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声律定墨窥意象运斤
2023-12-29姜立安
“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出自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关于文学写作艺术的规律性总结。由于汉民族文化“文语一家”的情感大同,有声语言表达专业和大众传播职业也是同理,郭雷先生《宋词朗诵研究》一书则恰切此意。
《宋词朗诵研究》由浙江教育出版集团出版,选题新颖别致,文风细腻独特,具有很高的实用功能和美学价值。作者郭雷结合自己27年来有声语言艺术的专业学习和业务实践经历,对豪放派、婉约派和花间派等三种宋词类型的14位著名作者的37首经典宋词,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解析与诠释,梳理并总结出了宋词这一文学体式在大众有声语言艺术表达层面的一般性规律。
根据《朗读学》《中国朗诵艺术论纲》,朗诵是朗诵者用明亮的、可以被大众接受的嗓音背诵、朗读文字并使之听起来有重音、停连、语气和节奏的感受,进而让受众对被朗诵的文字产生情感认同的社会化有声语言表达行为。一言以蔽之——读文而使之有节。
朗诵“五元”是该书作者提出的关于汉语言朗诵的五个理论元素,即“声儿”是主导,“字儿”是承载,“气儿”是核心,“劲儿”是感知,“味儿”是目的。
该书将宋词的文字存在和朗诵的有声语言结合在了一起,按照《中国播音学》体系中“备稿六步”的基本要求,对例证和解析的每一首词作都进行了较为完整的对应性说明和专业性诠释,并在其间结合朗诵“五元”理论伴随性地给出了关于这一首词作的口语外化技术技巧和“五元”基本样态的指导性建议。这不仅可以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认知和感悟宋词的别样视角,也能成为朗诵爱好者和习练者口语表达实践的行为指南。
规范,是指符合逻辑的、有明文规定的或者是约定俗成的标准和按照既定标准、规范要求进行的实践操作,从而使某一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绝对,是与“相对”一词相对的、没有任何条件限制也不受任何限制的意识标准和行为要求。简言之,“绝对”就是必需的、不能也无法变通的。“朗诵意识中规范的绝对性”是指在朗诵活动中朗诵者一定要遵循的专业标准和执行的硬性要求。
“声儿”要对
“声儿”是朗诵语言形态的主导。不论是天赋的自然型嗓音(俗称“本钱好”),还是经过“提起颧肌、打开牙关、挺高软腭、松弛下巴”(简称“提打挺松”)的后天训练而获得的技术型嗓音,播音员、朗诵者一定要建立起一个让声带走向自然振动的心理认知并实现相应的生理行为,如此才可以构筑起有声语言传播大众性基础最广泛的适应性,因为自然性状的声音信号是最顺耳和最容易入耳的,也是最容易被受众接受并入脑入心的。受众很难接受沙哑撕裂、尖利刺耳的声音形态,因为那些都是聒噪的和不受欢迎的声音信号,也可称为“噪声”。当然朗诵中的个别处理允许出现对应性的特别形态的嗓音信号,但这应另当别论,因为其并非有声艺术语言大众传播的惯常状态。
简言之,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科学的、自然的嗓音状态,怎么开展朗诵行为呢?明亮、圆润、持久、自然是大众口语传播对“声儿”的样式的基本要求。这不仅是作者在朗诵“五元”体系阐述中对第一个元素即“声儿”是主导的专业性界定,也是“朗诵意识中规范的绝对性”之一。
“字儿”要准
“字儿”是朗诵语言形态的承载。关于字头、字腹、字尾的存在不仅是客观的,而且也是汉语言之所以能够表情达意的最基本元素。在宋词朗诵的口语信号中,“字儿”的形态变化的密度和频率是极大的,这是由宋词作品句式中既有相对多变的文字格律又有丰富的物象记录决定的。
例如,作者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解析:(气儿浅疾吐缓收;字儿短;劲儿略促、粘。)问(字儿半全、稍快;声儿圆润)君(字儿半全、稍慢)能(字儿半全、稍快)有(字儿全、宽发、音程慢;声儿先虚再涩)几(顺势给出)多(劲儿下行)愁(缓连,气儿疾吐疾收;字儿全、音程极快、弹出;声儿涩;劲儿稍重)?恰(字儿半全、宽发;声儿圆润)似(两字顺势给出)一江(字儿全、字尾缓收、音程稍慢;声儿圆润中的涩)春(字儿半全;声儿涩)水(顺势给出)向(字儿半全、音程极快;劲儿紧)东(气儿全、音程适中、字尾缓收;声儿涩的颗粒感)流。作者对第一个字“问”的朗诵建议是“字儿短”,同时还有关于“五元”中其他两个元素的建议,即“气儿浅疾吐缓收;劲儿略促、粘”。这就说明此处这个“问”的行为存在和发生是一种带有相对急迫地寻求答案的求知行为。这就好比大众日常生活中的疑问,总是要带着一定的力度和力道的。否则这个“问”的语言状态很可能就成了再平常不过的“说”“讲”“道”等,如此朗诵者就曲解了文字信息的本意,继而造成了口语形态的误建立和有声语言信号的误传播。对“字儿”进行这样的物象对应性处理也是“朗诵意识中规范的绝对性”之一。
“气儿”要顺
“气儿”是朗诵语言形态的核心。“气儿”乃“声儿”之帅。没有气息的支撑和运动,人体的声带就不能产生频率性振动进而发出声音来。从科学的角度看,如果没有气息的存在和运动,以及对文字信息展开相应的物质化即口语外化活动并使其成为声音的话,那么,朗诵的有声语言链条也就无从谈起了,那就属于无声无息的自我阅读或者是默念范畴了。
