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性述补结构“V 得/不了”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
2023-12-30周红
周 红
(上海财经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433)
“V 得/不了”是使用频次非常高的能性述补结构。不管是朱德熙两类说[1]125-126,132-133、丁声树等三类说[2]60-62还是赵元任四类说[3]211-212,均将“V 得/不了”单列。学界多关注二者的语义分化与动词小类。如李宗江将其语义分化为“了”实现的可能性和“V”实现的可能性[4]。林可将其分为“V 尽数解决受事或客事的可能性”和“V实现的可能性”两种语义,前者必须有数量成分,如“这个体育场容纳不了五万人”[5]68-69。这是从语义指向来看二者的分类。进入“V 得/不了”中“V”的小类,语义也不同。如郭志良认为静态形容词和动态形容词可进入其中,前者构成的“A 不了”强调性状变化的结果,后者构成的“A不了”强调性状变化的过程[6]25-27。柯理思认为若形容词进入“V 不了”,则施事对事件的“可控”特点就消失了,“形容词+不了”偏于认识情态意义[7]75-77,这一研究从情态角度考察“V 不了”,对我们很有启发。
学界对能性述补结构肯否式使用频次不对称的原因从肯定强弱程度、历时语法化、认知基础、语用逻辑、对举对象范围等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8]29-37。本文将结合自建600 万字当代北方作家小说语料库,从情态角度讨论“V 得/不了”的语义类别,并从情态类别、语义演变、句法环境与表达功用等方面分析二者的对称与不对称。
一、情态类别的对称与不对称
情态表达“说话人对命题的真值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表达出的主观观点及态度”[9]23。情态可分为动力情态、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10]5-9,理据分别对应于自然法则、制度法则和理性法则[11]11。动力情态与句子主语的能力和意愿相关,道义情态涉及允许和义务,认识情态涉及证据和常识为基础的推断,三者之间存在主观化[12]14-21。根据600万字语料库统计,“V得了”156例,“V不了”990例,后者是前者的6.3 倍,可见二者使用频次差距之大。下面讨论二者在情态类别上的对称与不对称,如表1 所示:
表1 “V 得/不了”情态类别统计
(一)动力情态上的对称与不对称
“V得/不了”多表达动力情态。我们认为,“V得/不了”表动力情态,内在能力和客观条件均有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V 得/不了”在动力情态小类的使用频次上一致,表现为内在能力>条件可能(“>”表示“多于”)。二者对称性较强,不对称在于“A 不了”可表内在能力,相应的“A得了”则表条件可能。
1.“V 得/不了”侧重表内在能力,是叙说者对由于在客观情况下动作者自身主观条件(包括生理、心理、技能、权力等)或实体自身属性导致能否实现某事件的主观认定。进入其中的“V”均是自主动词。V 可以是承受坚持义的动作动词,如:撑、承担、承受、混、坚持、忍、忍受、受、挺、支撑等,该类与生理心理条件可能均有关系,如例(1)(主客观条件用波浪线表示,“V 得/不了”用下划线表示,下同);V 可以是与技能有关的动作动词,如:锤、翻译、干、讲、教、写、学、演、装(假装)等,如例(2)。
(1)圆圆:人家干了儿童团,人家就不干少先队了,我呢,儿童团少先队,两副重担,压在我一人身上,我承受得了么?(《我爱我家》)
(2)好的砍山就像好的文学作品都是往人脑袋上钻眼儿的工作这那是领了钱只会误人子弟的老八板语文老师们教得了的。(王朔《看上去很美》)
其它进入的自主动作动词往往与主观条件(包括思维、能力、权力等)有关,如:办、帮、答、打动、代表、代替、懂、发现、发明、改变、管、记、接受、解决、解释、救、理解、骗、认识、实现、适应、收拾、应付、治、做等。下面例(3)“代表不了”是“他”由于自身主观条件(社会经验不够)不能实现代表新中国的事件。
(3) 陈大妈:他能代表咱们新中国么?他代表不了嘛您说是不是?
