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做合一,有效教学

2023-12-30田世荣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21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教学实践数学教学

田世荣

【摘要】高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小学生的动手实践.“教学”一词其实是“教”和“学”两个概念,为了锻炼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应该将“做”也融入其中.文章首先阐述了“教学做”三者的概念以及三者的关系,紧接着讲述了在三者结合的情况下,通过对课前、课中、课后、习题以及讨论环节的分析,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教学实践;动手操作

著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的思维与动作是密不可分的,动作是锻炼思维的重要形式.这个结论在小学阶段依然适用.动手实践是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那么怎样使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操作活动的场所,使学生能在快乐的活动中高效地学习,是当前数学教学中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教学做”三者的概念及关系

(一)“教学做”三者的概述

“教”的主语是教师,指教师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传授知识、指导学生学习等.而动词“教”则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它具有以下两个性质:使教师成为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支配并指挥.这也就决定了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胜任这一工作.

“学”的主语是学生,指学生从学习中学会某些方法、技巧以及运用这些方法与技巧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一词的意思有两种:一是学生接受某种东西,二是学生掌握某种技能.之前,“学”主要是指学习知识技能,随着新课标的落实,“学”还包含了提高数学素养、数学思维等能力.“学”一词从性质来看,又可以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性质不同对学习主体的影响不同.

“做”的主语既包含教师,又包含学生,既可以说教师通过某种教学行为让学生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也可以说学生通过某种动手实践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由于“做”是具体的行为,虽然很多教师知道通过“做”可以向学生传递更多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但是碍于客观条件限制很多教师都将其省略了,或者用演示来代替,这就会影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做”三者的关系

“教学做”三者的关系可以描述为:“教”是教学的引导和点拨,“学”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做”则是巩固学生数学知识素养的重要手段.很多学生课上认真听课,课下也认真完成作业,但就是学习成绩不好,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做”的环节.学生或许在课堂学习中理解了课堂知识,但是理解得不够深刻.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就会造成一段时间过后,知识记忆模糊,从而影响学习成绩和数学素养的养成.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教”是主体,可以占到课堂的一大半时间,剩下的就是“学”,几乎没有“做”的时间.

新课改强调,教师应该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要把课堂和教室还给学生.在这一要求下,“教”在课堂中所占的比重逐渐降低,更多的是学生的“学”,如让学生探讨课堂知识、完成课堂作业等.相较于之前学生的学习时间得到了保证,不过,仍然没有“做”的环节.对于一些教师来说,他们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适应学生的需求,能否满足学生的心理变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了.“做”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要让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动手实践.

二、“教学做”合一背景下动手实践有效性探讨

(一)课前环节通过教具制作,引入动手实践教学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预习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课前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前活动,将动手操作引入课前活动环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不重视课前,上课铃一响就是知识讲解的开始,小学生思维发育不成熟,缺乏课前活动很容易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再加上小学数学的抽象性,小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可想而知.在“教学做”合一的背景下,课前预习环节应该由教师引导,教师根据接下来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性质,以及小学生的学情特点,合理安排动手实践活动,提升动手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就可以向学生简单普及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相关知识,然后通过让学生制作教学道具的方式,来引入动手实践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性质特点,以及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等知识,相对来说不是很难.但是本部分的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给学生做一个心理预热.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剪刀和白纸,剪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做准备.由于教师没有规定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大小,再加上小學生剪纸的思维顺序以及手艺不同,因此就呈现了有快有慢的现象.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剪纸的过程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有了初步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中环节通过思维引导,贯穿动手实践教学

课中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所占的课堂时间比重最大,课中效果可以说直接关乎教学成败.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大部分采用知识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去了解教材知识.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中环节几乎成了教师的“个人秀”环节,学生成了“观众”.新课改下课中环节由教师的“教”,逐渐变成了学生的“学”,成了学生的“集体秀”环节,教师成了评委.不过,在“教学做”合一的背景下,课中环节应该贯穿动手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和掌握课堂知识.具体来说就是教师通过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组织动手实践活动,保证动手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一枚一元硬币,到了课堂讲解环节就可以将动手实践贯穿始终.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统计的方法和概率问题,在动手实践活动的帮助下,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概率,然后再讲解统计.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教师向学生卖个关子:“同学们或许不知道吧,老师有超能力,可以预测事物走向,不信你们拿出硬币,抛一下,我可以知道硬币的正反面.”说完学生不可置信地看着教师,然后随手抛了一下.然后教师让学生将硬币的正反面结果记住,说:“我们班一共40名学生,硬币是正面的和反面的学生数量应该都是 20,上下不会超过三名,抛到正面的同学请举手.”

