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光:院士访谈录(第一辑)》评介
2023-12-29刘丽楠
为了更好地弘扬科学家精神,《中国光学》期刊自2021年第一期起就开辟了“院士访谈”专栏,结合访谈、自述等多元化形式,记录院士们在成长、教学、科研等经历中难以忘怀的故事,以及他们对人生、科学、教育等问题的认识与思考。“院士访谈”持续开展,杂志社并按刊出顺序汇编成册,形成“院士访谈录”以传于世。《溯光:院士访谈录(第一辑)》收录了李衍达、金国藩、陈星旦、姜文汉、苏纪兰、徐叙瑢六位院士的访谈内容,旨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歌颂他们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
历经沧桑初心不改,终学成以报国。六位院士在兵荒马乱中苦学不辍,不计较个人得失,甚至隐姓埋名。1955年,徐叙瑢获得苏联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徐叙瑢院士是中国发光学研究创始人之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发光学研究室,其研究工作遍及符合发光的动力学、过热电子的实验论证、能量传递、瞬态光谱及光致发光、阴极射线发光等在癌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等领域。1977年,苏纪兰拿到了终身教职,回国后,主要集中在河口动力学及陆架动力海洋学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第一个海洋国际合作项目就是“中美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沉积动力学联合调查研究”。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首个大型海洋科学国际合作项目,掀开了我国海洋科学领域与国外合作交流的崭新一页。
主动适应国家需要,多次改变专业。六位院士均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孩童时期都深深尝到了山河破碎、国土沦丧的哀痛。唯有国家强大,才能不受欺负。李衍达院士早年带领研究生研制出我国首台钻床程控计算机并投入生产。在麻省理工学院进修时,他改学信号处理,后来又钻研地震勘探。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油气开发遇到难题,他又结合地质学、测井学和地震勘探技术,用这种新方法在胜利油田上打出了三口新的高产井。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进行得如火如荼,李衍达院士又开拓新领域生物信息学,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领域。
科研教学兼顾发展,注重能力培养。六位院士大都经历了艰苦的求学之路,在动荡时期也曾感到毫无前途。他们非常关心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培养,并且身体力行。金国藩院士不仅开辟国内光学信息处理学科,还进入了二元光学新领域。他一直认为,培养研究生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研究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几年的锻炼肯定能提高一大截,因为需要大量阅读前人所做的工作并加以分析提炼,找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只有科学思考和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现创新。
临危受命科研大事,铸造大国重器。六位院士均开展过多个方向的研究工作,每个工作方向都值得下大笔墨书写。只要是国家科研的头等大事和相关任务需要,他们都勇担重任。1962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关键理论研究和制造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它的爆炸试验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年仅35岁的助理研究员陈星旦负责设计光冲量计,用于测量光辐射强度的测量仪器。他利用薄膜温差电偶式传感器,把信号从地面传给深埋于地下的磁通计。这套系统无须电源,就能够实现光冲量的自动记录,不需要人现场操作,所以布点不受限制。
瞄准世界先进行列,发展科学事业。六位院士在科研的道路上,多次面临巨大挑战,每次能够勇于接受、敢于尝试,最终战胜困难。姜文汉院士开拓与发展我国自适应光学事业。1979年,他在研制完中国第一台光刻机以后转入自适应光学,新学科是综合光、机、电、计算、材料等多学科的新技术,不仅国内没人做过,国际上的报道也很少,做难度大的基础性工作,需要长时间坐“冷板凳”。他组织了几位同志,在所里的支持下白手起家,正式开始自适应光学研究,几年的时间里就将成果应用于激光核聚变装置和天文望远镜。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陈星旦主编的《溯光:院士访谈录(第一辑)》于2022年3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院士是科技创新群体的杰出代表,他们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肩负时代重任的新一代来说,是值得铭记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