傅老:啊那倒是,他代表不了!(《我爱我家》)
V还可以是性质形容词,如:矮、大、高、快、强、习惯、小等。这说明实体性质可能性,归为动力情态中的内在能力。该类仅用于否定式“A 不了”,多为比较句“A 比BA 不了+不定数量成分”或“A/V 不了B”中,如例(4);也可以是非比较句,如例(5)。
(4) 我虽然比她大不了几岁,却像个老头子,学历史的人都是这样的;而公司是谁开的,在历史上也查不出来。(王小波《未来世界》)
(5) 他这么干,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成年累月。我一直忍着,我想我终究会习惯的,可我总也习惯不了,……(王朔《过把瘾就死》)
以上“V 得/不了”主语都是有生命的人。主语也可以是无生命物。例如:
(6) 对吧,一两句气话,一两句豪言壮语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CCTV《对话》2001 年11 月26 日)
2. “V 得/不了”表条件可能,是叙说者对由于客观条件导致人或无生命物能否实现某事件的主观认定。“V 得/不了”进入的动词可以是与身体部位相关的动作动词,如:吃、穿、登、扔、走等。下面例(7)导致“吃的了”的是客观条件,内在能力不起作用。
(7)和平:那还用问嘛,吃饺子呗,圆圆还没当大款呢,吃的了满汉全席么……(《我爱我家》)
V 可以是心理动词,如:爱、想、忘、忘怀等,该类与心理条件有关。例如:
(8) 康大力:妈!你爸爸当初就在这儿卖了你的?
康顺子:对了,乖!就是这儿,一进这儿的门,我就晕过去了,我永远忘不了这个地方!(老舍《茶馆》)
V 也可以是非承受义的自主动作动词,如:安排、摆脱、避免、办、保护、保证、报复、分配、改、干、顾、救、烤、买、瞒、骗、生活、睡、逃、听、摇动、做等。例如:
(9)98 年的实际使我们认识到了,完全靠两根钢轨是维持不了我们正常经营,也保证不了生存。(CCTV《对话》2002 年7月16 日)
“V 得/不了”表条件可能,客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多用于条件句。例如:
(10)要不是鬼子糟践女人,谁能舍得了家呢!(老舍《残雾》)
(二)道义情态上的对称与不对称
“V 得/不了”一般不表道义情态。我们发现,“大不了”具有道义许可义,已经词汇化,如例(11)。
(11)秀梅:先干活吧。货不出手,甭说加班费,连工钱都发不出的。
工人:别拿这个吓唬人。大不了破产。我们把机器都搬回家去。(《北京人在纽约》)
例(11)“大不了”是副词,意思是“至多也不过”,叙说者“工人”不认同他人“秀梅”的看法“先干活吧。货不出手,甭说加班费,连工钱都发不出的”,提出“别拿这个吓唬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道义上认为可以去做的最坏打算是“破产”。
(三)认识情态上的对称与不对称
“V 得/不了”可表认识情态,是叙说者在某条件(包括假设条件)下根据常识对命题的现实可能性进行的推测。“V 不了”前面可出现“大概、恐怕、肯定、一定、准保、我想、我看”等表推测的情态动词。进入其中的V 可以是非自主动作动词,如:成、活、赔、胜利、死、完、消灭,已经词汇化的是“免不了”。例如:
(12)红拂永远成不了剑客,这是因为她不能从剑术的精进里得到乐趣。偶而她砍中了苍蝇,就“啾啾”地尖叫着“砍中了”,扔下剑跑了。(王小波《红拂夜奔》)
(13)80 年代初,第一次带着未婚妻回老家过年,自然免不了享受贵客待遇。(《人民日报》1995 年)
相应的“V 得了”多用于反问句中。例如:
(14)健康的双腿岂可随意让人观看!尤其是方振宇,他看得双眼发直,只差没流口水。身为艺术家却为美色所诱,这哪能成得了大事?(BCC 沈苇《神秘恋人》)
V 也可以是性质形容词,如:错、低、调皮、高、高兴、好、好听、坏、假、快、懒、烂、胖、胖、轻松、少、舒服、踏实、痛快、香等,已经词汇化的是“大不了、短不了、少不了”。例如:
(15)陈大妈:哎哟,老傅啊,您写的文章还用看哪,准保错不了,肯定说的都是我们群众的心里话,……(《我爱我家》)