如果教师的预测比较准确,就可以向学生讲解概率的原理,解开学生的疑惑,如果出现了极端概率,就可以向学生解释概率的随机性,让学生再抛一次记录结果.然后教师再向学生讲解统计知识,介绍完教材知识后,就可以让学生把抛硬币的结果通过统计知识来展示.如利用柱状图展示正反面的比例,通过饼状图展示正反面的比例等.如果数据不够还可以继续抛硬币,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掌握概率和统计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把握实践的节奏,不能让学生无限制开展,否则会影响整节课的学习.

(三)课后环节通过知识回顾,融入动手实践教学

课后的知识总结与回顾,可以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通过课后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方法,利用这种方式来巩固自己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需要讲解的知识点比较多,一节课下来很少会留下课后环节.即使某节课知识点较少,教师讲解完成之后也会让学生做习题或者自行阅读教材,很少会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更不用说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活动了.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时间,为课后知识总结预留时间.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活动.

例如,在“量一量,比一比”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教材当中本部分的内容比较少,向学生展示的也是实操性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现实中需要度量和比较的场景,让学生对本部分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识讲解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身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如书本的长度、课桌的高度、同桌的身高等.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如测量的起点、测量的终点、正确的观察方式以及如何减小测量误差等.也可以举行测量精度的比赛,让学生与其同桌测量一本书的长度,看看谁的测量更加精准.

(四)习题环节通过作业布置,培育动手实践教学

习题是数学知识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数学教师开展教学的好帮手.之前,数学教师往往会在下课之后给学生布置大量的数学作业,希望通过作业训练来诊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作业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但是“双减”政策的出台和教育部对学生作业量的规定,导致数学教师无法通过题海战术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即使如此,作业仍然是提升学生数学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不过,数学教师要改变策略,一方面精简数量提升质量,另一方面布置动手实践作业,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课堂上完成,从而做到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内容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动手实践类型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了解分数.首先教师在课前可以让学生准备三个矿泉水瓶和一把有刻度的直尺,将其中一瓶装满水,作为教学道具.其次教师在知识讲解完成之后,可以向学生布置作业:“同学们,如何盛三分之一矿泉水瓶的水?”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水倒入空瓶当中,很多学生轻松完成.最后,教师巡视一圈,观察学生倒水情况,继续问:“很好,看起来确实很像三分之一,但是数学是严谨的学科,不能看起来像,我们要让它是,谁能证明自己矿泉水瓶里的水就是满瓶的三分之一呢(可以忽略瓶身的不规则)?”教师引导学生用直尺去测量两个矿泉水瓶水位的高度,让学生得出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数学运算规则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虽然用直尺测量高度也会存在误差,但是相较于肉眼来看精准了许多.本次实践活动主要让学生利用测量的方式来学习分数知识,其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解决问题的思维.动手实践应该成为探究数学问题的一种手段,当学生遇到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就应该是动手实践.因此,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主动动手探究的习惯,相较于知识理论,习题的动手实践性更强,因为习题有着更明确的导向性.

(五)讨论环节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动手实践教学

讨论是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形式,讨论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而不是简单地讲一个问题或者几个概念,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使学生能更好地去领悟数学知识、掌握基本方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小组划分,要注意讨论问题的界定,更要注重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小组讨论来促进动手实践教学.圆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个图形,与其他几何图形不同,它既没有边长也没有角,而是由曲线组成的.教师向学生介绍圆的相关概念以及周长、面积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就是:对π的值进行粗略验证.教师首先将前后桌的学生划分成一个小组;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的验证过程,集思广益;最后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去验证,看看那一组的验证思路更好.有的学生或许会说,先测量直径,然后将圆拉直,测量周长,最后通过周长除以直径对π进行估算.教师会问:“具体的拉直策略是什么呢?”学生随即从身上拿出一枚硬币,首先通过直尺测量其直径,然后将硬幣在桌面上滚动一周,测出周长,最后相除就实现了对π的值的验证.

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也会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并且可以付诸实践.当然验证π的值,本身并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可以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证明思维,这对学生以后的数学思维发展是十分有帮助的.另外,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会对自己的观点坚定不移,一旦产生争执,就需要通过实践来解决,这种方式可以大幅度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

结 语

总之,动手实践是提升小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数学教师要将动手实践纳入课堂教学环节.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习题以及讨论环节,都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动手实践,并没有让学生自行组织,这就是“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提高了数学能力,也是将“学”与“做”很好地结合,在思考中融入动手实践,在动手实践中积极思考.

【参考文献】

[1]史功山.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数学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以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1(22):29-30.

[2]沈丹.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浅谈小学数学动手操作的教学实践[J].学苑教育,2021(1):23-24.

[3]罗敏翾.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时评价方式的探索[J].新课程,2020(29):181.

[4]谷志荣.动手实践,多元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J].小学生(下旬刊),2020(2):81.

[5]冒琴.加强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探究[J].成才之路,2019(20):36.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教学实践数学教学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