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4-01-01郑青华

传播与版权 2023年24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郑青华

[摘要]新闻与传播专业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其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教学,有助于学生提升政治素质,培养新闻职业精神,完善知识体系。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教学,应遵循高度、广度、力度、温度和热度的原则。新闻与传播专业可以从激发专业教师能动性、优化专业课程设计、发挥学生主体性、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方面入手,推进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程;融合;实践路径

一、科学认识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新闻与传播专业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理应走在其他专业的前面。

首先,课程思政是提升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措施。作为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专业,新闻与传播专业必须始终把提升政治素质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课程思政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明确了新闻与传播专业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完善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成长为政治素质高的准新闻人。

其次,课程思政是培养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新闻职业精神的重要桥梁。新闻职业精神是新闻职业理想、观念、态度的集中表现,包括对新闻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的认识与坚守[2]。新闻职业在社会分工中担负着特殊的社会职责,记录了社会的进程,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新闻职业的重要性对从业者在职业精神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新闻职业精神的培养上,新闻基础理论研究、媒介伦理与法规、深度报道研究、高级新闻评论等专业课程是主渠道。新闻与传播专业将思政元素融入这些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新闻职业精神起到提速、增效的重要作用。

最后,课程思政是完善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渠道。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课程所传授的知识按照层次可以划分为事实性知识、方法论知识、规范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3],而随着思政元素不断融入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成为贯穿各类知识的线索。课程思政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这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传媒行业的现实问题。

二、准确把握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教学的原则要求

课程是思政教育的基本载体,专业课程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强意识形态属性,其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应遵循高度、广度、力度、温度和热度等原则。

(一)高度原则

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教学,必须坚持政治高度和学术高度相统一。政治高度要求专业教师提高政治站位,具有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思考和探索课程思政问题,寻找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契合点。学术高度则是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要求,新闻与传播专业属于研究生教育,其课程思政建设与本科教育有所区别,应从简单的认知和学习层面上升到思维和价值层面。高度原则一方面体现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思政教育应与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紧密结合,通过思政教育来增强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和提升学生的学术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体现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思政教育应贯穿研究生学术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对学术议题的理性思考和深入探讨中培养和锻炼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实现从事实认知到价值认同的发展。

(二)广度原则

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教学,应涵盖不同类别的课程,涉及所有的师生。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可分为公共课、专业学位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实践课等。课程类别虽然有差异,但是均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像学术训练与论文写作、信息检索与知识产权等课程,并非纯学术训练课程,使学生在论文主题选择、学术观点提炼的过程中提高政治鉴别、学术鉴别能力。此外,在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所有师生均是参与主体。其中,教师队伍既包括思政课程教师,又包括专业课程教师,还包括兼职研究生导师。根据《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既担任学业导师,又担任人生导师。同时,研究生导师也是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在学业和生活中,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接触最为频繁,对研究生的影响最大,其思想政治表现、治学态度等对研究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因此,研究生导师应秉承“坚持正确思想引领”的准则,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思政教育。

(三)力度原则

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教学的力度原则体现在融入的执行力、表达力和影响力。新闻与传播专业应从制度规范上确定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贯彻执行课程思政的相关要求,制订具有可行性的措施。教师不仅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还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思政元素表达出来。课程思政不等同于思政教育元素的照本宣科,而要努力将抽象的原理变成生动的道理。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教学不是形式主义,而是要对学生形成正向影响,让思政元素成为学生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

(四)温度原则

有温度的思政教育才能够被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就是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教学的温度原则。温度原则要求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教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不仅要进行知识的讲授,而且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业和就业中的难题。在将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运用有温度、有情怀、有品质的案例,使学生产生共情,保持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精神状态。

(五)热度原则

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教学,要体现时代感,与社会热点结合。例如:对北京冬奥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等时事热点,教师都可以将其作为鲜活的思政素材融入课堂,引导和激励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教师应深入挖掘具有时代感的思政素材,时刻关注新政策、新作品和新案例,定期更新课程思政的案例库。在专业课程讲授时,教师应多使用贴近时代、贴近实际的案例,以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三、深入探究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充分激发专业教师的能动性,优化专业课程设计,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一)专业教师能动性的激发

作为研究生课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课程思政过程中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课程思政最终要通过教师这一关键主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4]。当前,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一大难题就是专业教师从事思政教育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课程思政要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必须解决专业教师缺乏能动性的问题,这就要从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三个层面进行思考。

首先,专业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必须真正认可课程思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是统一的整体,但有的专业教师却把三者割裂开来,认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是其职责,而价值引领则不在职责范畴内。事实上,这是对人才培养任务和目标的窄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可见,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为中国式现代化而奋斗的高级新闻传播人才。因此,价值引领是专业教师必备的职责,课程思政是专业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

其次,专业教师要提升思政素养,明确思政教育的内容。新闻与传播专业教师有着深厚的学术素养,但是这并不等于其思政素养也同样深厚。要履行好价值引领的职责,专业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升思政素养。这就要求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思政教育活动,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学习党和国家最新的关于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政策文件。

最后,专业教师要提升思政教学能力。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是一门艺术,这要求专业教师具备高超的教学能力。专业教师必须主动钻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学校组织的思政相关的培训活动,对专业教师创新思政教学方法很有帮助。

(二)专业课程设计的优化

课程思政要融入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教学,必须从优化课程设计入手。这具体包括课程目标的明确、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将思政元素融入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教学,专业教师需要细化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将所有教学目标进行分解、排序,确定目标的优先顺序,其中,课程思政应被列为优先的教学目标。然后,专业教师需要挖掘和整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梳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连接点,巧妙地将其融入课程的讲义提纲,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对新闻与传播专业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闻职业理想等应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应创新使用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的专业性,增强育人效果。

(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当前,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教学存在学生主体地位淡化,教师习惯单向度灌输的弊端[5]。在课程思政融入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价值诉求,增强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具体来说,教师应努力构建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通过多种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与思政相关的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阅读相关文献,进行课堂汇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主动探究的一方,在讨论中提升对思政教育的理解程度。

(四)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

思政教育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的事,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共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当前,部分高校还未建立新闻与传播专业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具体体现在部分高校的新聞与传播专业不同课程之间、该专业所属学院与学校职能部门之间、该专业学位点与实习基地之间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的联动。因此,要深入推进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专业教师需要从学位点层面重新审定人才培养方案,突破不同类别课程之间的边界,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其中,重点是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联动,专业教师可以将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用于思政课程,同时思政教师也可以参与到专业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张晓锋.新闻职业精神论[D].上海:复旦大学,2008.

[3]王茜.“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04):64-68.

[4]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50-58.

[5]鄢显俊.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实践误区及教育评估[J].思想教育研究,2020(02):88-92.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