(四)估价上的对称与不对称
除以上谈到的基本情态概念外,还有边缘情态概念“估价”,其“所指不是特定时间发生的事件,而是潜在的可能事件”[13]64,介于义务情态与认识情态之间。“V 得/不了”也可表估价,进入的V 是估算义动词,如:值、算,如例(16)。“大不了”已经词汇化为形容词,表示超出寻常,很突出,如例(17)。
(16)大卫:也许吧。我不喜欢这样。起明:我不是想送给你。只是抵押。这只表值不了三百块?(《北京人在纽约》)
(17)起明:阿春,到底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北京人在纽约》)
二、语义演变的对称与不对称
“了”表“完毕,了结”,出现于汉代,如例(18)。六朝至唐五代,“得/不”与“了”并列,可以单独做谓语,如例(19);也可用于动词短语之后,如例(20)。
(18)晨起早扫,食了洗涤。(王褒《僮约》)
(19)而齐氏全无斟酌,虽有当年权格,时蹔施行,争地文案有三十年不了者,此由授受无法者也。(《通典》卷二)
(20)若临官受取,金钱山积,发觉则自恤得了,免退则旬日复用者,曾、史亦将变为盗跖矣。(《抱朴子》外篇)
(一)宋元时期:“V 得/不了”动力情态义的产生
宋元时期出现能性述补结构“V 不了”,表动力情态。“了”表“完成、结束”义,可搭配“吃、穿、使、说、洗、用、做”等,例如:
(21)丞相那吃不了的茶饭,告些儿与须贾食用,便死呵,做个饱鬼。(高文秀《须贾大夫谇范叔》第四折)
“了”虚化,可搭配“离、受、断、绝、受用、改、遮、还(huán)、扫、送”等,如例(22)。这时能性述补结构“V 得了”的用例较少,如例(23)。
(22)(旦云)秀才与我休书,我受不了这般穷。(店小二云)少了我房钱,不要你头房里住,你梢间住去。(郑廷玉《宋上皇御断金凤钗》第三折)
(23)众问其故,即书偈曰:“丘师伯莫晓,寂寂明皎皎。日午打三更,谁人打得了?”投笔而逝。(《五灯会元》卷十八)
我们发现宋元时期“V 得了”中“了”多是“明白,理解”的意思,可搭配“辨别、读、解、看、理会、判别、晓、学、识”等,又如:
(24)都读得了,方可循环再看。如今读一件书,须是真个理会得这一件了,方可读第二件……(《朱子语类》卷一百四)
(二)明代:不能完成义“V 不了”用法成熟
明代时“V 不了”动力情态用法逐渐成熟。“了”表“完成”的用例较多,除“吃不了”外,其它用法现在已经不再是“完成”义,已经虚化,如例(25)。
(25)灯映月,增一倍光辉;月照灯,添十分灿烂。观不尽铁锁星桥,看不了灯花火树。(《西游记》第九十一回)
这时期还有“V(P)(一)个不了”用例,如例(26)。清代该用法较多,如“说个不了、把玩个不了、认祖宗个不了”等。
(26)桂迁东指西画,处分家事,童仆去了一辈又来一辈,也有领差的,也有回话的,说一个不了。(《警世通言》卷二十五)
(三)清代:“V 得/不了”情态用法的发展
1.清代时表不能完成的“V 不了”用例数量大大减少,这是因为同期出现了功能相同的“V不完”,如例(27)。“V 不完”逐渐代替了表不能完成的“V 不了”,至现当代“V 不了”仅保留在“吃、喝”类消耗义动词带定量成分的情况中。
(27)杜慎卿拿茶来泡了一碗饭,吃了一会还吃不完,递与小子拿下去吃了。(《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
清代“V 不了”出现认识情态、估价以及道义情态用法,分别例如:
(28)当铺撰的利钱儿,俺娘儿们家里做伴儿过着,你一个做官的人,不时少不了人上京,有甚么使用,捎甚么东西,有个铺儿,撰着活变钱,也甚方便。(《醒世姻缘传》第八十四回)
(29)何止八百两!那珍姨是八百两,俺大爷值不了八千两?(《醒世姻缘传》第四回)
(30)赛玉笑道:“他是姓金的,我总不好说他姓银。”我道:“大不了一个姨太太罢了,怎么便大出丧起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八回)
清末民初出现了“A 不了”用法,其动力情态和认识情态用法如例(31)、例(32)。
(31)论个头我比你大,论岁数我也比你小不了多少,谁是你的外甥?(《三侠剑》第三十四回)
