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7月26—27日陇西县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2018-05-14谢向杰

南方农业·中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暴雨

谢向杰

摘 要 2017年7月26日,陇西县突发强降雨天气过程。本文主要针对本次突发的暴雨天氣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7月26—27日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受到青藏高压的影响与控制,高空低槽、西南急流与低层切变线是本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强盛的水汽输送与水汽辐合是发生本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另外,西南急流向甘肃一带输送水汽与暖湿气流,导致大气处于上冷下暖的形势当中,使大气层结的稳定性极差,极易产生上升运动。陇西县低层辐合、高空辐散的高低空配置,为产生上升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强降雨天气过程的发生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与热力条件。

关键词 暴雨;天气过程;陇西县

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1.083

陇西县位于甘肃的东南部、定西市的中部地区,位于北纬34°50′~35°23′、东经104°18′~104°54′,东部连接通渭县,南部临近武山县与漳县,西部与渭源县相毗邻,北部与安定区相互接壤。境内地势整体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全县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等特点。在其特殊地形与气候的影响下,陇西县为强对流天气的多发区,尤其是暴雨灾害更是多发,导致当地人民生命财产与工农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本文主要结合2017年7月26日陇西县突发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增强对于暴雨天气过程的认识,进而提高其预报服务能力。

1 暴雨过程概况

2017年7月26日,陇西县境内突发强降水天气过程,截至7月27日16:00,陇西县文峰镇24 h降水量达到最大,为158.6 mm,有4个区域站24 h的降水量都在100 mm以上,10个区域站24 h降水量在50 mm以上,21个区域站24 h降水量在25 mm以上。就陇西县而言,该站降水量为95.8 mm,目前已经打破气象资料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据初步统计,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导致陇西县文峰、马河、巩昌等9个乡镇共9 560人受灾。另外,有216户居民的房屋出现不同程度进水,56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还有3间房屋出现倒塌,有508人得到临时紧急转移。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295.2 hm2,还有185.5 km的硬化道路遭到冲毁。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 000多万元。

2 环流形势分析

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受到青藏高压的影响与控制,从500 hPa高度图(图1a)看出,副热带高压呈现出东西的带状分布,在河套位置区域存在有较为明显的低压槽,在其背面有西北气流产生,再青藏高压的影响下,导致强冷空气向南移动并逐渐侵入到定西市。

700 hPa(图1b)位置处陇西县受到低压外围气流的控制,导致从陇南至甘谷到陇西区域存在有暖湿气流输送,在陇南到陇西区域还存在有温度槽,这一环流形势导致大气层结的稳定性极差,进而为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850 hPa(图1c)位置处冷空气逐渐侵入到陇西县,在该区域低层存在有垂直上升运动且强度较强,为暴雨天气过程的持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触发作用。

由7月26日20:00 500 hPa(图2a)与700 hPa(图2b)能够看出,在陕西-甘肃-川东这一区域有低槽出现,并且都有西南气流产生。受到风速的影响,低层西南气流产生低空急流。除此之外,经过河套地区,低槽又侵入陕西与甘肃的交界地带,甘肃大部分地区均位于这一区域内。地面强冷空气向西延伸并逐步南下,再加上暖气流在南部地区汇集,导致大气暖湿气流结构极不稳定,导致出现此次暴雨天气过程[2-3]。

3 物理量分析

3.1 水汽条件

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持续与发展必须具备充足的水汽条件。通过分析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水汽条件发现,在甘肃-陕西-青海等地区存在西南气流且强度较强,在西南气流不断增强过程中,风速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辐合作用。与此同时,西南急流伴随着孟加拉湾水汽逐渐输送至我国的西北部地区。7月26日水汽通量散度位于青海地区且构成了较为显著的水汽辐合中心,其表现出的水汽辐合作用也较为明显。另外,7月26—27日陇西县

850 hPa的相对湿度呈现出一定的增加趋势,水汽通量大值中心也有所增加。由于可见在这一时间段内陇西县水汽条件比较充沛,进而促进了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

3.2 动力条件

7月26—27日,在甘肃上空850 hPa位置处存在有正涡度,并且表现出气旋式切变,而陇西县正好位于这一范围内,与此同时,陇西县中低空持续输送正涡度平流,这一形势导致陇西上空表现出低层辐合、高空辐散,为产生上升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强降雨天气过程的发生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动力条件。

3.3 热力条件

K指数是能够反映湿度条件与中低层稳定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一数值越大,表明层结越不稳定,对降雨天气过程的发生非常有利;K指数数值越小,表明层结越稳定,不易出现降雨天气。7月25日陇西县K指数数值较为稳定,在26日K指数呈现出减小趋势,导致大气层结的稳定性较差,进而引发了此次降雨天气过程。

4 结论

1)7月26—27日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受到青藏高压的影响与控制,高空低槽、西南急流与低层切变线是本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强盛的水汽输送与水汽辐合是发生本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

2)西南急流向甘肃一带输送水汽与暖湿气流,导致大气处于上冷下暖的形势当中,使大气层结的稳定性极差,极易产生上升运动。陇西县低层辐合、高空辐散的高低空配置,为产生上升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强降雨天气过程的发生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与热力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冬辉,梁艳.2015年7月27日阳高县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7(14):240-241.

[2] 周宝鹏.2013年8月23—24日陇西县暴雨天气诊断分析[J].自然科学:文摘版,2016(9):278.

[3] 王婉,王皓.2016年7月19—20日潍坊市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乡村科技,2017(23):87-88.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暴雨
暴雨中的凡人英雄
我在今日等待暴雨到来
“暴雨家族”有哪些个性
被风干的
暴雨突袭
暴雨袭击
暴雨过后房屋渗漏,接水“神器”们责无旁贷
暴雨将至(节选)
猛兽的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