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的方式疗愈当代人的精神内耗
2023-12-29谢冰滨
个体的精神内耗现象在社会急剧转型、不确定性与日俱增的当下,尤为突出与普遍。此前,一条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在网络上形成现象级传播,引发无数人的关注和议论,即是当下社会精神内耗现象普遍的一个明证。寻求精神内耗的摆脱之道,已然成为当代人的重要关切。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打开心智》,是一本关于心智成长的书。作者李睿秋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人类心智运行的大脑原理和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重塑心智、实现成长的有效方法。作者所剖析的一系列心智问题,如情绪、认知、行动等,无一不与精神内耗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是精神内耗的内核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所提供的有关心智的科学认知以及改变心智的实用方法,对于当代人深度审视精神内耗问题,以更科学的方式应对精神内耗,具有鲜明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透过情绪、行为等表象,揭示心智与大脑的底层逻辑、运行规律,提升认知和行动的科学性,是作者写作的初衷与致力点,亦是本书的最大价值所在。面对精神内耗,个体常有两种行为反应:一种是诉诸情感,从“心灵鸡汤”中汲取力量,慰藉不安的内心、抚平焦虑的情绪;另一种是寄望于“方法论”,痴迷于各类技术技巧,以求走出纠结、迷惘、恐惧、自我怀疑的泥淖。不过,这两种对抗方式大都以失败告终,并不能长久、彻底地拯救深陷精神内耗“囹圄”的个体。上述两种应对之法,之所以无法根治个体的精神内耗,主要原因在于脱离了科学的“土壤”,缺乏科学的支撑。“心灵鸡汤”只是提供了一时的情绪价值,其所“熬制”的普适道理忽视了个体所面对的真实而迥异的境遇,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多数的调适技法,因违背了“人性”而得不到坚持,用意志维持的改变终究败给根深蒂固的惯习。因而,读者需要用科学给“心灵鸡汤”和“技术派”祛魅。
著名心理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曾撰文指出,人类的幸福感是有其生物基础的,催产素、迷走神经等都对人的幸福感有重要影响,“幸福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探索”。精神内耗亦是如此,其实质是情绪、意志、认知及行动等问题的综合表征,而这些问题都与人类的大脑密切相关。如果能客观把握大脑运作的底层原理、基本法则,那么,就能更科学、更深刻地认识精神内耗,进而更加从容自然地面对它,更加有力有效地改变它。
在《打开心智》中,作者基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大脑运转的四条基本原理,即“节能、稳定、预测、反馈”,为读者揭秘了心智运行的“暗箱”。同时,还运用这些原理对情绪管理、习惯养成、持续行动、高效学习、深度思考和生产创造等方面,提出诸多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可操作性方法。这不仅为我们重新认识精神内耗问题打开了新的tDv+WEqhy6JVgs1IoJcq/0NwClyJwA039xERs7QM1kU=视角,而且为我们有效应对精神内耗提供了科学路径。基于科学的认知而做出的改变,尊重人的生物性,从个体的身心特点出发,大大减少了执行的阻力,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因此能产生持久的力量,缓解甚至治愈个体的精神内耗。
该书是一本难得的心理学普及读物,它打破了心理学知识传播的封闭性,能让许多普通读者借此窥见心理学的生活意义,进而走近心理学。对于心理学专业人士而言,从科学研究、学术研究的角度,探讨包括精神内耗在内的人类心智问题,或许并非难事。真正难的是,怎么把专业知识、研究成果讲透彻讲明白,传递给没有专业基础的普通大众。心理学终归是一门“人学”,它源于人的生活,最终理应回归生活、服务于人。遗憾的是,它常常以严肃、高冷的“面孔”,与人的生活做了区隔,令许多人望而却步,而《打开心智》在沟通心理学与生活、平衡专业性与可读性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
全书没有眼花缭乱的实验数据,没有佶屈聱牙的学术术语,只有通俗易懂又不失精微准确的语言,不疾不徐又不失脉络条理的阐述。比如,在谈到为什么人类会时常产生各种“缺乏意志力”的状态,以及改善这种状态的阻碍因素时,作者是这样论述的:“答案是:大脑的惯性。大脑特别喜欢按照既往的路径去行事。第一章里讲过,大脑有一个底层的原理,就是稳定性。不出意外的话,大脑总是希望按照既往的路径、既往的模式去行动。任何对既往路径的改变,都是对稳定性的打破,会引起排斥和不适。”娓娓道来的笔触,给读者以酣畅淋漓之感;鞭辟入里的分析,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豁然开朗。当然,作者并不只想做心理学研究的“搬运工”,而是将自己的观察感受、理解体悟、洞见心得融入扎实、通透的写作中。由此,也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更易为读者所接受。
为了帮助读者获得更深刻的理解,除了在语言表达上着力,作者在写作方式的选择上也颇为用心。无论是在抽象原理的阐发中,还是在具体方法的讲解中,作者都极力避免空洞、空泛,而是大量运用生活中具体鲜活、浅近可感的事例进行说明。比如,在上述剖析完改善意志力的阻碍因素后,作者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加以诠释:“你无法坚持运动、锻炼的习惯,是因为缺乏意志力吗?不是。是因为你一直以来都习惯待着不动,大脑一时间适应不了‘运动’模式。你明知道时间宝贵,却还是瘫着刷手机、看视频,是因为缺乏意志力吗?不是。是因为你每一次告诉自己‘好累啊,歇会吧’的时候,大脑都忠实地接收到了这条信息,并又一次强化了这种习惯。”这种写作方式,实现了理论与生活的互通、理论与实践的互释,极大提升了该书的可读性与实用性。
该书在实体书籍与在线空间,纸质媒介与网络媒介的交互、联结上作了一些有益探索。作者在书中贴心地设计了一个“使用指南”,通过二维码链接了一个网络答疑空间。这个网络空间,设置了“更新通道”“提问通道”“书评合集”三个栏目。通过这些栏目,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对这本书的补遗与更新,可以与作者交流自己的阅读疑问、现实困惑,还可以同其他读者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心得等。
这种新尝试,至少有三个亮点。
其一,赋予纸质书活的样态。与传统纸质出版不同,网络空间可以使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最新思考与研究分享给读者,不断延展书籍的内容边界,使其成为一本能够持续生长的书,恒久地保持生命力。
其二,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以往的纸质阅读,大多是静态的、单向度的,读者与作者之间互动交流较少。网络空间的创设,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搭建了便捷平台、快速通道。在阅读全程的任何时刻,只要读者有疑惑,都可以与作者探讨。这改变了读者既往的阅读体验,促成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互动式阅读。
其三,构建了一个线上社群。作者在自序中坦言:“我希望它能成为一个契机,把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连接起来,成为探索心智世界的同行者。”网络空间的搭建,为作者实现这一想法提供了载体。在这个空间中,对心智世界充满探究兴趣的读者走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共同体,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成长。这亦是科学有效地抵抗精神内耗的一种方式。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际遇,精神内耗是当代人普遍面对的“存在性焦虑”。对此,我们既不应放弃对“道”的追求,也不应对“术”避而不谈。只是,无论是“道”还是“术”,其灵魂与核心都应是科学的。唯其如此,才能彻底解救挣扎于精神内耗苦海的个体。《打开心智》立基于科学研究之上,在“道”与“术”之间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平衡点,不仅有高密度、高质量的知识输出,而且提供了极具针对性和实操性的行动指南。倘若读者能深刻掌握其精髓,再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实践应用,定能循序渐进地走出精神内耗的困境,实现自我的精进、个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