(32)小孩笑说道:“你认准了是我吗?”卖烧饼果子的说道:“认准啦,那是错不了哇。”(同上第一回)
2.清代之前“V 得”使用较多,覆盖了“V 得了”的虚化用法。二者功能有所重合。明代时“V 得”用法渐趋成熟,其道义情态用法渐多,与“V 得了”的功能开始分离。同时,随着“V 不了”用法成熟,清代其相对应的肯定形式“V 得了”数量激增,搭配的动词有“熬、报、比、夺、管、活、扛、跑、破、胜、受、算、逃、学、赢、走”等。例如:
(33)宝玉忙道:“若走得了,必请太太的安去。疼的比先好些,请太太放心罢。”(《红楼梦》第三十五)
“舍得了”“舍得”均表意愿,清代时还并用,至现当代时仅使用“舍得”。例如:
(34)依我说,竟别碰这个钉子去。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下去的,那里就舍得了?(《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35)湘莲道:“我这下处在北门外头,你可舍得家,城外住一夜去?”(《红楼梦》第四十七回)
由上分析,“V 不了”用法的成熟明显早于“V得了”。明代是能性述补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V不了”主要表示不能完成。清代时“V 得/不了”语义虚化,其语义范围远远大于其它“V得/不C”,逐渐成为使用频次极高的能性述补结构。
三、句法环境的对称与不对称
“V 得了”“V 不了”所在句法环境差异较大。统计600 万字语料库,具体列表如下:
表2 “V 得了”“V 不了”所在句法环境统计
“V 得了”多用于反问句和广义因果句中,“V不了”则多用于陈述句,尤其是条件句和因果句。二者在句法环境上存在较大的不对称性。
(一)疑问句和条件句
疑问句(尤其是反问句)和条件句是典型的非现实语境。“V 得了”多用于疑问句,其疑问句形式多为反问句。例如:
(36)燕红:那我也只骗你一人啊,你这连我爸都捎上啦。
志新:你以为我爸就跑得了吗?——等他回来你瞧着!(《我爱我家》)
“V 不了”较少用于疑问句,可用于反问句,还用于揣测问和附加问,分别例如:
(37)起明:我不是想送给你。只是抵押。这只表值不了三百块?(《北京人在纽约》)
(38)鲁豫:好,您既然把这问题上升到了人权的角度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不过我心里面就觉得您就怕回家交不了差呗?!(《鲁豫有约》)
(39)“何斌我告诉你,如果我查出来是你干的,或是知情不报……”“你都饶不了我对吧?”黑子接话茬儿。(钱刚《唐山大地震》)
“V 不了”多用于条件句中,可以是假设条件句(显隐“如果/要是/一……就……”等),让步条件句(显隐“即使/就算/再/别说/连……都/也……”),无条件句(显隐“无论……都/也……”)或充分条件句(显隐 “只要……就……”),使用频次依次为:假设条件句>让步条件句>无条件句>充分条件句(“>”表示“高于”)。相比而言,“V 得了”用于条件句中的用例极少,使用频次依次为:让步条件句>假设条件句>必要条件句>充分条件句>无条件句。“V 得/不了”不突显关联词语的情况较多,如例(40)。“V 得/不了”均可进入“即使/就算/再/别说/连……都/也……”等让步条件句中,但不同的是“V 不了”还可进入“V都/也V 不了”“疑问代词也V 不了”,分别如例(41)、例(42),“V 得了”则不能进入。“V得了”可进入必要条件句,如例(43),“V 不了”则不可以。
(40)学田租给人家种,有田租可收,一时用不了的,可投入典商生息,让死钱变成活钱。(余秋雨《千年庭院》)
(41)主:所以你心里会觉得你欠这个家里特别特别多。
女:特别多,就是我觉得我怎么还都还不了。(《搜狐,谁在说》)
(42)山村,一个个山村,重新延续起傩祭傩戏,这该算是一件什么样的事端?真诚倒也罢了,谁也改变不了民众真诚的作为。(余秋雨《贵池傩》)
(43)王利发:听听,又他妈的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老舍《茶馆》)
