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境与突破:学科核心素养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研究

2024-01-01马胜敏

体育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核心

丁 思 马胜敏

困境与突破:学科核心素养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研究

丁 思 马胜敏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0)

为推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探究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研究认为: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体系存在专业培养目标泛化、课程设置结构比例失调、课程实施不够深入等问题。建议:在培养目标上重点体现“育”;在课程内容上重点指向“练”;在课程实施上重点锻炼“传”。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学科核心素养

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指明了方向[1]。体育核心素养之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属于指向性目标。因此,从体育核心素养的角度探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是有必要的。2021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强调,要推进教师培训提质增效,助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并指出重点聚焦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2]。由此可见,国家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极为重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未来体育教师的主要来源群体,该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需紧跟时代步伐。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还存在问题。课程建设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环节,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为此,本文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旨在厘清大学体育课程在培养体育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为构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提出优化建议。

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新视角: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1.1 提升学生运动技能的水平

运动能力指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是个体所具备的形态、机能、素质、技能等因素在体育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它是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支持[3]。运动能力包含运动兴趣、运动技能两方面,学生的运动兴趣与运动技能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学生了解运动知识、获得运动技能、学会自主锻炼,是践行终身体育的前提条件,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需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教会学生1—2项运动技能。

1.2 塑造学生健康生活行为及习惯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和环境适应等,它是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必备保障[3]。健康行为贯穿日常生活,依托健康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习惯是健康行为养成的恒久性保障。学生健康行为以及习惯的培育主要包括身体健康(如经常锻炼的运动习惯、了解一些身体疾病知识等)、心理健康(如积极应对困难、尊重他人等)。

1.3 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指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它是以身体为主体所形成的高级认知,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首要基础[3]。品德是学校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无比重要的一项教育,体育品德是德育与体育两项重要教育的结合。学生体育品德的培养主要包括:尊重他人的兴趣和需要,尊重比赛规则和裁判,运动中不故意伤害他人。

2 “学生体育素养培育”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在逻辑

2.1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2.1.1专业培养目标泛化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对高校体育师范生的培养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当前高校体育师范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一方面,专业重合的培养目标设置重叠,造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任务过重。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专业是两个不同的专业,高校体育师范生既要求具备体育教师应有的教学等能力,又得掌握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的知识。学生难以做到两头兼顾,导致体育教师的社会认可度不高,还可能导致学生“错位就业”。另一方面,培养目标的设置比较泛化。学生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无法判断自己是否达成了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培养目标对未来体育教师的培养起到“统领”的作用,因此,学校有必要进一步细化其培养目标。

2.1.2课程内容设置结构比例失调

体育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是通过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来实现的,课程是体育教师职前教育的载体,是落实专业特色的最有力抓手[4]。但是,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现实情况与理想状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安排不恰当。体育必修课程相较选修课程高出许多。在本科阶段前,体育专修生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在训练中,本身文化素养比文化生要低。因此,本科阶段如果过于注重体育术科,忽视了人文等选修课程的发展,其结果会造成体育专修生科学文化等素养的缺失。其次,通识课程所占时长过多。部分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不仅把许多课程放在通识教育之中,甚至有些还列为必修课,学时数达800多个学时[5]。由于通识课挤占学时过多,导致其他类课程学时不够,最终影响未来体育教师的培养质量。最后,教育类课程有所欠缺。调查发现专业课程平均开设81.8学分,一般占到专业总学分的1/2以上,而教育类课程平均开设学分仅为18分,仅占11%[5]。如此安排可能会导致学生体育专能业能力与教学力的严重不平衡。

2.1.3课程实施不够深入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提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安排要在10—12周左右。可见,教育实践的重要性得到了提升。但是,教育实践执行方面还不够深入。一方面,教育实习效果不佳。在传统的培养体系中,教育实习是绝大多数高校体育师范专业教育实践的唯一环节。教育实习集中通常放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在前期学习理论知识时无法深刻理解。另一方面,对教育见习的重视程度不高。教育见习作为教育实践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主要表现为在教育见习上没有相应的标准和严格的要求。一些院校的教育见习流于形式,并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许多学生一头雾水,不知道如何听课、听什么,导致教育见习效果不理想。

2.2 面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2.2.1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应聚焦促成学生“情品双备”能力

情,指体育情感;品,指体育品格。前者是体育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后者是体育核心素养的必备要素。在具备体育情感与体育品德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塑造体育精神[6]。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体育品德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体育学科的独特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个体需求等,把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全过程,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因此体育情感与体育品德缺一不可。体育师范生的培养应聚焦促成学生“情品双备”能力。“情品双育”的重点在于“育”,主要是指“育心”,激发学生自身的优良品质,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参与体育活动与竞赛等,使学生在运动参与中获得情感体验,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体育品格。因此,“育”对培育学生“情品双备”十分关键。那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注重发展其育人能力,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与体育品德;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理论和丰富的教学方法,为培育中小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做好充足的准备。