例如,作者在对冯延巳词作《谒金门·风乍起》的首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进行分析时,建议采用“安静、无力的讲述感”。(气儿浅缓吐缓收;字儿全、字尾疾收、稍慢;声儿自然的稍浑厚;劲儿轻、稍拖延)风(气儿疾吐散收;字儿半全、窄发、稍快;声儿虚;劲儿略促)乍(字儿全、稍快、宽发、字尾疾收;声儿涩的颗粒感;劲儿弱)起(缓连,气儿暂断后疾吐散收;字儿短、音程快;声儿稍虚的浑厚;劲儿轻),吹(气儿缓吐缓收;字儿全、字尾缓收;稍慢;声儿自然的稍浑厚;劲儿粘)皱(气儿暂断后疾吐散收;字儿短、弹出、宽发、音程快;声儿虚的涩;劲儿略促)一(气儿缓吐缓收;字儿全、拉开、稍慢、字尾疾收;声儿涩的颗粒感;劲儿韧)池(气儿暂断后疾吐散收;字儿半全、弹出、稍快;声儿稍浑厚;劲儿略促)春(字儿半全、稍快;声儿涩;劲儿弱)水。春天的湖水只是被风吹出了一层层的波纹,而非吹起了惊涛骇浪,这样物象表现的风的运动力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口语发声以“气儿浅缓吐缓收”来进行气息调控。如此设计和执行也是符合大众的心理认知和视觉感受的。而紧接的“乍”字则要“气儿疾吐散收;字儿半全、窄发、稍快;声儿虚;劲儿略促”。这主要是以“乍”的文字本义(即“忽然”)作为“疾吐”的意识依据的,即“五元”体系中的“气儿”之“起而有依”。此外,如此的考量和处理避免了前字“风”在“字尾疾收”之后朗诵者自我气息的剩余性阻滞和由于气息调控失当而造成的被迫性梗涩。于是,在两字之间就构成了顺滑、流畅的有声语言嗓音信号,并精准地体现出了“风”之于“一池春水”的运动作用。对“气儿”进行这样的意象到具象的转换处理更是“朗诵意识中规范的绝对性”之一。
“劲儿”要稳
“劲儿”是朗诵外化之中和之后的传播感知。需要明确的是,有声语言信号中的“劲儿”是“声儿”“字儿”“气儿”三个元素分别存在与共同作用的结果。“声儿”样式的明亮、圆润、浑厚、苦涩等,“字儿”形态的全、短、半全等,“气儿”徐、疾运行的调控等,均可各自构成受众对“劲儿”的感知。而三者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集束作用则能够更明显地体现出字词、句段乃至整个文字作品的分量和力道。例如,作者对苏轼《定风波》中的“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句提出朗诵建议:(字儿短、弹出;劲儿轻)何(字儿全、字尾缓收、稍快;声儿圆润的稍浑厚;劲儿粘)妨(两字儿形态独立,字儿半全、稍快;劲儿紧)吟(字儿半全、弹出;声儿稍虚)啸(顺势带出)且(气儿疾吐缓收;字儿半全、稍慢;声儿稍明亮;劲儿结实)徐(顺势给出,劲儿略促)行。虽然,其间“轻、粘、紧、结实、略促”五处关于“劲儿”的处理技巧是独立存在的,但其与“声儿、字儿、气儿”的运用是结合在一起的。构成“劲儿”的三个元素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是彼此成就、相互协调的。不允许某一个字、词出现个别的“劲儿”的异常形态和不协调的运动感知,这是由有声语言链条的整体性所决定的。朗诵者在进行口语外化的时候,不可以任意地将某个字处理得有别于该句或者是该篇词作的通贯面貌,不可以有悖于作者本意,也不可以打破社会大众对于文字信息的一般性通识认知。否则受众就会莫名其妙——怎么这个字(词),听起来突然这么沉重或轻飘飘呢?朗诵“五元”体系中关于“劲儿”的要求是——“起而有依、落而有据”,这不仅是一种对应的专业规定性,也是“朗诵意识中规范的绝对性”之一。
“味儿”要正
“味儿”是朗诵传播的目的。在生活中,有的人说话不仅声音好听,而且说的内容也很容易被人接受。这是为什么呢?正是由于其不仅“言中有声”,而且“言中有物”,甚至“言中有情”。这样的“有声”“有物”“有情”形成的综合客体感受就是社会大众通常所言的“有味道”,也就是朗诵“五元”体系中的传播目的,即“味儿”。“三有”不仅与受众的“三接”(即信息的接收、意识的接受、情感的接纳)之间具备严密的两两对应逻辑,而且是“三接”的传播物质基础,同时“三接”又成了“三有”的口语精神结果。通过仔细研判可知:“感动”是这两组对应逻辑的关系核心。
感动,是心生感、情有动。“感”字,就是心上有“咸”。咸,是人体味觉系统在生理层面产生的最基本的味觉感受。如果受众的心里没有生出一个基本的味儿,那就是没有感。动,是生命体的精神系统在心理层面有了变化和运动,是受众跟随着传播信号产生了对应性的意识感受和变化。不仅受众要学会接收、懂得品鉴,传播者更要根据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专业规定性和职业特定性要求,动用朗诵“五元”体系中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技巧,竭尽全力地让受众愿意听、愿意看,想要听、想要看,等着听、期待看。这才是口语传播者的专业义务和职业责任。由此看来,感动就是指受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及之后,由于对传播信号的情感认同进而在思想意识范畴产生了跟随性的心理共鸣并引发了人体神经元的对应性运动,随即出现了生理层面的可视化反应。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宋词朗诵研究》令读者深刻认识到宋词的朗读绝不是无思想、无个性的有声语言行为,反而,其经过朗读者的潜心创作、用心表达,可以呈现出无边的视域、丰富的语境、无穷的魅力,其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文化价值、艺术品位和美学价值得读者重视。