(二)广义因果句
能性述补结构表示在主客观条件下叙说者对某事件可能性的主观认定、主观态度以及对某命题可能性的主观认识。主客观条件与某事件、某命题可能性二者的关系映射到句法上除体现为条件句外,还体现为因果句。因果句最易体现条件与结果之间推导关系。这时条件可以是已然的事件,如例(44)“她拒作自我批评”;也可以是未然的事件,如例(45)“今天省上有一个重要的会议”;也可以是观点或想法,如例(46)“他们跟你太熟”。
(44)由于她拒作自我批评,工作也就分配不了。(游雨霁《悲剧式的人物——李敏》)
(45)今天省上有一个重要的会议,他爸爸来不了,……(钱刚《唐山大地震》)
(46)兄弟为你好啊,他们跟你太熟,下不了手。赶紧找个大夫接骨,没两天就好了。 (《武林外传》)
使令句也是广义因果句的一类,可使用“使、令、让、确保”等使令动词,其前的内容是原因,其后的内容是结果。例如:
(47)要创新政策环境,制定实施一揽子政策举措,确保疏解对象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批复)
“V 不了”看似出现在转折句或递进句中,但从更大的语境来看,仍然是因果句。转折句体现为客观条件应导致可能性发生但实际没有发生,如例(48)“佟湘玉”“入不了门”与“学了半年多”之间具有转折关系,但其原因出现在后面,即“嫂子脑子笨”。递进句体现为客观条件与可能结果之间具有递进关系,如例(49)“管不了”与“不该我们管”之间具有递进关系,但其原因出现在前面,即“我们是民间组织,只负贵办好自己的事情”。
(48)佟湘玉:额学过,学了半年多,实在是入不了门儿。莫小贝:那我也入不了门。佟湘玉:胡说,嫂子脑子笨,你脑子也笨啊。(《武林外传》)
(49)我再三给同志们讲,我们是民间组织,只负责办好自己的事情,不要去插手那些不该我们管,我们也管不了的事情。(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V 不了”还可用做结果补语和程度补语,程度补语实际上也是一种结果补语,因此也可看作是广义因果句的一种。例如:
(50)志新:没你的事儿志国——小凡,叫爸来吧。小凡:爸您快点儿啊,我们都饿得受不了啦。(《我爱我家》)
广义因果还包括原因隐含在句中或者隐而不现。下面例(51)原因“一个人”用做状语。
(51)井奶奶:三嫂啊,挑半桶吧,我一个人喝不了那么多水!(老舍《全家福》)
“V得了”用于因果句,一般与“V不了”对举。如例(52)“受得了”“受不了”对举,表达反问语气,但其原因是前面出现的“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
(52)李三: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老舍《茶馆》)
(三)对话中回应句
“V 得/ 不了”多用于对话中,分别占76%、86%。可用于是非问的回应,需要回答是或否。即如果是非问使用“V 得了吗”,回答是“V得了”或“V 不了”。如例(53)“和平”提出是非问“您这么大岁数您受得了这个么”,“傅老”回答是“受得了”。
(53)和平:爸爸,爸爸您瞧什么书呢?怎么一惊一乍的?不是好书您别瞧啊,您这么大岁数您受得了这个么……
傅老:不要紧,我受得了。(《我爱我家》)
“V 得/不了”还可用于回应前一说话者所说的事实、想法或观点。可以是反驳,如例(54)“燕红”提出自己的想法“万一要是赔了,我可得把话说头里……”,“志国”安慰“燕红”,否定前面的想法,认为“赔不了”。也可以是赞同、附和,如例(55)“刘常胜”认为“这号事长不了”,“梁师傅”赞同他的观点,也回应“长不了”。也可以是不置可否,如例(56)“卫默香”提出询问“凌云怎么样”,“齐母”则不直接回答,用“随她去,管不了”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54)燕红:万一要是赔了,我可得把话说头里,它不是那么回事儿……。
志国:放心放心,赔不了,绝赔不了,我知道你绝赔不了,你就不在这儿吃了吧,燕红啊……(推出燕红)(《我爱我家》)
(55)刘常胜:我看,这号事也长不了!
