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3-12-29王婧竹黄宝国
摘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学习任务群”的一部分,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新概念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辩证思想,并在阅读和表达中加以运用和提升。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和培养目标,教师要认识到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必要性。针对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以单向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策略。通过适当留白、创设情境、加强反思、创新设计、细微渗透、紧扣核心等方式落实思辨性阅读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思辨性阅读 教学策略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中,思辨性阅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创新点。拥有辨析态度和辩证思考能力是提升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的重要渠道,而小学阶段是建立学生思维、培养核心素养、夯实语文学习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精准把握“思辨”内涵,引导学生在辩证中进行思考,选择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水平,发挥最好的课堂效果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小学语文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思辨性阅读”是小学语文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以思辨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阅读和说话等行为习惯来提升他们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读中思、思中辨、辨后表达”则是遵循了这一教学原则,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帮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学会批判性思考。这个由好奇产生疑问,由疑问产生思考,由思考产生质疑,由质疑发展为批判,最终由批判促进反思的过程,符合理性思考的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思辨性阅读与常规的灌输性阅读教学不同,它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并在教学中促使学生保持主观的学习状态。思辨性阅读不仅是传递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还突破了学生传统的思维方式,转移学生对阅读文字烦琐的关注点,使学生更加专注于阅读本身,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思考模式往往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能力,更无法分辨教师的观点是否正确。因此,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往往被局限在文字表面,没有深层次的思考,也无法挖掘知识的内涵。思维是阅读的本质及核心,拥有理性辩证和创造性的思考能力是学生对于自我构建认识的重要途径。以思辨性方式为主的阅读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我思考和总结,对待课堂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充分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使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辨析、质疑、理解并形成自己的判断,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在现代社会中,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思考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传递传统文化和知识,更要润物无声地发掘学生明辨是非的潜能,让学生真正透过表象查明本质。小学学习作为基础阶段,应当培养学生以审视和质疑的目光看待问题并验证是非的能力。思辨性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思”有“辨”,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并且能有条理、有依据地审视课堂和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以思辨性阅读为基础,让学生摆脱传统的阅读模式,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出足够的判断力,并运用批判性思维构建“高效课堂”的阅读教学体系。
思辨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阅读不仅是知识输入的方式,还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强调阅读过程中语言文字知识的输入作用,忽略其发展思维的功能,导致思辨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用性差、应用性低。
首先,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思维和建立语文阅读基础的重要时期,而一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往往把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和拓展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使他们只能照搬教师的意见,没有自己的思想,也不能独立思考,更不可能分辨出教师的意见是对是错,导致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时,只停留在表面,无法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水平。
其次,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常常只关心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而忽视了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性,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究学生的观点,如此不但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限制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思辨能力的提升。另外,知识储备尚缺、生活阅历有限的学生们缺乏自主阅读的自律性和独立性,导致教师的思辨性阅读教学工作较难开展。
最后,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侧重于字词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加强了对学生回答阅读问题方式的训练,却忽视了阅读过程中学生自我的认识感知和独立判断、独立思考能力。阅读教学中往往以感悟和赏析为主,侧重于让学生积累字词句,却忽视了阅读表达上的理性素养和独立评判能力。由于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文本内容多是从文学作品中节选的一小部分,属于碎片化阅读,因此学生很难有完整和开阔的思维发展空间,导致学生在阅读中存在体验感差、学习时间不足、囫囵吞枣等情况,学习效果不佳,教师也无法达到理想的阅读教学效果。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适当留白,增加疑问设置。教师在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时,应将开拓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作为重点,让他们学会用更多的视角去考虑事情,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一味地以自身为主导,而应该有意识地激励学生提问、展开自身反省,并指导他们自己解决难题。例如,在《海底世界》这一课,教师应该从“你可了解,海洋的深度是什么样的?”开始,让学生讨论一下对海底世界的认识,即使学生从未去过海底世界,也鼓励他们勇敢地想象和探索它的神秘面纱,从而更好地理解它的奥秘,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学习中去。通过这种方式,孩子的阅读思维能够得到很好的拓展。