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情与认同: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传播路径研究

2024-01-01何贝贝

传播与版权 2023年24期
关键词:汉绣

何贝贝

[摘要]技术赋权下的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播拓展了具身传播的实践场景。文章聚焦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实践和共情传播,以汉绣为例,从身体感知的角度出发,探讨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传播方式。研究发现: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传播优化路径应以体认为归宿,以互动为手段,以共情为目标,激发受者身体实践,引导受者身体参与,构筑受者身体认同,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身体理论;传统技艺类非遗;具身实践;共情传播;汉绣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强调,“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取得更大进步[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不仅是一项技术问题,还涉及人们的身体、情感、认知等多方面因素。我们探讨身体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需要在具身体验的基础上,将具身理论与非遗实践进行有机整合。基于此,文章以国家级非遗项目汉绣为例,探讨在身体理论视域下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播方式和路径,以期为汉绣以及更多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启示。

一、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播与具身传播的理论汇点

手工艺是一项重要的具身化实践,它通过双手与材料的接触使人的身心合一,完成心智上的认知。而身体理论认为,人类通过身体与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和交互,从而构建自己的文化世界观。在对身体民俗的探索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哲学意义上的“身”与“心”的对立[2]。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再到梅洛-庞蒂以及福柯和布尔迪厄的推动,社会科学范畴内的诸学科不约而同地突破“身心分离”的非具身性(disembodied)研究路径,转而关注“会思考、有感情”的身体。始于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提出的“身体技术”概念,人类学的视野回归到了对身体属性的研究,手工艺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一项反映社会文化的表征。

汉绣是一种流行于湖北武汉、荆州等地的传统技艺类非遗,承载着楚文化的遗风。2008年,汉绣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当下对汉绣文化传播的研究离不开“身体”的参与,非遗作为文化的载体,需要通过身体感知和身体行动来传承和传播。非遗依存于具体的活的生命体之中,而身体是非遗最为直接的存在方式[3]。在汉绣的传承中,传承人必须依靠身体形成的具身化知识在情景化的言传身教中完成传承活动,并在具象的身体实践过程中不断将默会知识转化为可共享的知识形态,最终实现汉绣相关知识和文化的习得与传承。而就汉绣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表现而言,传统的汉绣文化传播以主流媒体为主,而现今数字技术和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多的传播者将过短视频作为传播工具,创造出丰富的具身传播的实践,实现民间活态传承。

二、传统技艺类非遗具身传播的作用机制

(一)具身实践:从线上到线下感知非遗魅力

1.线上观看:视听结合吸引注意力

从身体研究的视角考察传统手工艺非遗传播,它不仅体现技术对身体的塑造,而且诠释了身体对技术实践的嵌入。正如率先提出“身体技术”(techniques of the body)概念的马塞尔·莫斯所言,身体是人第一个也是最自然的工具[4]。传统技艺类非遗通过身体展演和身体感知在传承人和受传者之间形成身體的良性互动,同时传统的传承方式以口耳相传为主,强调了传承人与受传者之间的身体互动与情感交流。而在短视频时代,汉绣传播更强调受众的主体性。现今短视频软件的使用门槛低,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创作。作为传播汉绣文化的主力军,汉绣传承人记录和传播非遗文化,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媒介嵌入短视频中,由此作为记录的身体更多地表现为将视角放在日常的刺绣活动之中,其目的是以微小的叙事角度展现刺绣制作过程,而此时的身体在其中充当的是记录的载体。

2.线下体验:从旁观到介入进行身体感知

离身感知只能通过部分身体来感知传统技艺类非遗的魅力,而作为需要主体参与的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更倾向于身体的全方位感受。这意味着观看短视频和使用虚拟交互技术可使人们形成对手工艺非遗的虚拟印象,而个体到实地完成具身实践则能够形成人和环境的耦合,这也将身体感知从视觉和听觉拓展到嗅觉、触觉甚至是味觉。受众通过短视频等媒介对汉绣文化进行感知时,与具体的汉绣形象之间还存在汉绣传承人的选择性注意,尽管汉绣传承人尽可能地加深受众的沉浸感受,但没有身体对汉绣的具身感受,受众仍处于旁观的状态,其感受到的汉绣形象也只是通过碎片式的记录所呈现的“拟态形象”。