梁师傅:长不了!我常想,咱们有毛主席,一定能做出比祈年殿还美的活来!(老舍《春华秋实》)
(56)卫默香:凌云怎么样?还没干腻哪?
齐母:随她去,我管不了!我反正不上她那儿去买东西!(老舍《女店员》)
“V 得了”用于回应句,还可与“V 不了”对举。可见,除了疑问句、否定句外,对举形式是“V 得了”使用的重要语境。例如:
(57)傅老:啊,和平呢?又跑哪儿去了?我准备利用吃饭前的这点时间开个小会,她人呢?
圆圆:爷爷您放心,我妈她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我就不信她一辈子不回家。(《我爱我家》)
四、表达功用的对称与不对称
(一)“V 得/不了”的语义宽度
“V得/不了”语义宽度大于其它“V得/不C”。统计发现“V 得/不了”与其它“V 得/不C”功能交叉的情况如表3 所示:
表3 “V 得/不了”与其它能性述补结构功能交叉的情况统计
由上表可见,功能交叉数量较多(8 个以上)的C 依次是:住、掉、得、上、成、完、起、到、去。C 为“住”的(括号里是具体使用频次)肯定式搭配“受(43)、承受(3)、瞒(1)、忍受(1)”,否定式搭配“受(120)、坚持(10)、管(8)、瞒(6)、控制(5)、支撑(3)、蒙(2)、承受(1)、记(1)、忍(1)、忍受(1)、挺(1)、维持(1)、治(1)。C 为“掉”的肯定式搭配“跑(4)、躲(3)”,否定式搭配“忘(35)、跑(30)、摆脱(6)、解决(6)、消灭(3)、丢(2)、吃(1)、躲(1)、垮(1)、卖(1)、抹煞(1)、跑(1)、输(1)、逃(1)、推卸(1)。C 为“得”的否定式搭配“饶(11)、免(10)、比(9)、动(4)、等(3)、打(2)、弄(2)、少(2)、动弹(1)、顾(1)、解(1)、骗(1)、轻饶(1)、容(1)、误(1)、值(1)”。C 为“上”的肯定式搭配“比(12)、顾(2)、交(1)”,否定式搭配“算(7)、顾(5)、帮(3)、穿(3)、当(3)、交(3)、比(2)、照顾(2)、巴结(1)、回答(1)、考(1)、用(1)”。C 为“成”的肯定式搭配“办(2)、弄(1)、做(1)”,否定式搭配“办(9)、活(7)、死(1)、吃(1)、去(1)、睡(1)、完(1)、学(1)、作(1)”。C 为“完”的肯定式搭配“吃(4)、谈(1)”,否定式搭配“吃(9)、消化(6)、花(3)、喝(2)”。“吃、喝”类消耗义动词可以用“V 得/不完”,也可以用“V得/不掉”;非消耗义动词则只能替换为“V 得/不完”。C 为“起”的肯定式搭配“承担(1)、吃(1)、负(责)(1)”,否定式搭配“买(3)、承担(2)、负(责)(1)、集中(1)、建立(1)”。C 为“到”的肯定式搭配“管(1)、伤(1)”,否定式搭配“帮(2)、等(2)、起(2)、播(1)”。C 为“去”的肯定式搭配“下(2)、进(1)”;否定式搭配“下(3)、过(2)”。C 为“过、动、下、着zháo、出、开”的有:骗得过(5)、打不过(1)、活不过(1);拿得动(1)、走不动(3)、挪不动(1)、挖不动(1);舍得下(2)、吃不下(2);卖不着(1);生得出(1)、写不出(2);张不开(1)。
以上说明“V 得/不了”语义虚化,“了”语义指向V,在一定语境中可以替换为C 指向动作受事或关涉者的“V 得/不C”。当然,二者功能不同,前者关注V,后者关注C。
(二)“V 得/不了”的表达功用
只能使用“V 得/不了”、不能使用“V 得/不C”的情况主要有:
第一,形容词进入“V 得/不了”,不能替换为“V 得/不C”。例如:
(58)和平:就是爸,您这文章都发表了,你就踏踏实实挨家自得其乐吧,您干嘛还着急忙慌的啊?