2.2.2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应注重培育学生“能习相随”能力

能,指运动能力,习,指运动习惯。前者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核心要素,后者是与运动能力相伴而生的。中小学生拥有了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才能投入运动实践中去[7]。当学生具备了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才会真的运动起来;反之,仅属于纸上谈兵,无法达到运动效果。因此,体育师范生培养应注重培育学生“能习相随”能力。培养运动能力关键点在于“练”。因为,运动能力大小是通过不断“练习”才能得到提高。培养运动兴趣的关键点在于“趣”,体育课程有趣味性才能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课堂之中。所以,“练”与“趣”是培育学生“能习相随”的关键。体育师范生的培养要注重发展对“练”与“趣”的把握能力。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体育游戏在课堂中的作用,并能够运用于教学中。

2.2.3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应瞄准服务学生“知行合一”

知,指健康知识,是健康行为的前提。学生掌握生活中必备的一些健康知识,才能在运动中表现出正确的体育行为。行,指健康行为。一方面,健康行为能反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健康行为也能够让“健康第一”理念落到实处[7]。因此,体育师范生的培养应该瞄准服务学生的“知行合一”。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合理有效的“传”是至关重要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通过体育教师对健康知识与行为的讲解和示范,逐步形成整体认知的。因此,体育教师“传”的能力对学生“知行合一”的培育至关重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注重发展“传”的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丰富学生的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让其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起到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二是培养学生的讲解示范能力,使其能够精准表达教学内容。

3 基于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体育师范生培养改革路径

3.1 培养目标重点体现“育”

在中小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引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应进一步细化且多样化。首先,培养目标应明确培育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品德。高校无法满足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的最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体育教师,师风师德是学校重点关注的方面。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应明确提出促进学生体育品德的养成,促进学生“情品双育”的能力。其次,培养目标应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运动技能情况,聚焦于培养具有体育核心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目标要具体化,根据学校与学生自身情况,明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运动技能。最后,培养目标多样化,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满足“未来体育教师”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学生主动锻炼自身专业技能,达到“能习相随”的状态;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此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3.2 课程内容重点指向“练”

基于中小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需要合理安排、创新优化。第一,专业课程多样化,有利于学生“一专多能”的发展。专业能力是体育教师必备的能力。除了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等课程以必修形式开展,还应提供多样化的其他术科选修课,发展适合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另外,通过理论学习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正确合理的指导学生“练习”的量与强度。第二,减少通识教育课,增加涵盖健康知识的理论课程。合理挑选通识教育的内容,取消作用薄弱课程内容,在提升学生的人文、艺术、科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体育品德。健康理论课程是学生获取健康知识、了解健康行为的主要途径。学生掌握了健康知识,才有利于养成健康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第三,适度增加教育类课程。教育类课程是学生学习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主要课程。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这一类课程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决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传”的能力。

3.3 课程实施重点锻炼“传”

首先,学生在教育实习中要坚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在“体育教材教法”课堂教学中,可采取学生讲课、片段教学、教师评课环节来锻炼学生讲解示范的能力,这也是学生“传”的能力提升的一个通道。其次,保障教育实习时长,增加教育见习次数。学校要严格执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规定的教育实践时长,可延长,但不可缩短。一般来说,可从普遍的1次教育见习增至2—3次,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见习要避免流于形式,而应聚焦增强学生对教学实践的理解。因此,在教育见习前夕,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了解具体的教学流程以及如何看课。最后,丰富教育实践形式。学校应重视教育调研环节,让学生深入调查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现实角度去思考问题。

4 结语

基于全球化时代人才的核心素养要求,梳理核心素养相关理论研究,探索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路径,有助于培育优质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衔接。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需以中小学体育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改革,根据学校自身特色,着重发展中小学生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素养。

[1]一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9):34.

[2]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3/17/content_5492287.htm.

[3]季浏.《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实验版”的继承与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3):196-203.

[4]刘世磊.困境与出路: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发展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44(2):121-126.

[5]张赫,唐炎.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J].体育学刊,2017,24(1):110-114.

[6]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思路与多元途径[J].体育学刊,2017,24(5):16-19.

[7]赵富学,程传银.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化的引领与培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44(6):104-109.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of Futur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 Based on Discipline Core Literacy

DING Si,etal.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ouzhou 412000, Hunan, China)

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HNJG-2020-0596);2020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C0641);2020年湖南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0A04)。

丁思(1998—),硕士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马胜敏(1979—),博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与体育管理学。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