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云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机遇及挑战研究
2024-01-01刘又溪鲁天学刘圆圆
刘又溪 鲁天学 刘圆圆
“健康中国”视域下云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机遇及挑战研究
刘又溪 鲁天学 刘圆圆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通识教育教学部,云南 昆明 650224)
对“健康中国”视域下云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机遇及挑战进行研究,旨在为民办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指出云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机遇为:利于深化教学改革、利于促进体质健康水平、利于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其面临的挑战为:政策执行力差、体质不容乐观、健康教育缺失、锻炼效益不足、师资场地不足。基于此,提出对策:提升学生体育锻炼效益;配齐、配足体育场地及师资;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学能力;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健康素养;加快评估、监督体系建设,提升政策执行力。
健康中国;民办高校;体质与健康;机遇;调整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反复多次强调:将健康教育纳入到教育体系中……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等把青少年列为促进体育活动开展的重点人群,通过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使《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等。这表明国家下定决心把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作为实现健康中国的标志与途径。民办高校不断兴起与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对现有相关文献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对民办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策略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在“健康中国”战略下民办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更少,所以对云南省民办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对我国“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 健康中国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关系
“健康中国”是当前我国的重大战略之一,是积极应对当前国民突出的健康问题,必须关口前移,努力使国民不生病、少生病,延长人们寿命,是解决当前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引起了教育、卫生及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给学校体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有利于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及加强学生健康教育。而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有利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
2 健康中国视域下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机遇
2.1 利于深化教学改革
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学校体育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学校体育理应要有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的使命与担当,有利于学校以“健康第一”等为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将“健康第一”理念贯彻到学校体育改革的始终,利于学校体育补齐师资配备及补足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短板,以更好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保证学生至少掌握1项运动技能,保障学生每天课外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促进学校体育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学校体育教学转型升级。
2.2 促进体质健康水平
体质健康水平指个体体质健康水平,反映个体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等方面的情况。大学生是时代进步与发展的基石,体质健康发展是民族昌盛及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关系到工作的年限及效率。因此,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的指出:使《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这为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提出了学生体质健康的明确目标及要求,也将改进云南省民办高校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
2.3 加强学生健康教育
学校体育教学不仅仅传授给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及锻炼的手段与方法,更重要的是教授给学生健康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理解及掌握保健、卫生知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方式及生活方式。而当前,学校体育理论课普遍不受到重视,健康教育理念较为落后,保健、卫生等教育相对薄弱。《“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体系中。由于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健康中国”的本质与理念基本一致,这将为拓展学校体育内容体系,将健康教育融入、渗透体育健康课程中提供了重要机遇。
3 健康中国视域下云南省民办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挑战
3.1 政策执行力差
体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教育部门都非常重视体育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政府、教育部门颁布了《健康中国行动计划》及《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等政策及文件已不少于300份。这些政策、文件促进了学校体育卫生的发展,但由于政策评估体系及监督体系不健全,使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师资场地设备不足,课程改革落后,健康教育理念较差及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较为薄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学校体育发展,阻碍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3.2 体质不容乐观
学校体育的功能之一是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学校体育有重要责任。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对2014年云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与2010年云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比较得出:云南省男大学生速度、下肢爆发力及耐力素质继续呈下降的趋势,而女生速度、下肢爆发力、腰腹力量及耐力素质呈缓慢的增长趋势,表明云南省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学校体育改革形成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但学生体质依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应引起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的重视,应寻找漏洞,补齐短板,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3.3 锻炼效益不足
学生体质健康要得到发展,一定要有更多的锻炼效益进行施加。当前,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出行等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多变化,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校外体力活动逐年下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另外,学校体育地位有待提高,体育场地不足,体育课开课学时不足等现象普遍存在,加之受运动风险等负面影响,学校体育教学运动量及强度普遍较低,这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及运动锻炼效益的提高。因此,应构建起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体育干预措施,提升校内、校外学生的体育锻炼效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3.4 健康教育缺失
