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人地协调观 培养路径
2024-01-01高彦红史文慧石彦王小林李正源
高彦红 史文慧 石彦 王小林 李正源
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对人才的选拔提出了新的要求。教材内容与课标内容的与时俱进,引发了课堂授课方式的转变,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选取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相关内容,以具体情境典型案例的方式,进行不同情境下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路径的探究。
一、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概述
基于社会转型发展和新型人才培养需求,“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以下简称“三新”)的改革,从课程、教材及高考模式上都发生了新的改变。高考,在选拔人才、实现学生学业梦想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高考牵动着每个莘莘学子的心。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的招生模式。地处西北的甘肃省也在2021年实施了新高考方案,突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采用“3+2+1”模式,即由统考科目语文、数学、英语和学生自主选择科目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才的选拔,学生自主选择科目进行赋分制。地理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指向标,是面向一线教师深入解读教材内容以及整合、融合教材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课标”。基于时代转型、知识生产方式转型,湘教版地理新教材站在时代的高度,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理论指导,为新高考教学提供了新的资料和授课内容。
“三新”背景对一线地理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新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如何有效解读地理新课标,深挖新教材进行整合,制订教学设计,如何使地理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得以落实,这些都对培养符合时代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笔者认为,在地理课程设计中,要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人地协调观,并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获取地理信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及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目标。
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路径探究
(一)依托新课标、新教材,实现情境化教学
笔者选取湘教版高中地理1中的“土壤的形成”作为案例,基于大概念的指引,进行连续性情境设置:走向田野深处——黄土地生病了——黄土地变金土地,探究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具体培养路径,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知识点,并将知识点融入真实的生活情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人地关系的演变,了解人们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当地农民是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并改造自然环境造福人类社会的。
情境一: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的影响,如培育出了高产、肥沃的耕作土壤。甘肃通渭常河镇为典型的西北地区旱作农业区,经过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不科学的农业生产等,耕作土壤出现板结、有机质含量降低、耕作层和犁底层变薄等问题。下图为耕作土壤剖面图:
基于此,教师可根据学情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
1.在耕作土壤剖面图上指出农作物生长层面,并对该层的土壤性质进行简要的阐述。
2.针对耕作土壤出现的问题,请你为当地粮农提出合理的土壤改良办法。
该情境问题链的设置由易到难,由课本知识到实际生活情境,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对于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导向作用。第一问问题设置中提及农作物生长的土壤层面,在学生对耕作土壤剖面图有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该层为何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就很好理解了,考查了学生对耕作土壤剖面图的实际应用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第二问基于学生对土壤剖面清晰认知的基础上,针对耕作土壤出现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为粮农提出合理的土壤改良办法,问题难度进一步提升,由认知层面到应用层面,体现了由自然地理到人文实践,突出人地关系,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更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情境二:常家河镇粮农在农业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对问题土壤进行了改良。通过改良的土壤肥力大增,粮农种植了有机山楂园、间种有机草莓、土豆等作物,并以合作社的方式,解决了当地粮农农作物及农产品滞销的后顾之忧,使得粮农的钱袋子鼓起来,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人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对巩固脱贫攻坚成功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现实意义。
基于此,教师可根据学情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
1.帮助当地粮农制订改良土壤的具体方案。
2.当地农民是如何由粮农身份转为合作社创始人的。
该情境的设置是在情境一的基础上对所学地理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案例,也就是说情境一是课本知识的再次“回炉”,情境二是具体到某个区域,有针对性地、因地制宜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这也吻合了新课标提出的“现实情境”解决问题的新要求。那么如何因地制宜的应用就涉及地理学的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以该地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如何有效利用当地的资源进行社会经济建设,造福于人民。此情境第一问是情境一第二问的具体应用,教材上讲了好几种土壤改良的方案,但是如何选择适合该地的方案是重点,这就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辩证思维、综合思维、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筛选,选择出最佳的改良方案;第二问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改良土壤及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后,粮农身份的转变,需要学生利用综合思维进行思考,以及如何利用材料,将材料里面的有用信息进行整合加工,考查学生提取、解读、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境三:当地农民发现,自己种植的有机农产品出现滞销的现象,这也是当地老百姓最为头疼的。作为电商时代的有为青年,我们怎么帮助当地农户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为家乡的发展奉献自己的能力?
该情境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角色互换,开放创新的情境,紧密结合互联网时代电商的发展,各个电商博主为助农做着自己应有的贡献。学生对于电商非常熟悉,尤其是电商赋予了学生网络博主的身份,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如何做短視频宣传家乡的农产品热情高涨。这一情境体现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无形中落地并植根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对于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依托新高考、新要求,丰富素养路径
情境设置的过程中必须精研课标,深度整合教材,适当地做一些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在地理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设计情境,将每个知识点以情境的方式慢慢展开,学生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生成和素养的达标。基于情境的课堂总结与拓展环节是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措施。
情境四:党参为桔梗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忌涝怕高温,适宜在气候温和、光照充分、夏季凉爽,海拔在1500 m~2500 m之间的地方生长,后期生长需较多水分。以根入药,根体细长,埋土较深,茎叶营养价值高,可作家畜饲料。陇西县处于地形过渡带,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该地生态脆弱,年降水量230 mm~600 mm,且集中在夏秋季节,7月平均气温19.8℃,年平均气温7.8℃,年均日照时数约为2300多小时。陇西县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药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0%以上,其中白条党参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以初级产品为主。下图示意陇西县的位置和范围:
基于情境四,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
1.分析甘肃省陇西县栽培党参有利的自然条件。
2.当地农民移栽党参时,将党参幼苗水平放置后再填埋土壤,说明其原因。
3.说明陇西县党参种植对当地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影响。
4.有关专家指出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该地区应扩大党参种植面积。你是否同意专家提出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问题1:要求学生分析甘肃省陇西县对栽培党参有利的自然条件,教师在课堂中可引导学生从年降水、气温、日照时间、地形、土壤性质方面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问题2:要求学生说明农民种植党参过程中采取的科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党参的生长习性和劳动力方面进行说明,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问题3:要求学生说明陇西县种植党参对当地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影响,这也与新时代的生态观非常吻合。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进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协调观。问题4:设置开放性问题,能够培养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和角度看问题,并根据不同的角度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更能体现出新课改、新高考对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看法,选取“同意”和“不同意”两种观点,对不同的观点阐述不同的看法,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丰富了路径,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
学生课堂活動环节的有效实施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课堂中学生探究讨论环节必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情境中并充分参与其中,沉浸其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样学生会在无形中学到地理知识,并在情境活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地理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自然而然也就植根于学生的内心深处。
三、结语
2020年,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等六个省市新高考改革落地,并在高考中执行了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的“一次性总评价”转化为“过程性评价”,符合国务院在2020年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的“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笔者认为,针对目前“三新”背景下地理课堂的有效革新,事关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有效落实,对于学生今后生涯规划以及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笔者基于新课标、新教材,尝试从真实情境角度设置课堂活动,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落实人地协调观,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下社会生产各要素相互发挥的作用。对于新高考出现的“新情境”也是应对自如,不会出现学生学的没有考,教师教的没有考之类的现象,“三新”背景对于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革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在长期的自我反思与总结中,会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与教学水平,不断适应新时代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作者单位:1.通渭县教育局教研室;2.陇西县第二中学;3.陇东学院;4.漳县第二中学;5.通渭县第一中学)
编辑: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