、对“多育互迁”的权衡
随着全课程教学标准的推行实施,小学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语文课程标准是促进语文学科前进发展的“航标灯”,在此理念下,语文学科不再是语言表达的交际工具,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學语文课程的作用愈发明显,关于创新改革语文教学管理工作引发业界高度关注。新时代、新目标、新需求,反思过往教学经验,笔者深刻地感受到现如今小学语文课堂在建设发展中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而教育实践中难免产生相应偏差,致使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疏离。为此,教师要结合新课改要求,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积极创新,加强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思想的应用和实践,通过构建“教·学·评一体”的教学策略,为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夯实基础。
立足当下,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寻求“作文指导常唤醒不了学生‘写的冲动”和“班主任工作中分月主题教育让我‘为难”两者回归生活、多育互迁的策略。于是,便有了如下的权衡:
(一)归纳“小事德育”素材和汇总语文教材中的习作题
所谓“小事德育”,即通过若干个日常生活小事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品德,以小促大,进而实现德育目的。我结合学校每周的《德育简报》,以及小学生守则等,简要罗列出如下“小事德育”素材:
上下楼纪律、放学路队、课间活动、不随便吐痰、不乱扔纸屑、不将玩具和刀具等带进学校、不带零食与饮料进校园、各类重大节日庆祝活动、防震减灾演习活动、小学生守则背默竞赛、大队委竞选活动……
以之前苏教版语文六年级教材为例,分列出上下册教材中的习作题目:
上册:
习作1: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
习作2:向爸爸(或妈妈)说:“我爱你!”看看爸爸(或妈妈)会有什么反应,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
习作3: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美食,向大家介绍一下,再写下来。
习作4:看图作文。
习作5: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
习作6:写一下你家乡的“名人”。(只要你家乡的大多数人知道就行)
习作7:写写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故事的前后故事,如《林冲棒打洪教头》。
下册:
习作1:题目自拟,我建议可以用《童年趣事》。
习作2:伙伴之间的秘密,题目自拟。
习作3:写读后感。
习作4:科学小实验,题目自拟。
习作5:《成长的烦恼》。
习作6:有关调查,题目自拟。
习作7:书信,题目自拟。
(二)诉诸生活,权衡实施的可能性、可行性
学生的生活可以分为家庭中的生活、社会上的活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即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综观以上的“小事德育”素材,不难发现:基本上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一些要求,里面的“生活因素”比比皆是。学生本身就是“体验者”,是学校生活的主体。
纵观六年级上册的习作题目,如上册习作1: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上册习作3: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美食,向大家介绍一下,再写下来;上册习作5: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上册习作6:写一下你家乡的“名人”;下册习作6:有关调查,题目自拟等,都是一些体验社会生活的经历和经验,可以归属为社会生活范畴。
再如上册习作7:写写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故事的前后故事,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下册习作1:题目自拟,我建议可以用《童年趣事》;习作2:伙伴之间的秘密,题目自拟;习作3:写读后感;习作4:科学小实验,题目自拟;习作5:《成长的烦恼》;习作7:书信,题目自拟等,也都是一些有关学校生活或家庭生活的记叙描绘。
(三)多育共存共融于生活恰是一种常态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将教育按属性分为德、智、体、美、劳五育是无可厚非的,如果从回归与体验生活的角度来看就不是这个样子了,比如说,帮妈妈洗脚,学会包饺子等,我们还分得出它们是德育、智育,还是体育、劳育吗?多育共存于生活,且融合于生活。多育共存共融于生活,实为一种常态。以生活为枢纽,当可实现“多育互迁”之理想。
从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来看,从对语文教材中的习作题来分析,再从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有很多地方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反观,回归生活,进而实现“多育互迁”的构想是具有可行性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自主寻找“多育”之间的交汇点与契合点,搭建体验平台,进行感性生活回归,推动从“一育”到“多育”的理性迁移。
三、对“多育互迁”的运用
(一)有意地进行“多育迁移”
片段一:刚开学刚两周,学校《德育简报》上便有两次我们班级放学路队“良”的记录,我询问了四个路队长为何如此,路队长很为难地告诉我,大家在学校里站得还可以,可是到了校门外就渐渐乱起来了。我想过亲自护送,可再想想路队有四路,出校门后而我只能“盯”一路,另外刚开学,我也不想去扮演一个“特务头子”类的角色。我反复琢磨,这个问题该怎么在迁移中自然而然地解决呢?
片段二:每周二晚放学后,学校所有老师都要到指定教室参加集体备课活动。今天正是周二,我们年级的所有语文老师又集中到了304室。有老师很失望地说道:“苏教版到底什么时候换教材啊,同样的内容教多少遍,实在是没什么新意啊?”好几个老师都有此感……最后聊到本周“小练笔”(除去教材中的7个习作外)写什么的问题,有个老师提议:我们让学生写“纪念抗战70周年阅兵”观后感吧,正好应时。大家都很赞同。
“契合点”:我的脑海里一下子想到将“片段一”和“片段二”进行互相迁移。于是我采取了如下的实施办法:
1.我利用早读课时间先让学生集中观看“抗战70周年纪念”分列式视频,期间允许学生之间“窃窃私语”,将自己所知道的“武器知识”或“历史知识”等悄悄分享给同桌。
2.第一节语文课上,先让四人小组互相说说观后感,再请一部分学生代表集中分享。
3.我选取了几张阅兵分列式解放军整齐行进的照片和学生校外“东倒西歪”、自由聊天的路队行进照片,放在一起,播放对比,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4.最后我简要讲了观后感的写作方法,出示了一篇范文。学生按提示集中打草稿。
本次的“德”“智”联手,以“智”为主的迁移,让我觉得很有收获,特别是两组照片对比之后,很多学生说得很到位,有的学生说:“平时我没觉得什么,可现在看了照片后我发现我们走的路队实在是太差劲了。”有的学生说:“看了解放军战士的整齐队伍,我感觉热血沸腾,没有想到走路也能有如此气势。”有的学生说:“我们走得那么差,老师您都没有直接批评我们,當时心里一定很失望吧。”特别是有个学生说:“我想提醒我们班同学都能自觉走好路队,很想将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我听后“大为赞赏”,并鼓励所有学生都来写写自己的感受,满足一下自己“写的冲动”。中午,我再次观察班级路队,可谓天壤之别。接下来的连续两周,路队都拿到了“特优”。
(二)无意地推进“多育互迁”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逐渐认识到实现“多育互迁”必须讲究教育的艺术,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新课改衍生出一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有很多新颖独特的地方,如“面向完整的生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从问题入手,重在方法与过程体验”等,为“多育互迁”的“无痕”推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去年中秋节时,学校鼓励各班自主举行小团体式庆祝活动。诸如此类的节日庆祝活动一般是由政教处牵头落实,算是一次德育类活动。为了搞好这次庆祝活动,我提前召开了班委会,尽量征求学生的建议与意见,力求以生为本。班级学生非常高兴,群策群力,编排了很多节目,彩排过程我几乎没有参与。看完表演后,我才发现学生的“能量”不可估量。有群体性的诗歌朗诵、各类歌唱和舞蹈表演,有抢凳子、踩气球等趣味游戏,还有很多绘画、书法“高手”的场景布置与道具彩绘,更有专门的“后勤保障”小组从中协助。比起学生“无痕”式的“多育互促”,我这个“局外人”自愧不如。
“多育互促”,还有很大的实施空间,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重大节日活动、学校各种课外活动等相结合,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具体五育方面的“问题”为出发点,回归生活,变“问题”为“契机”,融教、学、做于一体,让每个孩子都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实验小学)
编辑: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