传统技艺类非遗通过身体展演和身体感知在传承人和受传者之间形成身体的良性互动。笔者在对湖北红安绣活的田野调查中发现,部分受众在线上观看短视频之后会慕名来到线下的传承人传习所进行体验和学习。例如:红安绣活传承人陶文成、钟先梅为游客提供了体验所用的织机;国家级传承人刘寿仙也组织和承办多场研学活动和培训教育。传统技艺类非遗所体现的知识体系属于强调具身化的缄默知识,而缄默知识具有不明晰性和不可表述性,个体只有在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以及与同行的大量交流才能把握[5]。也就是说,线上的数字感知是受众了解汉绣的窗口,而其亲身体验才能真正地了解汉绣。

(二)共情传播:从情感愉悦到文化认同

1.共情体验激发情感愉悦

传统技艺类非遗短视频运用大量的身体特写镜头来突出人物局部的细节。此类传播内容并不展示刺绣作品的制作全过程,而是用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将汉绣的部分工艺流程、产品展示的画面进行拼贴,其中身体则作为表演的功能存在。戈夫曼的印象管理理论认为,印象在网络社会就体现为表演者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形式来展现自己并塑造自己的形象。由此,汉绣在新时代的活化就要直击受众内心,以非遗的美作为切入点,激发受众的情感愉悦,从而实现共情传播。

“共情”一词属于心理学概念,指观众对艺术作品或其他视觉形式的积极参与是身体与感知对象之间相互交流的体验[6]。在刺绣相关的短视频中,汉绣传承人有意识地构筑共情传播体系,通过视频中的视觉语言、声音和文案激发用户的情感,让用户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短视频的内容,并产生同理心。同时,用户在欣赏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作品时会产生审美愉悦体验[7],而这样的情感和愉悦体验经由用户的内化后会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反馈给汉绣传承人,由此促进双方在同一场域内的共情。

2.情感愉悦凝聚文化认同

一般认为,文化认同是人们对共有文化的确认。发展心理学研究者认为个体文化认同的构建和形成存在于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8]。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的本质在于通过仪式为人们提供一种身份确认和情感共鸣。传统技艺类非遗源于日常生活,体现了农耕文化,尤其是纺织文化,与生活密不可分。而汉绣短视频将日常生活和艺术相结合,全方位地展示了荆楚地区传承人的日常生活和非遗图景,通过声音和画面的搭配,让用户在听觉和视觉的融合体验中感受荆楚文化。例如,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立足传统文化,运用多种媒介技术,结合古典音乐和现代技术,打造了一场又一场视觉盛宴,让传统文化和精神在故事叙事的表达中被串联起来,引发受众共鸣,促进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多感官的体验可将受众的体认融于环境之中,使得传播主体、认知主体、环境三者相互耦合,实现共情体验。

三、技术赋权下以汉绣为代表的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播的优化路径

技术发展及平台推动为汉绣传承人、手艺人以及汉绣热爱者等群体带来数字赋权,各种媒介形式也拓展了汉绣传播的途径,改变了汉绣文化传播者的文化表达和传承行为的逻辑。在技术逻辑对社会政治、文化与生活的建构下,汉绣等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播必须以身体的主体性作为传播的基础,回归本源价值,真正能够与受众认知形成良性互动。