老傅:我踏踏实实得了吗我?群众不答应啊。(《我爱我家》)
第二,“V 得/不了”后接数量成分时,一般不能替换为“V 得/不C”。当然,与金钱有关的除外,该类与“V 得/不着”交叉,例如:
(59)不碍,我们组织上做工作。大家也是说说罢了。现在各人都有一摊业务,忙六分之五还忙不过来呢! 管不了(管不着)那么多……(黄宗英《大雁情》)
第三,“V 得/不了”表非自主性时,不能替换为“V 得/不C”。下面例(60)“死不了”具有非自主性,不能替换为“死不成”,“死不成”意思为“想死但没死成功”。
(60)傅老:……挨千刀还死不了(⋆死不成),没听说过么,啊,怎么,他也去吃饭了,这就是他的不对了,回头我好好教育他……(《我爱我家》)
第四,“V 得/不了”强调V 且结果不能用C 表达时,不能替换为“V 得/不C”。如例(61)是说衣服颜色鲜艳,不太合适快四十岁的人穿,这时不能用“上/下”,用“上/下”与衣服小有关,只能用“穿不了”。
(61)傅老:……再帮我去买两套女装(和平:哟),要这个高级一点地,新潮一点地(和平不好意思笑),鲜艳一点地……
和平:哎呀爸我都快四十了穿不了(⋆穿不上/下)那个啦……(《我爱我家》)
第五,句法上,受处所宾语、对举形式等制约,使用“V 得/不了”,而不使用“V 得/不C”。如例(62)“出不了”后接处所宾语“监狱”,不能替换为“出不去”。例(63)“治得了”与“治不了”对举,不能替换为“治得好”。
(62)窦:哎哟,那几个孩子,美国那几个孩子,判的一辈子恐怕出不了(⋆出不去)监狱了。(《圆桌派(2018-02-02)》)
(63)“我们这孩子就没救了么?”元豹妈淌着泪说,“求大仙指点。”“治得了(⋆治得好)病治不了命。”(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五、结语
本文讨论了“V 得了”“V 不了”在情态类别、语义演变、句法环境和表达功用上的对称与不对称。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V 得/不了”情态类别较对称,均可表达动力情态、认识情态和估价。不同的是 “A不了”可表内在能力,相应的“A 得了”则表条件可能;“V 得了”不表道义情态;“V 不了”使用频次高于“V 得了”。
第二,“V 不了”用法成熟(明代)明显早于“V得了”(清代)。“V 得/不得”唐五代产生,宋元时代发展快,由于功能交叉,“V 得/不了”出现较晚。“V 不了”宋元时期产生时表动力情态,表不能完成义,至明代时这一用法成熟;至清代时不能完成义“V 不了”数量锐减,由同功能的“V不完”接替,语义虚化用法开始激增,出现认识情态、估价以及道义情态用法。“V 得了”宋元时期萌芽,出现了语义虚化,但数量极少;明代时仍然多用“V 得”;至清代时,随着“V 得”与“V得了”功能的分化,“V 得了”的语义虚化用法激增,能完成义“V 得了”数量远远不如“V 得完”。
第三,“V 得/不了”的语境对称性较差。“V得了”多用于疑问句,较少用于广义因果句和条件句,用于广义因果句中时多与“V 不了”对举使用,或者用于否定句中。“V 不了”则多于广义因果句、条件句和非是非回应句中,使用频次依次降低。
第四,“V 得/不了”的语义宽度大于“V得/不C”,“V 不了”尤其如此。C 可以是“住、掉、得、上、成、成、完、起、到、去、过、动、下、着zháo、出、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