相比之下,直接使用多媒体展示海底世界的图片或者是教师直接描绘海底世界的图景,都无法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空间,导致学生思路停滞不前,学习效率也无法提高。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升思辨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激发阅读兴趣、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为出发点。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思辨性阅读教学不仅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思维能力的过程,更是带领学生理解文字、积累文字、感受文字的途径。对此,教师可以在实际的阅读教学环节中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以辨析态度思考的机会,以此来实现思辨性阅读教学目的。例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意识,并通过对比辨析文章深刻内涵,来展示一对父母对作者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从而给作者带来了巨大影响的故事。由于课文的主题内容及文字表达都较为贴近学生实际,所以本篇课文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然而在为学生设置一定的阅读要求后,学生极易关注内容本身,忽视文章想要传递的父母“爱”的内涵。因此,在学习到父亲对孩子表述严厉的评语,学生们通过阅读中的“设身处地”代入父亲严肃的场景时,教师可以创设父亲和孩子曾经温馨沟通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从辨析阅读的角度出发,利用角度分析和正反对比的方式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和对“爱”的理解。
教学过程加强反思,培养深度思维。教师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思维深度。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创新意识,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反思,学生可以更好地审视自己的阅读过程,并从中获得更多启发;通过反思,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在阅读中的不足,并通过质疑、比较和对照等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某实验小学语文教师为例,她在展示《精卫填海》这一课时,以创设教学情境入手,围绕着“如何把故事讲生动”这一教学主线,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在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中采取“作比较、多思考、渐深入”的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反思、加深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有效落实了新课标在语文课堂转型方面提出的基本理念。
教学过程创新设计,发展批判思维。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思维,就需要让学生拥有内在的认知冲突,这样才能奠定批判性思维的基础,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创造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教学设计的创新,必要时应打破常规,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和思考,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可根据课文中的句子、段落与现代观念之间的矛盾,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产生质疑,也可以通过有目的地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来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以六年级课文《空城计》为例,大部分教师在课中设置的都是关于诸葛亮足智多谋、聪明绝顶的问题预设,忽略了司马懿的心理活动和精神品格。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重新审视文章,挖掘出“司马懿难道真的没有识破空城计吗?”等类似辩证思想的开放问题。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充满创新性、灵活性和辩证性的教学设计去引领,以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细微渗透,塑造求真精神。“求真”的思辨精神应该渗透到阅读教学的每个细节之中,点滴汇集、细致入微,让“崇尚真知态度”落实。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可以在三个思辨性认知的学习行为上保持学生“求真”的思辨姿态。一7+k8+/u5N6qkir8u4knxsnZhqr5q+XBQKxJA2Jp6xiQ=是阅读行为“真实”发生。教学行为要符合实际,学生对阅读的诉求也要切合实际。阅读绝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会读、会问、会学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对教材文本的观察力全面细致,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本,以探求文章内涵。二是阅读意图“真切”探究。浅显阅读不符合学生的真知诉求,表面教学也不是教师发展趋向,引导学生真切地探究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思想美是阅读教学的目的,也是理解文本中心思想的途径。三是阅读表达“真言”诉说。思辨性阅读教学难点在于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敢于提出质疑,勇于表达质疑,以及求证推导的决心。学生“真言”能力的培养可从教学方法上入手,例如在预习时要求学生做好梳理,记录疑问;教师在课堂中尊重差异设疑;总结时鼓励学生反思总结。
教学过程紧扣核心,强化阅读效果。从核心问题出发,课堂教学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文字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文章总框架的了解,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考和阅读将会更加明确。例如,在《圆明园的灭亡》这一课中,教师透过介绍昔日圆明园的光辉壮观与如今的对比,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历史的残酷,从而激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强大的民族使命感。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教师应该结合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圆明园的灭亡,从而树立起坚定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想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就要让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真情实感,只有学生的心灵真正受到触动,阅读情感才能够得到升华。思辨性阅读应该紧扣文本的核心内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字的情感,丰富他们的阅读经验,增强阅读学习效果。
结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又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思辨性阅读教学给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教学过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向贤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教学实施策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2.
[2] 谢仪雯.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J].天津教育,2022, 31:39-40.
[3] 庞娟娟.情境教学法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 2022,51:31-35.
[4] 董有志. 小学语文课堂思辨性阅读的策略研究——以沪教版课文《信任》为例[J].教育参考,2017,04:84-89.
[5] 樊金梅.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