(一)以体认为归宿,激发身体实践

现有的身体参与主要以线下近距离体验为主,在当前媒介技术的大变革背景下,5G/VR/AR等技术为非遗传播添砖加瓦,技术的加持可调动受者的视、听、触等感官,使其获得对非遗文化全身心的沉浸式的感性体验,由此增强和提升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播的艺术性、感染力和冲击力。例如:敦煌艺术数字博物馆以全新的三维体验的方式,打破了时空、功能、内容和数据的限制,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观展的效果;央视推出的综艺《艺览吾“遗”》通过让明星沉浸式体验非遗,以明星效应促进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播。另外,随着元宇宙的发展,数字非遗或将登陆元宇宙,颠覆人们对非遗的传统认知,为人们提供虚实融合、实时交互的沉浸式体验。例如,用户通过元宇宙可将汉绣某一个绣品的物质载体输入刺绣的场景中,传承人手把手示范并教授完成刺绣,在虚实结合中,用户的身体、绣品与环境三者耦合为一,沉浸感让其深刻体会到身体的参与,由此对汉绣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二)以互动为手段,引导身体参与

根据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人们会在注意力集中在共同关注的对象或活动上时,分享他们的情绪,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并使其接受到仪式感。短视频平台为受众的“仪式身体”在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受众可以在虚拟空间内进行远程交流,例如,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进行互动和交流,表达对非遗文化的喜爱,并在大众自传播中扩大非遗传播的面向。此外,直播的发展给传者和受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场景,这种虚拟在场的数字化身之间的互动,能让认知主体从对非遗文化的抽象理解中抽离,转而获得更有代入感、交流感的体验。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播可以采用多重叙事方式,增加传受双方的互动,利用数字化媒体进行传播,为身体提供虚拟在场的可能性。例如:通过“直播+培训”的方式,红安大布传承人陶文成就在直播间教授受众如何进行织布;楚绣传承人汪宣珍将自己研究的针法制作成短视频发布在抖音平台上,其中走针穿线的动作清晰可见,使受众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她的针法、配色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双方的互动交流。

(三)以共情为目标,构筑身体认同

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的本质在于通过仪式给人们提供一种身份确认和情感共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传播的构筑的仪式不仅是本地人的仪式,而且是作为共同体的中华民族的仪式。因此,传播主体在传播非遗传统技艺、手法的同时,应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并进行故事叙事,真正地让受者形成价值认同。人类通过身体与周遭环境互动,形成认知、身体和传播相互耦合的动力系统。有学者研究了老汉口的市井文化,认为老汉口市井文化改变了汉绣的种类,也影响了汉绣的艺术风格[9]。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数字技术语境下,促进传统技艺类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充分发挥身体和技术相结合的力量,借鉴身体理论的思想,注重身体感知和身体行动的传承方式,面向传承人的生活实践,挖掘身体在遗产展演和传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加强传承环境和社会支持的建设,以促进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参考文献]

[1]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通知[EB/OL].(2021-06-10)[2023-09-11].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3076090.

[2]张举文.民俗研究视域下的身体与性别民俗实践[J].中国传统文化研究,2021(01):33-42.

[3]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J].民族艺术,2022(03):67-76.

[4]莫斯.人类学与社会学五讲[M].林宗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卢宁,卢辉炬.虚拟现实与缄默知识的获得[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71-74.

[6]李文冰,吴霞.融媒体环境下带货综艺共情传播策略[J].中国电视,2022(02):84-90.

[7]张璇,周晓林.神经美学视角的审美愉悦加工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21(10):1847-1854.

[8]闫琳,董蓓菲.从“文化探索”到“文化体验”:文化认同的形成机制及教育路径[J].全球教育展望,2023(01):32-46.

[9]冯泽民,叶洪光,万斯达.老汉口市井文化对汉绣艺术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196-198.

猜你喜欢

汉绣
为荆楚刺绣艺术树碑立传
新媒体背景下数字化赋能汉绣艺术创新高质量发展研究
荆风楚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绣
浅析汉绣的现状与发展
浅析荆楚汉绣的艺术表现形式及文化价值
汉绣艺术在当下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营销策略
浅谈汉绣的传承与发展
——米兰世博归来后的思考
荆楚汉绣研究综述
汉绣的发展历程分析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