学校对健康教育的理解不够充分,不够重视,健康教育的观念守旧、落后,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多于身体健康。健康教育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大部分高校教师对健康教育的理解不一致,部分认为健康教育是辅助体育教学的,有的认为健康教育应贯穿到体育教学整个过程中……由此可见,教师健康教育能力薄弱,缺乏统一的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学校也没有开设健康教育必修课及相关的健康教法课程,怎样更好地将健康教育知识、理念融合贯穿于公共体育堂课中,是目前高校体育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缺乏健康教育的理念,得不到有效的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学生理解的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分离,只重视考试结果,不重视锻炼过程,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薄弱的体育意识,也没有理解“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导致大学生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3.5 师资场地不足
民办高校日益壮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多,而师资不足,体育教师薪酬低、流动性大且体育场地资源短缺严重。体育场地不够导致学生的课余锻炼场所被挤占,甚至出现专业训练的学生和课余锻炼的学生一起共用场地,致使学生的专业训练成效大打折扣。体育活动项目受限,室内场馆急缺,部分民办高校开设的公共体育选项课很丰富,多者达15项以上课程,而每项课程却约有40多人上课,项目和人数的增加使上课场地受限,室内课程变成室外课程,大幅降低了上课质量,同时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开设更多的课程,却没有足够的场地,也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稳定师资、提高待遇、修建场馆、扩充场地可以提高教师的归属感和积极性,也是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效益及体质健康的重要条件。
4 健康中国视域下云南省民办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对策
4.1 提升学生学校体育锻炼效益
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效益,应实现校内、校外体育锻炼效益的叠加,使“课内+课外”一体化。首先,“健康中国”的实现,需要联合政府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应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培育社区体育社团及协会,加强社区、学校场地向社会开放,营造良好的社会锻炼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其次,加强学校体育领导对体育的重视,提高优质资源的配置效率,不断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满足学生体育运动技能学习需求,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与手段。同时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及开展,实现学校体育锻炼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4.2 配足、配齐体育场地及师资
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西部地区学校体育场地仅占全国学校体育场地的23.75%,在学校总体教师数量满编的情况下,体育教师却相对短缺,且受体育教师待遇低、不被重视的影响,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以上数据表明,西部学校体育场地及师资配备不足。场地、设施是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基础,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云南省民办高校要发展好学校体育,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应按国家相关标准,配足、配齐场地与师资,保障学校体育更好地开展,满足学生体育锻炼及学习的需要。
4.3 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学能力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健康教育能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同时使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为增强学生体质,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学校可引进体育人才,补齐教师不足的短板,以增强健康教育理念,促进教学方法方式改革,带动学校健康教育改革及体育课程改革。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现有师资的培训力度,可聘请国内、外权威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也可引进优秀的业务骨干进行经验分享与交流,或是定期安排教师参加相关高端的学术论坛,以此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再者,学校人事部门可整合学校培训资源,引进国内、外的优质在线学习资源,让更多的体育教师在线学习,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以满足服务学生成长的需要。
4.4 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健康素养
民办高校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改变师生对健康教育的理解上的偏差,并付出于实践。全方位从身心健康出发,从健康观念的引导、健康知识的普及、自我健康的管理能力及健康锻炼的方式方法来提升学生健康教育素养,从以上内涵来激发学生改变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健康的、文明的校园文化。高校需加强《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落实,合理利用和优化健康教育资源,开展健康教育精品课、示范课,促进此类课程的教科研交流。学校每年组织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日及组织开展健康教育知识竞赛,鼓励学生参与卫生健康知识教育宣传。定时开展学生营养健康监测,采取学生营养干预措施,倡导膳食营养均衡。加强体育锻炼,践行相关文件精神,按照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每天课内锻炼1小时,课外锻炼1小时,充分利用大课间开展体育活动。强化高校体育教学及训练,从校园体育联赛、运动会选拔培养校队运动员,不断储备、完善学校体育后备人才,营造健康教育的环境、提升健康素养的良性循环。
4.5 加快评估、监督体系建设,提升政策执行力
政府、教育部门颁布的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的落地生根,需要分类、分层次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及办法并进行跟踪落实,避免出现相关政策、文件执行中出现形式主义倾向,并加强学校体育“管、办、评”分离的有效机制,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避免地方、学校实现共同利益而出现评估不客观、形式化严重及整改不到位的情况。通过引进第三方评估机制,研制出云南省民办高校学校体育发展标准,并加强学校体育发展质量评估方案的制定,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查,实现学校体育发展质量的动态监测,提升学校体育政策、文件的执行力度,促进学校体育政策、文件落地生根。
[1]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10-26(001).
[2]熊文.健康的追求与体育的坚守: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人文价值参照与审视[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4):373-379.
[3]陈思同,刘阳,唐炎,等.对我国体育素养概念的理解:基于对Physical Literacy的解读[J].体育科学,2017,37(6):41-51.
[4]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4.
[5]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535-697.
[6]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7]季浏,马德浩.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2019,39(3):3-12.
[8]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9):1274-1275.
Research 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of Private College Students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y China"
LIU Youxi, etal.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Yunnan, China)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健康中国”视域下云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策略研究,编号(2021J0875)。
刘又溪(1986—),硕士,研究方向:学生体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